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平台
作者简介:聂章龙(1974-),男,安徽霍邱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陶洪(1964-),男,江苏武进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控制。(江苏 常州 21316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开始就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职业岗位,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不可否认,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三—三”课程体系对培养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前提。但最好的理念、模式、体系如果没有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和体系支撑,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恐怕很难。本专业在加强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改善教学条件的同时,通过着力建设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并对课程体系改革与人才培养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良好的办学条件,校企联盟、校园网、数字图书馆等资源,素质拓展基地、特长生工作室、项目园、创业园、社团、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平台,及工学交替、开放式的实践管理、各级各类竞赛等手段,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大众与精英”相结合、“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多样化、多层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延伸。开放式的实践管理,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入实训基地学习、实践;学校建设的校园网、数字图书馆,计算机学院接近一生一机的实践中心,本专业建设的虚拟实践环境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课外学习、研究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2.“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主要体现在课堂不仅在校内,也在校外。依托学校建立的五大校企联盟,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了多个紧密型校外实践基地。学生不光可以在校内企业仿真环境学习、实践,还可以通过认知实习、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形式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
3.“大众与精英”相结合
主要体现在除了正常开展面向全体的教育教学外,本专业特别重视特殊人才的培养。如特长工作室的建立、实践中心师生共管、项目园创业园设立,为一些综合素质好、学习优秀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同时这些学生对其他学生又形成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各级各类竞赛、社会实践、特色社团、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等,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更重要的是给一些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工作与学习”相结合
主要体现在“四化”——教学内容企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设备企业化、教学过程企业化。本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项目均取自企业或经教学化的企业项目;本专业的课程大多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上融入了企业元素;教学设备和仪器的配置或者自制或者选购企业应用的设备和仪器;教学管理也部分采用了企业管理模式。
二、技能人才课程体系设置
按照“植物生长”理论,借鉴BPMM实施经验,构建了“三层结构、三证结合、三核递进”的课程体系。
1.“三层结构”的课程结构
构建了金字塔型的1+1+3的课程结构。第一个1位于塔底,是指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模块,第二个1位于塔中,是指行业通用能力训练模块,3位于塔顶,是指3个职业专项能力训练模块。
就业核心能力训练模块的任务是让学生获得从事任何工作都离不开的能力。主要训练学生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文明的举止和自主学习、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等能力。
行业通用能力训练模块的任务是让学生获得相对宽泛的针对电子信息行业的通用能力,主要训练学生基本编程、信息处理、辅助设计和电子产品设计、生产、调试等职业基本技能。
职业特定能力训练模块的任务是让学生获得适应范围较“窄”的对应某一具体的职业、工种、岗位和工作的能力,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某一专业方向的能力。本专业设有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印制电路板设计和嵌入式技术与应用3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
2.“三证结合”的人才特征
“三证”是指职业资格证书、行业认证证书和毕业证书。本专业学生必须获得英语A级、计算机应用能力1级、计算机装调工高级工证书和Proteus、Protel、嵌入式Linux工程师等行业证书之一方可获得毕业证书,并引导学生努力获取计算机应用能力2级、程序员、单片机开发工程师、PCB Layout工程师笔嵌入式软件工程师等证书。
3.“三核递进”相互融通的课程设置
按照“三层结构”的课程结构,本专业设置了职业素质、职业岗位通用能力和职业岗位专项能力3个学习领域课程(“三核”)。
职业素质学习领域主要开设“体育与保健”、“心理健康”、“现代礼仪”、“素质拓展”、“就业指导”、“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课程,还必须获得英语A级、计算机应用能力1级证书。
职业岗位通用能力学习领域主要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与模电基础”、“数字电路应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课程,还必须获得计算机装调工高级工证书。
职业岗位专项能力学习领域,按不同方向开设课程。单片机应用与项目实践方向主要开设“单片机应用与项目实践”、“计算机接口与通信”、“可编程逻辑器件开发应用”等课程;印制电路板设计方向主要开设“印制电路板设计”、“电子工艺基础”、“单片机应用与项目实践”等课程;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主要开设“ARM处理器体系结构”、“Linux应用程序设计”、“嵌入式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课程。同时要求分别获得各专业方向技术证书。
3个学习领域课程就如同植物的根系、主干、枝叶。植物生长过程是根系、主干、枝叶同步生长的过程,但长得好不好主要在于根。因为根系越发达,主干就越粗壮,枝叶才能茂盛。因此,按植物生长理论,本专业课程虽然分成了3个学习领域,但3个学习领域是一个递进的、相互促进的学习过程。
