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六个关键问题①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d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对于中國教育的现代化、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发挥着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推进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目前迫切需要解决六个关键问题:在教育目标上要“升级换代”,要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21世纪现代人;在教育体系上要补上英才教育短板,构建完善的英才教育体系;在课程内容上要“优化结构”,与升级后的教育目标精准对接;在教学方式上要推进“教学民主”,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教育管理实践中要推进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其中推进民主管理最为关键;在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上要加快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进程,当务之急是解决教师数量严重短缺问题。
  关键词全国教育大会;教育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英才教育;民主管理;教师专业化;教师短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84(2018)10-0027-04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对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现代化、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发挥着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因此,我们需要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基础教育的现代化进行系统思维、整体设计,使基础教育现代化更好地适应国家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需要。
  “教育现代化”从词义上看,就是“转变成为现代教育”,“化”就是一个转变的过程,就是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历史过程。[1]现代性就是现代精神,即现代教育一些典型特征的集中概括,如教育的人道性、理性化、民主性、法治性等,是现代教育区别于非现代教育的本质属性。“现代精神”是教育现代化的灵魂与本质,教育的“外部形态”如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管理机制等始终在变化,但是,“变化”不等于“现代化”,如果没有教育现代化的“内在本质”即现代精神的增长、积淀,那么教育现代化就是“伪现代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面临21世纪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的挑战,依然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这些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管理体制机制、教师队伍等方面,这些问题都属于战略
  性问题,对于能否把我国建成“教育强国”进而建成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根本性影响。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就是基础教育的上述各个维度的现代化,实质上是各个维度的“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过程,即“现代精神”不断增强的过程。只有这些方面实现现代化了,教育才能真正变强,教育强国建设才有可能,现代化强国建设才有基础。

一、基础教育目标现代化的关键,是教育目标“升级换代”,要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21世纪现代人,尤其要聚焦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由“分数挂帅”转向“创新为王”


  当前,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许多地区和学校的“实际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为核心,缺乏甚至没有国际竞争力,因此其实际教育目标要升级换代。
  教育只是一种手段,教育现代化是为了国家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服务的。我国的国家发展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不仅是民生,也是国计,要为现代化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重要贡献。
  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求培养“现代人”。教育以育人为本,教育服务于国家现代化也要通过育人、通过人的现代化来实现。基础教育只有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现代人,即具有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开放创新精神的人,才能有效服务于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求培养“21世纪的现代人”。人的现代化应该与时俱进,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对于人的素质的挑战。21世纪的现代人要具备21世纪“核心素养”。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纷纷颁布核心素养的框架与清单,实质上,这是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目标的“升级换代运动”,是国际经济竞争、军事竞争在教育领域的集中反映,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教育目标升级更为迫切。
  为了给片面发展纠偏,我们提出全面发展,但是,只是“笼统”地提出全面发展是不够的,泛泛而谈于事无补,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进一步聚焦,应该与时代要求呼应,应该有重点。国际上提出“核心素养”不是为了解决“全面发展什么”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应该“重点发展什么”的问题。我们认为,21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应该重点促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信息素养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只有如此,我国的教育才能有国际竞争力。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求把培养目标进一步聚焦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只有创新,才能强国。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本质上是创新经济。当前,许多地区和学校所孜孜以求的是培养“会考试的人”,而不是“会创新的人”。我国的基础教育需要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需要由“分数挂帅”转向“创新为王”。
  而要把培养21世纪现代人尤其是创新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就必须改革教育评价考试制度,发挥“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实现教育目标的升级换代。我们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二、基础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是补上英才教育短板,完善英才教育体系,大力培养英才儿童的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制约我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关键要素。我国对于创新人才有强烈需求,除可以从全球引进外,更为重要的是自己培养。在同龄学生群体中,有极少数学生属于英才儿童,他们具有良好的先天禀赋,如果有特殊的教育干预措施,能让他们的良好禀赋获得更长足的发展,就能真正造就一批更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公平而有质量的英才教育。   英才教育是指针对英才儿童的教育,英才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会考试的人,而是培养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英才教育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有力发展英才教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英才教育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被空前强化,诸国希图通过英才教育提升国际竞争力。[2]但英才教育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软肋”,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英才教育极其落后,亟待加强。在英才教育方面,美国在全世界做得最好,韩国在亚洲做得最好,我国大陆地区不仅远远滞后于美韩,甚至也远远滞后于港台地区。
  英才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心偏高,往往是到了大学阶段才开始重视,实际上已经太晚了,经过12年的中小学应试训练,许多英才儿童的思维已经固化了,思想已经僵化了。所以笔者以为,英才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就开始实施,如英国英才教育覆盖的年龄范围是4~19岁,韩国英才教育的重心是小学和初中阶段,而不是高中与大学阶段。
  我国需要制定有关英才教育的政策并进行相关立法,通过政策与分类手段大力推进英才教育。从教育类别与教育对象的角度看,基础教育涉及城镇教育、农村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等,涉及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残障儿童等特殊群体,对于这些,我们关注很多甚至越来越多,但是对于英才教育和英才儿童,我们关注太少。我国有规模最大的英才儿童群体,这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资源,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英才教育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形式,并不违反教育公平政策。英才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把神童单独编班”进行教学,而是有充实模式和加速模式等多种教育教学模式。如何运用合适的模式,让英才儿童能获得有针对性的教学支持,以充分发展其潜能,以更好地为国家现代化发展服务,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而关键的命题。

