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听学生感叹:“作文,作文,就似捉魂!”语文教师常常困惑于作文教学的无计可施,困惑于弟子们写作水平的太过低下,困惑于自己不能让学生尽快大面积提高作文成绩。那种无奈,那种茫然,几乎皆然。即使学生中偶尔有幸能出个把凤毛麟角者,也让师者倍感“陌生得很”,甚至惊诧与自己的“指导”截然无关。于是,大家便异口同声地在呼唤作文教学的秘诀,千方百计地寻找写作教学的回天之术。作文教学的秘诀,自然绝无仅有。但,通往“秘诀”的大道,确实于冥冥中隐隐约约地闪烁着——它,就在你脚下;它,就在你身旁,下面是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的“三感”,与大家交流。
一、感染论
1.身教感染。作为教师,选择教语文,首先自己得会作文,能作文,常作文。这是先决条件,就像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除此之外,别无二论。抱着“梨子”,你这样大大方方、认认真真、堂堂正正地“一吃”,而且显露出一脸的“香甜”(尽管心中浸着几分艰涩),那,你的弟子们的劲头就会潮水般涌来。于是大家便都去吃梨子,抢着吃,争先恐后;接下来再去吃地瓜,吃香蕉,吃午餐肉,甚至吃螃蟹……一路吃下去,还愁吃不成“文学巨匠”,至少也得吃个“文学小胖子”。这是一种感染,叫身教感染。
2.美文感染。现在的语文教材,太干枯,有美文,但不多。可眼下的报纸杂志,古今中外名著,确是美文如林啊!拿来,一篇一篇,一类一类拿来(可以节选),剪成样文,分批分期发给学生,然后让他们读,读,读它个滚瓜烂熟,读它个天昏地暗。先不要期待什么,要知道让古今中外的大师“作指导”,绝非易事。读完之后,过几天再读,循环往复,不厌其烦。记住了,这时你千万不要去讲,至少不要去多讲,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终有一天会从那些美文里闻出点写作的味来。
3.榜样感染。“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话,用到作文教学上照常管用。我们总不能都穷呀!都穷,谁也没出路。怎么办?“发展是硬道理”!人为制造差距,用政策制造差距,就有了矛盾。而有了矛盾,解决矛盾之日,也就到了推动整体发展之时,这个道理简单而又深刻。培养榜样,运用榜样,是榜样感染的全部工作。教师通过对每个班发现并培植五至七名“作文尖子”。采用“一带二帮”的方法,消灭班中过低档次作文,使一大批“尖尖小荷”脱颖而出。运用榜样,感染带动整体,是一种非常科学而有意义的教学方式,奉劝同仁,不妨一试。感染就是启发,就是发轫,就是培植写作冲动的空气、阳光、水分与土壤。写作教学,缺它不行。
二、感悟论
学生常抱怨:作文没有东西写,即使勉强写出来,也干巴巴的不耐看。究其原因,是作文中没有打动人心的内容。罗曼·罗兰说:“要照亮别人,自己心中要有亮光。”写作时没有真情实感的投入,怎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呢?没有感触怎能写出内容充实的作文呢?感触不深又怎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佳作呢?所以,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是对生活要敞开心灵去感受、去领悟,即感悟。我认为:感悟就是面对生活,人们在思想上、心灵上深刻的感动、感受和感慨中,悟出某种人生的意义、价值或道理。感悟是一个人的思想,也是一个人的智慧。人们把自己对生活的领悟写到文章中去,无论是情感的,还是认识的,都会赋予文章活力,都会深深地打动读者。可见,感悟是写作的灵魂。事实上,写作的实质就是用准确恰当的文字反映生活,感悟生活。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作为切入点。对此,有以下途径:
1.拥抱生活。什么样的说教也不及亲身体验来得有效。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周围的世界作为“课本”,让学生用整个心灵来感知。例如:在做了“值周班”工作以后,我让学生写心得。一位学生写道:“每天早上要擦一段瓷砖。初春时节,春寒料峭,寒气沁人,但为了做好这件事,我不得不把手伸进冷水里去拧抹布,以擦净瓷砖上的污垢。课间保洁,不得不充当垃圾工,捡拾他人留下的渣滓。一周的辛苦可想而知”,但这样,她有了生活,有了感受,才能写出:“瓷砖也曾踩过,现在才体会到擦瓷砖的辛苦;纸屑也曾扔过,现在才体会到你扔我捡的劳累。”感受之后便悟到:“不要因为恶小而为之,善小而不为。乱扔纸屑恶虽小,但人人皆扔,便影响了校园的美观,也影响了自己作为文明人的形象。捡拾垃圾,擦洗瓷砖善虽小,但美化了校园,提升了自己的行为品质,乐在其中。”叶圣陶说得好:“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己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的确,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要把生活提炼成文字需要一双慧眼,我认为慧眼就是对生活的感悟力。感悟力弱的人面对生活如同荒漠,感悟力强的人在荒漠中也会发现人生。
