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争论:全球变暖还是变冷

来源 :科技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080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争论是科学的生命,没有争论的科学是死亡了的科学,是无法向前发展的。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异常变化,全球变暖的学说可以说是路人皆知,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一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全球气温并不会持续变暖,而是将进入变冷期。
  
  从科学家打赌说起
  
  据俄罗斯新闻网援引英国《卫报》报道,主要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情况的两名俄罗斯科学家坚持认为,全球变暖的说法过于夸张,今后10年全球气候将变冷。
  俄罗斯科学院太阳地球物理研究所(伊尔库茨克市)研究员弗拉基米尔.巴什基尔采夫和加琳娜.马什尼奇认为,对地球气候影响最大的是太阳系活动的变化,而不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地球变暖和回冷是对太阳黑子数量和大小变化的反应。由于今后数十年太阳将进入活动消极期,地球温度将会随之下降。
  


  大部分气象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其中包括正在为日本横滨市“地球模拟器”超级计算机项目工作的英国气象专家詹姆斯.安南博士。他与俄罗斯科学家正式打赌。安南博士曾向美国气象学教授理查德.林森发起挑战,后者同样认为人类活动并未对气候产生强烈的影响,今后20年地球温度将会下降。与此同时,英国环境保护运动积极推动者、《卫报》观察家乔治.蒙比奥特在BBC广播节目中,向全球变暖问题专家迈伦.埃贝尔发起挑战。
  
  全球冷暖之争是一场长期的科学争论
  
  20世纪70年代初就曾经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1971年丹斯加德(Dansgaard)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推算,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日本气象厅朝仓正在1973年3月3日的《东洋经济周刊》上撰文预言,地球将于21世纪进入“第四小冰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赖森(Bryson)也认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缓慢地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当时的“变暖说”以大气热污染为依据,代表人物有前苏联列宁格勒地球物理观象总台布迪柯、列宁格勒大学施涅特尼柯夫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环境保护厅的彼得森。几十年后的现在,他们的理论成为了主流。
  媒体多次披露,对于气候冷暖变迁这一全球重大问题的预测,科学界可谓出尔反尔。20世纪70年代,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的研讨会。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在开始下降,从暖到冷的变化很快,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可以预期不出几千年,也许只有几百年,全球冰期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来临。出于对所面临威胁的忧虑,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20年。直到了20世纪90年代,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才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
  不过,不同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2004年有媒体披露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称,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象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将下降达2.8摄氏度,北欧下降3.3摄氏度。
  
  科学的不确定性:科学争论中的数学模拟漏洞
  
  现在对全球增暖最主要的依据就是IPCC的一些报告。在IPCC报告里面各种因子造成的辐射强迫一览表中,列举了温室气体、平流层臭氧、对流层臭氧、硫化物、矿物燃料产生的有机碳气溶胶、矿物燃料产生的烟尘气溶胶、火山、太阳共8种因子。而云层厚度、潮汐强弱、深海强震的多寡等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的因子却都没有给予考虑。
  在美国,从科学界来讲,还有相当一部分有影响的科学家不同意全球增暖是温室气体造成的。
  周光召院士指出,最近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另外从历史上看,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现在的变化是否完全来自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近140年全球平均温度变化和我国近120年的平均温度变化表明,1890~1924年是低温期,1925~1946年是高温期,1947~1976(在中国为1986年)年是低温期,1977~2000年为高温期。温室效应无法解释其中的两个低温期的产生原因。
  提出温室效应的美国科学家季林(Keeling),在2000年又提出潮汐气候效应。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为1800年。潮汐大时,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潮汐小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潮汐有13.6天、27.21天、27.55天、29.53天、2.2年、11年、22年、55年、60.6年、220年、1800年和5000年的强弱变化周期。)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发生后,异常寒流突袭全球。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也与这一时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有关。(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
  我们发现,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2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开始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预测显示,2000~2035年应该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1995-2020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正进入高活动期。)
  据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预测, 由于全球变暖,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这看似对立的两种现象共存正是物极必反的辩证规律。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IPCC的报告中没有考虑云层厚度、潮汐强弱、深海强震的多寡等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因子的数学气候模拟,其可靠性应当受到质疑。
  
  全球变暖理论的局限性及其危害
  
  在中国,主张全球温度将变冷的声音非常微弱,与主张全球变暖的主流派不成比例,即使偶尔出现一点客观报道,也会被淹没在一片全球变暖的喧嚣之中。问题在于,中国人感兴趣的是研究结果,而不是研究过程。这恰恰是中国长期科技落后的原因: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给出一个一成不变的永久性真理,一切都在伴随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一切都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历来判定是非。单凭科普知识,无法评论科学界的争论,人们需要掌握评价科学争论的基本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符合程度。认真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使我们能够认清人类的弱点和偏见。
  周期性是我们认识世界和科学实践的主要依据。人类活动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只能起加速或减缓作用。有人夸张地认为,全球将进入6000万年前的大温暖期,这是误解,人类还没有这么大的加速能力。
  近期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有六大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或峰年,或其前后一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流感暴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暴发。
  按照全球变暖说,准60年周期的全球拉马德雷冷位相低温期不再出现,今后禽流感不会在人类世界暴发。肯定地说,这种预测有极大的危险性。在地球进入30年冷周期的预测上,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与部分中国气象学家的观点是一致的,至少到2020年,低温和禽流感就会再度光顾人类世界。
  
