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蛹的蜕变,极致的人性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ha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主人翁奥斯卡,辛德勒的人性进化式的改变,即使在平凡而和平的岁月里,使我们也不能回避一个重锤之音一一我们呼唤着人道的不朽,人性美的长存。
  【关键词】 价值观变更 伦理反思 社会责任 人性美
  
  一、引子
  
  在本学期的“英美电影赏析”教学活动中,看电影评析电影成为我工作的一大主要内容。新近,与学生观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后,心里一直涌动着莫名的感动。尽管课程的主要任务只是语言的欣赏与汲取,但是,我们知道,电影是当代继网络之后最富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它是感觉媒介的典型应用。它从影视音的物质基础出发,用艺术文化丰富_感染并向观看者迁移其美学的,人文的,艺术的,乃至科学的内容,从而被评为第七艺术。所以英美电影欣赏课程,在语言学习氛围中,同样对我们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社会观念认可与接纳,文化交际知识等都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电影文学所赋予我们的非语言文字的东西是我们所不能忽略的,它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启迪我们被忽略的人性。
  
  二、电影故事梗概与人物介绍
  
  影片《辛德勒名单》是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于1 993年拍摄的一部轰动世界的宏篇巨制。它以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疯狂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为背景,并以其极高的艺术性成为近年来该题材电影中最为瞩目的一部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影片于1993年12月15日在美国上映,当即引起了轰动,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并获得了美国导演工会奖。在94年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辛德勒名单》一片毫无争议地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以及最佳电影剪辑等6项金像奖。
  影片内容大抵如此:1939年9月,德军在两周内攻占了波兰,随后纳粹党下令清洗犹太种族。刚从家乡(捷克)来到波兰克拉科夫的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开办工厂,准备大发战争财。当然雇佣犹太人成了辛德勒最好的选择,因为他的劳工成本可以最低为零。他几乎就是不择手段的榨取犹太人的每一滴血来牟利。然而,当纳粹大屠杀进行到更为惨绝人寰的境地时,他开始看不过去,在德军疯狂屠杀犹太人的日子里,辛德勒开设的工厂却成了众多犹太人的避难所。他最终用钱买通了纳粹高官戈特和朱利斯,获准留下了全部儿童,他拯救了一个又一个无辜的生命。他还向德军士兵训话,不准他们随便开枪乱杀他的军火工厂的犹太工人。他消极地终止了为纳粹制造杀人武器一一炸弹的生产活动,整整七个月,他再没有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与此同时,他却花数百万马克供应他的工人以及用来对德国官员行贿,同时还用钱从军火市场买来一些炮弹作为军工厂的产品,搪塞一下德军。这样做,使辛德勒倾家荡产、濒临破产。二战纳粹战败后,他再一次打消了党卫军对其工人屠杀殆尽的念头,使得为其工作的犹太人幸免于难。工人们在被遣散的临行前,辛德勒吩咐斯泰恩把厂里的东西全部分给工人。正是因为他,才使1 100名犹太人幸免于难,他们的后代也蒙受了他的恩泽,永志不忘。《辛德勒名单》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幸免于法西斯的居杀的真实历史事件。
  那么影片中的主人翁奥斯卡辛德勒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呢?他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举止风流倜傥。他生活奢靡,玩女人,赌博,行贿,花天酒地,也爱财;他在酒店及各种社交场所慷慨地结交德国军官和党卫军。混迹于纳粹上流社会,博得优裕的物质享受和自由生活在纳粹恐怖氛围中的权利。他也精明地利用手中的权利,在占领区开办工厂。雇佣犹太人,制造且供应军需品,仅仅提供食物而不付劳工工资来赚取大量横财。这在我们看来,他无非是纳粹集团的另一种置人于死地的“恶棍”。然而,当纳粹大肆屠杀犹太人的时候,他也震撼了,动摇了,改变了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在犹豫里他还是救下了来求助的那位女士的父母:他叫卫兵用水枪喷射列车里的囚徒,看似用暴虐的方式与凶残的纳粹取乐,实则是对闷罐似的车厢里困厄的无辜犹太民众的聪明的施舍,救援;1943年3月13日,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时他买通高官,尽全力搭救妇孺儿童。放弃赚钱,不再作为帮凶制造武器弹药——“工厂生产的炮弹质量全部不合格,恐招军方起诉”,可是辛德勒却镇定地表示,他会去向德国人解释。他告诉他的厂长斯泰恩他们生产的炮弹质量不好,他非常高兴。
  从一开始到最后,他始终是众人瞩目的人物,经历价值观的变更,抵达人性至高点。他从死人堆里的一个甚至有点丑恶的工厂主,经历虫蛹般的蜕变,最终返璞归真。只不过,从他前后不同的人生处世行为来看,他走向了对立面,成为犹太人的人道卫士,伟大的救赎者,一个并不完美的英雄(宋赟:2008)。
  
