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正在改变人力资源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uo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统计,美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近两年涌现出来的初具规模的初创公司就超过了100家。其中排名前50家提供人力资源技术投的初创公司资额超过5.6亿,而提供员工教育培训相关的前50名的初创公司融资额超过8亿美金。
  中国市场也感受到了这股风潮。今年以来,国内的猎上网等获得千万级美元融资,老牌招聘网站智联招聘美国上市成功,以及类似蚂蚁招聘等新兴的创业企业出现,都可作为佐证。
  人力资源,这个古老的行业,已经在被互联网行业改变。与中国国内众多的招聘网站,多在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便捷,或者是在领域细分不同,硅谷的创业企业和技术的连接更为紧密,更有颠覆式创新的野心。
  大数据是招聘的未来?
  位于南京的枇杷派是一家有硅谷基因的初创企业,它的创始人全部是在美国创业多年的海龟。在这家公司,互联网技术被全方位运用到了人力资源服务中,HR们从刷简历和打电话的琐碎中被解放了出来。招聘企业可以一键将招聘广告刊发于众多的国内招聘平台;所收简历将被存储于云端随时随地查看;简历根据算法自动匹配提高选择效率;科学客观的在线评测体系方便进一步遴选。
  “人力资源的核心议题,就是用方便和低成本的方式找到合适的人”,枇杷派公司赵灵彦如此总结,在他看来互联网技术和人才招聘的深度结合是必然结果。在他看来,这其中最关键的,还在于大数据的应用。作为对接硅谷和国内市场的一员,赵灵彦介绍说,硅谷的Riviera Partners, Gild, TalentBin等一些明星初创公司都在融资上表现不俗,其根本就是因为在数据挖掘上有所作为。随着技术进步,在有效的算法设计下,职位的潜在合适对象可能从Linkedin,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中被筛查出来,可能在已有储存简历,申请,员工信息中寻找出来,同时整合进性格测试,专业考试等所有能找到相关数据,为H R们匹配出岗位最适合的人选。枇杷派在紧跟硅谷的趋势,将提供更多的技术解决方案。
  让陌生人帮你找工作?
  你的朋友圈,有没有出现过求推荐人才的小广告?的确,招聘的社交化早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了。数据显示,美国每年通过Linkedin,Facebook和Glassdoor等社交平台找到工作的人数,早已经以千万计。
  但如果你认为社交平台的招聘路就止于此了,那你就真的O U T了。目前在硅谷有一家红透半边天的企业—由YC毕业生Weave打造的T I N D E R。它反其道而行之,试图打破人力市场中的雇主雇员关系,回归人力市场中到“individual”的个体关系。这款职场人士的应用,把陌生人根据喜好连接在一起,从而改变求职者目的明确的找工作方式,通过人际网络发现工作机会。CEO Brain Ma在接受硅发布采访时强调W e a v e就是希望将求职关系碎片化,来创造很多不受传统在线招聘思维禁锢的职业领域机会。或许通过Weave,一个你在咖啡馆里聊了一次天的人,就能帮助求职招聘双方匹配到一个潜在的职业机会。
  马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陌生人社交招聘,让你不仅是找一份工作,而是寻一个梦。
  所有工作都是一场游戏?
  将游戏引入到人力资源领域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在2012年,Salesforce.com高价收购云基础社交管理公司RYPPLE,就是希望将奖励、技能、目标等游戏化的设计加入到人力资源的管理当中去,尤其在团队建设中帮助经理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提高团队成员的参与感。如今,这股风越刮越旺。硅谷2015年收购大热门的预测名单上的Bunchball, Badgeville, BigDoor和Gigya,都是专门为企业内部管理系统设计游戏机制系统的初创公司。
  将游戏引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而言可谓名利双收。不仅降低了招聘的成本,提供了工作效率,更让企业形象高大起来。比如普华永道发布的Multipoly,让所有潜在的招聘对象可以成为公司的“员工”,在模拟体验的12天内,可以和虚拟客户进行谈判,接受产品训练,以及加入员工的在线社区等;再例如PaloAlto的初创企业Quixey,在招聘时做了一个在线编程大赛,完成任务的就可以获得100美金和面试的机会;阿伯丁集团2013年的报告指出,运用游戏化的公司比没有运用游戏化的公司执行力高20%。
  有鉴于此,游戏化设计开始全面进军美国人力资源领域。HCL科技公司的普里特维·舍吉尔在2014年1月份的《连线》中提到:“SAP使用游戏来引导其员工调整工作压力;联合利华将游戏化应用到企业培训;海斯部署运用游戏化的方式来招聘人员;可汗学院也使用游戏化的在线教育”。
  我大概已经想到接下来我找工作的新场景了。被在咖啡馆里因为社交软件而结识的陌生人推荐去了一家公司,在我面试时HR手上已经拿着一份针对我个人与职位的匹配报告。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后,我开始试用虚拟场景的游戏软件,以了解我未来可能的工作。在工作第一个月,我就利用手机上的学习应用完成了第一个职业证书的测试,经理分配给我了更多的业务内容,同时给我在考评上加了一些经验值,他告诉我可以用来兑换我的季度奖金。你说,这是不是很酷呢?
