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得到兴趣。 这样“语文难教”就不成为语文教师的感慨,“语文难学”就不成为学生共有的感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呢?使学生能乐学、会学呢?笔者略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以供与同仁共勉。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一节课能否让学生感兴趣,这与课堂导入有直接关系。导课好,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起到师生的情感交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会创造各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上课时,学生思维还没有转换过来,注意力还不集中。我们可以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又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旦课堂出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那就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上课前两三分钟,是一节课的热身时间,我们要把这个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表演或活动,比如讲故事、朗读课文、背诵诗歌等。学生兴趣上来,教师就要抓住时机,把话题引到课文。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之者”就是在课堂中创设活跃的教学情景,在“活跃”上下功夫。所谓“活跃”,就是启发学生“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来分别要求学生;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受到启示,兴趣得到激发,从而获得“思”和“言”的欲望,达到兴趣的激发。就如文言文教学,笔者通过运用电教手段,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知,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同时产生浓厚的学习文言文兴趣。文言文涉及知识广,学生掌握的量多,语句理解难,如果学生不深入,往往读得乏味,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学生自觉、自主阅读做好必要的准备。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来创设教学情景,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使其自然而然地走近文言文中,与他们“面对面”地对话,心与心的沟通,在心灵碰撞中去体味作品的景、事、情。就如上《桃花源记》时,课前让学生预习,课上展示投影,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从而营造了学习气氛激发起了学生对这里山水的向往,导引出学生从内心深处急切了解课文内容的渴望。
二、引读质疑,诱发阅读兴趣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朗诵多次,书意自然就领会,书意一领会,学习的兴趣也会随之产生。所以说“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深刻领会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作者情感的感染,产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把“引读质疑”的起点应放在“读”上,通过学生的充分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质疑引思,理解题旨。诱发阅读兴趣,对初学文言文尤为重要。因为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属起蒙阶段,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应该把“读”字摆在首位,读出文章的韵味,进入作品中的角色,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强调“读”。因此,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如柳宗元《捕蛇者说》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中,“腊”不读“là”而应读“xī”。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还要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组织齐读。教师一面教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让学生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读多了,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地读去领悟文义,让学生身临其事、身临其境,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运用之妙,存乎于心”的学习境界。学生通过多读、熟读,参与到各种语言实践中,在读中悟义,读中悟法,读中悟情,读中悟理,实现由“感”到“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使他们在读中感悟。
三、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成效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讲授艺术的高低,较高水平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很大成分上有教师的因素,如讲授者枯燥无味的语言,千篇一律的方法,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这样,不但使本来就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要“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比如教学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有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最基本的是先弄通大意,规范语言,看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联系语境,用白话说出文言文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如《捕蛇者说》中,有两句句子出现到“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再联系《岳相楼记》,其中也出现一个“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句中的“賦”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诸如此类,决不放过。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一是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二是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大多见。如“又离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这就需特别当心。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见效的,它需要我们教师因人、因事、因地而异,任何一蹴而就的做法只能是把学生推向被动学习的境地,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观察、发现学生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就会埋没人才。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对同一件事物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和想象,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要用富有新意的指导方法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不走传统教学老路,要学乌鸦喝水的方法,不光是往瓶里放石子,还可以打破瓶子、掀翻瓶子。只要能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总之,培养创新型学生,不能离开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没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迸发不出学习创造的火花,我们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去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教学过程中的方法,从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不断的成长,以兴趣促学生成才。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一节课能否让学生感兴趣,这与课堂导入有直接关系。导课好,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起到师生的情感交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会创造各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上课时,学生思维还没有转换过来,注意力还不集中。我们可以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又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旦课堂出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那就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上课前两三分钟,是一节课的热身时间,我们要把这个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表演或活动,比如讲故事、朗读课文、背诵诗歌等。学生兴趣上来,教师就要抓住时机,把话题引到课文。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之者”就是在课堂中创设活跃的教学情景,在“活跃”上下功夫。所谓“活跃”,就是启发学生“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来分别要求学生;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受到启示,兴趣得到激发,从而获得“思”和“言”的欲望,达到兴趣的激发。就如文言文教学,笔者通过运用电教手段,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知,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同时产生浓厚的学习文言文兴趣。文言文涉及知识广,学生掌握的量多,语句理解难,如果学生不深入,往往读得乏味,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学生自觉、自主阅读做好必要的准备。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来创设教学情景,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使其自然而然地走近文言文中,与他们“面对面”地对话,心与心的沟通,在心灵碰撞中去体味作品的景、事、情。就如上《桃花源记》时,课前让学生预习,课上展示投影,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从而营造了学习气氛激发起了学生对这里山水的向往,导引出学生从内心深处急切了解课文内容的渴望。
二、引读质疑,诱发阅读兴趣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朗诵多次,书意自然就领会,书意一领会,学习的兴趣也会随之产生。所以说“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深刻领会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作者情感的感染,产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把“引读质疑”的起点应放在“读”上,通过学生的充分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质疑引思,理解题旨。诱发阅读兴趣,对初学文言文尤为重要。因为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属起蒙阶段,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应该把“读”字摆在首位,读出文章的韵味,进入作品中的角色,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强调“读”。因此,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如柳宗元《捕蛇者说》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中,“腊”不读“là”而应读“xī”。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还要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组织齐读。教师一面教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让学生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读多了,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地读去领悟文义,让学生身临其事、身临其境,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运用之妙,存乎于心”的学习境界。学生通过多读、熟读,参与到各种语言实践中,在读中悟义,读中悟法,读中悟情,读中悟理,实现由“感”到“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使他们在读中感悟。
三、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成效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讲授艺术的高低,较高水平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很大成分上有教师的因素,如讲授者枯燥无味的语言,千篇一律的方法,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这样,不但使本来就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要“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比如教学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有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最基本的是先弄通大意,规范语言,看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联系语境,用白话说出文言文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如《捕蛇者说》中,有两句句子出现到“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再联系《岳相楼记》,其中也出现一个“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句中的“賦”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诸如此类,决不放过。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一是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二是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大多见。如“又离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这就需特别当心。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见效的,它需要我们教师因人、因事、因地而异,任何一蹴而就的做法只能是把学生推向被动学习的境地,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观察、发现学生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就会埋没人才。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对同一件事物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和想象,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要用富有新意的指导方法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不走传统教学老路,要学乌鸦喝水的方法,不光是往瓶里放石子,还可以打破瓶子、掀翻瓶子。只要能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总之,培养创新型学生,不能离开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没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迸发不出学习创造的火花,我们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去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教学过程中的方法,从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不断的成长,以兴趣促学生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