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这表明国家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也是完全正确的。
一、宏观调控取得的积极成效
2005年以来,国民经济在高位平台上稳定增长、经济总量矛盾缓解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也得到改善,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明显增强。
(一)农民增收缩小了城乡消费市场差距,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均现象有所改观
2005年以来,中央继续加强支持“三农”的政策力度。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好形势得以延续。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86元,实际增长12.5%,增速比2004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幅的提高,促进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活跃,使我国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城乡市场全面走旺的局面。城乡消费品市场销售趋旺。使前几年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一热一冷的局面有所改观。
(二)轻重工业的增长更加协调,煤电油运瓶颈压力有所减缓
2003-2004年,我国一直呈现重工业增速明显快于轻工业的经济增长特征。2003年重工业增长18.6%,快于轻工业4个百分点;2004年增长18.2%,快于轻工业3.5个百分点。2005年出现了转折性变化,重工业增速从2004年同期的18.6%下降到16.9%,增幅下降1.7个百分点。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增速差距开始缩小。表明经济开始朝着恢复均衡、稳定增长的方向变化。在重工业增速回落的影响下,交通能源等“瓶颈”压力有所减缓。
(三)投资增速平稳回落,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2005年以来,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加大了对房地产投资的调控力度。从产业看,农业投资得到加强。工业投资增速放缓,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基本保持稳定。从行业看,煤电油运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投资增速加快,钢铁、铁合金等产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
(四)就业形势逐步好转,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减弱
2005年以来,经济增长保持高位运行,消费品市场活跃,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带动了就业形势的好转。在经济增长保持较快速度的情况下,2005年出现了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物价指数先于经济增长率回落的局面。由于粮食价格的稳定和工业品供过于求局面的加剧,居民消费价格小幅走低。2005年对房地产价格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后。房价上涨幅度在下半年开始放缓。经济快速增长、价格基本稳定、就业形势好转的组合表明经济形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二、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的道路,从微观经营机制出发,然后逐步推向资源配置制度和宏观政策环境。这一改革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宏观政策环境改革的滞后导致了当前我国经济体制中微观经营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宏观政策环境三者间的不配套,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国有企业亏损
由于宏观政策环境方面改革的落后,目前国有企业依然背负着许多政策性负担,这些负担包括:(1)沉重的职工养老负担和各种福利负担以及债务负担;(2)一部分国有企业产品的价格依然被严重扭曲;(3)有些国有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过高,不符合我国的资源禀赋条件。
(二)银行业的经营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的深化,银行在我国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今后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呆账“坏账”比例高达25%左右,甚至比东南亚各国的“坏账”率还高。1996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出现了全行业亏损。改革所产生的经济体制的不配套是造成银行业“呆账”“坏账”比例高的主要原因。金融风险不可等闲视之。主要表现在:(1)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较高。虽然目前已经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但实施“债转股”后。短期内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比重;(2)资本充足率达不到要求,虽然中央财政发行国债补充资本金,但仍达不到巴塞尔协议8%的要求;(3)国有银行经营效益较差,收息率下降,目前国有银行收息率不到60%,亏损加大,风险仍在增加;(4)银行储蓄存款开始出现明显分流趋势,存款向大银行集中,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备付率不断下降,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一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兼并和破产。
(三)经济发展中的周期波动
由于银行利率仍然被人为压低,预算约束依然没有能够硬化,这使得改革以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每当政府放松对信贷和投资的管制以刺激经济的增长时,企业就会争相向银行贷款进行投资。投资的增加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储蓄并不增加,因此政府只有通过增发货币来满足贷款的增加,而货币增加就会引发通货膨胀。同时。贪污腐化现象也趋于恶化。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政府就不得不推行宏观紧缩政策,砍投资,砍信贷,结果是在通货膨胀和贪污腐败得到控制的同时,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减慢。
(四)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问题
我国的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特点,东部的优势主要在于制造业。中部适合发展农业,而西部则在矿产品开采上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给国有企业提供廉价的投入品以维持国有企业的存在,在逐步放开工业产品的价格的同时。主要农产品和矿产品的价格却依然被人为压低,这等于是中部和西部在补贴东部的发展。东部发展越快,所需的农产品和矿产品就越多,因此中西部对东部的补贴也就越多,而东部本来就比中西部富裕,因此东部发展越快。东部同中西部间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五)我国的粮食问题
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对粮食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这一增加来自于以下几方面:(1)酿造业等行业发展迅速,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粮食;(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肉食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而肉食品的生产需要耗费粮食。因而饮食结构的改善会增加对粮食的需求;(3)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将随之不断增加。
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对策
虽然我国经济改革和制度转型。促进了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效率的改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我们也看到问题的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民众预期收入信心不足的措施相互配套、刺激广大民众消费需求的同时,采用各种刺激企业投资热情及扩大外贸出口等措施,尽量给予人们经济自主权,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活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经济持续性长久发展。
