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画与书写、毛笔和指腕的关系

来源 :科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541018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法作为汉字艺术的代表,表现了中华文明的魅力。作为形式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画,自然意义非凡。本文试从“——”画开始,深入浅出的论述“——”画雨书写、毛笔以及指腕的关系。
  【关键词】书法;“——”画;艺术
  
  中国书法是一门用毛笔表现汉字的艺术。表现的是人的主观目的性与被表现对象的客观规律相统一的过程。然而主观愿望的实现又受制于许许多多的客观因素,诸如汉字形体、结构不能生造,如果大胆创新到无形无体状态,纵使笔墨饱含激情,满纸龙飞凤舞,也只能留下“涂鸦”的结果;人类手和腕的生理因素不能忽视,毛笔作为表现工具亦有其物理特性;当然,最主要的制约因素还存在于书写过程之中,把它说成是书写运动行成的客观规律也未尝不可,诸如“藏头护尾”、“无往不收”、“欲下先上、欲右先左”、“顾盼”、“照应”、“相对”“相背”等等,都是古人对书写运动规律的总结。
  现在,我们就从“——”画说起。
  
  一、“——”画在书写过程中裂变
  
  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当体现在“八卦”的幻化中,它由体现阳爻的“—”和折一为两的阴爻“——”进行反复巧妙组合后,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后来儒家依此创立了“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以至无穷”,道家创立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家又赋予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辩证思想,由于哲学揭示的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普遍规律,因此汉字构成书法艺术形成的规律也必须体现这其中最基本的因子,所以古代书画家亦有依此来阐释笔墨之道的。如明清之际的大师石涛曾说:“一画者、众有之才,万象之根,”“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近现代书画理论家更有新的探究成果,不再一一列举。我们觉得用普遍规律来解释具体现象肯定没有问题,因为普遍规律就是对具体事物中最基本规律的概括。倒是烦琐的考证、引古今中外的经典来阐释,使人如坠云雾,越来越玄妙,越来越深奥,阐释者圆了自己之“说”。可这条分缕析,头头是道究竟给从事书艺实践的人带来了什么?总不能让一个人从会执毛笔起直到生命终结,就写“——”吧,写好这一笔真的就能大功告成了吗?谁也不会上这个当。最简单的也是最老实的态度应当是将“——”在汉字构形和形成书艺中的特殊规律找出来,才能给从事书艺的人有所裨益。找准定位后,不妨就从我们书法艺术这艘小舟旁贴船下篙吧。
  从出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陶器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刻画符号,象形的鸟虫花草鱼兽其含义一目了然,而另外一些单线和组合线的象征意义则颇难猜测。其实,我们也无需费尽周折去追根寻源,只要能确定先民们为了便捷、实用而创造了用图画代替结绳记事的事实即可。当直观的图画不能满足人们交流复杂、准确的思想时,先民们逐渐将图画简约成约定俗成的符号,并赋予它们以名称和含义,这时汉字的基本要素形、音、义即具备了,也可以从字画同源的混沌状态中独立出来了。汉字一经独立以后,便以符号规范美的特点代替了图画形象美的要求,于是线条的书写性特征逐渐占据上风,而线条的描摹性特征则留给了绘画。据分析陶纹距今已有六千多年,也即甲骨文之前至少三千多年属于汉字逐渐从图画中分离的历程,这是一个简约、整合、自我完善的渐变过程,实际上也是先民们以自身的智慧创造了一种为自身服务的工具,也使中华民族摆脱了愚昧、荒蛮原始状态,步入了文明时代。据专家研究,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总结的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尚不能套用到甲骨文字的识读上去,何况已高度成熟的甲骨文之前还有三千多年演变过程呢。限于实物的缺乏,影响了专家们的考究。相信随着沉睡地下文物的不断苏醒,现代化的研究方法会揭示这个秘密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将书用笔画与画用线条区分开来。仅就横竖撇捺弧几种笔画而言,似乎已大大区别于绘画线条,更与几何线有天壤之别。书法中的点画形状完全是依据构字的需要,而由书写者随机赋形的,并非斤斤于“永字八法”。其实所谓的八种点画概源出于“——”,为什么会衍生出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点画呢,一言以蔽之,书写运动造成的。那么用硬笔同样写汉字,为什么效果没有那么明显呢?这就是毛笔的特殊功能了。
  