为实现3个学习领域的相互融通,本专业各专业方向还分别安排了单片机应用与项目实践、电子设计和嵌入式系统综合项目实践教学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环节。同时,考虑到就业核心能力在人的职业能力中的重要地位,除在职业素质学习领域中开设就业核心能力专项能力训练外,通过布置企业化的教学环境,部分引入企业化的管理,在主干课程教学中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等措施,在另外两个学习领域的教学实施中很好地融入了就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内容,实现了就业核心能力训练的全程化。
三、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
按照素质、技能、知识并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理念,本专业主干课程已普遍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同时为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本专业着力建设三个实践平台:
1. 构建立体化的实践环境平台
一是建设了针对本专业的高水平校内实践基地。本专业建有国家级实训基地;二是建设了以Proteus软件为核心的虚拟实践环境,在计算机学院任何一台计算机上都可以进行模电、数电、单片机等课程的仿真实践,借助于自主研制的便携式教学仪器还可以进行实际操练;三是建设了三恒科技、常州天地等一批校外实践基地,为教师的培训、学生的实习提供了场地。
2.搭建企业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这不能是一句空话,要求毕业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环境、了解生产过程、适应企业管理。为实现这些目标,本专业努力开展企业化的实践教学。一是实践环境企业化。实践基地的仪器选购为企业在用,实践基地的环境、布局为仿企业环境;二是实践管理企业化。强调实验室就是“车间”,学生就是“工人”,教师就是“师傅”,每一个进入车间的人都必须遵守车间管理制度、高质量完成“生产”任务;三是实践内容企业化,实践项目直接取自企业或使用教学化的企业项目,并且在教学时尽可能采用企业员工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向厂家索要数据手册等方式得到所需资料,让学生学会借助实践设备、数据手册、仿真软件等进行自主学习。
3. 研制个性化的教学装置平台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放弃传统实验仪。因为传统实验仪大多只能进行验证性实验,即使可以进行一些设计性实验,也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相差甚远。因此本专业一方面十分重视教学仪器的选择,实践基地所配备的教学仪器大多数是企业在用设备;另一方面,本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规律和企业需要相结合,研制了USB型单片机仿真实验仪、USB型串行口通信实验仪等多种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仪器,设计了显示屏、温控仪、读卡器、数字电子钟等许多教学化的企业产品。下一步还将引进矿用监控、电子称重系统等综合系统用于综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等教学。
参考文献:
[1]曹春益.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嵌入式相关课程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8,(22).
[2]熊发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34-35.
[3]李圣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9):24-27.
[4]张应辉,饶云波,周明天.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6):33-34.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平台
作者简介:聂章龙(1974-),男,安徽霍邱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陶洪(1964-),男,江苏武进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控制。(江苏 常州 21316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开始就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职业岗位,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不可否认,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三—三”课程体系对培养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前提。但最好的理念、模式、体系如果没有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和体系支撑,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恐怕很难。本专业在加强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改善教学条件的同时,通过着力建设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并对课程体系改革与人才培养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良好的办学条件,校企联盟、校园网、数字图书馆等资源,素质拓展基地、特长生工作室、项目园、创业园、社团、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平台,及工学交替、开放式的实践管理、各级各类竞赛等手段,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大众与精英”相结合、“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多样化、多层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延伸。开放式的实践管理,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入实训基地学习、实践;学校建设的校园网、数字图书馆,计算机学院接近一生一机的实践中心,本专业建设的虚拟实践环境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课外学习、研究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2.“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主要体现在课堂不仅在校内,也在校外。依托学校建立的五大校企联盟,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了多个紧密型校外实践基地。学生不光可以在校内企业仿真环境学习、实践,还可以通过认知实习、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形式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
3.“大众与精英”相结合
主要体现在除了正常开展面向全体的教育教学外,本专业特别重视特殊人才的培养。如特长工作室的建立、实践中心师生共管、项目园创业园设立,为一些综合素质好、学习优秀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同时这些学生对其他学生又形成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各级各类竞赛、社会实践、特色社团、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等,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更重要的是给一些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工作与学习”相结合