  三、辛德勒人性转变之谜的探究
  
  影片中,辛德勒开始时并不是位“出身”纯洁的人物,为什么最后他虫蛹般的蜕变成了一名英雄式的人物呢?他的人生价值观又是怎样转变的呢?影片并未做出解答一一展示给观众的只是他再平凡不过的行为。斯皮尔伯格动用了一个小小的具有象征含义的陪衬效果: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动。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为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人性的复苏在那最为阴暗的一刻开始了。正如他所悟,没有人天生就爱杀人,否则他就根本不是人,善与恶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佛教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杀人很容易,不杀人却是很难的,耐人寻味的是他就是用这种观念试图去规劝指挥官大人饶恕他屠刀下的犹太人的。他的觉醒,是忘记了小我一一他也是德国纳粹的一员。放眼人类,他真正领悟到生命何其可贵。
  究其原因,我个人觉得有三点值得考究:
  1,人之初,性本善
  他是一个商人,他在意的只是谋利。从漠然到热心救赎是一个人的良知复苏的过程并使他最终成为一个救赎者,根本上是因为其人性的善良。一开始,他他的出场姿态是吃喝玩乐生活有点糜烂的乱世商人,他并没有救世济人的想法,他出现在克拉克夫,只是想在战争中谋取暴利。当纳粹军官在谈论犹太人的时候,他只是在绞尽脑汁如何讨好这些纳粹军官;当成群的犹太人在街头站立、惶恐不安的时候,他仍旧只是在关心自己的办公室安排在什么地方。犹太人的苦难,德军 的残暴,于他而言都只是别人的事情,他只是一个乱世商人,他在意的只是谋利。他挑选人才的依据只是能力和带给他的回报。在他眼里,种族的概念是模糊的。犹太也罢,德国人也罢。但这并不表明他就是杀人放火那样的恶人,他的生活表面与实质的错位,让我们初始有个错觉,他也是“坏蛋”。其实是我们观众简单化概念化地把好与坏,善与恶一分为二。实际上我们人类生活中的所谓善恶美丑从来不是泾渭分明的。辛德勒的血液中仍旧流淌着善良的因子,在漠视与不断地杀人刺激下,他的良知从来就没真的泯灭过。他为有一个断臂的老年工人而气愤,而当这个老人被德军枪杀之后,他与纳粹军官据理力争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说明。
  2,善念启动后的伦理反思和德之鼓舞的完美结合
  设身处地的想象,或旁观反思,辛德勒发现他只是站的位置不同,人在宇宙中,彼一时的遭遇未尝不同。纳粹杀人,自己即使没拿刀,跟拿着刀杀人或在刀口下被杀,又有何区别呢?生命诚可贵呵,“不杀”一是他灵魂里的对话的答案,这种冥冥中的意念使他不甘为刽子手或沦为其帮凶。当辛德勒目睹德军的残暴,当焚尸后的灰尘在冬日的克拉克夫纷扬而下,当一批批的犹太人被火车载到死亡之地,当跟情人游玩归来矗立山头望着山下的杀人场景,当在攫取金钱与制造武器杀人的抉择时刻,当自我对话时,他也有过犹豫:当斯特恩一次次默默的悄然伸手救助生命线上的犹太人时,还有小女孩之吻,女音乐家的哀求,以及救人于难后的被称赞的美好感觉,用恶俗的钱打败丑恶的杀人恶念的崇高神圣感,都使得他逐步平静并打定主意。救助无辜的人们。可见辛德勒的人性的天平是有比较清晰的偏向的。尤其是在斯特恩的感召下,斯特恩的影响下他最后是义无反顾的走向人性的顶点,不顾自身安危,挽救一个濒危的民族。他,在普通的人性的改变一役中,究竟是蜕变还是进化呢?
  3,羞于为恶或视恶而痛的悖逆——是人类的精神本源
  在埃里希·弗洛姆看来:人类历史肇始于一种不从的行为,而且很可能会终结于一种悖逆的行为。夏娃的“背叛”究其本因是蛇的引诱激起了她原本就存在于人的心里的“不从”的欲望。我们可以认为“不从”是人的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性,这是一种强烈的原始冲动,也是人的“为我”的本能。人的精神之所以得到发展。仅仅是因为人敢于对所谓以人类良心或真理或别的某种名义出现的权威说“不”。人就是在对权威的“不从”中体现自己的存在的(人心:人的善恶天性[美]埃里希·弗洛姆著,范瑞平牟斌孙春晨译,1988)。辛德勒固然有贪婪,虚妄等等缺点,但在极端的生与灭的抉择时刻,犹太众生欲被灭时,他的人性找到了家园,他要从反纳粹这个惊世之举中找到自身作为人的存在的真谛。他要证明的是他不同于那样的纳粹,他要反其道而行,他可以不杀人而救赎将要被杀的人,他做得到,他也做了些。所以他还会懊悔,“我原本可以救更多的人……”。
  
