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小组活动”的思考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zlh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课是否成功,不在于老师发挥得多么精彩,也不在于课堂气氛多么活跃,而在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这才是扎扎实实的课堂教学。我们老师可能都有过这种体会,有时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参与度也很高,但下课后呢?再过一段时间呢?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记住了多少?这需要老师认真反思。
  一、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小组讨论内容要合理
  “高效课堂”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显然,小组活动是为高效课堂服务的,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
  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且在充分考虑和包容课堂新生成的基础上,尽可能完成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情,在预设需要小组讨论的问题时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做到“心中有数”“眼里有人”“手中有纲”。设置哪些问题,哪些问题适合小组讨论,哪些问题适合独立思考,都需要老师在课前认真研究。
  在讲授杨绛的《老王》时,一位老师设置了这样几个需要小组讨论的问题:
  1.知人论世,作者简介——杨绛其人其事其作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3.细读文本,反复领悟——“我”和老王
  通过实际反馈来看,第一个问题是不需要讨论的。因为各个组展示的答案都差不多。
  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讨论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因为这需要从文本中概括。比如第二题“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各个小组的概括不尽相同。通过老王的主要活动(送水、送香油、送鸡蛋、送钱钟书去医院)来表现人物性格(热心肠、乐于助人、知恩图报)。
  二、扎实推进教改实践,用心开展教学反思
  任何课堂模式、教学方法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的,小组建设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真正形成高效而长效的课堂教学。笔者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及根据听课时对同行的观察,总结出了小组建设中常见的5个不足:
  1.“内容不合理”,表现在对于一些不适合进行小组讨论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比如太过简单太过困难的地方、适合学生独立思考或动手实践的地方、适合于全班讨论或教师指导的地方。
  2.“分组不科学”,指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规则不明确”,这容易造成以下状况:抢着发言,或都不发言,甚至有同学借机聊天、说笑。这会造成一种“表面的热闹”“虚假的繁荣”,形成一种“活而无序”的现象,
  4.“时间不充分”,其突出表现在:未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就匆匆进入讨论,学生进入不了状态;讨论的时间过长,师生做一些无意义的延伸。
  5.“评价不健全”,或偏重于对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或偏重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或缺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评价。
  课后反思也同样重要。笔者总结为“两点一处”,即“闪光点”“遗漏点”和“游离处”。“闪光点”就是这堂课上围绕小组活动有哪些精彩的地方,可以是老师的精彩点评,更应该是某个学生、某个小组的精彩表现;同理,“遗漏点”也是老师和学生双方的表现。“游离处”指堂课上是否设置了游离于预设主题的无益延伸,学生中间是否有游离于小组讨论的散兵游勇,这需要老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擦亮眼睛,细致观察。
  三、运用发展创新眼光,构建高效生态课堂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喻成耕种土地,我想把它分成三个阶段:
  1.初始阶段:粗放经营、变化成长
  2.发展阶段:精细耕作、表面繁荣
  3.成熟阶段:高产高效、真正丰收
  任何事物都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坚信“学生才是第一位的”,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教改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利。“小组建设”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小班化”教学,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尽可能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即便暂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也应该坚持不懈,追求不息。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让思维在静默中深沉,让智慧在交流中闪光!对于学生,我们强调独立思考;对于老师,我们重视启发诱导。变被动为主动,变“一言堂”为“百家讲坛”,变死气沉沉为生意盎然,变低能低效为高产高效,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源头活水的生态课堂、高效课堂,让“高效课堂”真正生成活水之“涟漪”,散发自由之“灵光”。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赣榆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当前,以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来谋求社会的发展,并将社区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目标之中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加强社会建设也就成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现形式,探索和研究
Raman spectroscopy was used to distinguish the serums from lung cancer patients and healthy people, through spectral pretreatment method combined with pattern r
Electrocardiogram (ECG) signals are used to identify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availability of signal processing and neural networks techniques for processing
公交车、中巴车行驶过处,车尾部冒出的黑烟令人掩鼻、皱眉;新型节能建材入市却遭遇政策门槛、举步维艰;在庞大的节能技术改造需求面前,有限的节能专项资金显得杯水车薪……这
“花”是李清照词中的主要意象。在她现存的45首诗词中①,差不多有30多首写到花,如梅花、菊花、荷花、海棠、梧桐等等,尤其以写梅花为重。李清照不是简单地把最能引起视觉刺激的花写入词中,而是把意念和理性中与自己的人格追求相融洽的花采撷于笔下,其中的一枝、一景都摇曳着属于女词人自己的那一片“风月”,观照着自己的人生际遇。  1.梅花  在众多花中,李清照对梅花情有独钟,一句“此花不与群花比”即点出了梅花
【案情】周某和邓某是小学时期的同学,邓某在上海做事,十多年来未见面。2009年“五一”期间,邓某回家探亲,随同而来的还有邓某大学同学唐某。周某知情后,设宴款待邓某和唐某。酒过
《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12期刊登了“逻辑知识与教学”系列文章,看了之后,感觉有话要说。上海师范大学的李海林先生在《从课程论的角度讨论逻辑知识问题》(以下简称“李文”)一文的开头即说,“逻辑知识进入语文课,是一个课程论问题”,并认为“课程论视角,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最合宜视角。”笔者作为一名普通高中语文教师,完全赞同李文的观点,但也想强调的是:逻辑知识进入语文课,也是一个学习论问题。某种程度上讲,
中药千屈菜为千屈菜科植物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的全草.其性凉味苦,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痢疾、血崩、便血及外伤出血[1].千屈菜中含有的主要
Gastrokine 1 (GKN1) is a gastric mucosal protein highly expressed and secreted in normal individuals but during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or in gastric carc
Skin is the largest organ of the human body. In recent years, concern regarding the cosmetics area has increased, and research studies on anti-aging therapy 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