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美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8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生命的存在性、流动性及人的可教育性,是美在生命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关注生命存在和个性发展是实现美的前提,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实现美的基本原则,在教育教学中倡导“唤醒生命体验”思维方式,走向体验式课堂教学等都是实现生命教育的必由之路。构筑以美为导向的生命教育,将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美;生命;生命教育;人格结构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254-02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并始终围绕美进行的。美产生于整体观下的局部行动之中,并在人的整个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其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基点,唤醒人们美的意识及对美的追求,引导人们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构筑以美为导向的生命教育,就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美在生命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基础
  (一)生命的存在性
  人生命的存在,是美在生命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条件。动物虽然也是自然生命,但人的自然生命和动物不同,表现在生命的存在性,人生命的存在,从活动性方面来讲既是“有所为而为”,同时也是“无所为而为”,人虽受环境制约,但人又主宰着自己的心灵。而动物的生命存在性在本质上表现为动物的器官适应于每一种特定生活条件的需要,即只有“有所为而为”。人的生命的存在使人们的需求通过与环境作用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进行着对美的追求,对人格结构的塑造。其次,美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物质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了人的存在而言,事物的真伪、美丑也就毫无意义,在对美进行定义的时候都含有人的主观界定。因此,正是因为人的生命的存在性,才有了美的定义,才为实现美的追求提供现实的可能性。
  (二)生命的流变性
  生命的成长发展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流动性和变化性。怀特海指出,实际存在物的生成“存在着从状态到状态的生长;存在着整合再整合的过程”[1],于是这种存在观的改变也自然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观。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教育在最初和最终意义上,都是必须体现生命性的,而且也完全可能,甚至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去实现其与整个宇宙的发展相协调的目的,即与时代共进,与世界共荣。教育按照美的要求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美要求教育研究要扩大视野,关注多个学科——无论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或是自然学科,以富有活力和生命的观点看待问题。中国古人所谓的“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即是如此。生命的流动性、变化性使得美通过教育在人的生命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三)人的可教育性
  我们之所以要重视教育上的潜力,是因为人类另一个重要的特点——人的可教育性。康德讲授的教育学也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2]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不但是必须受教育的,而且人是可能受教育的。因为他生来就是一个不完整的人,是非常虚弱的生物。中国古代孔子在《论语》中认为:人人都可接受教育,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荀子的性恶论也讲到人的发展可由恶转变为善,也说明了人的可教育性。海德格尔将存在分为“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存在者可以在它的存在中选择自己本身、获得自己本身,也可以失去自身,或者说绝非获得自身而只是貌似获得自身……[3]就此而言,人是不可定义的,而教育正是通过对人的可能性进行引导,引出一个能够建构本我的人。“生命教育”就是依存人的可教育性,把建构完善本我作为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美在生命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命教育以美为中心
  教育是一种蕴育美的过程,要真正切入受教育者之生命,从而塑造受教育者之灵魂,教育就应当赋予更多的“美”的意蕴。教育学习的内容经过审美体验进入人的内心,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征[4]。对我们的学习来说,审美就是目的,过程就是目的,体验就是目的,教育通过审美把人的感觉引向体验美的生命状态中,通过一次又一次体验的积淀来建设一个人强大的内心世界。只有通过审美的体验,才能培养我们生动的感觉、对美好事物的敏感性与发达的鉴赏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审美教育不只是一种情感教育与价值观的教育及其创造性的教育,而且从本质上说,更应是一种旨在提高生命质量与生活情趣的教育。
  (二)美指引着生命发展的需求
  为了培养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标准人才,教育似乎把人当作无生命的“机器加工品”,按照事先设置好的程序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大批量生产。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5]。生命教育使我们意识到了传统教育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命价值取向的迷失等一系列生命问题,教育不仅仅要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更要关注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人的人格结构主要是需求,情感与价值观的积淀。教育就是要从满足人的需求与引导人的需求开始,并在其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根据内心对美的需求构建本我。在这一过程中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引导人们塑造完美的人格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构筑美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
  (一)关注生命存在和个性发展是实现美的前提
  美强调唤醒人的生命意识,教育则应该把对人的灵魂的启迪和人性的完善作为教育的宗旨,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和个性发展,这是教育实现美的前提。首先是关注学生的存在方式,从当下具体的课堂教学的展开情况和教育所呈现的现象来看,一是教育的内容与生活相脱节,远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二是以成人的世界代替儿童的世界,失去了对儿童当下生活的关注;三是教育中缺乏生活气息,使教育丧失了生命的活力[6]。其次是树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主体性教育观。杨叔子院士认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以人贯穿各方面及其始终;何况是直接培养人的教育?”[7]基于此,他提出教育应当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人才,而非制造“器材”。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更是教育的主体,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强调教育的社会性,更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依靠学生的内在潜力,追寻生命的意义和提高生命的价值。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实现美的基本原则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的过程是人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也应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的个性发展,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呼唤对人的精神的构建及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这些特点也体现了美对生命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是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在教育中的具体化与现实化,是指向教育回归生活,实现美好生活的正确方向。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相融,生活作为人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体验生命的过程。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关心学生的生存状态,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实现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四、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美的作用