  四、结束语:彰显人性美的呼唤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主人翁奥斯卡,辛德勒的人性进化式的改变,即使在平凡而和平的岁月里,使我们也不能回避一个重锤之音——我们呼唤着人道的不朽,人性美的长存。
  其实,在当今物质化多元化的现实中,人道“大侠”的影子也时有徘徊凸显。或许我们在回首日本侵华战争之惨痛历史时,在骤然降临的天灾人祸面前,在微小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操行里,凡人都在考量人性着自己的人性——作为人,根本上都有弃恶为善的冲动,所以,当代人面临人的生命本性日益“物化”的困境时,我们理想化的认同真、善、美统一于人的存在之中。即人性美的统一。人的存在是真、善、美的存在,又是和谐的存在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完美融合。真是人的认识之和谐,善是人的道德之和谐,美是人的情感之和谐。因此,真、善、美的统一也就是人的存在之和谐,也可以说是人的存在之最高和谐,人,在现实中才不至于迷失自我,永葆人性之纯之美。
  我们不能不为辛德勒而动容。走出屏幕,环视现实,电影人物“奥斯卡,辛德勒”的人性的升华或价值观的变更恰恰揭示了我们在任何时代都尚行的人性之美。我相信至善之行一定可以越过人性的困扰。是的,我也相信善行会战胜很多的困难,心善也可以救赎很多的人,乃至一个民族,一类生物或日渐变暖的地球。一个人只要善良就可以把四周的人给感染。
其他文献
[摘要]艺术教育并不局限于具体作品的鉴赏,从宏观的角度观照,艺术教育应是对各时域差异下呈现出来的文艺其主旋律一人文艺术精神的把握,其技法探讨、作品鉴赏都应是为其张本。艺术教育的范畴也较广,就古典文学艺术中的诗教、乐教理论而言,可谓涵盖艺术众象,其“尽善尽美”的主张可谓当今大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人文艺术精神的重要理论来源。  [关键词]艺术教育 诗教、乐教 艺术精神 传统 经
[摘要] “重庆”在电影这种媒介表述中是一个被高度有限符号化的地域形象。“历史”符号化、“物恋”符号化、“风景”符号化,借助于符号化,能够提供给传播者和接受者透明和统一的编码和解码图谱,但同时就是对未被涉及者的进一步拒绝和封锁。有着自身历史沉浮的重庆、有着自身城市化进程、独特的生活经验、色彩鲜明的重庆在这样的整体环境里哑然着。台湾影片关于个人、关于城市的电影表述方式,对于在电影里被有限表达的重庆,
【摘要】《宾虚》是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示范了经典的电影叙述模式。影片《宾虚》生动再现了一页发生在古罗马时代的基督教文化发展史,它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好的故事框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更为重要的是影片的主题思想反映出与时代精神的契合。  【关键词】《宾虚》 史诗 神话 基督教历史    一、引言    美国导演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于1959年拍摄的《宾虚》获32届奥斯卡提名十二项,
[摘要] 蒙太奇(Montage)与长镜头(Long Take),主宰电影世界的两大潮流,同文学体裁中相得益彰的小说和散文一样,在影视作品中不断呈现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推动着世界电影的高速发展。然而这两种表现方式抑或说是艺术形式,无论表现手法还是审美特征,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犹如光影世界中的两种节拍,共同奏响让人叹为观止的绕梁余音。  [关键词] 纵向对比 横向对比 蒙太奇 长镜头 
