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国纸质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新闻同质化已经成为困扰整个行业发展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特别是对地方都市报而言,由于新闻来源单一等原因,日趋严峻的新闻同质化不仅暴露出报纸自身特色的缺乏,更降低了报纸的影响力,甚至为其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作为地方都市报的一名一线记者,数年来的工作实践和经历,使得笔者对此的体会尤为深切。在此,特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新闻同质化的一项小型调查:
根据笔者2007年8月5天内,对合肥市A、B两家当地都市报本地新闻见报稿件的简单统计:
8月13日A报见报稿件47篇,与B报同质稿件5篇,同质率约为11%;8月14日A报见报稿件70篇,与B报同质稿件12篇,同质率约为17%;8月15日A报见报稿件50篇,与B报同质稿件13篇,同质率约为26%;8月16日A报见报稿件68篇,与B报同质稿件10篇,同质率约为15%;8月17日A报见报稿件56篇,与B报同质稿件9篇,同质率约为16%。
综合5天对比,A、B两报新闻同质化最高低的为11%,最高的达到了26%。也就是说,两张报纸每刊登10篇稿件就有1至3篇是同质化新闻。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国际、国内新闻的报道,同质化现象更为严重。
二、现状分析:
目前,媒体的新闻同质化问题特别是都市报,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就合肥地区而言,现有的5家都市报都明显存在着这一问题,而且有着日趋严重之势。
笔者深深感觉到,绝不能再仅仅只是知道同质化问题的存在,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高度重视和迫切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了。原因有三:
第一,不摆脱同质化旋涡,几乎等同于放任自生自灭,都市报必须自救。目前,各家媒体的新闻来源几乎毫无秘密可言,很多新闻是你有我也有,这从笔者上述的小型调查里可以看出一二。试想,如果5家报纸一张面孔,读者为什么偏偏要选择其中的某一家呢?各家都市报均无鲜明特色可言,读者又为何要选择都市报呢?
第二,常规状态下的新闻竞争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质化问题是由新闻理念、新闻来源,乃至新闻操作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根据本质决定外在的哲学规律,这些本质上的原因决定了任何一家都市报在目前状态下几乎都不可能长期稳定保持着一种比竞争对手明显高出一筹的状态,这是单凭抓独家、抢新闻、搞策划等常规竞争模式所无法彻底改变的。
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谁都不愿求新求变,则意味着整个都市报行业都将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对各地都市报而言,也许多年来逐步形成的当地报业竞争格局目前尚较稳定,这也给很多从业者带来一种错觉——大家都差不多,我们也还行。可长此以往,我们的上帝——读者们会认为,都市报千篇一律,毫无新意。随之而来的将是读者群的越来越严重的流失,这将直接导致都市报在与其他类别媒体竞争中的全面溃败。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求变,只有抢在别人之前变才是出路,而且变得越早前途越光明。特别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变不是局部的改善和提升,而是从总体到局部的、能给人耳目一新感觉的全新变化。
三、对于地方都市报摆脱新闻同质化的几点建议:
1、在总体思路上,树立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是摆脱同质化的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重新审视自身,树立更为鲜明的特色是都市报摆脱同质化,超越竞争对手的有效途径。当然,如果能创造自己独有的全新的特色更好,但若暂时无法确定,我们不妨进行有益的借鉴。
分析目前国内几家代表性都市媒体,如《现代快报》《新京报》等,可得出以下几种比较成功的截然不同的风格:高度、权威路线;舆论监督路线;全面、细致的服务路线以及新奇新闻路线等。
作为地方都市报,均可从这些目前国内较为先进的都市新闻操作模式中,寻找解决自身发展方向问题的“参考答案”。当然,一味的模仿只能带来短暂的改良效果,要找到最合适自身的定位,必须通过创新,塑造更适合自身的鲜明特色。
2、在具体新闻操作方面的3点建议:
第一、为新闻作延伸报道。用“新闻背后”的视角,满足读者更多的阅读需求,并利用局部突出化的版式设计抓住读者眼球。如某一重大法规出台,其延伸报道内容可包括:决策源点、决策焦点、决策者说、决策试体验等。
第二、软化新闻写法。现代都市人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硬新闻非常容易让人产生阅读疲劳感,而软新闻更能带来阅读的轻松感,读者更乐于接受。建议根据新闻类型使用或轻松或温馨或俏皮、幽默的写法,从新闻体式上作出明显改变。
