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汤汤,再谱宁夏水利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 :宁夏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geyonghuke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6月8日~10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指出,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局出发,赋予宁夏时代重任、寄予殷切期望,为宁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难得机遇。
  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因黄河而强、因黄河而美。作为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宁夏备受黄河的恩宠。
  如今,宁夏正迎来“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众多战略因素叠加,让宁夏水利的发展充满底气。2020年,宁夏开工续建、新建、拟建25项重大水利工程,总投资430亿元。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将是宁夏水利大投资、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期。
  大河之治,始于安澜
  金秋十月的银川平原上,金色麦浪翻滚、稻谷飘香,千万顷沃野良田与滔滔母亲河融为一色,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生态发展画卷沿着引黄灌区铺展开来。塞上江南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是黄河宁夏段防洪工程不断提升和改善的结果。
  黃河宁、天下平。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20世纪以来,黄河宁夏段共发生大于5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5次,几乎每年都会形成凌汛灾害。因河势缺乏有效控制,塌岸严重,大部分年份塌岸损失都在1000万元以上。
  1996年开始,在国家及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宁夏有计划地对重点堤段、重点河湾进行集中整治,先后实施完成了5期治理工程任务。为进一步完善黄河宁夏段河道防洪工程体系、增强河道抵御洪凌灾害能力、提升区域防洪保障能力,2015年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黄河宁夏段二期防洪工程在中卫、吴忠、银川、石嘴山4市10个县区开工建设。如今,这项总投资29.76亿元的防洪工程已全面建成。经过5期防洪工程及标准化堤防建设,基本完善了我区河段防洪工程体系,有力提高了河道防洪防凌能力。
  防洪工程全面提高了黄河防洪标准,在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3年洪水中,黄河宁夏段防洪工程如“忠诚卫士”,捍卫了沿黄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了堤防无一决口,群众无一死亡。至此,威胁宁夏沿黄城市带的“心腹大患”——标准内洪水、河道摆动灾害基本解除。
  节水控水,从“以需定供”到“量水而行”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和条件。
  治宁方略,水为大政。作为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1/3的宁夏,水资源短缺始终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更要把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摆在突出位置。
  “十三五”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中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针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始终把节水作为破解水瓶颈的革命性措施和唯一出路来抓,实施“统筹城乡、改革创新、节约高效、开放治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探索北方干旱缺水地区特色节水路子,深入实施农业节水领跑、工业节水增效、城市节水普及、全民节水文明“四大节水行动”,努力以最小的水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深入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确权到户,率先将黄河水确权到灌区4083个干渠直开口和100家取用水户、地下水确权到1490家取用水户,当地地表水确权到53家取用水户,每年再根据国家分配黄河水指标,将用水总量计划分配到各市县(区)、黄河干支流取水口和引扬黄灌区各大干渠,各市县(区)进一步细化分配到用水户,让各市县(区)和取用水户明白自己的“家底”,划定用水“天花板”。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对超指标用水地区实行“双限批”。发布了用水定额标准体系,建立了涉水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节水评价制度,对不符合节水要求的新增用水项目一律叫停。紧扣区情水情,融合水肥一体化、测控一体化、现代信息等先进技术,率先开展现代化生态灌区试点建设,大力发展以喷灌、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持续开展节水型县(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高校、节水型单位达标建设,推动各业节水提速扩面。深入推进水权转换和交易,在不增加用水总量指标的情况下,有效解决了工业发展用水问题,促进水资源由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流转。截至目前,全区累计转换交易水量近2亿立方米,实现向工业供水超过10亿立方米,探索出一条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发展、工业发展反哺农业振兴的路子。
  同时,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城市节水宣传周”“全国节能宣传周”等集中宣传活动,开展大学生知识竞赛、青少年主题征文、主题微电影大赛、节水歌曲征集、“河小志、湖小愿”志愿服务等系列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层面进行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节水护水氛围。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区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4.3%和24.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全部完成预期目标。
  清欠账补短板,提升黄河水质
  宁夏近90%的水资源来自黄河,几乎所有河流、湖泊的水终将汇入黄河。守护好黄河,就守护好了宁夏发展的根基、发展的未来和百姓的幸福。
