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怀旧题材的青春电影以一股小清新之势在华语影坛的关注度不断攀升,不仅成功地将观众的视线从好莱坞大片拉回本土电影视线,而且展现出争夺华语电影市场份额的强劲之势。这些怀旧青春题材的电影共同特征都是由网络点击高的小说改编而成。2013年,赵薇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网络作家辛夷坞同名小说)凭借7.91亿元票房成为当年全国票房收入第二名的国产片,2014年《匆匆那年》(网络作家九夜茴同名小说)收获5.79亿元的票房。2015年刘满军执导的《何以笙箫默》(顾漫同名小说改编)、苏有朋执导的处女作《左耳》(饶雪漫同名小说改编)同样受到热捧,其中,《何以笙箫默》是网络作家顾漫于2003年9月发表在晋江原创网的连载小说,有着上亿的阅读量,总积分高达2900万。2015年1月10日,东方卫视和江苏卫视同时播出其电视剧版,日播放量超过同档期其他6部新剧的总和。《何以笙箫默》小说的畅销和电视剧的热播为其积累了很高的人气;商业化的运行操作,题材选择上符合了观众的欣赏口味、上映时间定位于五一假期,取得3.54亿票房的不俗成绩乃意料之中。
下面以《何以笙箫默》为主要案例,集中探讨网络小说改编青春电影在题材选择、叙事策略和包装宣传上的特色,分析流行文化对电影创作的渗透,以及青春题材电影未来发展的生存之道。
一、 网络小说改编青春电影的题材选择
1991年,全球第一个华文网路电子刊物《华夏文摘》问世,标志着网络文学将成为中国文坛的组成部分。伴隨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电影技术和视频制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更新普及,网络的传播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加入到写作大军,他们大都是业余的,精英文学受到极大的消解。2012 年举行的“‘文学改编影视的第二次浪潮’主题论坛”上,导演李少红就曾指出,网络文学是影视产业链的重要一环。“网络写手联手影视制作机构把草根文学与更多的社会化产业连接了起来,网络文学已成为影视剧改编的沃土。”[1]网络文学改编成电视剧、电影,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是依据网络平台,内容上更加贴近生活,往往带有浓烈的时尚感和青春气息。
这些网络作者大都是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一代人是看着动画片玩着网络长大的,他们是伴随着欧洲、美国电影成长起来的,因此,与精英作家相比,他们能更好地把握和选择市场,这也是他们的作品更易于被影视改编的重要原因。与传统文学相比,他们的文学作品更接地气,走亲民路线的生存之道即站在读者的角度,讲的是身边的故事,能引起读者(观众)的集体记忆狂欢。青春怀旧在网络小说创作中非常突出,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生产中的重要内容,他们本身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和超人气的市场效应,因此,青春网络人气小说能够得到众多影视导演的青睐。
中国并不缺乏青春题材的电影,青春题材在电影界已形成一种传统。新中国成立17年和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青春很少深入内心,去探寻青春的真相和成长的真实。陈怀皑的《青春之歌》(1959)、黄蜀芹的《青春万岁》(1983)等,这时候的电影主要是起着“号角”的作用,在特定的社会机制下对青少年起着道德教化的作用。而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虽然拍了大量青春题材的影片,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贾樟柯的《小武》(1998)和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2001)等,但这些电影拘泥于导演的个人表达和自我抒写,主要借助青春和校园来抒写导演对社会、时代和人生的揭露和反思,电影往往显得压抑和悲情。近年来,由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电影,虽然延续了青春题材的传统,但走温情路线,将电影的策略和精神文化特质归纳为“消解历史与温暖在地”。[2]
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题材电影,形成了清新的风格、唯美的画面和流畅的叙事,使这类影片更迎合年轻观众的欣赏口味,高票房的收入正体现了大众文化载体的一次集体反射,中国电影在网络文学改编的剧本中的引领下走下圣坛,进入大众视野,积极参与到主流文化的建构之中。同时,新世纪青春电影的主题和形式的多样化,也折射了近几年来电影文化多元发展的态势。从《蓝宇》(2001,改编子聿网络小说《北京故事》)的同性恋问题,到《艋舺》(2010,改编九把刀同名网络小说)的黑道情节,网络作家和导演们用年轻观众认同的话语,分享他们成长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 青春电影的叙事策略
当前,国产电影市场的低迷,导致了很多导演在创作上倾向于小成本电影制作。古装片和战争片市场的不景气,越来越多的导演将目光放在当红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电影制作上,初恋、校园文化和真挚友情,都成为青春电影的取材内容。从叙事策略上看,这些影片通过零星化、片段化的叙事、镜头的剪辑和转换、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恋爱或暗恋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们可以感觉到青春的纯真美好和爱情的温馨浪漫。同时,这类影片也继承了好莱坞的叙事传统,故事具有一定的悬念和戏剧性。例如,《匆匆那年》采用时空交错式结构,把15年前高中到大学的过去时空和高中同学参加赵烨婚礼的现在空间,通过镜头的不断切换和交替来展现男女主人公们步入社会后回首校园青春的故事。这类青春抒发的最大情怀就是“怀旧”,情节设置的惯例是,爱情最后都逃不脱分手的命运,“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方茴的一句话道出了青春的无悔。然而《何以笙箫默》打破了校园爱情有憾的情节惯例,男女主人公在分手7年后的重聚,青春成长的无知和尴尬通过“爱的救赎和洗礼”,最终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情颂歌。
