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19860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知识
  
  1、作者史铁生,男,汉族,北京人,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我与地坛》写于1991年,是作者面对过去十年的写作,在内容、思想、形式和写作行为本身等方面决心来一次自我解剖,为写下去(活下去)寻找理由而创作的感悟生命的精品力作。地坛是北京的一处古迹,和天坛、日坛、月坛等曾经同是明清王室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天坛等几经增补修缮成为人们游览的热闹场所时,地坛却于风吹雨打中颓圮荒凉,趋于沉寂。地坛对史铁生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地坛已进入到作者生活之中,或者可以反过来说,作者进入了地坛,地坛成为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他的人生哲理和情思。
  
  二、整体设想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认识主体地位和能力发展主体地位,采取“板块推进,问题切入,层级展开,循环提高”的教学策略,以思维创新训练为重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按层面逐层加深对作品的体会和理解,并通过对散文内容的分析,了解史铁生散文浓厚的思辩色彩。把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问设计为四个梯度,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三、教学板块
  
  【教学过程】深情朗读——整体感知——含英咀华——比较阅读——深入品味——深情朗诵——课外延伸
  1、深情朗读
  板块重点:感受作者心境,读出感情。
  具体做法: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
  
  2、整体感知
  板块目标:地坛的“荒芜并不衰败”给人的启示,对母爱的理解和希望等。
  感知要点:
  ①地坛里破败的景物,反映出地坛的衰败,这是作者的心情颓败到极点的外在反映。
  ②地坛中的六种景象: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和草木给了作者生命的启示、人生的感悟,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
  ③在地坛中思考的三个问题:生命是否就此结束,是否就此一死了之?人为什么要出生?我应该怎样生活?
  ④古园的经历与自己何其相似,古园没有改变自己的本色,“我”也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身体虽然残废,却不能使精神也残废。
  ⑤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学会了象母亲一样在逆境中更坚强。
  ⑥作者理解了母亲深沉的爱,母亲那无法弥合的痛苦,母亲伴随着作者对生命的长久思考,默默祈祷着“我”能找到自己生活的路。
  问题设计(第一梯度):
  ①“我”眼中的地坛是什么样的,给了“我”什么启示?
  ②“我”对母亲的感情怎样?
  板块小结:这两节文字,从古园的“荒芜并不衰败”给我的启发,表现了作者顽强地迎接命运的挑战,乐观地面对生活,与生命抗争的精神风貌。母亲那毫不张扬的爱,使“我”更加理解了生命的意义。
  
  3、含英咀华
  板块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散文中的一些语句,深化对散文思想的理解和美感的感受,并感受散文的思辩色彩,从而领会文中饱含感情又充满哲理的语言魅力。
  品味要点:
  ①“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人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从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②“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给予的启示:人身体虽然残废,但是应该顽强地迎接命运的挑战,乐观地面对生活,做到身残志坚。“荒芜”是历史的见证,“并不衰败”则是现在的真实,不衰败的现实使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生命抗争。
  ③“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在文中作者反复这样写,表现对母亲深深的歉意,渗透着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无法弥补的遗憾。
  ④“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到了这时候,他才真正地理解到了母亲的深沉的爱,母亲那无法弥合的痛苦,母亲伴随着作者对生命的长久思考,默默祈祷着他能找到自己生活的路。
  问题设计(第二梯度):
  ①“它等待我出生,……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这一节中描写了地坛里破败的景物,这与表达作者的心情有何关系?
  ②“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通过哪些景色来表明作者从中得到了生命的感悟?
  ③“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所以我常常要到园子里去。”列举了哪些景物,给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启发?
  ④“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当年我不曾想过。”这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⑤“摇着轮椅在园中漫漫走,……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⑥第二节中,母亲给了作者哪些生存的启发?
  板块小结:
  ①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应该思考怎样活的问题。
  ②作者爱地坛,更爱自己的母亲。母亲在苦难的折磨中走完她的人生旅程,在苦难中默默承受命运的重压,母亲的“活法”,解答了怎样生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使作者在逆境中更加坚强。
  