  曾几何时,宁夏人河争地皮、产河争空间,部分河段改道,河床裸露脆弱,入黄水体黑臭,黄河代谢系统紊乱,导致毛渠不畅、干流受污、黄河失色。
  自治区立足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建设美丽新宁夏为总目标,各级河湖长主动履职担责,把落实河湖长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保障水安全的制度创新扛在肩上、放在心上,统筹推进、标本兼治,全区五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和法规制度体系率先建立,重点河湖“一河一湖一策”编制、“清四乱”专项行动和河湖岸线划界圆满完成,以黄河为中心的全区河湖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河湖面貌日益靓丽。   银川滨河水系截污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扩挖连通永宁县中干沟至贺兰与平罗县交接北大沟52.6公里的10785亩水域,沿线补充新建人工表流湿地5处3706亩,截流11条排水沟水体入水系,借助水体循环净化功能,实现水系湿地联通联调联净。滨河水系扩整连通工程的实施,使黄河水连起来、活起来、循环起来,加以应用水生植物、生态基、生态浮岛、石墨烯等技术,有效净化了河湖水质。
  近年来,自治区从“全流域系统治理”理念出发,坚持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末端提升等综合整治措施,以黄河干支流、重点湖泊、重点入黄排水沟等为重点,清欠账、补短板,全区36个城镇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22个工业园区全部实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封堵了58个入河湖沟工业企业直排口,关闭搬迁了33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区13条重点入黄排水沟入黄断面水质由劣Ⅴ类改善为Ⅳ类及以上,实现地表水劣Ⅴ类水体、黑臭水体“双清零”。黄河干流水质符合Ⅲ类良好水质的国家考核要求,连续3年保持“Ⅱ类进Ⅱ类出”;黄河流域宁夏段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6.7%,超过国家考核要求13.4个百分点;坚持治理工程和管理措施“两手抓、两手硬”,沙湖水质由劣Ⅴ类改善为Ⅲ类;突出黄河支流小流域治理,茹河清了、葫芦河清了、苦水河清了……随着一系列整治工程地实施和專项行动地开展,黄河的枝叶经脉重现舒展欢畅。
  水土治理,让“童山秃岭”点“绿”成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2003年6月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浙江省水利和防汛工作汇报会上指出“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是治水事业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也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战略任务”。
  宁夏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区之一,北部风蚀,南部水蚀,尤以南部山区为重。由于水土流失面积大、侵蚀强度高,极易加剧干旱、洪涝、沙尘、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成为制约生态环境修复、经济社会发展、人民脱贫奔小康的重大因素。多年来,宁夏坚持治水与治山、治田、治沙相结合,大力开展以南部黄土丘陵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根据2019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由2000年的3.68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59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泥沙由20世纪80年代的1亿吨减少到2000多万吨,重点治理区初步实现泥不下山、水不出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大规模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宁夏山川大地经历了一场由黄到绿、由绿变美、由美而富的历史性变化,一个山绿、水清、人富的新宁夏已经展示在世人面前。巨变的背后,是党和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高度重视,是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
  变化不只在景致。在做好“减法”的同时,宁夏因地制宜推进山水田林草、库坝井窖池综合治理,建成淤地坝1102座,总库容4.24亿立方米,发展高标准旱作“三田”500多万亩,昔日的“三跑田”升级为“三保田”,夯实了农村脱贫致富的生态基础。同时,根据自然生态特点和实际,宁夏以“一河三山”(黄河、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为重点,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现已恢复湖泊湿地50余万亩,湿地保护面积达31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1.4%提高到2019年15.2%,贺兰山、六盘山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区400多种野生动物和近千种野生植物得到全面保护与有效恢复,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作用不断显现。
  山大沟深是海原县的基本地貌特征。曾经,倾斜的山地让世世代代海原农民爱恨交织。虽说海原十年九旱,但山地最大的“硬伤”是只要下一场中到大雨,所施的肥料、耕好的肥土,甚至播好的种子,就会随雨水向山沟流失殆尽。如今,海原县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力打造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截至2020年年底,海原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89平方公里,治理程度63.3%,建成水保骨干坝32座、中型淤地坝26座、小型淤地坝6座,除险加固病险淤地坝30座,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就地拦蓄利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在海原县关桥乡方堡村,贺堡河两岸景色迷人,水面上成群野鸭在金黄色的芦苇荡里追逐出入,百年梨园尽收眼底,勾勒出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我在村里生活了50多年,这两年不仅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连我们的生活都好了。自从把水引上山之后,以前光秃秃的山上现在都种满了香水梨、水蜜桃、苹果、红梅杏、油桃等果树,成了‘花果山’”,56岁的方堡村村民张新才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万千。
  创新驱动,“智慧水利”助推宁夏水利现代化