青春是每一个人的黄金时代,这正是青春片拥有不竭票房号召力的根源。网络文学改编的影片《何以笙箫默》以展现初恋的校园青春为题材,使观影者能从中找到自我镜像的认同感。通过片段化的桥段叙述,二人校园相遇相识、相知相爱、误会别离场景逐步呈现在观众面前,细腻地刻画了校园简约唯美的爱情,引发观众的集体狂欢记忆。《何以笙箫默》以现实作为叙述的基础,影片的整体结构就是在现实与回忆之间反复交错形成的大量蒙太奇,7年前的青春校园与7年后的今天穿插进行,把校园恋爱绽放的纯真和至诚发挥到了极致。 从叙事策略上看,大量运用图解式符号表达“怀旧”的青春情感,因其在叙事系统中能提供特定的象征功能。比如郁葱绿荫的校园、挥洒汗水的操场、明亮宽敞的教室、亲密热闹的学生宿舍等青春校园的场景符号,都见证了何以琛和赵默笙的相遇、相识、相恋的纯美爱情。尤其是突出表现爱情的发生建立在逆光的大浅焦特写镜头上,阳光里穿白衬衣肤色干净的何以琛倚靠在树下读书,就这样不经意间闯入了赵默笙的镜头里,爱情就在这一眼发生了,接着上演了一个女追男的长镜头,何以琛发现被偷拍、生气离开,赵默笙紧紧追随、急于辩解,并成功要到男主角的联系方式,生动地表现了男主角的羞涩谨慎与女主角的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发80后怀旧的另一叙事元素,是富有浓郁校园印记的人物外形符号——齐耳短发、白衬衫、校服和贯穿影片始终的道具——借书证的证件照;意境之美的留白运用也突出了该影片的青春风格,如赵默笙名字来自徐志摩的诗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等。由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电影,导演们在电影作品中不断尝试引入各种文化元素来丰富镜像表现,创造视觉奇观,从而带给观众全新的银幕体验。
三、 青春电影的包装宣传
热门网络小说改编青春电影获得“名利双赢”的佳绩,不仅是导演们追求电影本体语言上的探索,而且在包装宣传上也表现出商业头脑和创新能力。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音乐的运用也是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何以笙箫默》请具有社会知名度、粉丝数量众多的张靓颖、黄晓明和那英演唱剧中插曲和主题曲,通过他们的知名度也带动了该剧的商业推广;其二,该片中使用了已在受众群体中产生一定影响力、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插曲“You Are My Sunshine”,推动影视剧的收视高潮。
选角也是《何以笙箫默》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部影片都选用的国内一线演员或当红小生来挑大梁,对于偶像剧的借鉴清晰可见。女主角杨幂外形甜美、清纯可人,与导演心目中的“赵默笙”形象吻合。在男主角的选择上,《何以笙箫默》也是遵循了偶像路线,挑选了高达帅气的“男神”黄晓明饰演“校草”级人物何以琛。影片中赏心悦目的情侣组合符合唯美动人爱情故事的青春题材。
此外,《何以笙箫默》也是影视文化产业与网络小说领域的一次跨界合作。顾漫是目前极具人气的作家,其作品深受年轻人的追捧,作品《杉杉来吃》改编成电视剧《杉杉来了》获得很高的收视率。电影《何以笙箫默》的制作充分利用了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优势,小说版《何以笙箫默》积累的庞大的读者群,电视剧版《何以笙箫默》超高的人气,成为电影版的票房保证。
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电影不断涌现,导演在打造自己的作品时,常常融合各种类型片元素,力求将一些传统的故事套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演绎,从而迎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标准。《何以笙箫默》其故事框架是典型的“精英男 平凡女”的爱情套路,但影片中导演新增了人物——Willian,他默默爱着何以琛,从头到尾提醒“别忘了吃药”,从而引发了当前比较争议热门的同性恋话题的思考。在宣传上,导演别出心裁地在水密码官方微博上连载着《何以脱口秀》的小漫画,成为引发观众观赏兴趣的重要手段。《何以笙箫默》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市场宣传策略,对小成本电影拓展生存空间和冲击商业票房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结语
尽管与传统出版、文学期刊相比,网络文学文学性和叙事技巧仍显稚嫩,但网络文学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创作力。根据网络文学改编的小成本制作的青春题材影片,与主旋律电影、好莱坞影片拼杀,仍能取得不俗的票房收入,但青春题材的影片除了怀旧与伤感之外,还应有感悟、鼓励、鞭策等多能够种情感表达,青春片应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浩,姜太军.产业化背景下文学改编的契机与挑战——以《失恋33天》和《等风来》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4(5):96-102.