(一)降低垄断价格,启动内需
降低垄断价格以启动内需,包括电力、电讯、民航、居民住宅、汽车和药品。垄断价格过高。将减少社会实际货币总需求,居民支付了较高的垄断价格。就会减少一般消费。造成市场价格的下 降。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反过来也调整供求关系,高价格抑制需求刺激供给,低价格抑制供给刺激需求。价格下调可以刺激居民大量增加购买,并产生连带效应,从而全面启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政支出
首先,继续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促进农民增收。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和减轻农民在教育医疗方面的负担,增强农村购买力,保持农村消费品市场活跃兴旺的局面。其次,发挥财政的收入再分配功能,调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协调增长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内生增长潜力和质量。再次,保持合理建设国债规模,适度调控预算内投资规模。第四。要加快推进税制改革。
(三)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时微调适度放松信贷控制
货币政策应坚持“稳健”的基调,一方面要保持货币信贷投放对经济的支持力度。维护总量平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要灵活采取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外汇占款。努力保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基本稳定:通过信贷政策来引导商业银行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贷款需求。在不断健全个人信用证信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四)扩大国防投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怀内斯综合83个国家的样本研究发现,军费增长与GNP增长呈现正向关系,系数为0.899。中国百年来生产力布局两次向西部大倾斜都是在外部战争环境下逼出来的。即抗战时期和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防产业的核心是高科技和基础设施,国防产业也必然需要广泛的采购、合作和配套。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发展国防产业是保持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必须。对于启动内需和开发中西部也有直接的意义。
(五)加强计划和预见性,加快市场化进程
加强工作计划性和预见性。可以提高工作质量,保持工作主动性。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拉动投资。关于加快市场化进程问题,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要改变。投资主体一定要改变,要由政府投资置换到企业。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有效供给。带动民间投资。
(六)调整社会分配关系,按照改革收益分担改革成本
上述措施,需要政府大幅度增加财政开支,仅靠国债是不行的,根本在于精简政府机构。整顿税收,清除腐败。控制高消费和奢侈消费,将国家财力集中于有益的方面来。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不仅要注意经济发展。而且要注意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不能再强调效率第一,而要将效率与公平并重:不能够让少数人利用权力占有大部分改革收益。而将改革成本向社会大众转嫁。应该采取低成本的反腐败方法。迅速有效地遏止腐败势头。
因此,刺激经济要从经济体制转型及经济制度建设方面着手,要加快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和大量减少政府部门干预经济活动的程度:要解决好经济社会基础软件部分的落后问题及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要保持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稳定性。这样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可以走上稳定、健康、快速的道路,中国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就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一、宏观调控取得的积极成效
2005年以来,国民经济在高位平台上稳定增长、经济总量矛盾缓解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也得到改善,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明显增强。
(一)农民增收缩小了城乡消费市场差距,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均现象有所改观
2005年以来,中央继续加强支持“三农”的政策力度。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好形势得以延续。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86元,实际增长12.5%,增速比2004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幅的提高,促进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活跃,使我国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城乡市场全面走旺的局面。城乡消费品市场销售趋旺。使前几年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一热一冷的局面有所改观。
(二)轻重工业的增长更加协调,煤电油运瓶颈压力有所减缓
2003-2004年,我国一直呈现重工业增速明显快于轻工业的经济增长特征。2003年重工业增长18.6%,快于轻工业4个百分点;2004年增长18.2%,快于轻工业3.5个百分点。2005年出现了转折性变化,重工业增速从2004年同期的18.6%下降到16.9%,增幅下降1.7个百分点。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增速差距开始缩小。表明经济开始朝着恢复均衡、稳定增长的方向变化。在重工业增速回落的影响下,交通能源等“瓶颈”压力有所减缓。
(三)投资增速平稳回落,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2005年以来,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加大了对房地产投资的调控力度。从产业看,农业投资得到加强。工业投资增速放缓,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基本保持稳定。从行业看,煤电油运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投资增速加快,钢铁、铁合金等产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
(四)就业形势逐步好转,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减弱
2005年以来,经济增长保持高位运行,消费品市场活跃,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带动了就业形势的好转。在经济增长保持较快速度的情况下,2005年出现了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物价指数先于经济增长率回落的局面。由于粮食价格的稳定和工业品供过于求局面的加剧,居民消费价格小幅走低。2005年对房地产价格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后。房价上涨幅度在下半年开始放缓。经济快速增长、价格基本稳定、就业形势好转的组合表明经济形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二、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的道路,从微观经营机制出发,然后逐步推向资源配置制度和宏观政策环境。这一改革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宏观政策环境改革的滞后导致了当前我国经济体制中微观经营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宏观政策环境三者间的不配套,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国有企业亏损
由于宏观政策环境方面改革的落后,目前国有企业依然背负着许多政策性负担,这些负担包括:(1)沉重的职工养老负担和各种福利负担以及债务负担;(2)一部分国有企业产品的价格依然被严重扭曲;(3)有些国有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过高,不符合我国的资源禀赋条件。