  水利,乃治国安邦之大计。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建设,宁夏数字水利初步进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在三大扬水泵站自动化、渠道测控一体化、“互联网+人饮”等方面实现了重点突破。
  在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一眼望不到头的有机白菜长势良好。与其他田地不同,这片地头有两个自带太阳能板一高一低的杆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杆上固定有二维码和传感器,只需打开微信一扫,地中情况便显示在手机上。
  “从前一片480亩的菜地,光浇水、锄草就得耗费几十个劳动力,现在有了‘小型气象站’‘土壤检测器’‘滴灌设施’,用手机就可以知道地里的水量、土壤墒情,实现系统自动灌溉。”慧图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陈静波一边操作手机一边告诉记者。
  据了解,2018年吴忠市利通区水务局在金积镇种植的有机露地菜片区进行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试点建设,规模5000亩。工程实施后,金积镇5000亩有机露地菜实现了灌溉管理信息化、灌溉智能化、用水计量精准化,促进露地蔬菜种植集约化、管护专业化,极大提升了蔬菜品质。
  水可以淹没家园,也可以灌溉良田。有形的堤坝是约束江河湖泊的“缰绳”,而无形的信息化建设是为了让这些“缰绳”更有灵性。除了在农田灌溉方面有创新,宁夏也将河湖长制管理注入“互联网+”,建立起宁夏河湖长制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据了解,宁夏河长制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是全国首批建成的省级河长制信息系统,广泛集成整合水利、住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涉河湖监测数据信息,为各级河湖长提供巡河管河、查询信息、跟踪督办、辅助决策服务,为群众投诉举报提供窗口,搭建起了“统一调度、协同办公、资源共享”平台。
  “智慧水利”吸引“最强大脑”。近年来,北京、杭州、西安等全国知名水利信息化企业聚焦宁夏,浙江、上海、北京、湖北等十几个省区水利部门的专家学者先后来宁夏交流考察。多方来客感叹宁夏“数字治水”的良好成效。
  水文化建设,向世界亮出宁夏金名片
  宁夏因得黄河水浇灌之利,自古就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此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宁夏治水历史悠久,水文化底蕴深厚,自秦代就已拉开垦田修渠的序幕,历经沧桑变化从未中断。2000多年的水利开发建设史,造就了宁夏引黄灌区精湛的灌溉技术和璀璨的文化景观。在治水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用水、管水经验——汉代的“激河浚渠”,北魏的灌溉制度,西夏的卷埽技术,元代的木闸、滚水坝控水,明代的石闸布设、刻字“水则”,清代的飞马报汛、埋设准底石、闸坝砌筑、植柳固堤、“封”“表”轮灌、渠道岁修、插杠挡闸等技术及经验领先于其时代,为当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许多史志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宁夏开发建设的重大事件和治水的文臣武将、名闻遐迩咏颂黄河的诗文,以及劳动人民围绕黄河创作的大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充分展示黄河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据统计,目前宁夏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千余处。遗存的文物有汉代陶漏斗、陶水管、汉渠碑首,唐代镇河铁牛等水利文物,传统农耕用具有犁、铧等实物500多种。在长期的引黄灌溉实践中,劳动人民探索建立了许多管水用水的制度。此外,还有与引黄灌溉有关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民俗、节庆以及农事谚语等,反映了宁夏民间亲水、惜水、敬水的观念和农业生产习俗。
  宁夏引黄古灌区是宁夏平原2200余年来农业发展的里程碑,具有独特的、创新的、科学的引水工程结构,是“塞上江南”的文化之魂。在2017年10月墨西哥召开的第23届国际灌排大会上,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被授牌,宁夏亮出了“世界级文化金名片”。
  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使宁夏成为彰显黄河文化、展示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为了讲好黄河故事,展示宁夏形象,自治区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推进黄河文化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所孕育绽放的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广泛开展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的摸底和普查,全面摸清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农业文化遗产、古代典籍等重要文化遗产底数,建立了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库。建立权威性、动态性大数据库,进行分级分类保护,依法依规保护文化工程类、特产类、物种类、聚落类、景观类和民俗类等各项文化资源。依法依规保护民间技艺、民间习俗和民居、村庄中的“非遗”产品,使其活态传承,让民间文化代代相传。2020年7月,自治区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将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上升到法律层面。
  近年来,通过聚集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规划了一批重点课题,不断加大研究力量和平台建设,系统梳理宁夏黄河文化发展脉络、历史遗产遗存、文化特征特色,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涵的时代价值,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以现场推介、图书出版等形式,打造了一批彰显黄河文化精神的品牌性文艺产品、文化活动、影视歌曲、动漫产品等,强化了对黄河文化资源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宁夏黄河文化的歷史内涵。以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为抓手,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生态建设、市政建设、园林建设、文化旅游建设密切结合,整合滨河大道、黄河大峡谷、黄河湿地、津渡水驿、考古遗址、文保单位等资源,打造出一条以黄河为轴线,在全国有影响、在世界有知名度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梦随黄河逐浪高,塞上江南起宏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全面推进,一个斗志昂扬、信心满满的宁夏正在昴首阔步、奋勇前行!