2.阅读领悟。对中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从书本、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生命的感悟,为写作积累思想,积累语言素材。鲁迅说得好:“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这清楚地阐明了读与写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如读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许多同学便情不自禁地提笔写了作文《幸福》。有的认为和家人在一起是幸福,得好成绩是幸福;有的认为拥有朋友真情是幸福,甚至于沐浴春风感受阳光也是幸福。最后悟到幸福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在于是否用心去体会。这样,从阅读得感悟,由感悟到创造,整个学习过程水到渠成。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这个意思。
3.能动互感。通过观察、阅读,让学生自谈感悟,把自己领悟到的东西与同学交流,从而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在碰撞中激活写作的灵感,使感悟的内容得以升华。这一过程中,由于各人的胸襟、见识、素养不同,观察阅读的角度、范围不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强度是有差异的,其感受的自主性、思维的发散性会表现得特别明显。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同学们在学习之后纷纷表示: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可嘉的,但方法是不可取的。有的同学说:“愚公移山,还不如搬家。”有的同学说:“愚公把山搬走了,那山上的动物、植物怎么办呢?这岂不是破坏生态平衡?”有的同学说:“山上凿下来的那么多的石块成了垃圾,把渤海填埋,是否会影响对海洋的保护和防洪防涝?”又有的同学说:“愚公移山的故事不仅告诉我们人定胜天的道理,它还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同学们思维纷呈,各抒己见。课后我留题《我读〈愚公移山〉》,学生写出的作文角度五花八门。从课中的互感到课后练笔的互阅互赏,都提升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开拓了思维空间,促其感悟上了一个台阶。
三、感动论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有一种乞求达到成功的愿望。如何让学生对写作感动,对自己的文章感动,下面介绍两种,与同仁探讨。
1.科学地使用表扬。不知为什么,人都喜欢表扬而厌恶批评,也许这是与生俱来的人的本性吧。将表扬科学地用在作文教学上,使学生对自己写作的文章有所感动,产生一种成就感,这不仅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人格尊重,是一种最能体现人本思想的无可替代的最佳举措。仔细想一想,人,从小到大,好的行为、好的道德思想,甚至每一种赖以生存、发展的人生能力的形成,哪一条不是伴随着表扬而产生发展的呢?学生在学习作文时期,在为获得写作能力打基础的时期,你不去科学地使用表扬,难道还要待到他们成为鲁迅式的文学巨匠之后(抑或沉沦为终生与写作无缘的庸人之时),再去表扬吗?有的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比较苛刻,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小作家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有的学生作文从来没有一次得过80分以上,难免心灰意冷。我打分喜欢“高高在上”,基本分为85分,比较好的就得90分,高的就可达95分甚至满分。同时,对学生不再“一视同仁”。倘若每次作文,受表扬的总是同样的几位学生,就会使其他学生自惭形秽,丧失信心,使这几位“稳坐钓鱼台”的学生骄傲自矜,缺乏积极的竞争意识。