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用奥氏体耐热不锈钢22Cr21Ni12性能优化研究

来源 :功能材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m520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放射性废物处理用材的技术要求,在不锈钢22Cr21Ni12基础上优化设计两组耐热不锈钢材料S1、S2,利用金相、拉伸、高温蠕变等测试手段,研究固溶处理工艺对这两组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S1、S2经固溶处理后均发生再结晶形成奥氏体孪晶;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S1、S2的强度均有所下降,在固溶温度超过1 080℃后下降更明显.当固溶温度高于1 080℃时,S1、S2晶粒均出现了异常长大,但S2的晶粒尺寸均小于S1,主要原因在于S2晶界上碳氮化合物数量多于S1,起到一定的钉扎作用.S1、S2的600℃高温拉伸测试结果显示,两者比较接近,但S1在1 100℃下的拉伸强度更低.在170 MPa、600℃条件下进行1 000 h蠕变测试,S2的蠕变伸长率为0.51%,最好;S1的为0.91%,次之;而对照材料22Cr21Ni12样品1#、2#为1%,最差.综合评价,样品S2的成分和性能较适用研制目标需求.
其他文献
溶解氧的检测在医学、水产养殖及日常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制备了一种蓝光激发氧敏纳米纤维材料,可用于溶解氧的检测.首先采用改进Stober法将氧敏指示剂三(4,7-联苯-1,10-邻菲啰啉)二氯化钌(Ru(dpp)3Cl2)掺杂到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O2)中,再将掺杂氧敏指示剂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与醋酸纤维素(CA)共混,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蓝光激发氧敏纳米纤维.对掺杂Ru(dpp)3Cl2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进行了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表征,并对其进行了表面元素分析.对纳米纤维进行了扫
研究采用经济高效的溶胶-凝胶(Sol-gel)法制备三氧化钨(WO3)电致变色材料,设计正交实验,探究不同H2O2用量、反应温度及热处理温度对制备WO3电致变色薄膜的影响因素大小.结果得出对WO3薄膜性能影响大的因素是热处理温度及过氧化氢用量.继续探究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循环耐久性.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化学工作站联用测试WO3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薄膜变色范围最高可达到60%以上,并且在200℃热处理的薄膜在循环1 000圈后,变色范围还能达到45%以上.研究对于采用
以NbC为前驱体,原位一步热处理制备了 Nb2O5/NbC粉末光催化剂,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400,550,600℃)和保温时间(1,2,3 h)获得样品的光催化特性.使用XRD、SEM、HRTEM、XPS和UV-Vis、FT-IR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bC氧化生成Nb2O5正交晶相,在400℃热处理1~3 h的样品中能明显观察到残留的NbC,形成了产物Nb2O5/NbC.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NbC成分减少,可见光吸收逐渐降低.对样品在紫外可见光下降解亚甲基蓝的性能进行测试,发现4
沥青混合料作为道路主要铺设材料,该材料在车载作用下所产生的蠕变将加速路面损耗.因此,研究沥青混合料蠕变行为具有重要工程价值.为描述沥青混合料蠕变全过程,将一个非线性黏塑性元件与Burgers模型进行串联,得到一个非线性黏弹塑性蠕变模型.为了分析应力和温度对沥青混合料蠕变行为的影响,在不同应力和温度条件下对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单轴压缩蠕变实验.通过origin软件自定义拟合功能,将实验数据与蠕变模型进行拟合,得到该模型的6个力学参数.拟合相关系数大于0.98,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利用origin软件中的
以高轻度骨料混凝土为基础,通过引入不同体积比(0%,1%,2%和3%(体积分数))的钢纤维对混凝土进行改性研究,通过对流动性、抗压抗折、冲击压缩等性能分析,研究了钢纤维掺量对混凝土基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纤维掺入后,高强混凝土的流动度逐渐降低,从198 mm降至144 mm;随着钢纤维含量的增加,高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逐渐升高,在钢纤维含量为3%时,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达到最大值,整体强度上升趋势呈现出前期强度增幅快,后期增幅慢的特点;SEM分析发现,钢纤维的直径约为200 μm,表面无凹坑,比较
以脱脂棉为原料采用硫酸水解法制备纳米纤维素,通过采用偶联改性和TEMPO氧化改性方法进行改性,然后采用浇铸成膜法,制备纯环氧树脂膜、含量为5%(质量分数)CNC、偶联改性CNC(S-CNC)及其TEM-PO氧化改性(O-CNC)/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使用红外光谱、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万能材料试验机、热重分析仪等仪器对纯Epoxy和复合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实验数据表明,与纯环氧树脂膜对比,加入S-CNC及其O-CNC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断面更加粗糙,裂纹增加,加入纳米纤维素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了 Fe-5%Ni(质量分数)纳米晶粉末,通过压实、涂覆环氧树脂和在不同退火温度(550,600,650和700℃)下热处理得到了纳米晶Fe-5%Ni(质量分数)软磁复合材料,并对软磁复合材料的结构、微观形貌和磁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晶Fe-5%Ni软磁复合材料主要以体心立方(bcc)和面心立方(fcc)的结构为主,在球磨40 h时,Fe-5%Ni纳米晶粉末的晶化程度最好;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样品的尺寸逐渐增大,基本都分布在40~90 μm之间,表面呈现出片层状结构,在650
通过金属鳌合法制备了壳聚糖镓配合物,运用有机元素分析及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法测定了 C、H、O、N等元素比重,并运用粘度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热失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XRD)对壳聚糖镓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壳聚糖镓配合物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在55℃水浴中鳌合制备的壳聚糖镓配合物(CS-Ga)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18和0.16 mg/mL;浓度为1.0 mg/mL的壳聚糖镓配合物在与细菌混合培养仅60 min后,
为了研究Al含量对高熵合金CoCrCu0.5FeTi0.5Alx高熵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真空电弧炉熔炼CoCrCu0.5FeTi0.5Alx(x=0、0.2、0.4、0.6、0.8、1.0)高熵合金.利用X射线衍射仪测量合金的晶体结构,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合金微观组织,利用维氏显微硬度计和万能试验机测试合金的显微硬度和压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CoCrCu0.5FeTi0.5Alx由FCC相和BCC相混合组成.随Al含量的增加,硬度逐渐上升,当x=0时硬度最小为323.61 Hv,在x=1时最大为76
通过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20(Tween-20)和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配制成微乳液,构建有序分子聚集体(OMA),以此作为反应软模板,室温条件下,制备纳微结构聚苯胺材料(P-PANI).SEM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P-PANI纤维直径约为80~110nm,长度较长,分散均匀,呈现很好的三维多孔结构.FTIR、XRD和TG结果说明所合成的材料均为质子酸掺杂PANI结构,P-PANI结构具有较好的规整性和热稳定性.在0.1 A/g放电电流密度下P-PANI比容量为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