第三、按照总体思路开辟一系列的特色版块。以合肥当地某新锐都市报为例,该报曾开辟的文物考古专栏一度就很火暴。除考古版块外,还可考虑设置新奇新闻类的动物新闻版块、特色人物(人群)版块以及服务类的有问必答版块等。
特别强调的是,新的报道形式、写法和版块等,一经确定必须严格遵行——只有长期的坚持才可能得到有效的回报。■
(作者单位:安徽商报社)
作为地方都市报的一名一线记者,数年来的工作实践和经历,使得笔者对此的体会尤为深切。在此,特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新闻同质化的一项小型调查:
根据笔者2007年8月5天内,对合肥市A、B两家当地都市报本地新闻见报稿件的简单统计:
8月13日A报见报稿件47篇,与B报同质稿件5篇,同质率约为11%;8月14日A报见报稿件70篇,与B报同质稿件12篇,同质率约为17%;8月15日A报见报稿件50篇,与B报同质稿件13篇,同质率约为26%;8月16日A报见报稿件68篇,与B报同质稿件10篇,同质率约为15%;8月17日A报见报稿件56篇,与B报同质稿件9篇,同质率约为16%。
综合5天对比,A、B两报新闻同质化最高低的为11%,最高的达到了26%。也就是说,两张报纸每刊登10篇稿件就有1至3篇是同质化新闻。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国际、国内新闻的报道,同质化现象更为严重。
二、现状分析:
目前,媒体的新闻同质化问题特别是都市报,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就合肥地区而言,现有的5家都市报都明显存在着这一问题,而且有着日趋严重之势。
笔者深深感觉到,绝不能再仅仅只是知道同质化问题的存在,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高度重视和迫切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了。原因有三:
第一,不摆脱同质化旋涡,几乎等同于放任自生自灭,都市报必须自救。目前,各家媒体的新闻来源几乎毫无秘密可言,很多新闻是你有我也有,这从笔者上述的小型调查里可以看出一二。试想,如果5家报纸一张面孔,读者为什么偏偏要选择其中的某一家呢?各家都市报均无鲜明特色可言,读者又为何要选择都市报呢?
第二,常规状态下的新闻竞争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质化问题是由新闻理念、新闻来源,乃至新闻操作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根据本质决定外在的哲学规律,这些本质上的原因决定了任何一家都市报在目前状态下几乎都不可能长期稳定保持着一种比竞争对手明显高出一筹的状态,这是单凭抓独家、抢新闻、搞策划等常规竞争模式所无法彻底改变的。
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谁都不愿求新求变,则意味着整个都市报行业都将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对各地都市报而言,也许多年来逐步形成的当地报业竞争格局目前尚较稳定,这也给很多从业者带来一种错觉——大家都差不多,我们也还行。可长此以往,我们的上帝——读者们会认为,都市报千篇一律,毫无新意。随之而来的将是读者群的越来越严重的流失,这将直接导致都市报在与其他类别媒体竞争中的全面溃败。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求变,只有抢在别人之前变才是出路,而且变得越早前途越光明。特别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变不是局部的改善和提升,而是从总体到局部的、能给人耳目一新感觉的全新变化。
三、对于地方都市报摆脱新闻同质化的几点建议:
1、在总体思路上,树立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是摆脱同质化的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重新审视自身,树立更为鲜明的特色是都市报摆脱同质化,超越竞争对手的有效途径。当然,如果能创造自己独有的全新的特色更好,但若暂时无法确定,我们不妨进行有益的借鉴。
分析目前国内几家代表性都市媒体,如《现代快报》《新京报》等,可得出以下几种比较成功的截然不同的风格:高度、权威路线;舆论监督路线;全面、细致的服务路线以及新奇新闻路线等。
作为地方都市报,均可从这些目前国内较为先进的都市新闻操作模式中,寻找解决自身发展方向问题的“参考答案”。当然,一味的模仿只能带来短暂的改良效果,要找到最合适自身的定位,必须通过创新,塑造更适合自身的鲜明特色。
2、在具体新闻操作方面的3点建议:
第一、为新闻作延伸报道。用“新闻背后”的视角,满足读者更多的阅读需求,并利用局部突出化的版式设计抓住读者眼球。如某一重大法规出台,其延伸报道内容可包括:决策源点、决策焦点、决策者说、决策试体验等。
第二、软化新闻写法。现代都市人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硬新闻非常容易让人产生阅读疲劳感,而软新闻更能带来阅读的轻松感,读者更乐于接受。建议根据新闻类型使用或轻松或温馨或俏皮、幽默的写法,从新闻体式上作出明显改变。
第三、按照总体思路开辟一系列的特色版块。以合肥当地某新锐都市报为例,该报曾开辟的文物考古专栏一度就很火暴。除考古版块外,还可考虑设置新奇新闻类的动物新闻版块、特色人物(人群)版块以及服务类的有问必答版块等。
特别强调的是,新的报道形式、写法和版块等,一经确定必须严格遵行——只有长期的坚持才可能得到有效的回报。■
(作者单位:安徽商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