我的要求是,要让“每位”学生品尝成功的美酒,又要让他们不满足自我,不断跨越新的高度。所以,对基础差一些的,降低标准,鼓励,鼓励,再鼓励。我的意见是:把作文批改中的“挑刺”变成“插花”。我一向不赞成作文“全批全改”,尤其对初学写作和对作文一时还找不到“北”的学生,更是特别不宜。全篇见红,“鲜血淋漓”,惨不忍睹。学生既不领情,更不买账。为什么?把劲儿用反了。如果换一种思路,就会别开洞天,你想,再差的作文,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吧。某句话写得顺畅,总会有吧。那就是“花”,把它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捧出来,表扬,夸!带着一种爱、尊与惊喜,一鼓劲地去夸,夸……就这样由此一点,扩而大之,扩而大之……你所用心捧出来的这朵小花,就十有八九会成为一朵大花,真花。这种效应是神奇的,不信,尽可一试。
2.让学生有成就感。大家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作文教学,我们更应该相信成就。成就,是每个人的终生追求。有了成就,无论其大小,就等于有了人生的辉煌。因此,成就愈大,奋斗愈甚,而奋斗愈甚,成就也就愈大。这是作文教学的一条基本法则,然而,它却在现实中被到处弥漫着的浮躁与急功近利掩埋着,很少有人去研究,去运用。作文教学长期陷入自我与沉寂,也就理所当然了。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去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从而不断使其以小成就来成就大成就,这就是所谓的写作教学“成就论”,也就是让学生为自己的作文感动。问题是怎样为学生“创造”展示写作才华的“机会”。是每周法定的作文课吗?不仅是!是教师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在班内开展的那些活动吗?也不仅是!我们所说的“创造”机会,还包含这样一个要素:就是社会性。这里的“社会”,是指教学班以外的“社会”,如年级间、学校间、县内外、市内外等,鼓励学生自己向报刊投稿,告诉他们“发表”不是目的,投稿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并给他们讲述一些名作家“屡败屡战”的轶事,从而使学生端正心态,又热情不退。当然,我自己也热情高涨,不时给报刊寄一些学生作文。
可见,作文并非“捉魂”,它是智慧的花朵、心灵的表白、创新的舞台,只要正确引导,必将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
蒋兴娟,语文教师,现居浙江绍兴。本文编校:王玲
一、感染论
1.身教感染。作为教师,选择教语文,首先自己得会作文,能作文,常作文。这是先决条件,就像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除此之外,别无二论。抱着“梨子”,你这样大大方方、认认真真、堂堂正正地“一吃”,而且显露出一脸的“香甜”(尽管心中浸着几分艰涩),那,你的弟子们的劲头就会潮水般涌来。于是大家便都去吃梨子,抢着吃,争先恐后;接下来再去吃地瓜,吃香蕉,吃午餐肉,甚至吃螃蟹……一路吃下去,还愁吃不成“文学巨匠”,至少也得吃个“文学小胖子”。这是一种感染,叫身教感染。
2.美文感染。现在的语文教材,太干枯,有美文,但不多。可眼下的报纸杂志,古今中外名著,确是美文如林啊!拿来,一篇一篇,一类一类拿来(可以节选),剪成样文,分批分期发给学生,然后让他们读,读,读它个滚瓜烂熟,读它个天昏地暗。先不要期待什么,要知道让古今中外的大师“作指导”,绝非易事。读完之后,过几天再读,循环往复,不厌其烦。记住了,这时你千万不要去讲,至少不要去多讲,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终有一天会从那些美文里闻出点写作的味来。
3.榜样感染。“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话,用到作文教学上照常管用。我们总不能都穷呀!都穷,谁也没出路。怎么办?“发展是硬道理”!人为制造差距,用政策制造差距,就有了矛盾。而有了矛盾,解决矛盾之日,也就到了推动整体发展之时,这个道理简单而又深刻。培养榜样,运用榜样,是榜样感染的全部工作。教师通过对每个班发现并培植五至七名“作文尖子”。采用“一带二帮”的方法,消灭班中过低档次作文,使一大批“尖尖小荷”脱颖而出。运用榜样,感染带动整体,是一种非常科学而有意义的教学方式,奉劝同仁,不妨一试。感染就是启发,就是发轫,就是培植写作冲动的空气、阳光、水分与土壤。写作教学,缺它不行。
二、感悟论