[摘要]电影《山楂树之恋》通过男女主人公上山下乡时期的一段爱情故事,集中反映了“至纯”之爱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代的“纯净”,二是人物生活、爱情产生的环境的纯净清明,三是男女主人公对对方情感的纯洁。影片“至纯”的爱情故事,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击,使观众获得了经久不息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山楂树 纯净 爱 传说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
[摘要]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是2009年暑假电影档期中杀出的一匹黑马。6500万票房成绩的取得,不仅归功于其深厚的漫画基础,还要归功于该电影散发出的独到的精神气息。  [关键词]《麦兜响当当》 价值 平民精神  麦兜是香港漫画家谢立文笔下的漫画《麦兜故事》中的角色,他是一只粉红色的,右眼上有一块胎记的小猪。这只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小猪,伴随着香港和大陆的民众度过了将近30年的光景,成为了一代人
[摘要] 《爱丽丝漫游城市》和《中央车站》这两部电影涉及到了我们人类对于追寻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追寻的层次(目标)、追寻的态度(主动或被动追寻)和追寻的结果(成功或失败),从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在这种追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超越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和对生命的内在诉求。  [关键词] 《爱丽丝漫游城市》 《中央车站》 追寻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
[摘要] 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他崇敬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无限奇思妙想的人。克里斯托弗·诺兰出生于1970年,刚过不惑之年的他,虽然截止到2012年一共只有8部商业影片,但已经是好莱坞如日中天的重量级导演,不仅在国际上享有极好的声誉,而且在观众群里拥有无数的粉丝,被誉为好莱坞最值得期待的导演。而身为新生代英国导演的他正在追随着前辈希区柯克的作者导演之路。
[摘要] 中国流行音乐的形成,经历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作曲家黎锦辉这里最终成型,并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政治、文化和商业的复杂互动中,呈现出了多层次的面貌,在都市文化语境中重新理清中国流行音乐、电影和文化政治的脉络,对我们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流行音乐 黎锦辉 都市文化语境    1927年,当时的先锋派作曲家,音乐开拓者黎锦辉创作的歌曲《毛毛雨》,普遍被认为是
[摘要]滥觞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爱情电影,从九十年代开始进行类型化建构,历经十多年的市场检验,在票房和口碑的双重作用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它立足于中小投资规模,以小搏大,在国内外大片的强势挤压下成为了类型片创作的中坚力量。梳理近年来的爱情片创作,国产爱情片在主题、人物形象、叙事策略及形式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既沿袭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情感表达方式,又折射出时代变迁的斑驳世相。  [关键词]国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