  (一)倡导“唤醒生命体验”思维方式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合一的过程。教学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基础,从引动学生的情感入手,要善于引起学生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与实践。培养学生哲学的思辨能力,主动探究、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要实施唤醒教育,唤醒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学习冲力,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程性和生成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当然,以学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高质量地进行,还需要教师们结合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原则为指导,倡导“唤醒生命体验”的思维方式,共同营造一个师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二)教育走向体验式课堂教学
  生命教育引领我们的教育要走向体验式教学与学习。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它要求我们教好任何一门学科都要以“唤醒生命体验”为中心。体验式教学遵循“感觉——思考——实践”三个阶段的训练。感觉就是在教一门新课程之初,要充分引导学生们用心、脑、手来接触学习的内容,形成第一印象,对学习的内容找到整体感觉,培养学生们自主发现的眼光与对事物的感悟直觉力;思考就是启发学生们主动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实践就是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训练,帮助学生们更全面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式课堂教会学生们用心灵感受世界,把自己投入到一种彻底的生命体验之中,在体验中不断感悟、不断积累,而后转化成自身的素质,并内化为一种思维能力与行为习惯。
  (三)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保持平衡
  生命教育的理念引领我们的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要在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一方面学校要倡导高雅文化至上的价值观,把学生们的审美感觉、审美趣味尽可能引向对世界文化精品的欣赏中——欣赏世界名曲、欣赏世界名著、欣赏世界名画等等;另一方面,学校对于大众文化也并不全盘否定。学校在文化上的选择要保持“一”与“多”的态度,“一”是指以学校倡导的高雅文化为主流文化,“多”是指在对大众文化选择上持多元的宽容态度。学生们可以选择学校倡导的高雅文化,也可以选择大众文化作为自己审美修养的组成部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的审美观,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丰富学生的人格结构。
  总之,教育要以人的生命为基点,回到个体生命之中,关注个体生命的经历、经验、感受、体验与感悟。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进行教育的主线也是围绕实现生命的美进行的,即基于生命的美、围绕生命的美、为了生命的美,美对生命教育的作用回答了“教育为什么”、“教育什么”和“怎样教育”这三个基本问题——教育为了生命,生命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育应遵循生命、关爱生命。
  ——————————
  参考文献:
  〔1〕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517.
  〔2〕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82.
  〔4〕朱光潜.谈美[M].北京.中华书局,2010.5.
  〔5〕杨叔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J].高等教育研究,2002(1):18~24.
  〔6〕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8.
  〔7〕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7~10.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基于低速CAN网络的汽车网络控制系统,该系统减少了汽车复杂的线束,使得汽车控制系统组成模块化,可以随意选配功能模块,检测维修方便,使汽车控制系统相对比较简单。
主要讨论了基于R320结晶罐的工艺要求,利用可编程序控制器、触摸屏、温度模块等完成该套设备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大大提高了设备的控制精度和质量。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以湖南工学院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改革为研究对象,通过解析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已存问题,试图探索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改革的路径
介绍了使用上位机、S7-200系列PLC和MMV变频器来实现水处理系统中的变频调速的监控方案,分析了该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特性.系统自动化部分主要实现的功能为:动态采集数据、
基于GPS/GSM的放射源跟踪定位系统,主要由RFID无线射频识别模块、GPS无线定位模块和GSM无线传输模块组成。监控中心会定时向放射源发送确认信息,同时会由放射源向监控中心回复确认信息,从而确认放射源是否在安全范围内。当放射源被以某种方式移动后,监控中心得不到确认信息,启动报警装置,同时置于放射源上的GPS/GSM模块开始工作。GPS将定位信息由单片机处理后发送到GSM,然后由GSM发送到预定
本文就贯彻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若干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体育教学现状就如何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对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现状进行
在许多超声波测距系统中,精确地确定电路系统的延时参数是提高测距精度的关键,应用最小二乘的数学方法可以精确地获得超声波信号在电路中的传播时间,有效地提高系统测距精度,在某个物体定位系统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本文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天津体育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系学生的体质进行了测试,并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了有关大学生生活习惯的调查,分析调查与实
胎盘血管瘤临床上较少见,产前更不易明确诊断。最近我院收治1例胎盘血管瘤伴急性羊水过多,报告如下:患者23岁,第一胎,孕30周,近半月来腹部明显增大,气紧夜间不能平卧,要求终
以模块化设计和参数化设计为指导思想,以VisualBasic为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对AutoCAD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研制出了界面友好的齿轮传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该系统包括齿轮传动设计系统和绘图系统两个子系统,分别实现齿轮设计和绘图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