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雕塑是我们经常会看到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较多出现在广场、學校以及一些公共场所。雕塑通过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实现对人类的文化内涵、自然环境特征、精神意志的完美展现,是现代成文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雕塑所展现的是一种静态之美,这种静态中所呈现的隐性美具有一定的隐性教育功能。本文对雕塑隐性美所产生的隐性教育功能进行研究。
关键词:雕塑;静态;隐性教育
0 引言
雕塑作为一种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综合,泛指为美化城市或者用于纪念而进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者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雕塑是指利用各种可塑材料或者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继而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最终达成艺术创造的目标。雕塑作为一种静态的艺术品能够对人们产生一种感官刺激,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隐性教育。雕塑所呈现的静态隐性美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
1 雕塑的特征及隐性教育
1.1 雕塑的特征
雕塑不仅能够实现对人们生活环境的美化,同时还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品位和思想水平,表现出如下特征:
首先,雕塑具有一定的人文性特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正是受到这种规律性的影响,社会展现出不同的人文氛围。而社会人文氛围的差异性也会对雕塑的基本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雕塑作为一种视觉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展现了社会的人文特征,是社会文化的一种沉淀,是社会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次,雕塑具有历史性特征。在现实中,很多的雕塑形象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特征。很多雕塑记载了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历史,能够凸显历史的烙印。雕塑所展现的这种历史性能够让人们始终缅怀历史、牢记历史,让人们从历史中得到启发,继而提升个人的思想认识。
再次,雕塑具有一定的启迪性特征。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每一个雕塑都能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雕塑作为社会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给予我们启迪的同时让我们能够体会到正能量。尤其是那些历史内涵丰富的雕塑形象,通过感受雕塑师当时的创作行为,能够对人们的精神认知层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启迪人们精神层面的升级。
1.2 隐性教育分析
隐性教育最早是美国教育学家、社会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所著的《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的。隐性教育是在研究教育目标心理以及行为规律之后利用非强制的方式在教育对象心中形成一种潜在的说服力,最终达到教育的目标。和显性教育相比较,隐性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教育队形、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目标都是不直接显露的,是隐性存在的。隐性教育的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并且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迂回”“渗透”是非常常见的教育方式。
隐性教育能够帮助受教育者长久地受到教育,这种隐性、委婉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间接、内隐的教学方式使受教育者得到了相应的教育。隐性教育将教育内容通过内敛、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感染进而接受教育。
2 雕塑静态美的隐性教育功能研究
2.1 雕塑所呈现的隐性教育作用及表现形式
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组合体。社会环境的建设往往会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雕塑作为一种展现静态之美的形象,在现代社会的城市环境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雕塑的人文性、历史性以及启迪性特征的展现,能够使雕塑更好地起到隐性教育的作用,从而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产生影响。雕塑立体呈现了色彩学、形体塑造学等多种结构知识,并实现了对社会环境某种内涵的生动展现,具有较强的隐性教育作用。雕塑所蕴含的隐性教育作用往往比那些苦口婆心的讲述所起到的教学效果更好。尤其是现代人的自我意识很强,非常排斥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东西,雕塑这种无声的教育形式还是能够让人接受的。雕塑通过这种无声的表现形式更好地实现了人们对雕塑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进而起到很好的隐性教育作用。
2.2 发挥雕塑熏陶力,强化隐性教育效果
雕塑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有生命力的,是一种特定情感和认知的真实表达。尤其是现代社会中雕塑更多的时候成为一种精神以及文化的象征。通过雕塑熏陶力的发挥能够更好地强化雕塑的隐性教育效果。首先,要在设计雕塑的过程中注重熏陶力的表现。在设计雕塑的过程中,设计者要紧紧围绕所要表达的内涵设计雕塑形象,并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实现熏陶力的提升。其次,要注重雕塑形象和整体社会环境之间的良好融合。雕塑作为表现文化内涵的主体,要具备饱满的形象,能够完全将表现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时,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雕塑形象和周边环境之间的良好融合。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带给观赏者更加震撼的视觉感受,显著提升雕塑的表现力和熏陶力,继而显著提升隐性教育的作用。实现雕塑隐性教育效果的不断增强就必须注重雕塑这种教育主体在形象设计以及周边环境融合等方面的完善,继而充分发挥雕塑的熏陶力,完成隐性教育。
3 结语
雕塑作为现代人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隐性教育功能,能够实现对人们思想意识甚至行为的影响。因此,充分利用现代雕塑呈现的隐性美,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对于增强人们的审美意识、净化人们的思想等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对隐性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深入分析雕塑隐性美产生的隐性教育对于人们思想活动的影响,并有意识地发挥出雕塑隐性美的隐性教育作用,构建并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凯宏,勒红莲,裴志超.高校园区环境雕塑的隐性教育功能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5(03).
