我曾经是一个差生

来源 :意林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5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几年前,我是一个差生。我曾研究过,我为什么差,追本溯源到小学五年级时的转学。
  起初是在新学校不适应,后来我发现新班主任根本不喜欢我。在路上碰见,我向她问好,她用鼻子哼哼,那架势仿佛寄人篱下的继女讨好地喊后母“妈妈”,得到的却是不耐烦。
  我做错一道题是错,忘写某样作业是错,作文中出现一个新奇的比喻,“雪,是老天爷挠下的头皮屑”更是错。班主任说,“教出这样的学生,我觉得丢人”。
  其实,即便这样,我的成绩也不算差,只是老师塑造了我差的形象。但这期间酝酿的厌学情绪持续并在一年后爆发,那时,我已是初中生。
  我的数学课本下永远放着一本与学习无关的书,三毛、琼瑶、亦舒……随后,一张张卷子堆在抽屉,它们大多写着鲜红的三十几分、四十几分,发展到高二期末,150分的数学卷子,我的分数是29。
  我总觉得,因为做差生,我对世态炎凉有更早、更深的体会。
  不止一次,我和老师说话,明明是请教问题,她就是不回答,只是把我冷在一边;再问,她就从眼镜片的上方直直地看我,仿佛要把我的羞耻心看得破胸而出。
  当然,差也有差的好处。
  比如,差生之间的友谊更铁、更真挚,更像是患难之交。
  又比如,会更珍惜来自长者的表扬、鼓励。多年后,我躺在大学寝室翻看杨绛的《干校六记》,她写最艰难、最敏感的岁月,有人向她示好,她感动莫名,我也感动了,我想到的是高三时,我的班主任卢老师。
  那是高二暑假补课,我被分到文科班。
  卢老师说:“这说明你的天分不差。”“来,我们分析一下,数学好了,其他科目采取什么对策。”她和颜悦色,又略带煽动性地举例,之前的某个学生比我还差,后来如何如何。她甚至在某个晚上突然给我打电话,问我的状态,是不是在学习。
  点灯熬油的高三一年,以超过本科线1分的结局结束,我上了一所极普通的师范院校。这对我和卢老师来说已是狂喜和极大的胜利。但循环也就此开始,只超过1分意味着,在大学里我还是个差生。
  于是,循环继续,差生感也继续。
  时至今日,每每在大庭广众下被指责或被批评,我总有种错觉,瞬间被投掷到小学五年级的课堂,老师读“雪,是老天爷挠下的头皮屑”,而后停顿一下,隆重批判,我站在教室中央,同学们挤眉弄眼,“头皮屑!”“头皮屑!”
  或者在银行、医院,我填表、办手续不太利落,询问工作人员,又得不到回应,我便有些讪讪的,脑海里又闪过老师从眼镜片的上方射出的直直目光……
  即便后来读研、工作,我的差生感也从未减退。
  同学们大多是乖孩子出身;同事们恨不得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名校毕业;他们言谈中透露的习惯性自信,因优秀而从容的态度总让我既羡又惭;我总觉得游离在所处的环境外,混迹于比我高很多的人群中,要小心点,谨慎点,别被发现“老底”。
  唉,如果说,差生经历还有什么积极可取之处,我只能说接受失败的能力略强些。想起一件事,去年,遭遇了点小挫折,我回老家,不知怎么想起那张三好学生奖状。我问我妈,还在不在。她说,在。我突然就心安了,仿佛年少时的一些东西也还在,仿佛“差”到“不差”,“糟糕”到“不糟糕”之间的距离曾明确估算并最终解决过,眼前的糟糕也不算什么,最终会过去吧?——这是不是差生经历使然,算不算其积极处,我还没想明白。
其他文献
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称之为“九小时效应”,意思就是当两个人连续单独相处九个小时以上时,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会突然大大拉近。  大投入大产出  一次普通的男女约会平均时间在三小时左右,在这段时间之内,双方都尽力保持着自己最好的一面,但副作用就是不够放松,不能真正进入状态。当相处时间到五小时的时候,人会开始松懈;而超过九小时,本性基本就开始暴露。当然,前提是她愿意跟你待九个小时,你要是太无趣的话,人家
期刊
男人和女人在分手时约定:三年后如果彼此都还单身,就再续前缘。  三年里,男人和女人分隔两地,偶尔用QQ联系,偶尔寒暄,偶尔暧昧,三年后的那天,男人如约来到那条街。  你猜,结果如何?  我做个调查,让不同性格的人猜测结局:积极乐观者猜女人如约前来,大团圆欢喜结局;悲情浪漫者猜女人在赴约途中出车祸,男人终生遗憾;理性批评者不肯猜结局,只骂男人太无聊,既然不舍干吗要分,白白浪费三年;心态平和者说既然已
