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视角下的心育教师角色冲突

来源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_6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高中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实际出发,审视移情在心育工作中的意义与价值,探讨学校情境中化解咨询师与教师角色冲突的有效方法。有效处理移情的方法有:澄清角色边界、共同直面移情、抱持静待转变。心育教师要珍惜冲突体验,直面移情,在统合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关键词】移情;心理健康教师;角色冲突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2-0055-02
  【作者简介】刘阳,南京市中华中学(南京,210000)心理健康教师,二级教师。
  作为一名高中心理健康教师,既要在日常授课中扮演教育者角色,又要在接待学生心理面询时,扮演咨询师角色。由于角色的多重性,“移情”的状况经常出现。有学者认为,咨询师对移情的处理对工作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若咨询师及时觉察移情并妥善处理,将能作为理解来访者的钥匙,成为共情的基础,反之,则会导致治疗联盟的对立与瓦解。
  一、来访者的启发
  启发笔者思考这一问题的是一位高一女生,她既是来访者,也是笔者授课班级的学生。她的来访目标很明确:“我想变得自信,因为教师和家长都说我没自信。”经了解后发现,家庭中父母的冷漠使她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校园生活中也没有知心伙伴,逐渐地,她习惯用冷漠和沉默面对身边的人。
  随着面询的深入,她的一句“口头禅”引起了笔者的警觉:“那种感觉,你应该是知道的。”在她看来,笔者应该能够很好地感知她的感受,了解她的需要,是一位溫暖有力的接纳者。一次午间咨询结束后,下午正巧是她所在班级的心育课,在某个分享环节中,她坦诚分享想法,其间说出了“你应该是知道的”这句话。瞬间笔者觉得很尴尬,私密的咨访关系一下子被“晒”在了班级五十多双眼睛的注视之下。笔者一时间不知怎样应对,便敷衍回应了她。
  事后笔者反思她的回答和自己的感受,“移情”这个字眼跳入脑海。咨询中来访者的移情能帮助她更好地表达真实想法,而咨询师对她移情状态的觉察,则带来了角色冲突的恐惧、慌张和警觉。
  二、审视移情状态
  移情指来访者把父母等对自己有显著影响的人的情感与关系,转移到治疗师身上的现象。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移情是别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宝贵工具,它有利于工作联盟的建立与强化。但这个工具实际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咨询师“对症下药”最有力的援助,也是咨询顺利进行的主要障碍。
  这位来访者在笔者身上找到了接纳,释放了高一初期人际适应的压力,解开孤独感的心结,在咨访关系中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但也必须警惕,如果来访者沉浸于这样一个“接纳、平等、关注”的关系中,会阻碍她面对现实学业和生活多方面的挑战,影响她适应真实的人际关系。
  三、解决移情的方法
  1.澄清角色边界。
  在笔者以往的工作中,曾遇到过度移情并没有边界的来访学生,不禁让咨询师反思,心育工作中一直倡导的“共情”理念与方法,其实也有副作用。
  共情的核心是设身处地感受、思考、体验来访者的心理状态,但有时因为教师权威角色的干扰,未成年的来访者会将自己应承受的那份痛苦、悲伤转嫁给咨询教师,甚至有的学生将自己的选择权、思考权转移给咨询师,这时咨询师面对一个两难处境:“一个学生在向我求助,我有能力帮助他,但又担心过多地援助之后,学生会‘粘着’自己。”在这样心态的影响下,工作的开展就变得“束手束脚”。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应有自己明确的界限,并且这样的界限需分情境而定。课堂环境中,心理健康教师用好奇心对待每个心灵,用平常心面对各类表达,在社会道德和法纪的框架下,最大限度地包容和理解学生。课堂中的教师是心理学知识的传播者、心理学理论的实践者,通过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践行“助人自助”的心理学工作宗旨。咨询环境中,心理健康教师需脱去社会角色的外衣,不带评价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来访者,成为他们的“容器”。当来访者将自身无法处理的原始冲动和焦虑投射给咨询教师时,咨询教师要像一个具有解毒功能的容器,容纳、保留、吸收并净化这些元素,并将其返还给来访者。当两个角色出现重叠,首先需要敏锐地觉察,而后依据现场及移情程度、来访者的个性状态,明确表达界限。在本案例中,课堂上听到“你应该知道是什么感觉”时,可以反问“能具体说说这样的感觉吗”,用具体化的方法处理移情,既能化解自己的警觉状态,又很好地支持了课堂中的学生。
  2.共同直面移情。