  4、比较阅读
  板块目标:引导学生将课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进行比较,从而对两文的特点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比较重点:
  问题设计(第三梯度):
  ①试比较《荷塘月色》与《我与地坛》在内容、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②造成这两篇散文诸多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板块小结:
  两篇散文在表现内容、作品特色、表现手法及背景方面均有不同,正是这种不同,显示了他们各自的艺术风格,风格是一切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生命所在。
  
  5、深入品味
  板块目标:
  ①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文意,品味哲理。
  ②使学生认识到本文语言在平缓沉毅中透出睿智与机敏,这睿智与机敏,使得散文的情感与哲理融合在一起,充满浓厚的思辩色彩。
  ③引导学生直面生活,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问题设计:谈谈读本文后的感想。(可以自由发言,也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精髓)
  板块小结:
  人应该善待生命,理解父母的苦衷,不忘亲情。
  
  6、深情朗诵
  板块重点:
  让学生带着对散文内容的理解,展开联想与想象,富有感情地朗诵本文。
  7、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秋天的怀念》,理解母亲的形象和她那毫不张扬的爱。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成语“谈虎色变”之本义发端,通过对笔者二十余年的教学回顾与反思,试从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剖析和论述,以期能推进课程改革,让学生求得“三个维度”的发展,让教师求得专业的发展,努力打造双赢互惠之局面。  【关键词】教学、模式、方法    北宋学者程颐认识了一位农夫。一次,大家在闲谈中,有人提到邻村闹虎患,不少人畜受害,提醒大家外出要小心。在座众人听说后虽然有点紧张,但过一会也就
期刊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快,人才竞争的加剧,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使许多教师出现了一些心理不适应。现在教师精神压力增大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展开,并且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得到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所有这一切
期刊
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的重要地位愈发显现出来。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教育发展的显著标志。因此,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应把目标定位在基本性上,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新素质为主,即: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潜能、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技法等。所以教学中,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变
期刊
成功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方法。它通过帮助学生尝试成功的体验,逐步达到自己争取成功。它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多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一、成功教育的基本理念    成功教育主张:①人人都可以获得成功,成为成功者;②成功是多方面的;③在教育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机制作为教育目标。    1、让学生懂得,学习困难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成功持有热
期刊
【摘要】新课改使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内涵发生了质的变革,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笔者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扬弃”思想,从注重“双基”、抓“纲”扣“本”、课堂评价、授课形式四个方面来强调语文课堂真实有效。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四点建议    国人历来就有“跟风”的心理,风来时铺天盖地,席卷一切;风过后一切照旧,各行其是。就像眼下的新课改,从2001年到现在已有九年,前几年确实如疾风
期刊
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秘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自由开放、丰富有趣的教学过程中自主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那么,怎样开放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
期刊
【摘要】古人们常把猿猴的声音这一意象大多用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愁苦;但也有欢快之氛围;怀念关切之情怀;亦有身心之宁静。“猿”是动物中较为特殊的,它的叫声具有多样化,古人们对它的叫声众说纷纭:如猿啼、猿鸣、猿啸、猿哀、猿哭等。    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离愁”这一主题,被古人和今人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神入化,唐代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的教学,应该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这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笔者多年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一直关注和思
期刊
一、教学设计    ㈠教学要求及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新偏旁“隹”。  2、知道含有“鸟、隹”部首的字一般都与鸟类有关。  3、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㈡教学过程  导入:板书——识字8(生读)。(3分)  师:这节课我们教关于有“鸟”的部分,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些鸟,大家喜欢吗?  这里顺便交代,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是按组来学习
期刊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语文教学的创新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个性化阅读是语文教学创新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从不同方面对个性化阅读进行一定的研究,实施不同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既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养,又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创新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性     “个性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