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所说的“泄泻”,泛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至如水样的一种病症。古人将大便溏泻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多是由湿邪过胜,留聚肠道和脾胃升降功能发生障碍,运化失职所引起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尤以夏秋两季最为多见。其病因有多种。
感受外邪泄泻。有的是感受寒湿或风寒,症见泄泻清稀,腹痛肠鸣,脘腹胀满少食,兼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呕吐。治宜采用解表散寒、芳香化浊之法,用藿香正气散为主调之。方用藿香解表祛湿和胃为主药;紫苏、白芷发散风寒,陈皮、厚朴行气祛湿、宽中,半夏降逆止呕和胃,共为辅药;茯苓、苍术健脾止泻,大腹皮行气利水消胀,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共奏解表、化湿、和中之功效。
有的是感受湿热或暑湿,症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粪便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治宜采用清热利湿之法,方选葛根芩连汤治之。方用葛根为主药,清热解表,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痢;辅以黄芩、黄连清胃肠之热、燥胃肠之湿;甘草清热解毒,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以为使药,共奏解表清里之功。
还有一种为饮食停滞泄泻。症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痞胀,不思饮食。治宜采用消食导滞之法,方药选用保和丸调之。方用山楂消食化积,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为主药;辅以神曲消酒食陈腐之积,麦芽消乳之积,莱菔子消食下气,宽利胸膈,四药合用,可消各种饮食之积;佐以陈皮、半夏行气导滞、和胃止呕,茯苓渗湿利脾,连翘清热散结,共奏消积和胃、清热利湿之功。《古今医鉴》在保和丸处方的基础上,增减化裁为“越鞠保和丸”,方中增加黄芩、黄连、木香、当归、白术等药味,进一步增强和胃化滞的功效。
再有一种为脾胃虚弱泄泻。症见大便溏薄,水谷不化,纳呆腹胀,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治宜采用益气健脾之法,方药选用参苓白术散调之。方用党参、山药、莲子肉健脾益气为主药;辅以白术、茯苓、薏苡仁、白扁豆渗湿健脾;佐以甘草益气和中,砂仁、陈皮理气和胃醒脾;以桔梗为使,宣肺,载药上行,共奏补气健脾、和胃渗湿之功。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肛门脱出,气短纳呆者,可加服补中益气丸。若见泻下清水,腹中雷鸣冷痛,手足不温,此为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宜服用附子理中丸,以温脾胃之阳,补脾燥湿,对脾胃虚寒之泄泻有良效。
另外,肝气乘脾导致泄泻。症见胸胁胀闷,嗳气食少,忧郁不畅,情绪紧张时则腹痛泄泻,此为肝郁气滞,克乘脾土,脾气失运,清浊相混而下造成泄泻。治宜采用抑肝扶脾之法,选用痛泻药方调之,方用炒白术健脾补中;白芍药平肝缓急;炒陈皮理气和中;防风散肝舒脾;升麻取其益气提升之效,共奏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效,以条达肝气,升运脾气,达到止泻的目的。
命門火衰导致的泄泻,称为“五更泻”,症见黎明时腹部作痛,肠鸣泄泻,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此症主要为肾阳不振,命门火衰,脾胃失其温煦,运化失常,在黎明时分,阴寒较盛,故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治宜采用温肾健脾、固肠止泻之法,方选四神丸为主调之,方中补骨脂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阳,肉豆蔻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五味子固涩止泻,大枣补脾益气,共为佐使药。诸药相合使命门火旺,温煦脾阳,脾运得健,大肠得以固涩,则五更泄泻即可痊愈。
注意:对泄泻初起,不可骤用补涩之药,以免固闭邪气;对久泻者,不可分利太过,恐伤阴液。在治疗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辨明证侯,恰当用药,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早日痊愈。
在辨证施治的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等。患有泄泻者饮食要清淡,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忌食用生冷、油腻,同时,对年老体弱及慢性泄泻的患者,在服药调治、节制饮食的同时,应加强身体锻炼,如慢跑、气功、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有利于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