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 4月29日凌晨,89岁的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在台仙逝,虽为“米寿”,骤闻噩耗还是令人不胜伤悲。笔者不由想起与柏杨先生的几次谋面。
1988年春,大陆开放不久,柏杨作为首批返乡的台湾文化人回河南探亲。笔者有幸以记者身份陪同先生赴河南辉县省亲扫墓。当先生见到40年未见面的骨肉亲人时,他的泪水已经遮住双眸。原来这位狠批“酱缸文化”的斗士,最难于割舍的还是那魂牵梦萦的亲情乡情!基于当时两岸冰冻未融的情势,乡音未改的柏杨似乎多有禁忌,言语不多。他站在陈旧的老宅前,大有一种恍如隔世的异样感觉。他在父亲的坟前烧了香、磕了头,并回到旧宅写下碑文,请女儿冬冬代他立碑。碑文云:“我于一九四九年远移台湾,将来也葬台湾,子孙永难再归故土……血浓于水,但愿两地后裔,相亲相爱。”不难体察到他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和海峡分割两岸的绵绵遗憾。问及此行的感受,柏杨先生说:“大陆很可恋,台湾很可爱,凡有自由的地方就是家园。”回台湾后,柏杨将这几句话及返乡感受写入他洋洋12万字的《家园》一书。
五年后的1993年,柏杨先生第二次回大陆,还携来他的夫人——诗人张香华女士同行。由于行程紧迫,笔者只在机场见一面,这匆匆一见印象却颇深。由于两岸交往已趋频繁,这次情况就不同了,柏杨的心情很好,言语也多了。他说他此次是应邀与北京出版界商谈他的著作在内地发行之事。果然,不久内地就出现多种版本的柏杨著作,一时“柏杨热”风靡全国。其间我与柏老通信或电话往来,他还寄来《倚梦闲话》《西窗随笔》等新书。感觉到他写作很忙,社会活动非常频繁。想到这位青年时从军、和蒋氏父子均有过接触、无数次被学校和单位开除、遭遇十年牢狱之灾、几度想自杀的传奇作家,终于在晚年迎来生命的“第二春”,谁不感到高兴呢?
1998年5月,柏杨先生携夫人第三次回大陆,我第一时间赶到他下榻的中州宾馆看望。他说此次要在河南停留两天,我觉得机不可失,当即表示第二天为他举行一次文化沙龙,他笑着满口应允了。
翌日下午,在郑州粤园酒店二楼贵宾厅,一场名曰“乡情与诗情”的联谊会正式登场。与会的有刘思、王怀让、王仁民、陈鲁民、王建章、赵立功、王仁民等中原杂文界名流、诗人和书法家等。那天柏老兴趣极浓,破天荒地喝了几盅杜康酒。我们又不约而同提起洛阳纸贵的《丑陋的中国人》,称赞该书在华人世界引起的巨大轰动。柏杨沉吟道:“国人的丑恶,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丑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病毒使我们的子孙长期受感染,我写《丑陋的中国人》的初衷就是想让中国人不要再受‘酱缸文化’的毒害……”谈起狱中写史,大家异口同声说这已是中国传统。文王入狱而有《易经》、司马迁入狱而有《史记》,柏杨入狱十年,则有《柏杨版资治通鉴》和《柏杨曰》。可贵的是他在编年体、纪事体之外,开创了一个“平民体”。柏杨道:“历史应该易懂、可读、有趣味,当然史实部分不可篡改……过去的史书都是写给皇帝看的,我要写给老百姓看。所以我不爱用那些歌功颂德的谥号,我要把那些至高无上的皇帝还原成普通人。”这些话在他晚年的《柏杨曰》里被概括成“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我是第一时间接到柏杨辞世的讯息的。去年中秋节我们还通过电话,但他的声音很小且苍老,我想,毕竟是耄耋老人了,绝对想不到这么快就……一位正直的、有良心的、敢说真话的中国知识分子走了,连同他的形象、他的呐喊,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他的热情、他的嫉恶如仇和对祖国深深的至爱,却与他的作品一起,永存世间,与日月同辉!