主要体现在“四化”——教学内容企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设备企业化、教学过程企业化。本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项目均取自企业或经教学化的企业项目;本专业的课程大多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上融入了企业元素;教学设备和仪器的配置或者自制或者选购企业应用的设备和仪器;教学管理也部分采用了企业管理模式。
二、技能人才课程体系设置
按照“植物生长”理论,借鉴BPMM实施经验,构建了“三层结构、三证结合、三核递进”的课程体系。
1.“三层结构”的课程结构
构建了金字塔型的1+1+3的课程结构。第一个1位于塔底,是指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模块,第二个1位于塔中,是指行业通用能力训练模块,3位于塔顶,是指3个职业专项能力训练模块。
就业核心能力训练模块的任务是让学生获得从事任何工作都离不开的能力。主要训练学生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文明的举止和自主学习、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等能力。
行业通用能力训练模块的任务是让学生获得相对宽泛的针对电子信息行业的通用能力,主要训练学生基本编程、信息处理、辅助设计和电子产品设计、生产、调试等职业基本技能。
职业特定能力训练模块的任务是让学生获得适应范围较“窄”的对应某一具体的职业、工种、岗位和工作的能力,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某一专业方向的能力。本专业设有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印制电路板设计和嵌入式技术与应用3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
2.“三证结合”的人才特征
“三证”是指职业资格证书、行业认证证书和毕业证书。本专业学生必须获得英语A级、计算机应用能力1级、计算机装调工高级工证书和Proteus、Protel、嵌入式Linux工程师等行业证书之一方可获得毕业证书,并引导学生努力获取计算机应用能力2级、程序员、单片机开发工程师、PCB Layout工程师笔嵌入式软件工程师等证书。
3.“三核递进”相互融通的课程设置
按照“三层结构”的课程结构,本专业设置了职业素质、职业岗位通用能力和职业岗位专项能力3个学习领域课程(“三核”)。
职业素质学习领域主要开设“体育与保健”、“心理健康”、“现代礼仪”、“素质拓展”、“就业指导”、“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课程,还必须获得英语A级、计算机应用能力1级证书。
职业岗位通用能力学习领域主要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与模电基础”、“数字电路应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课程,还必须获得计算机装调工高级工证书。
职业岗位专项能力学习领域,按不同方向开设课程。单片机应用与项目实践方向主要开设“单片机应用与项目实践”、“计算机接口与通信”、“可编程逻辑器件开发应用”等课程;印制电路板设计方向主要开设“印制电路板设计”、“电子工艺基础”、“单片机应用与项目实践”等课程;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主要开设“ARM处理器体系结构”、“Linux应用程序设计”、“嵌入式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课程。同时要求分别获得各专业方向技术证书。
3个学习领域课程就如同植物的根系、主干、枝叶。植物生长过程是根系、主干、枝叶同步生长的过程,但长得好不好主要在于根。因为根系越发达,主干就越粗壮,枝叶才能茂盛。因此,按植物生长理论,本专业课程虽然分成了3个学习领域,但3个学习领域是一个递进的、相互促进的学习过程。
为实现3个学习领域的相互融通,本专业各专业方向还分别安排了单片机应用与项目实践、电子设计和嵌入式系统综合项目实践教学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环节。同时,考虑到就业核心能力在人的职业能力中的重要地位,除在职业素质学习领域中开设就业核心能力专项能力训练外,通过布置企业化的教学环境,部分引入企业化的管理,在主干课程教学中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等措施,在另外两个学习领域的教学实施中很好地融入了就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内容,实现了就业核心能力训练的全程化。
三、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
按照素质、技能、知识并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理念,本专业主干课程已普遍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同时为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本专业着力建设三个实践平台:
1. 构建立体化的实践环境平台
一是建设了针对本专业的高水平校内实践基地。本专业建有国家级实训基地;二是建设了以Proteus软件为核心的虚拟实践环境,在计算机学院任何一台计算机上都可以进行模电、数电、单片机等课程的仿真实践,借助于自主研制的便携式教学仪器还可以进行实际操练;三是建设了三恒科技、常州天地等一批校外实践基地,为教师的培训、学生的实习提供了场地。
2.搭建企业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这不能是一句空话,要求毕业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环境、了解生产过程、适应企业管理。为实现这些目标,本专业努力开展企业化的实践教学。一是实践环境企业化。实践基地的仪器选购为企业在用,实践基地的环境、布局为仿企业环境;二是实践管理企业化。强调实验室就是“车间”,学生就是“工人”,教师就是“师傅”,每一个进入车间的人都必须遵守车间管理制度、高质量完成“生产”任务;三是实践内容企业化,实践项目直接取自企业或使用教学化的企业项目,并且在教学时尽可能采用企业员工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向厂家索要数据手册等方式得到所需资料,让学生学会借助实践设备、数据手册、仿真软件等进行自主学习。
3. 研制个性化的教学装置平台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放弃传统实验仪。因为传统实验仪大多只能进行验证性实验,即使可以进行一些设计性实验,也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相差甚远。因此本专业一方面十分重视教学仪器的选择,实践基地所配备的教学仪器大多数是企业在用设备;另一方面,本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规律和企业需要相结合,研制了USB型单片机仿真实验仪、USB型串行口通信实验仪等多种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仪器,设计了显示屏、温控仪、读卡器、数字电子钟等许多教学化的企业产品。下一步还将引进矿用监控、电子称重系统等综合系统用于综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等教学。
参考文献:
[1]曹春益.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嵌入式相关课程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8,(22).
[2]熊发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34-35.
[3]李圣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9):24-27.
[4]张应辉,饶云波,周明天.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6):33-34.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