学生常抱怨:作文没有东西写,即使勉强写出来,也干巴巴的不耐看。究其原因,是作文中没有打动人心的内容。罗曼·罗兰说:“要照亮别人,自己心中要有亮光。”写作时没有真情实感的投入,怎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呢?没有感触怎能写出内容充实的作文呢?感触不深又怎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佳作呢?所以,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是对生活要敞开心灵去感受、去领悟,即感悟。我认为:感悟就是面对生活,人们在思想上、心灵上深刻的感动、感受和感慨中,悟出某种人生的意义、价值或道理。感悟是一个人的思想,也是一个人的智慧。人们把自己对生活的领悟写到文章中去,无论是情感的,还是认识的,都会赋予文章活力,都会深深地打动读者。可见,感悟是写作的灵魂。事实上,写作的实质就是用准确恰当的文字反映生活,感悟生活。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作为切入点。对此,有以下途径:
1.拥抱生活。什么样的说教也不及亲身体验来得有效。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周围的世界作为“课本”,让学生用整个心灵来感知。例如:在做了“值周班”工作以后,我让学生写心得。一位学生写道:“每天早上要擦一段瓷砖。初春时节,春寒料峭,寒气沁人,但为了做好这件事,我不得不把手伸进冷水里去拧抹布,以擦净瓷砖上的污垢。课间保洁,不得不充当垃圾工,捡拾他人留下的渣滓。一周的辛苦可想而知”,但这样,她有了生活,有了感受,才能写出:“瓷砖也曾踩过,现在才体会到擦瓷砖的辛苦;纸屑也曾扔过,现在才体会到你扔我捡的劳累。”感受之后便悟到:“不要因为恶小而为之,善小而不为。乱扔纸屑恶虽小,但人人皆扔,便影响了校园的美观,也影响了自己作为文明人的形象。捡拾垃圾,擦洗瓷砖善虽小,但美化了校园,提升了自己的行为品质,乐在其中。”叶圣陶说得好:“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己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的确,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要把生活提炼成文字需要一双慧眼,我认为慧眼就是对生活的感悟力。感悟力弱的人面对生活如同荒漠,感悟力强的人在荒漠中也会发现人生。
2.阅读领悟。对中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从书本、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生命的感悟,为写作积累思想,积累语言素材。鲁迅说得好:“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这清楚地阐明了读与写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如读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许多同学便情不自禁地提笔写了作文《幸福》。有的认为和家人在一起是幸福,得好成绩是幸福;有的认为拥有朋友真情是幸福,甚至于沐浴春风感受阳光也是幸福。最后悟到幸福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在于是否用心去体会。这样,从阅读得感悟,由感悟到创造,整个学习过程水到渠成。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这个意思。
3.能动互感。通过观察、阅读,让学生自谈感悟,把自己领悟到的东西与同学交流,从而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在碰撞中激活写作的灵感,使感悟的内容得以升华。这一过程中,由于各人的胸襟、见识、素养不同,观察阅读的角度、范围不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强度是有差异的,其感受的自主性、思维的发散性会表现得特别明显。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同学们在学习之后纷纷表示: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可嘉的,但方法是不可取的。有的同学说:“愚公移山,还不如搬家。”有的同学说:“愚公把山搬走了,那山上的动物、植物怎么办呢?这岂不是破坏生态平衡?”有的同学说:“山上凿下来的那么多的石块成了垃圾,把渤海填埋,是否会影响对海洋的保护和防洪防涝?”又有的同学说:“愚公移山的故事不仅告诉我们人定胜天的道理,它还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同学们思维纷呈,各抒己见。课后我留题《我读〈愚公移山〉》,学生写出的作文角度五花八门。从课中的互感到课后练笔的互阅互赏,都提升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开拓了思维空间,促其感悟上了一个台阶。