[2]李道新.消解历史与温暖在地——2009年台湾电影的情感诉求及其精神文化特质[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1):42-47.
下面以《何以笙箫默》为主要案例,集中探讨网络小说改编青春电影在题材选择、叙事策略和包装宣传上的特色,分析流行文化对电影创作的渗透,以及青春题材电影未来发展的生存之道。
一、 网络小说改编青春电影的题材选择
1991年,全球第一个华文网路电子刊物《华夏文摘》问世,标志着网络文学将成为中国文坛的组成部分。伴隨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电影技术和视频制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更新普及,网络的传播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加入到写作大军,他们大都是业余的,精英文学受到极大的消解。2012 年举行的“‘文学改编影视的第二次浪潮’主题论坛”上,导演李少红就曾指出,网络文学是影视产业链的重要一环。“网络写手联手影视制作机构把草根文学与更多的社会化产业连接了起来,网络文学已成为影视剧改编的沃土。”[1]网络文学改编成电视剧、电影,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是依据网络平台,内容上更加贴近生活,往往带有浓烈的时尚感和青春气息。
这些网络作者大都是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一代人是看着动画片玩着网络长大的,他们是伴随着欧洲、美国电影成长起来的,因此,与精英作家相比,他们能更好地把握和选择市场,这也是他们的作品更易于被影视改编的重要原因。与传统文学相比,他们的文学作品更接地气,走亲民路线的生存之道即站在读者的角度,讲的是身边的故事,能引起读者(观众)的集体记忆狂欢。青春怀旧在网络小说创作中非常突出,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生产中的重要内容,他们本身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和超人气的市场效应,因此,青春网络人气小说能够得到众多影视导演的青睐。
中国并不缺乏青春题材的电影,青春题材在电影界已形成一种传统。新中国成立17年和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青春很少深入内心,去探寻青春的真相和成长的真实。陈怀皑的《青春之歌》(1959)、黄蜀芹的《青春万岁》(1983)等,这时候的电影主要是起着“号角”的作用,在特定的社会机制下对青少年起着道德教化的作用。而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虽然拍了大量青春题材的影片,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贾樟柯的《小武》(1998)和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2001)等,但这些电影拘泥于导演的个人表达和自我抒写,主要借助青春和校园来抒写导演对社会、时代和人生的揭露和反思,电影往往显得压抑和悲情。近年来,由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电影,虽然延续了青春题材的传统,但走温情路线,将电影的策略和精神文化特质归纳为“消解历史与温暖在地”。[2]
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题材电影,形成了清新的风格、唯美的画面和流畅的叙事,使这类影片更迎合年轻观众的欣赏口味,高票房的收入正体现了大众文化载体的一次集体反射,中国电影在网络文学改编的剧本中的引领下走下圣坛,进入大众视野,积极参与到主流文化的建构之中。同时,新世纪青春电影的主题和形式的多样化,也折射了近几年来电影文化多元发展的态势。从《蓝宇》(2001,改编子聿网络小说《北京故事》)的同性恋问题,到《艋舺》(2010,改编九把刀同名网络小说)的黑道情节,网络作家和导演们用年轻观众认同的话语,分享他们成长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 青春电影的叙事策略
当前,国产电影市场的低迷,导致了很多导演在创作上倾向于小成本电影制作。古装片和战争片市场的不景气,越来越多的导演将目光放在当红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电影制作上,初恋、校园文化和真挚友情,都成为青春电影的取材内容。从叙事策略上看,这些影片通过零星化、片段化的叙事、镜头的剪辑和转换、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恋爱或暗恋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们可以感觉到青春的纯真美好和爱情的温馨浪漫。同时,这类影片也继承了好莱坞的叙事传统,故事具有一定的悬念和戏剧性。例如,《匆匆那年》采用时空交错式结构,把15年前高中到大学的过去时空和高中同学参加赵烨婚礼的现在空间,通过镜头的不断切换和交替来展现男女主人公们步入社会后回首校园青春的故事。这类青春抒发的最大情怀就是“怀旧”,情节设置的惯例是,爱情最后都逃不脱分手的命运,“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方茴的一句话道出了青春的无悔。然而《何以笙箫默》打破了校园爱情有憾的情节惯例,男女主人公在分手7年后的重聚,青春成长的无知和尴尬通过“爱的救赎和洗礼”,最终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情颂歌。