  (文字和部分图片由自治区水利厅提供)
其他文献
国际饥饿组织考察1921年,国际饥饿协会的克劳斯(U.Close)、迈克考尔密克(E.Mccorrmic)等人对震区进行了调查,所写文章《在山走动的地方》发表在《美国地理杂志》上。北洋政府组织专家科考1921年4月15日,北洋政府内务、教育、农商3个部派翁文灏、谢家荣、王烈、苏本如、易受楷、杨警吾6人赴灾区调查。地震考察内容包括海原大地震的震中、发震时间、极震区范围及其伤亡情况,地震造成的宏观破坏
期刊
大地震过后,在海原县境内形成了许多具有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意义的地震遗址。全县代表性的地震遗址景观有地震堰塞湖、刺儿沟探槽剖面、小山地震破裂带、菜园地震破裂带、石卡关沟水平位移、哨馬营震柳、西安州古城废墟、盐池古城废墟、盐湖位移、邵家庄破裂带、唐家坡田埂错断等。
期刊
海原地震博物馆始建于2010年,总占地面积约60亩,博物馆面积2350平方米。由于运营时间长,整体建筑老化,布展陈旧,办公环境较差,为了对原馆进行提质升级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博物馆公共服务功能,打造以海原地震文化为核心的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经海原县发展和改革局批复立项,对原馆进行升级改造。  地震博物馆改扩建后总建筑面积3472.82平方米,占地2668.64平方米。该工程于2020年
期刊
地震纪录片《在山走动的地方》2002年,为了挖掘海原大地震文化资源,打造海原地震文化旅游,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广播电影电视局、宁夏地震局、海原县委、海原县政府联合摄制,并由中国地震局办公室、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科学技术协会协助拍摄的7集电视纪录片《在山走动的地方》开机拍摄。影片于2006年拍摄完成,并在宁夏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并出版发行了DVD光盘;同年12
期刊
银西高铁,从银川平原启程,跨过黄河,掠过毛乌素沙漠边缘,穿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塬——董志塬,一路挺进八百里秦川。  历时5年建设的银西高铁于2020年12月26日正式全线开通。这条高铁由北向南穿越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陕西3省区,全长618公里,新建桥梁209座、隧道33座,桥、隧总长394公里。宁夏境内设有银川、银川东、河东机场、灵武北、吴忠、惠安堡6个车站;甘肃境内设有甜水堡、环县、曲子、庆
期刊
姚磊 18岁 职业技术学校汽修专业毕业生  又是新的一年,回望2020年疫情期间,至今仍难忘的事是什么?  2020年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有很多难忘的事情,面临毕业、面临生存、面临和女朋友分手,学校本来要安排我们到安徽的一家修理厂去工作、学习。本打算等学到了技能攒够了钱就回来开一家自己的汽車修理店,因为疫情的关系,现在只能和同学们留在灵武一家洗车行实习。  疫情过后生活、工作是否有变化? 
期刊
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2月6日~7日在银川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自治区党委委员64人,候补委员6人。自治区纪委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十九大代表、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也列席会议。  全会由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主持。自治区党委书记陈润儿作了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陈润儿受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
期刊
12月27日,由中国报业协会、中国旅游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20年度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风云榜揭晓,银川市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夜游名城。  “悦游银川”项目自2017年开发建设以来,打造银川城市北部全域旅游产业的重点组团和标杆品牌,包括小西湖清淤及航道开挖、小西湖环湖步道、水上公园景观及亮化提升等,开启了宁夏“夜旅游”的新时代,打响了城市休闲生态旅游特色品牌。  201
期刊
“华夏河图·银川艺术小镇”坐落于黄河西岸,总面积18.8平方公里。它秉持天人共美的东方传统哲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共生城市理念,将黄河西岸的地质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生态、文化、教育等主题融為一体,依托地域多元的文化特色、地理及生态特点,打造富有文化氛围和艺术活力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景区现主要由银川当代美术馆、国际艺术家村、鱼塘湿地公园、惠农渠生态公园、雕塑公园、稻田公园、禾乐村组成。  银川当
期刊
宁夏银川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地处银川黄河洪积冲积平原,地势较平坦;湿地率88.29%,水域占土地总面積的60.04%;生物多样性丰富,共有维管植物44科102属129种;湿地公园栖息的野生脊椎动物有116种。在这里栖息和停歇的鸟类数量众多,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白尾海雕,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小天鹅、白琵鹭、鸢、灰鹤、红隼、苍鹰等。  黄河外滩湿地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拥有深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