其他文献
2009年5月,马云表示:不做电子商务,5年后将会后悔。到今年正好过了5年,从现在如火如荼的电子商务市场来看,马云的话一点都没说错。电子商务市场从2010年开始到如今,年平均增长率在60%左右,预计到2014年将达到3万亿的市场规模,并且在之后几年内仍保持50%左右的增长速度。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PC端电商也开始向移动电商转移。阿里、京东、唯品会、苏宁等传统电商均不断加大在移动终端
期刊
《三体》(科幻作品)里面讲,宇宙可能会从11维降到1维,那么最后那一维是什么?  答案:产品。  我的互联网思维最基层那一维是:产品。如果给产品插上翅膀,我会加上:社群。两者合一,就是:产品型社群。它内在的动力学是:自组织。  这是我的互联网思维全部,即产品型社群七字决:产品、社群、自组织。   1、在营销和产品之间做对比,谁更重要?  苹果代表产品文化,微软代表营销文化。今天,苹果是王道;然而十
期刊
您能想象这样一天吗?因为不懂谈判,面对一起创业的伙伴、投资者、股东发生的冲突,您毫无招架之力,最终您一手创造的企业却需要拱手让人,让您的毕生心血付诸东流。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互联网的领军人物,雅虎公司联合创始人、原雅虎首席执行官杨致远,在2012年1月18日被迫辞去雅虎董事会董事、雅虎日本董事会董事、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董事职位。杨致远黯然下课缘于拒绝微软收购等失误。微软2008年初曾提出以每股3
期刊
马云和雷军都是屌丝逆袭  马云上市以后,给我们朋友圈子里面发了一个第一天在纽约敲钟的照片。我觉得可能世界不太会重演这样一件事,所以我认为马云是我心中要学习的榜样。我就从马云开始谈起。这次上市在华尔街是非常大的挑战,非常大的轩然大波,不是马云的市值,而是当天敲钟的时候,大家找不到马云,马云派出8个人物,当时8个人敲钟。马云告诉华尔街一件事,企业的成长不是靠个人,靠的是一场人民战争。  我们看看马云成
期刊
如何成倍提升员工的效率?国际人力资源咨询公司HayGroup研究发现,合适的“领袖”是74%的企业提升效率最直接的方法。可是你的公司有这样的“领袖”吗?或者,他们是让员工人人自危的另一种可怕生物:“主管”?  “主管”这两个字暗示管理人们的行为和想法,禁锢和抹杀人性。从字面上就能看出,一位主管的工作包括设置规章制度,保证人们按照制度行事,以满足自己或者公司的利益:不准上班迟到、不得上班时聊QQ、不
期刊
身处职场多年,耳闻和目睹身边大大小小的老板或崛起,或陨落。成功的企业和老板,成功的方法各有不同;而失败的企业和老板,其背后隐藏的悲剧却惊人的相似。在我看来,影响其成败的内在因素,是老板的胸怀、眼界、谋略、学识,甚至胆识。其中有本帐他们永远也算不明白:亏损时,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该不该给员工发奖金?  传统认为,奖金(提成),是员工完成既定任务量(销售回款),或是为公司创造效益,给予的一种奖励。而任
期刊
最近10年来在促进消费方面有一大趋势,人们对“真正的”(“real”)或者说“正宗的”(authentic)商品的需求日渐旺盛。但这是否意味着,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相比,消费者会为他们认为更正宗的产品赋予更高的价值么?斯坦福商学院的格伦·卡罗尔(Glenn Carroll)教授和同事最近进行的研究表明,答案是肯定的。  “在发达的消费经济体中,消费者会根据自己对产品的解读及产品的故事购买它们。”卡罗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抢滩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掘金的主要手段了,而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互联网已经侵蚀了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低头族无法想象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日子该如何度过了。  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冲击,传统行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行业就像笨拙的大象,想要转身,无奈体格过于庞大,但是如果不转身,后面如催命般的洪水正在席卷而来,前后夹击,传统行业正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更让人无奈的是互联网
期刊
管理者的角色是“造钟”而不是“报时”。什么意思呢?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果我问你现在几点了,大多数人都会看看表告诉我一个时间,这就叫报时。那什么叫造钟呢?如果有人问你几点了,你可以告诉他,要想知道几点了,有几个办法:  第一,去买一块手表或者买一个挂钟自己看;  第二,自制一个沙漏;  第三,根据天空中太阳的位置推测时间等等。  从而启发问话人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我们
期刊
营销界有一个卖茶叶蛋的故事,大意是两家面馆都卖茶叶蛋,但生意大相径庭。为什么呢?原来,差别就在一句话上——一家面馆在客人进门时就问:您要不要茶叶蛋?另一家在客人进门时,是一个小姑娘在笑问:茶叶蛋,您要一个还是两个?哪个面馆的茶叶蛋卖得好?不言自明,会刺激顾客需求,生意才会更好。  在管理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员工才是企业的第一顾客,企业应该把员工当顾客来对待。比如提倡“员工第一,顾客第二”,“员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