■编辑 陈霖
E-mail:chenlin719@126.com
1988年春,大陆开放不久,柏杨作为首批返乡的台湾文化人回河南探亲。笔者有幸以记者身份陪同先生赴河南辉县省亲扫墓。当先生见到40年未见面的骨肉亲人时,他的泪水已经遮住双眸。原来这位狠批“酱缸文化”的斗士,最难于割舍的还是那魂牵梦萦的亲情乡情!基于当时两岸冰冻未融的情势,乡音未改的柏杨似乎多有禁忌,言语不多。他站在陈旧的老宅前,大有一种恍如隔世的异样感觉。他在父亲的坟前烧了香、磕了头,并回到旧宅写下碑文,请女儿冬冬代他立碑。碑文云:“我于一九四九年远移台湾,将来也葬台湾,子孙永难再归故土……血浓于水,但愿两地后裔,相亲相爱。”不难体察到他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和海峡分割两岸的绵绵遗憾。问及此行的感受,柏杨先生说:“大陆很可恋,台湾很可爱,凡有自由的地方就是家园。”回台湾后,柏杨将这几句话及返乡感受写入他洋洋12万字的《家园》一书。
五年后的1993年,柏杨先生第二次回大陆,还携来他的夫人——诗人张香华女士同行。由于行程紧迫,笔者只在机场见一面,这匆匆一见印象却颇深。由于两岸交往已趋频繁,这次情况就不同了,柏杨的心情很好,言语也多了。他说他此次是应邀与北京出版界商谈他的著作在内地发行之事。果然,不久内地就出现多种版本的柏杨著作,一时“柏杨热”风靡全国。其间我与柏老通信或电话往来,他还寄来《倚梦闲话》《西窗随笔》等新书。感觉到他写作很忙,社会活动非常频繁。想到这位青年时从军、和蒋氏父子均有过接触、无数次被学校和单位开除、遭遇十年牢狱之灾、几度想自杀的传奇作家,终于在晚年迎来生命的“第二春”,谁不感到高兴呢?
1998年5月,柏杨先生携夫人第三次回大陆,我第一时间赶到他下榻的中州宾馆看望。他说此次要在河南停留两天,我觉得机不可失,当即表示第二天为他举行一次文化沙龙,他笑着满口应允了。
翌日下午,在郑州粤园酒店二楼贵宾厅,一场名曰“乡情与诗情”的联谊会正式登场。与会的有刘思、王怀让、王仁民、陈鲁民、王建章、赵立功、王仁民等中原杂文界名流、诗人和书法家等。那天柏老兴趣极浓,破天荒地喝了几盅杜康酒。我们又不约而同提起洛阳纸贵的《丑陋的中国人》,称赞该书在华人世界引起的巨大轰动。柏杨沉吟道:“国人的丑恶,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丑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病毒使我们的子孙长期受感染,我写《丑陋的中国人》的初衷就是想让中国人不要再受‘酱缸文化’的毒害……”谈起狱中写史,大家异口同声说这已是中国传统。文王入狱而有《易经》、司马迁入狱而有《史记》,柏杨入狱十年,则有《柏杨版资治通鉴》和《柏杨曰》。可贵的是他在编年体、纪事体之外,开创了一个“平民体”。柏杨道:“历史应该易懂、可读、有趣味,当然史实部分不可篡改……过去的史书都是写给皇帝看的,我要写给老百姓看。所以我不爱用那些歌功颂德的谥号,我要把那些至高无上的皇帝还原成普通人。”这些话在他晚年的《柏杨曰》里被概括成“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我是第一时间接到柏杨辞世的讯息的。去年中秋节我们还通过电话,但他的声音很小且苍老,我想,毕竟是耄耋老人了,绝对想不到这么快就……一位正直的、有良心的、敢说真话的中国知识分子走了,连同他的形象、他的呐喊,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他的热情、他的嫉恶如仇和对祖国深深的至爱,却与他的作品一起,永存世间,与日月同辉!
■编辑 陈霖
E-mail:chenlin7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