三、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现代化的关键,是“优化结构”,与升级后的教育目标精准对接,与21世纪核心素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精准对接,而不是与考试精准对接


  “课程”的英文词来源于拉丁语,原意为“跑道”。跑道要跑向哪里?要跑向正确的目标。课程是用来落实培养目标的,课程是培养目标的细化与延伸。我們不能让学生空跑、瞎跑,不能跑偏了,更不能跑反了。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课程建设中,内容繁难偏旧、空疏无用,与21世纪的时代要求不相吻合,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能精准对接。二是课程实施中,课程内容被人为窄化,尤其在中学课程实施中,往往为考而教、为考而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就学什么,做不到开齐开足课程。三是课程实施中,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现代化,需要根据21世纪的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21世纪人的发展的素质要求,尤其是根据升级后的教育目标要求,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提高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的契合度,使课程重点与目标重点相匹配,解决课程内容繁杂但是重点不突出、与核心素养关联不密切的问题。
  在此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学习时间有限,课程内容不能过多,要突出重点;但是课程内容也不能过窄,只是为考试而教而学,导致千人一面与营养不良。课程内容是学生的精神食粮,必须“又有营养又好吃”,有营养是指课程内容是“干货”而不是“水货”,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好吃是指“味道好”,编排设计和文字表达方式等应该符合未成年人心理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这也是现代精神中的人道精神在课程教材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还包括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广义的课程包括学校提供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正式课程、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这些教育活动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让学生理性选择,以满足其兴趣爱好,促进个性发展。

四、基础教育教学方式现代化的关键,是推进“教学民主”,运用现代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学方式相对单一、陈旧,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学生成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这种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难以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与课堂教学,与服务现代化强国建设是背道而驰的。
  强大的国家与强大的课堂有内在联系。什么是强大的课堂?强大的课堂是能调动起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是具有正确目标的课堂(不是只为考试,而是为了培养21世纪的现代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发扬“教学民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现代教学方式,营造安全、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其好奇心,培养其兴趣爱好,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积极创新。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搞教学专制,过于强调形式上的课堂纪律,过于用标准答案束缚学生头脑,过于用考试和考分钳制学生行动,这样的课堂貌似强大,实则虚弱脆弱得很,学生的潜力能力被压制,所培养的孩子就会缺乏国际竞争力。
  教学方式的现代化,还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需要与课堂教学深度整合,以教育信息化推进课堂教学的变革,改变以语音和符号刺激为主要信息传递方式的教学,实现图像、语音和符号多种方法综合传递,并通过网络技术手段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更好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不要过度,要谨防由“人灌”变成“电灌”。

五、基础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是推进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其中推进民主管理最为关键,而推进民主管理中政府“简政放权”最为迫切


  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包括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三个方面。科学化即理性化,亦即合理化,要求教育管理尤其是教育决策要基于数据和证据,不能有随意性和情绪化。管理科学化最为关键的是,对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教育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教育观,让教育在正确的目标指引下健康发展。   民主化要求广泛的民主参与,反对专断武断,尊重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尊重民情民意,积极汲取民智。教育管理民主化是教育管理科学化的保障,发扬民主有利于提高管理的合理化水平。
  法治化反对人治,法治化为科学化和民主化提供制度基础。
  推进教育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水平都需要提高,都存在很多问题。三者中最为关键的是教育管理的民主化。我国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政府管得过多过细,学校缺少办学自主权,办学活力不足,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不够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推进教育管理民主化。而推进教育管理民主化,最为急迫的是政府简政放权。政府放权是政府管理民主化的体现。政府向学校放权,学校向教师、学生、家长分权。
  政府向学校放权,就是让学校摆脱对政府的依附性,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机制,改进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凸显学校的主体性,增进学校办学的专业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在学校内部,学校要“二次分权”,把政府下放给学校的权力进一步下放给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让学生、教师、家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释放出来,最后使我们的课堂和校园充满活力。

