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双心室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7年3月吕梁市人民医院接收的符合研究标准的68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双心室起搏(BIV)组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组,每组34例。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BIV组程控打开左心室电极,RVA组关闭左心室电极。1年后统计两组随访情况(新发心房颤动、心室起搏比例及心房高频事件比例),对比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两组心功能相关指标[NYHA Ⅲ级、6 min步行距离(6MWD)、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MLHF评分)、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N)]及心脏超声相关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收缩末期前后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变化情况。
结果BIV组新发房颤比例、心房高频事件比例及心室平均起搏比例与RVA组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NYHA Ⅲ级比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6个月时6MWD较术后1周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MLHF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MLHF评分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RVA组NT-proBNP有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V组变化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6个月及12个月时BIV组LVEF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LVEF呈下降趋势,但各时期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BIV组LVEDV低于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LVEDV较前有所增加,但各时期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BIV组术后1周LVEDD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及12个月LVEDD低于术后1周,各时期RVA组LVEDD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CRT早期即可改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且术后12个月时BIV缩小心脏容积、改善心功能效果优于RVA,并能预防长时间RVA起搏引起的心功能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