  二、“——”画经毛笔表现后成艺
  
  据考古代毛笔有两种,一种是披杆捆缚式,即用兽毛围在笔杆一端的周围,用线缚紧,笔腹中空;一种是挖腔栽毛式,即在笔杆端部挖空,将捆缚好的兽毛栽进空腔,然后固定好。传说中的秦将蒙恬就是这种笔的改良者,一直沿用至今。从出土的实物看,战国时的毛笔都属小号的,笔杆长20厘米,笔头长2厘米,锋颖极尖细,富有弹性。甲骨上、竹简上那些蝇头小字可能就是这类毛笔所书,缯帛上的字稍大仍能清晰可见其细韧,富有弹性,钟鼎上的文字虽经过制范、浇铸其笔画变粗,但仍能窥见运用毛笔的娴熟技巧。总之,用毛笔书写汉字这是公认的事实,无需争辩。问题是古人如何运用毛笔的,他们是否从一开始就天才的登堂入实,掌握了后人认为是秘笈的笔法了呢?
  在不能起古人于地下的今天,我们只能依据陶片、玉片的墨迹及甲骨上写而未刻的墨迹来探寻西周以前的笔法。一个“祀“字已足以让我们看见冰山一角了,那顺锋落笔、重顿后行笔出锋的动作跃然字上,节奏简单、运笔利索、手指控笔、力送笔尖、痛快淋漓、不假修饰,一派纯朴、厚重、直率之风让人叹为观止。学术界将这种笔法定为”蝌蚪笔法“,既得体又形象。
  注重对笔画的夸饰应该是建立在先民们对毛笔性能的充分发挥和表现载体变大的基础之上的。当汉代先民们沾沾自喜于饰笔之美时,书写的快捷、实用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翘尾之笔美则美矣,然而向上的走势必然会阻断了与下笔的接应,即欲写下笔得从头再来。这对于从军士兵和民间百姓的日常书信所需要的速度、效率,极不适用。然而要跨越横在人们面前的这个“雁尾“,谈何容易。我们发现从“爨宝子”、“爨龙颜”过渡到北魏体,虽然解决了上翘问题,但因为用的是八分书的铺毫,所以只能翻折成棱角分明的点画,再加上刀刻的推波助澜,就生出了那么个体形粗拙、面目狰狞的北魏体。倒是在那些以抄写为生计的经生们的笔下,可以看出变上翘为下顾的演绎过程。从西汉的简牍及残纸、砖书上的体型似真、笔法仍篆的字体看,只能把它归入行书一类,甚至连楷书之祖钟繇也不能跨过这道藩篱。直到二王父子才算脱胎换骨,故被世代誉为新体书圣。
  中国书法殿堂里艺术含金量最高的当数草书。我们且不论草书在汉代就被先民们以如痴如醉的精神写成巅峰,以至在往后的两千多年中也极少有人能步其后尘,更谈不上超越了。原因纵有很多,但最大的功劳当属于毛笔的表现能力。就其笔法而言,它的源头直接“蝌蚪”笔法,从不斤斤于小篆的中锋圆匀、隶分的蚕头燕尾、真楷的藏头护尾以及中锋、侧锋、直折、翻转、提按、顿挫,等等,而是在如春蚕吐丝、如蛇游龙腾、如山呼海啸、如风卷残云、如波涛汹涌地一泻千里中,将各种各样的技法和点画形态有机地串了起来,让人眼花缭乱,根本无法驻足凝神,在一番随波逐流的神游之后,直感浑身热血沸腾,有上天入地、纵横千万里的畅快,完全忽略了文字内容和点画技法等细节上的问题,此时无论是具有高深造诣的书法家,还是略知笔墨的爱好者,甚至连初识汉字的儿童,抑或不懂汉字书法的老外,都不同程度地被慑其魂魄。这决不是一个“快”字所能涵盖得了的,而是艺术家将手中的毛笔正写、侧写、逆写、顺写、重写、轻写,左右盘旋、上下提按、停驻打踢,抽挑牵掣的结果。这就是宋代吴说创“游丝书”那种匀线缭绕、大眼小圈所达不到的效果。所以有人把狂草书说成是书法家在使用毛笔作抽象地表现、作感情地宣泄,真是恰如其分。为满足需求,人们又创立了介于草书与正楷之间的易识易写、雅俗共赏的行书体。其特点是在书写速度变慢、少用抽象的草书符号的同时,也能将各种书体的笔法汇集笔端、抒发行云流水般的情感,且不会千人一面,如第一行书“兰亭序“优雅醇醨、第二行书”祭侄稿“撕心裂肺、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清苦苍凉。这些无一不得益于毛笔的表现功能,倘若改用其它书写工具或字体,则很难达到形式与内容高度一致的要求。
  通过粗线条地整理,我们发现毛笔真是太神奇了,它从“——“开始”、“尖头尖尾”地写出了甲骨文、“重头轻尾”地写出了钟鼎文、“箸头筋尾”地写出了秦小篆、“蚕头雁尾”地写出了汉隶分书、“藏头护尾”地写出了唐正楷,等等,一句话,汉字字体就是这支毛笔表现出来的.
  
