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奇葩同学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_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学的时候,我见过一个奇葩的同学。
  大一的时候,其他同学洗脸的毛巾都是在学校周边超市买的。而他的是从家里面带来的,好大一张,当时有同学调侃那是枕巾,不是毛巾。
  因为毛巾真的有枕巾那么大,加上上面的图案是红色的牡丹花,看起来又土气又很粗糙,所以像是枕巾一样。
  之后,室友们出去吃饭,他借故说有事情就没去。
  他喜歡食堂人少的时候才去吃饭,有天他和平时一样,打了一块钱的白菜,坐到了角落拿出从家里带去的油辣椒。
  这一幕不小心被一同学看到了,这件事情疯传了整个班级。
  他被很多同学嘲笑为用枕巾来洗脸、用辣椒来拌饭的奇葩学生。
  几个同学相互嘲笑他,问他油辣椒有没有发霉,生蛆了没,恶臭了没,放在宿舍会不会臭到他们。
  他也没说什么话,只是笑笑而已。后面他干脆把那块红牡丹的洗脸巾割断成两半,这样看起来比较小,和其他的毛巾差不多。
  有天他的辣椒不知道被谁扔掉了,他也没有说话,绝口不提,就像是没有那回事一样。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毛巾和辣椒的事情,室友们就没有再说他。
  可其他人不知道,那是他奶奶生前留给他的。
  记得在读初中的时候,奶奶从柜子里翻出三张毛巾,说这是她早年结婚时候家里打发的嫁妆。那时候是买棉花来做成线,然后把线织成毛巾,都是手工制作的。
  奶奶很疼爱他,所以他就收下了。
  初中的时候一直舍不用拿出来用,一直到高中奶奶去世之后。加上他又在外地上学,所以拿出来。后来到了大学,因为是要去省外,他很想念奶奶,所以把毛巾带上去洗脸。
  有次母亲给他打电话说,家里的庄稼收成不好,米没有卖出去,生活费要过几天。
  看着饭卡里只有几块钱,需要再坚持一段时间。每天只能到食堂刷一个馒头,一天一顿。后面几个月也是每天一顿饭,只敢打一个白菜,每次都是微笑着对打菜的阿姨说,给我舀点汤,就这样一直到学期结束。
  放寒假回家的时候,需要坐火车买火车票,他的手里只有不到五十块钱。而火车票是136块,他犯难了。
  回家那天,他看好了车次,然后临时买站票到起点站的第三站,一共花了18块钱。
  上车后,他想如果没有人查票的话,就一直坐到老家县城火车站。如果被查到就说在上一站上车的,准备去下一站。车次行驶路线停靠的站台他都全部背了下来,为了逃票他也是拼了。
  一直到他下车以后也没有查票,18块钱的火车票他跨了三个省,二十多个站,终于到家了……
  后来他学会了做兼职、摆地摊,不说赚钱,起码也能够维持整个大学生活,一直到毕业。
  这位奇葩的同学,就是十一年前的我。现在的回想起来这事,我还欠铁道部一张火车票。
  我现在过得很好,至少是比以前好很多很多。同时也希望你们和我一样,不管现实有多大的困难,经历了什么挫折,都不要放弃。即使是遇到暴风骤雨,即使前面的道路曲折坎坷,只要心中有阳光,走到哪都是艳阳高照,新的一天。
  选自《中学生》
其他文献
以前听文人评说西湖,好是好,就是太浓烈,太多典故,反而没有了留白之美,那一定是还没有去过耶路撒冷。耶城的厚重更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黏稠,好像每走几步,都会踏在历史和宗教神秘的阶梯里。就不用去复述这座城市经历过怎样的伟大吧?总之,天堂和地狱都在你脚下,传说和现实都在你背包旁。那种感觉新鲜而不真实。转身处,是耶稣的苦路;转弯走,是阿訇的圣殿;转眼望,是犹太人的哭墙……天下十分忧伤,九分都在耶路撒冷,走在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種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