六、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关键,是加快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进程,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但当务之急是解决教师数量严重短缺问题


  教师强,则教育强。打造一支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人力资源基础。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隊伍建设的两大突出问题,一是质量不高,二是数量不足。
  提高教师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首先要明确教师的素养目标。笔者在此仅强调三点:其一,教师素质要符合“四个好老师”的要求,符合国家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其二,教师要具备现代精神,是具有现代精神的现代人;其三,教师要具备21世纪核心素养。如果教师不具备现代精神和21世纪核心素养,那么就培养不出具有现代精神的学生,就培养不出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按照上述标准,当前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距此还有不小差距。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主要途径有二:一是通过加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直接提升素质;二是通过完善人事制度如教师准入制度、评价制度、薪酬制度、退出机制等,间接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升。
  与教师质量不高相比,教师数量不足是一个更为紧迫的重大问题。可以说,教师短缺是当前最严重的教育危机。教师缺编与短缺主要表现为:区域层面教师总量缺编、城镇尤其是县城教师缺编、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女教师生二胎导致一线教师数量不足、非教学人员“占编”或者教学人员“在编不在岗”导致一线教师不足等。教师数量不足,必然导致教育揭不开锅,基本的教学工作难以为继,突破了教育的底线甚至红线,严重影响了教育秩序,带来直接的教育危机。为解决有人上课问题,不少学校只能招聘临时“代课教师”以应急需。这些人员待遇低下、流动性强,其职业素养、社会保障、专业发展都值得忧虑。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以为要点有三。首先,以学校为单位而不是以区域(市县区)为单位“精准核定”教师编制。其次,实行城乡“新双轨制”教师编制标准,解决农村教师短缺问题。最后,增加教师编制弹性,解决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变动带来的学龄人口增多尤其是女教师生二胎导致的一线教师紧缺问题。[3]教师短缺问题,只靠教育行政部门是解决不了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人事、财政等行政部门一起协同解决。没有数量足够的教师队伍,教学秩序难以保障,基础教育现代化根本无从谈起。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现代化,首先应该从解决教师数量短缺问题做起。解决这个问题,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禇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 禇宏启.追求卓越:英才教育与国家发展—突破我国英才教育的认识误区与政策障碍 [J].教育研究,2012,(11).
  [3] 褚宏启.再缺也不能缺老师:“教师荒”是当前最严重的教育危机[J].中小学管理,2017,(9).
  注释:
  ①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推进教育公平研究”(课题批准号:18VSJ09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通过对伊朗雅达油田水平井尾管附件钻除异常情况的介绍,对前期几口水平井的钻除数据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结合具体钻除参数的变化及钻除效果,找出了主要影响因素,总结出在雅达油
本文认为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不仅要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而且要重视文化背景,文化差异的教学。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建设的深度融合具有逻辑必然性,其内在契合、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在融合实践中,既积累了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基层党组织重要作用的
话剧意境是前人有所涉及但却语焉不详的论题。本文从中国传统意境引出话剧意境的概念,然后依据三种不同标准将话剧意境分为壮美意境和优美意境,整体性意境和局部性意境,剧中意境
<正>医院垃圾具有传染性和化学毒性,是造成社会交叉污染的主要传染源之一,探索科学的治理良策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此,于1995年7月对青岛市医院的垃圾总量、种
新时期以来,各种文体间的分野正变得越来越模糊。本文试从小说的三个独有特点出发,分析小说与其它文体的联系和区别,从而为鉴别和判定小说文体提供一些参考。
需要与适应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对偶范畴。必须科学理解需要与适应的含义,正确认识和处理需要与适应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研究需要与适应这对重要对偶范畴的价值,
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效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但同时,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问题亟待解决。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应从组织执行
轮状病毒肠炎为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主要是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待机体产生免疫力而恢复.根据国外近几年来对腹泻的研究
约90%输血后肝炎为丙型肝炎,其临床经过较乙型肝炎轻,亚临床较为多见,单项ALT升高为本病亚临床感染的一个表现,但引起重症者报道较少,我们在1994年7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