[2] 杜俊平.高校雕塑教育中社会功能性的体现[J].时代教育,2014(15):208.
关键词:雕塑;静态;隐性教育
0 引言
雕塑作为一种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综合,泛指为美化城市或者用于纪念而进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者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雕塑是指利用各种可塑材料或者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继而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最终达成艺术创造的目标。雕塑作为一种静态的艺术品能够对人们产生一种感官刺激,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隐性教育。雕塑所呈现的静态隐性美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
1 雕塑的特征及隐性教育
1.1 雕塑的特征
雕塑不仅能够实现对人们生活环境的美化,同时还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品位和思想水平,表现出如下特征:
首先,雕塑具有一定的人文性特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正是受到这种规律性的影响,社会展现出不同的人文氛围。而社会人文氛围的差异性也会对雕塑的基本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雕塑作为一种视觉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展现了社会的人文特征,是社会文化的一种沉淀,是社会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次,雕塑具有历史性特征。在现实中,很多的雕塑形象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特征。很多雕塑记载了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历史,能够凸显历史的烙印。雕塑所展现的这种历史性能够让人们始终缅怀历史、牢记历史,让人们从历史中得到启发,继而提升个人的思想认识。
再次,雕塑具有一定的启迪性特征。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每一个雕塑都能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雕塑作为社会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给予我们启迪的同时让我们能够体会到正能量。尤其是那些历史内涵丰富的雕塑形象,通过感受雕塑师当时的创作行为,能够对人们的精神认知层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启迪人们精神层面的升级。
1.2 隐性教育分析
隐性教育最早是美国教育学家、社会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所著的《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的。隐性教育是在研究教育目标心理以及行为规律之后利用非强制的方式在教育对象心中形成一种潜在的说服力,最终达到教育的目标。和显性教育相比较,隐性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教育队形、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目标都是不直接显露的,是隐性存在的。隐性教育的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并且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迂回”“渗透”是非常常见的教育方式。
隐性教育能够帮助受教育者长久地受到教育,这种隐性、委婉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间接、内隐的教学方式使受教育者得到了相应的教育。隐性教育将教育内容通过内敛、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感染进而接受教育。
2 雕塑静态美的隐性教育功能研究
2.1 雕塑所呈现的隐性教育作用及表现形式
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组合体。社会环境的建设往往会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雕塑作为一种展现静态之美的形象,在现代社会的城市环境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雕塑的人文性、历史性以及启迪性特征的展现,能够使雕塑更好地起到隐性教育的作用,从而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产生影响。雕塑立体呈现了色彩学、形体塑造学等多种结构知识,并实现了对社会环境某种内涵的生动展现,具有较强的隐性教育作用。雕塑所蕴含的隐性教育作用往往比那些苦口婆心的讲述所起到的教学效果更好。尤其是现代人的自我意识很强,非常排斥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东西,雕塑这种无声的教育形式还是能够让人接受的。雕塑通过这种无声的表现形式更好地实现了人们对雕塑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进而起到很好的隐性教育作用。
2.2 发挥雕塑熏陶力,强化隐性教育效果
雕塑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有生命力的,是一种特定情感和认知的真实表达。尤其是现代社会中雕塑更多的时候成为一种精神以及文化的象征。通过雕塑熏陶力的发挥能够更好地强化雕塑的隐性教育效果。首先,要在设计雕塑的过程中注重熏陶力的表现。在设计雕塑的过程中,设计者要紧紧围绕所要表达的内涵设计雕塑形象,并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实现熏陶力的提升。其次,要注重雕塑形象和整体社会环境之间的良好融合。雕塑作为表现文化内涵的主体,要具备饱满的形象,能够完全将表现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时,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雕塑形象和周边环境之间的良好融合。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带给观赏者更加震撼的视觉感受,显著提升雕塑的表现力和熏陶力,继而显著提升隐性教育的作用。实现雕塑隐性教育效果的不断增强就必须注重雕塑这种教育主体在形象设计以及周边环境融合等方面的完善,继而充分发挥雕塑的熏陶力,完成隐性教育。
3 结语
雕塑作为现代人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隐性教育功能,能够实现对人们思想意识甚至行为的影响。因此,充分利用现代雕塑呈现的隐性美,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对于增强人们的审美意识、净化人们的思想等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对隐性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深入分析雕塑隐性美产生的隐性教育对于人们思想活动的影响,并有意识地发挥出雕塑隐性美的隐性教育作用,构建并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凯宏,勒红莲,裴志超.高校园区环境雕塑的隐性教育功能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5(03).
[2] 杜俊平.高校雕塑教育中社会功能性的体现[J].时代教育,2014(1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