青春是每一个人的黄金时代,这正是青春片拥有不竭票房号召力的根源。网络文学改编的影片《何以笙箫默》以展现初恋的校园青春为题材,使观影者能从中找到自我镜像的认同感。通过片段化的桥段叙述,二人校园相遇相识、相知相爱、误会别离场景逐步呈现在观众面前,细腻地刻画了校园简约唯美的爱情,引发观众的集体狂欢记忆。《何以笙箫默》以现实作为叙述的基础,影片的整体结构就是在现实与回忆之间反复交错形成的大量蒙太奇,7年前的青春校园与7年后的今天穿插进行,把校园恋爱绽放的纯真和至诚发挥到了极致。 从叙事策略上看,大量运用图解式符号表达“怀旧”的青春情感,因其在叙事系统中能提供特定的象征功能。比如郁葱绿荫的校园、挥洒汗水的操场、明亮宽敞的教室、亲密热闹的学生宿舍等青春校园的场景符号,都见证了何以琛和赵默笙的相遇、相识、相恋的纯美爱情。尤其是突出表现爱情的发生建立在逆光的大浅焦特写镜头上,阳光里穿白衬衣肤色干净的何以琛倚靠在树下读书,就这样不经意间闯入了赵默笙的镜头里,爱情就在这一眼发生了,接着上演了一个女追男的长镜头,何以琛发现被偷拍、生气离开,赵默笙紧紧追随、急于辩解,并成功要到男主角的联系方式,生动地表现了男主角的羞涩谨慎与女主角的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发80后怀旧的另一叙事元素,是富有浓郁校园印记的人物外形符号——齐耳短发、白衬衫、校服和贯穿影片始终的道具——借书证的证件照;意境之美的留白运用也突出了该影片的青春风格,如赵默笙名字来自徐志摩的诗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等。由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电影,导演们在电影作品中不断尝试引入各种文化元素来丰富镜像表现,创造视觉奇观,从而带给观众全新的银幕体验。
三、 青春电影的包装宣传
热门网络小说改编青春电影获得“名利双赢”的佳绩,不仅是导演们追求电影本体语言上的探索,而且在包装宣传上也表现出商业头脑和创新能力。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音乐的运用也是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何以笙箫默》请具有社会知名度、粉丝数量众多的张靓颖、黄晓明和那英演唱剧中插曲和主题曲,通过他们的知名度也带动了该剧的商业推广;其二,该片中使用了已在受众群体中产生一定影响力、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插曲“You Are My Sunshine”,推动影视剧的收视高潮。
选角也是《何以笙箫默》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部影片都选用的国内一线演员或当红小生来挑大梁,对于偶像剧的借鉴清晰可见。女主角杨幂外形甜美、清纯可人,与导演心目中的“赵默笙”形象吻合。在男主角的选择上,《何以笙箫默》也是遵循了偶像路线,挑选了高达帅气的“男神”黄晓明饰演“校草”级人物何以琛。影片中赏心悦目的情侣组合符合唯美动人爱情故事的青春题材。
此外,《何以笙箫默》也是影视文化产业与网络小说领域的一次跨界合作。顾漫是目前极具人气的作家,其作品深受年轻人的追捧,作品《杉杉来吃》改编成电视剧《杉杉来了》获得很高的收视率。电影《何以笙箫默》的制作充分利用了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优势,小说版《何以笙箫默》积累的庞大的读者群,电视剧版《何以笙箫默》超高的人气,成为电影版的票房保证。
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电影不断涌现,导演在打造自己的作品时,常常融合各种类型片元素,力求将一些传统的故事套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演绎,从而迎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标准。《何以笙箫默》其故事框架是典型的“精英男 平凡女”的爱情套路,但影片中导演新增了人物——Willian,他默默爱着何以琛,从头到尾提醒“别忘了吃药”,从而引发了当前比较争议热门的同性恋话题的思考。在宣传上,导演别出心裁地在水密码官方微博上连载着《何以脱口秀》的小漫画,成为引发观众观赏兴趣的重要手段。《何以笙箫默》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市场宣传策略,对小成本电影拓展生存空间和冲击商业票房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结语
尽管与传统出版、文学期刊相比,网络文学文学性和叙事技巧仍显稚嫩,但网络文学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创作力。根据网络文学改编的小成本制作的青春题材影片,与主旋律电影、好莱坞影片拼杀,仍能取得不俗的票房收入,但青春题材的影片除了怀旧与伤感之外,还应有感悟、鼓励、鞭策等多能够种情感表达,青春片应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浩,姜太军.产业化背景下文学改编的契机与挑战——以《失恋33天》和《等风来》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4(5):96-102.
[2]李道新.消解历史与温暖在地——2009年台湾电影的情感诉求及其精神文化特质[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1):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