三、感动论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有一种乞求达到成功的愿望。如何让学生对写作感动,对自己的文章感动,下面介绍两种,与同仁探讨。
1.科学地使用表扬。不知为什么,人都喜欢表扬而厌恶批评,也许这是与生俱来的人的本性吧。将表扬科学地用在作文教学上,使学生对自己写作的文章有所感动,产生一种成就感,这不仅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人格尊重,是一种最能体现人本思想的无可替代的最佳举措。仔细想一想,人,从小到大,好的行为、好的道德思想,甚至每一种赖以生存、发展的人生能力的形成,哪一条不是伴随着表扬而产生发展的呢?学生在学习作文时期,在为获得写作能力打基础的时期,你不去科学地使用表扬,难道还要待到他们成为鲁迅式的文学巨匠之后(抑或沉沦为终生与写作无缘的庸人之时),再去表扬吗?有的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比较苛刻,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小作家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有的学生作文从来没有一次得过80分以上,难免心灰意冷。我打分喜欢“高高在上”,基本分为85分,比较好的就得90分,高的就可达95分甚至满分。同时,对学生不再“一视同仁”。倘若每次作文,受表扬的总是同样的几位学生,就会使其他学生自惭形秽,丧失信心,使这几位“稳坐钓鱼台”的学生骄傲自矜,缺乏积极的竞争意识。我的要求是,要让“每位”学生品尝成功的美酒,又要让他们不满足自我,不断跨越新的高度。所以,对基础差一些的,降低标准,鼓励,鼓励,再鼓励。我的意见是:把作文批改中的“挑刺”变成“插花”。我一向不赞成作文“全批全改”,尤其对初学写作和对作文一时还找不到“北”的学生,更是特别不宜。全篇见红,“鲜血淋漓”,惨不忍睹。学生既不领情,更不买账。为什么?把劲儿用反了。如果换一种思路,就会别开洞天,你想,再差的作文,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吧。某句话写得顺畅,总会有吧。那就是“花”,把它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捧出来,表扬,夸!带着一种爱、尊与惊喜,一鼓劲地去夸,夸……就这样由此一点,扩而大之,扩而大之……你所用心捧出来的这朵小花,就十有八九会成为一朵大花,真花。这种效应是神奇的,不信,尽可一试。
2.让学生有成就感。大家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作文教学,我们更应该相信成就。成就,是每个人的终生追求。有了成就,无论其大小,就等于有了人生的辉煌。因此,成就愈大,奋斗愈甚,而奋斗愈甚,成就也就愈大。这是作文教学的一条基本法则,然而,它却在现实中被到处弥漫着的浮躁与急功近利掩埋着,很少有人去研究,去运用。作文教学长期陷入自我与沉寂,也就理所当然了。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去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从而不断使其以小成就来成就大成就,这就是所谓的写作教学“成就论”,也就是让学生为自己的作文感动。问题是怎样为学生“创造”展示写作才华的“机会”。是每周法定的作文课吗?不仅是!是教师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在班内开展的那些活动吗?也不仅是!我们所说的“创造”机会,还包含这样一个要素:就是社会性。这里的“社会”,是指教学班以外的“社会”,如年级间、学校间、县内外、市内外等,鼓励学生自己向报刊投稿,告诉他们“发表”不是目的,投稿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并给他们讲述一些名作家“屡败屡战”的轶事,从而使学生端正心态,又热情不退。当然,我自己也热情高涨,不时给报刊寄一些学生作文。
可见,作文并非“捉魂”,它是智慧的花朵、心灵的表白、创新的舞台,只要正确引导,必将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
蒋兴娟,语文教师,现居浙江绍兴。本文编校: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