(二)银行业的经营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的深化,银行在我国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今后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呆账“坏账”比例高达25%左右,甚至比东南亚各国的“坏账”率还高。1996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出现了全行业亏损。改革所产生的经济体制的不配套是造成银行业“呆账”“坏账”比例高的主要原因。金融风险不可等闲视之。主要表现在:(1)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较高。虽然目前已经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但实施“债转股”后。短期内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比重;(2)资本充足率达不到要求,虽然中央财政发行国债补充资本金,但仍达不到巴塞尔协议8%的要求;(3)国有银行经营效益较差,收息率下降,目前国有银行收息率不到60%,亏损加大,风险仍在增加;(4)银行储蓄存款开始出现明显分流趋势,存款向大银行集中,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备付率不断下降,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一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兼并和破产。
(三)经济发展中的周期波动
由于银行利率仍然被人为压低,预算约束依然没有能够硬化,这使得改革以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每当政府放松对信贷和投资的管制以刺激经济的增长时,企业就会争相向银行贷款进行投资。投资的增加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储蓄并不增加,因此政府只有通过增发货币来满足贷款的增加,而货币增加就会引发通货膨胀。同时。贪污腐化现象也趋于恶化。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政府就不得不推行宏观紧缩政策,砍投资,砍信贷,结果是在通货膨胀和贪污腐败得到控制的同时,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减慢。
(四)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问题
我国的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特点,东部的优势主要在于制造业。中部适合发展农业,而西部则在矿产品开采上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给国有企业提供廉价的投入品以维持国有企业的存在,在逐步放开工业产品的价格的同时。主要农产品和矿产品的价格却依然被人为压低,这等于是中部和西部在补贴东部的发展。东部发展越快,所需的农产品和矿产品就越多,因此中西部对东部的补贴也就越多,而东部本来就比中西部富裕,因此东部发展越快。东部同中西部间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五)我国的粮食问题
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对粮食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这一增加来自于以下几方面:(1)酿造业等行业发展迅速,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粮食;(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肉食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而肉食品的生产需要耗费粮食。因而饮食结构的改善会增加对粮食的需求;(3)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将随之不断增加。
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对策
虽然我国经济改革和制度转型。促进了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效率的改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我们也看到问题的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民众预期收入信心不足的措施相互配套、刺激广大民众消费需求的同时,采用各种刺激企业投资热情及扩大外贸出口等措施,尽量给予人们经济自主权,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活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经济持续性长久发展。
(一)降低垄断价格,启动内需
降低垄断价格以启动内需,包括电力、电讯、民航、居民住宅、汽车和药品。垄断价格过高。将减少社会实际货币总需求,居民支付了较高的垄断价格。就会减少一般消费。造成市场价格的下 降。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反过来也调整供求关系,高价格抑制需求刺激供给,低价格抑制供给刺激需求。价格下调可以刺激居民大量增加购买,并产生连带效应,从而全面启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政支出
首先,继续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促进农民增收。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和减轻农民在教育医疗方面的负担,增强农村购买力,保持农村消费品市场活跃兴旺的局面。其次,发挥财政的收入再分配功能,调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协调增长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内生增长潜力和质量。再次,保持合理建设国债规模,适度调控预算内投资规模。第四。要加快推进税制改革。
(三)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时微调适度放松信贷控制
货币政策应坚持“稳健”的基调,一方面要保持货币信贷投放对经济的支持力度。维护总量平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要灵活采取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外汇占款。努力保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基本稳定:通过信贷政策来引导商业银行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贷款需求。在不断健全个人信用证信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四)扩大国防投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怀内斯综合83个国家的样本研究发现,军费增长与GNP增长呈现正向关系,系数为0.899。中国百年来生产力布局两次向西部大倾斜都是在外部战争环境下逼出来的。即抗战时期和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防产业的核心是高科技和基础设施,国防产业也必然需要广泛的采购、合作和配套。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发展国防产业是保持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必须。对于启动内需和开发中西部也有直接的意义。
(五)加强计划和预见性,加快市场化进程
加强工作计划性和预见性。可以提高工作质量,保持工作主动性。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拉动投资。关于加快市场化进程问题,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要改变。投资主体一定要改变,要由政府投资置换到企业。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有效供给。带动民间投资。
(六)调整社会分配关系,按照改革收益分担改革成本
上述措施,需要政府大幅度增加财政开支,仅靠国债是不行的,根本在于精简政府机构。整顿税收,清除腐败。控制高消费和奢侈消费,将国家财力集中于有益的方面来。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不仅要注意经济发展。而且要注意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不能再强调效率第一,而要将效率与公平并重:不能够让少数人利用权力占有大部分改革收益。而将改革成本向社会大众转嫁。应该采取低成本的反腐败方法。迅速有效地遏止腐败势头。
因此,刺激经济要从经济体制转型及经济制度建设方面着手,要加快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和大量减少政府部门干预经济活动的程度:要解决好经济社会基础软件部分的落后问题及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要保持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稳定性。这样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可以走上稳定、健康、快速的道路,中国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就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