期刊
在十三陵旅游时,一家饭店里,我遇到了一对父女。  他们显然是农村来的,条件应该并不好。女孩身上的衣服是破旧的,看得出来已经不是这个季节应该穿的衣服,显得有点臃肿。女孩开心地笑着,父亲却并不开心,将自己碗里的土豆肉丝拨给女孩吃,女孩又回拨回来,很温馨。  后来一边的老板跟她说,给他们免单了。老板是一个善良而又愿意聆听别人的人。老板和他们谈天的时候,我一直坐在旁边听。  女孩学习很好,一直都是品学兼优
期刊
隔壁同事的手机铃声,是一段高亢的闽南语唱词,好听,但不知唱的是什么。有天看《中国好声音》,里面有个小姑娘唱的正好是这段,才知道原来是讲薛平贵和王宝钏:“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我改换素衣回中原,放下西凉无人管,我一心只想王宝钏。”  等到那同事的手机再响起时,我总会有点分神,内心默默地吐槽,那位薛平贵,对王宝钏有这么深情吗?  那部演绎了薛平贵和王宝钏所谓爱情故事的京剧《红鬃烈马》,是“无微不至”地表现
期刊
初一开始接触言情小说,各种狗血幼稚剧情,但不否认浪漫离奇充满王子真爱气息的剧情很讨女孩子欢心。作业也不写了,明天要交怎么办?ABCD乱写一通。月考的时候,年段600多名,英语20分,语文和数学都没及格。  谁能想到我拿到数学成绩的时候是怎样的怔愣。我曾经是数学的佼佼者,现在……我已经不想回忆父亲暴怒的表情,母亲失望地叹息。我哭了。初二,我稍微努力了点。真的只是稍微,小说照旧看,我割舍不下。成绩稍有
期刊
清华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我有一个设计方案受到大家的夸奖,飘飘然地拿去给梁思成先生看。看后他什么夸奖的话也没有说,让我下楼去拿一个碟子、一个碗上来,再把书架下的一个小陶土罐子拿出来,让我灌了大半罐子水,然后对我说:“你看,这半罐子水不满,有人会对它在意吗?可是现在你把这水倒在碗和碟子里直到溢出为止。然后人们会惊呼水太多了,水真多。其实,罐子里还剩很多水,罐子里的水才真多,你可千万别把自己捏成碗,更不要
期刊
人有好口才不是坏事,但运用不当则会坏事。把“毒舌”当成一种“快乐”,这是最大的悲哀。要时刻牢记:逼人不可太甚,给自己留条后路。为此你必须谨记:  第一:口才用来说明事理,而不是用来战斗。不过,当有人攻击你时,你当然可以适当“自卫”。  第二:有好的口才,也必须要有相对的内涵,否则别人会笑你全身只有舌头最发达。  第三:要反驳对方,保卫自己的意见时,点到为止即可,切莫让对方“无地自容”,换句话说,要
期刊
几乎大部分染上毒品的人,都是在朋友怂恿的情况下尝试第一次的,当大家都“high”,你一个人好不“high”吗?当大家都先吞了药,你不吃行吗?  这时候拒绝就需要技巧了。我有个在美国娱乐圈工作多年的朋友,虽然身边一堆药虫,但是他从没嗑过药,每次都能全身而退,就因为他有技巧。  第一,他很敏锐,在派对中如果有人说:“喂!到楼顶上透口气吧!”他知道极可能是吸大麻,绝不会跟去。  第二,他很会找借口,只要
期刊
多年前,面试一个姑娘。她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姿势极其不雅,这让谈话大概只持续了两分钟吧,其实两秒钟已经够了。还有一些坐下来身体来回晃或整个人松懈地靠在座椅后背上的,毫无疑问,这些坐姿都给她们的简历抹上了一大块污渍。  美国PBS的纪录片《唐顿庄园的礼仪》中专门请到《唐顿庄园》剧组历史礼仪顾问AlastairBruce讲述爱德华时代的英国社会礼仪,其中很多至今依然适用,就比如坐姿。他说,椅子的后背是
期刊
01  你一定听父母说过“我是为你好”。但你不知道这句话是一个三件套,它后面还有两个大招。他们每次想让我们听话的时候,就会搬出“我是为你好”,大打苦情牌。女儿啊,你不要去学什么中文啊,没前途啊,你去学金融,好找工作,我是为你好;儿子啊,你别去私企啊,不靠谱,赶紧考公务员,铁饭碗,我是为你好……  对于他们这番苦口婆心,你要是敢忤逆,说,我不。那他们的第二大招就使出来了,配合他们受伤脸加震惊脸:我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