世界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俄罗斯“50年胜利号”,载着我们向北纬90度的北极点挺进。登上舰载米2直升机,从空中鸟瞰北冰洋,银白色的冰面,幽蓝色的冰湖,红黑相间的破冰船,组成既单纯又耀眼的景致,壮观魅惑。飞临岛屿盘旋,会看到耸立的冰山,它的立剖面犹如古树年轮,鲜明呈现无数分层。外籍探险队员告诉大家,冰如同树,一层就是一年。冰川高达几十米上百米,它每年积攒的冰雪厚度,压紧后不过薄薄一层,仅几个毫米。
伶人学艺,自有渊源,包括谭鑫培先生在内,有善学、苦学、笨学、浅学和“挂号”这五种学法之分。之所以称为学之“五界”,真的是五种不同的境界。74年前,也就是1943年,京剧名伶余叔岩先生去世之后,有一位名为“凌霄汉阁”的剧评家,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于戏!叔岩》,在当时颇为出名。至今,在评论余叔岩先生成就得失的时候,仍然不能不读这篇文章。那个时代,“老生”皆尊谭鑫培先生为宗师,余叔岩学的也是“谭派”。因
一些老东北人的舌头有点懒,在以r为声母的字那里往往不肯翘一下,r都变成了y,“人”说成“银”,“日”说成“亿”,“任务”的“任”说成“印”。“任”在姓氏上读如“人”,许多人却又不知道,不知怎么转了音,往回拐了一下,有任姓大夫,硬被叫成“尹大夫”,叫得久了,大夫本人也只好听之任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陈寅恪的名字火起来了,火是火了,人虽作古,还不能算古人,陈寅恪的“恪”字的读法却弄不清了。“恪”字本
细碎的石子路,弯弯的、窄窄的街道。站在桥上看到老街一面的建筑依着水。河道弯曲,为不能缩进被挡了好风水,又为保留河道的“原生态”,有的房子下面密密的木桩支着,房子就在水上面。石驳岸、河滩、拜河的杨柳。时不时看到有人从里面出来倒水、洗衣。风吹过来吹起我的头发,吹起桥下面河里波浪。我就在风里想,那时河水没污染,那时没有自来水,那时临河的这边真是热闹:洗衣服的或者是淘米的女子和对岸的、旁边的河滩下的妇女互
我们常常说到遇见,说到机缘,想到古人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说人生当中的相遇是多么重要。以《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祁连山下》《生命之树常绿》等名篇享誉文坛的散文家徐迟先生,讲过他自己青年时代的一段经历。1932年1月,刚刚20岁的徐迟入燕京大学借读,而此时,已经以诗集《繁星》、小说集《超人》驰名,在文坛声誉鹊起的冰心恰好任教燕京大学。徐遲先生动情地回忆说,那时候,冰心先生开了一门叫做
前些日子,一场雪悄然而至,在人们的不经意间,飘飘洒洒,给这座北方的小城披上了朦胧而又洁白的纱衣,让人们不由地对这座小城徒增几缕爱意。一场不期而至的小雪,在生活在小城的人们中"炸"开了锅:打开手机,朋友圈都是关于雪的话题。朋友圈,随着飘洒的雪花,忽然"热"了起来。是这场雪,没有和人们提前打招呼,突然降落在人间?还是如今的小城,太需要这场雪了?我也不得而知,我和绝大多数人的心情一样,漫步在雪花飘飘的街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开车回家,到了楼下还要在车里坐好久?”有个回答点赞超高:“车是一个分界点,车的两头,一头是功名利禄,一头是柴米油盐,你是职员、是爸爸、是老公,唯独不是自己。所以偶尔在中间躲躲,也挺好。”正坐在车里的我,点赞 1。毕竟连超人变身前都要先钻一下电话亭。作为个凡人,工作时戴久了的世俗面具,摘下来需要些时间。微笑着承担生活琐事的心理建设,也需要些时间。一个人在车上
前段时间,去了趟大理。当地白族人有一套古老的“三道茶”礼仪,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从茶中品出人生的真味。这种茶有三道,每道都有不同的烤煨方法和配料。第一道是“苦茶”,厚重浓郁,皱着眉头入口,又酸又涩;第二道是“甜茶”,带有山野间的清香,之前的苦味退去,整个口腔不断回甘;最后一道是“香茶”,也叫“回味茶”,去除了多余的滋味,只留余香,淡而不寡,余味绵长。苦茶虽浓,甜茶虽可口,却都不及香茶的回味无穷,唇齿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