  三、“——”画在指腕控制下跳舞
  
  从人的手臂生理特征看,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以三大关节为支点展开活动,则有大、中、小的幅度范围,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我们写最大的字也不能超过以肩关节为轴 心的从肩到手的半径摆幅范围,这是生理极限。而写最小的字连腕关节都用不上,只是指关节在起作用。
  除了手臂的生理因素能解决所写字型大小外,执笔方法也能达到异曲同工之效。这就是古人特别注重执笔研究的直接动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有成就的书家在执笔运笔上都有独到之处,只是他们秘而不宣,作为智力成果只能传诸子孙,死后宁可带进棺材也不公布于世,以至让求知者捶胸自残,吐血休克,不得已使出掘墓盗取的下策。我们审视了三千年前的“蝌蚪”笔迹和汉魏南北朝的壁画,发现魏晋以前人执笔多为“三指执笔法”,难怪有人说魏晋人书属指掌间书,直到晚唐以后才有“五指执笔法”,流传至今,被书家奉为圭臬,言传身教皆为“ 擫 、压、勾、格、抵”和“永字八法”,似乎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内核全在于此,以至元人赵孟俯作出了“用笔千古不易”的武断。
  我们总习惯于用事实说话。“蝌蚪”笔法清楚地告诉我们,在一笔之内写出上腹部粗实的笔迹,只能是在没有逆入的情况下用手指重按笔杆,又顺势抽笔造成中腹渐细至尾出锋的过程。而这时如果是笔杆垂直于纸面,肯定留下的是画首呈粗点状,而不是由不粗往较粗的渐进过渡。也就是说“蝌蚪”笔迹是斜执笔、拇指和食指共同下压笔杆的结果,这非三指执笔法莫属。从后来的晋国盟书、楚国竹简中看到的仍是这种笔迹。在求实用、求快捷的年代里,书写者都凭自己的习惯、好恶自由摆弄手中的笔,以快捷、省力、美观为目的,又由于写小字的原因,直落笔一遣指极为自然,便出现了落笔处呈重圆点的笔迹,这就为后来的逆入法开了先河。待书写载面宽裕时,书写者欲左右展开笔锋时仍沿用50度的斜执法,则流露出落笔处切入的端倪,为分书的“蚕头”和魏楷的方笔奠定了基础。自此,中锋、侧锋两大笔法在中国书法史的长河中各显其能,各擅其美。
  当中国书法被引上“五指执笔“这座独木桥后,也曾出现过颜筋柳骨和颠张醉素的辉煌,可惜道了宋代就开始衰微,以至后来催生出馆阁体,急得清人又喊又跳,大呼中国书法的基因“——”被写得“中怯‘了,显然是找到了症结所在,但开出的“万毫齐力”药方仍属“五指执笔”范畴,虽也指出向魏碑汲取营养的路子,终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由治标入手再治本。当然,并非说康有为等人不够睿智,思想不够解放,而是客观上殷商的甲骨文、秦汉的简牍帛书还深埋在地下,阻断了他们的视野,限制了他们的深入研究。如今,改革开放的开门声象一声春雷惊醒了沉睡两千年的文物,纷纷钻出土层,正期待我们去呵护她、了解她、装扮她。这既是我们这一代书法爱好者的幸运,也是历史交给我们的接力棒。
  中国书法蹒跚而来止少已步走过三千年历程,令世界刮目相看。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这些龙的传人是将传家宝作为古董收起来,还是让她在洋文化的浪潮中被淹没泥?回答是否定的,我们要让她成为世界先进文化。当然这不是空喊口号或者坐而论道所能成功的。我们要静下来、钻进去,让甲骨、钟鼎、简牍、缯帛、砖瓦恢复语言功能,让她们给我们娓娓道来,叙述历史的沧桑,还请她们直接回答我们的问题,在疑窦顿释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揭示其中奥秘所在。
  
  作者简介:熊婷婷,(1980.11--),本科,研究生,助教
其他文献
水稻昌育稀植栽培技术是水稻高产高效的革新技术,首先在东北非盐渍土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滨海盐渍土区推广还没有先例。河北省唐海县在滨海盐渍土上大面积推广水稻旱育稀植物的
【摘要】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反语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了反语的本质和作用;然后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及“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下分析了反语的生成机制。对反语的分析与总结将有助于我们今后将其应用到更多更广的领域,发挥其交际功能。  【关键词】反语;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自主—依存分析框架”    一、反语的本质与作用    英语的irony 来自希腊语eironenia,意思是diss
为了对教育财政投入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在分析教育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就业等多元素的运行关系基础上,构造了教育财政投入因果关系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以海南省的教育财政
【摘要】学习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驱动力,它是维持学生学习的原因,在英语学习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英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取得最佳的教学成绩。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生;学习动机      英语教学学习动机(motivation)与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成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动机能影响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因此,动机在
【摘要】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我们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就多元智能理论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的,不是单一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包括语文智能、音乐智能、逻辑
让几千万甚至上亿人在一根细如发丝的光纤上同时通话,这是世界光通信科学家追求的目标。随着日前“40G速率SDH光传输系统”在北京验收,我国科学家造出了世界上最宽的信息高速公
该文对果树嫁接成活的原理与方法进行了探讨。果树嫁接成活与它的形成层和愈伤组织的作用有紧密联系,要想形成愈伤组织,就要考虑其形成的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根据这个原理,
世界的瞬息万变,时代的更迭进步,无一不显示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今再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当中,信息化技术无疑早已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同样,作为我国高度重视的教育事业,利用信息
世界拥有50多亿人口,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纳2万个民族,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状况、风俗习尚和文化传统各异,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待人接物的礼节,本文着重介绍国际交往中的见面礼节,包括:初相
一.坚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着力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益阳高新区围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依托自主创新,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益阳市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目前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