  (责任编辑 刘俊)
其他文献
款式新颖的汽车、时尚多功能手机、精致玲珑的袋装MP3和数码相机……这些百姓圆梦、时尚一族追逐把玩炫酷的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与色彩,它们全部出自工业设计师之手。  在北京,如果您想对工业设计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全面认知,如果您想感受创意变成产品的全部过程,德胜园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会让您不虚此行。这栋利用上世纪50年代的办公大楼和厂房改造而成的基地坐落在
期刊
大多数时候,怒火升起时,我们还是要想办法压住的。问题是,有时面对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想努力缓和、营造出轻松的环境很困难,而且,如果做的不合适,还会适得其反。    美国新奥尔良奥切斯勒医疗中心(OchsnerMedicalCenter)提供的资料中说,人在遇到气愤的事时,7~10秒的时间里,心跳会加速——心跳加快是最重要的表现,也是影响其他反应的重要因素——呼吸频率也会加快,血液会大量地流向肌肉,
期刊
北京首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电科技)是北京市政府、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重点支持的高科技民营企业,由北控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晨光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投资,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提供强劲的技术支持。    技术与市场的完美结合    自成立以来,首电科技为多家电力企业输送了大量先进技术,推动了高校科技“迈出实验室”,实现了技术与市场的完美结合,促进中关村高科技与当地市场资源的优势互补。  首电科
期刊
当前,石景山区正处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转型期,结合北京市整体规划修编、首钢涉钢产业搬迁和2008年奥运会召开三大机遇,石景山区委、区政府提出了CRD(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的区域发展定位,建立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培育发展以数字娱乐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基地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
期刊
初见亓峰,他朴实的外表、谦逊的举止、寡言的行事作风,一如普通人。但是,亓峰取得的成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亓峰 教授,在网络管理分析和建模理论、网络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网络管理系统测试理论及技术、网络管理工程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2000年当选为国际电信联盟(ITU-T)第四研究组副主席,2004年10月连任副主席。取得的成果已形成7项国际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
期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经过40年的发展,该院已成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中心,承担许多国内重要水利水电项目中的科学研究任务,国家重点科学技术攻关项目和水利部、国家电力公司的重点科学研究任务。   在推广应用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该院通过隶属的公司开发出多种实用技术和产品,进入市场,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   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是该院的宗旨,该院将竭诚为国内外水利水电、火电、核电建设以及其
期刊
“上中学时,我的理科成绩非常好,文科就不行了,尤其怕作文,可是高考时我的作文得了满分!我的语文老师一直觉得不可思议。”就是这个从学生时代就常让老师感到意外的山东青年,在他参加工作后,更是做出了一个个惊人之举。  挑战极速  1997年,郭景伦来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专注于玉米DNA的相关研究。既然要做DNA研究,提取玉米种子的DNA就成了郭景伦每天的必修课。但是当时国际流行的DNA提取方
期刊
近日,美国《时代》周刊、《大众机械》和《大众科学》分别评出2006年对人们生活、工作、环境等最具创意新发明。这些发明无奇不有,或注重环保,或纯粹新奇,涉及现代人生活和工作的各方面,在此,本刊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发明以飨读者。    “抱抱装”发个短信拥抱你  “抱抱装”,是一种能让人感觉到被拥抱的衣服,这种上衣采用高科技布料制成,能模仿被爱人拥抱的感觉。  当朋友通过短信传给你一个“拥抱”信息,手
期刊
由中关村科技园区领导小组主办,海淀区人民政府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联合承办的、为期六天的第九届中关村电脑节于9月10日闭幕。  本届电脑节的主题是“创新、和谐、卓越”,重点突出“中关村创新”、“中关村创意”、“中关村创业”。电脑节共签约60余个项目,签约金额达到392亿元。吸引了近10万市民参与其中。    三大亮点吸引社会关注  “政”、“产”、“学”、“研”共论中关村创新体系建设的新方式、新模
期刊
随着绿色奥运脚步的日益临近,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花草树木观赏的质量及款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开始渴望有一种高雅、简捷、卫生、环保、节水、具有艺术生命力的新型种植方式来取代传统的栽培模式。  有鉴于此,北京市南郊农场农业生产管理中心的科研人员研制出了一种花根共赏、花鱼共生的水培花卉和具有观赏、尝果双重功效的果树盆景。该项研究成果得到了政府部门及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被认为是一项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