  移情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移情与我们把握他人心灵的能力关系重大,能预测和解释他人的想法、感觉和行动。第二,移情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我们对他人做出的回应,我们不仅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而且以某种伦理的方式做出适当的回应。心理学家费伦茨将这样的回应称为反移情分析,可以概述为以下几点:(1)反移情包含在治疗关系的核心中,是治疗师最本质的工具。(2)反移情的本质特征就是温柔,分析师的责任在于为治疗过程创设一种安全与温暖的环境。(3)反移情的背景会随着病人的健康的改变而变化。由此可见,在信任、支持、接纳的咨访氛围中,出现移情时需要咨询师坦诚地与来访者交流感受,共同将工作的落脚点从“舒服的关系”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在第二次面询中,笔者首先表达了自己在课堂上的真实感受,询问来访者“你是怎样看待这样的情况”,通过与来访者共同直面移情,激发她自我觉察与思考,使她获得转化的能力。在分享彼此对移情问题的感受之后,笔者和来访者共同设立了新的咨询目标:在具体人际关系中,从认知层面,核实、思考、拟处理现实关系中的问题,探讨人际交往的技巧与方法,优化现有的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从咨询反馈中发现,直面移情成为咨询工作重要的“转折点”。
  3.抱持静待转变。
  很多学生急于从心理咨询教师口中听到诊断、建议和方法,而忽视了处理问题时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变化。在咨询工作中,心理咨询教师会不自觉地满足学生来访者这样的理性指导需求,并且获得良好的工作效能感。这实际上存在一定的风险,咨询教师与来访学生一起用理性掩盖实际存在的焦虑、压抑、恐怖等情绪,使得内心的负面能量存在空间变小,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问题。面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心理教师抱持的力量显得更为重要。
  “抱持”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概念,母亲臂弯中的婴儿获得的就是母亲抱持的力量。申荷永教授认为,“抱持”是在包容的基础上,把握住内在心理的涌现。因此在咨询过程中,我们需要以“无”胜有,不急于给出评价与答案,陪来访学生在痛苦和不安中待一会。本案例中,当来访者一次又一次抱怨母亲的冷漠、同桌的挑剔时,咨询师静静聆听,适当表达自己的感受。之后就会发现来访学生开始慢慢地思考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在共同创造的安全心理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舒展自己,开始整合内心的各个部分,向着自我统一的方向发展。
  四、心育教师角色冲突的价值
  心育教师的工作,不仅要面对升学率与教育理想的冲突,更要化解学校的统一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还要协调教育者角色与陪伴者角色的差异,可以说心育教师的角色冲突时时存在。面对这些冲突,心育教师要将心育的理念渗透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人本主义的视角审视学生成长中的问题,用抱持化解生活中的复杂情绪,珍惜每一次角色冲突体验,在一次又一次澄清角色边界的过程中,直面移情,在统合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其他文献
我科自1996年8月至1997年10月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286例,其中并发精神障碍的患者51例,由于护理措施得当,解除了病人的心理和精神障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1临床资料颅脑损伤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的发病机制与骨髓单个核细胞粘附作用的相关性.方法:将60例CAA患者按单盲法分为补髓生血颗粒实验组和再障生血片
硝酸甘油引起尿潴留1例(264300)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王炳显,方祟乾患者,男,72岁。因心慌气短30余年加重伴浮肿5天,于1994年5月27日入院。查体:体温36.5℃,血压16/10kPa。神志清晰,面部浮肿。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
<正>太湖之滨,穿越千年历史;吴地香山,回望灿烂文明。坐落在江苏省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腹地的舟山实验小学,环境雅致,文脉深厚,具有江南清丽秀美之典型特征。学校秉承&#39
期刊
9~12月份甘薯收获季节,农村居民食甘薯增多,如贮藏不当可染致“黑斑病”,人食入一定量的病薯可造成不同程度的中毒.现将黑斑病甘薯中毒误诊7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7例均为
镇江市第三中学坐落在古运河畔,是一所有着近90年历史的初中学校。学校依托校本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对课程的开发、管理功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学
我院自1993年3月至1997年3月,共收治预激综合征并发心律失常100例,其中预激并发快房颤(心室率>100次/min)仅21例,由于该类患者不宜用洋地黄制剂及维拉帕米单独治疗,故选用普鲁帕酮静注治疗,近期疗效满意,现报
一是对教师的主体性选择。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方式以及课堂组织形式可以选择认同或排斥;对自己是否感兴趣、听得懂的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符合年龄特点的价值判断
期刊
对100例骨转移瘤进行了分析,阳性率63.7%,以胸部受累最多。讨论了其它方法报告不同的原因是检查时机、灵敏度、范围和方法不同所致。核素骨显像灵敏度高,检查范围大,是早期寻找骨转移、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