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是我们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的课题。的确,笔者在教学实践探索中发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贯彻落实生命教育,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建设校园文化,营造生命环境。
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等都会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形成及生命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对生命教育的展开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和班级应营造有利于生命发展的环境和氛围,象校园环保提示、树木名片,在校园和教室中开辟“自然角”等给学生提供学习、体验的机会,让学校成为青少年的乐园,让教育成为青少年生命发展的源泉。
2.师生平等和谐,共享生命美好。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教师要不仅要进行教学中的组织和引导,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也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改变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说教,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收者的方式,教师要主动把自己真正地作为课程的资源,与孩子们同学习、同体验、同探讨。要构建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种心理的支持,师生共同获得知识的升华和情感的体验。在品德教学中,其内容往往是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正是开展体验性教学活动的基础。课堂教学中,对话活动是引导学生以文明健康的方式,感悟生活,潜移默化的提升自我的途径。此外,还要根据不同年段的少年儿童的特点设计多种形式,即对话的形式不仅仅是你问我答,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可以是感悟体验式,也可以是发现探究式,才能使师生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3.创设挫折情境,关注生命发展。
个体身心健康的成长离不开挫折,在一定条件下适度的紧张和必要的压力对提高机体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是有益的,挫折能促使个体分析挫折情境及造成挫折的内外因,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发展自己。现在的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的坏习惯,遇到挫折便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痛不欲生。为此,我们适当地设置一些挫折情境磨练学生,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学生周围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在学生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我们要给予鼓励,在学生陷入挫折情境而不能自拔时,我们应给予信心和帮助。受挫的经历会让学生更加成熟,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会走得更自信、更稳健、更长远。
4.进行多元沟通,关注生命个性。
个性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沟通,学生的个性必须在沟通中得以协调。教育应走出“自我封闭”,拓展沟通交流的时空,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努力与家庭、社区建立多元沟通机制。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的直接影响,身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有义务、有责任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了解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广播学校等,向家长宣传家教的经验,介绍家长的家教体会,使家长相互学习,改变教育观念,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整体联动教育网络,学校要与社区联系,让学生多参与一些公益性的服务,营造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引领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个性,在为社区服务的体验中健全个性、完善个性。
5.进行感恩教育,理解生命亲情。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知生命亲情。教学时可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如在国际“三八”节来临之际,开展“感谢妈妈”的主题活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和生命的美丽。感恩父母,体验辛劳,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6.渗透死亡教育,探索生命价值。
在生命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很重要。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体验,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认识死亡对于人生的意义以及生命存活的价值,人不仅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在个体极其有限的生涯中,要让周围的人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对学生进行生命理想教育的教师应该是有远大理想、有切实可行之人生规划的人。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身教重于言教”。在小学德育生命化教育中渗透死亡意识的教育时,教师通常要设置特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生命的真正价值,体会死亡对于生命体的重要意义,理解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美好的,懂得他人、他类的生命同样是难能可贵的。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出:要珍惜所有生物体的生命,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要净化心灵,升华行为,从而让学生的人格获得健康发展。
总之,教师应把生命教育贯穿在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从而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内涵,适应社会,学会生存,提升生活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让教育的根本价值得到真正的实现。
1.建设校园文化,营造生命环境。
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等都会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形成及生命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对生命教育的展开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和班级应营造有利于生命发展的环境和氛围,象校园环保提示、树木名片,在校园和教室中开辟“自然角”等给学生提供学习、体验的机会,让学校成为青少年的乐园,让教育成为青少年生命发展的源泉。
2.师生平等和谐,共享生命美好。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教师要不仅要进行教学中的组织和引导,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也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改变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说教,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收者的方式,教师要主动把自己真正地作为课程的资源,与孩子们同学习、同体验、同探讨。要构建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种心理的支持,师生共同获得知识的升华和情感的体验。在品德教学中,其内容往往是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正是开展体验性教学活动的基础。课堂教学中,对话活动是引导学生以文明健康的方式,感悟生活,潜移默化的提升自我的途径。此外,还要根据不同年段的少年儿童的特点设计多种形式,即对话的形式不仅仅是你问我答,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可以是感悟体验式,也可以是发现探究式,才能使师生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3.创设挫折情境,关注生命发展。
个体身心健康的成长离不开挫折,在一定条件下适度的紧张和必要的压力对提高机体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是有益的,挫折能促使个体分析挫折情境及造成挫折的内外因,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发展自己。现在的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的坏习惯,遇到挫折便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痛不欲生。为此,我们适当地设置一些挫折情境磨练学生,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学生周围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在学生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我们要给予鼓励,在学生陷入挫折情境而不能自拔时,我们应给予信心和帮助。受挫的经历会让学生更加成熟,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会走得更自信、更稳健、更长远。
4.进行多元沟通,关注生命个性。
个性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沟通,学生的个性必须在沟通中得以协调。教育应走出“自我封闭”,拓展沟通交流的时空,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努力与家庭、社区建立多元沟通机制。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的直接影响,身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有义务、有责任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了解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广播学校等,向家长宣传家教的经验,介绍家长的家教体会,使家长相互学习,改变教育观念,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整体联动教育网络,学校要与社区联系,让学生多参与一些公益性的服务,营造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引领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个性,在为社区服务的体验中健全个性、完善个性。
5.进行感恩教育,理解生命亲情。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知生命亲情。教学时可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如在国际“三八”节来临之际,开展“感谢妈妈”的主题活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和生命的美丽。感恩父母,体验辛劳,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6.渗透死亡教育,探索生命价值。
在生命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很重要。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体验,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认识死亡对于人生的意义以及生命存活的价值,人不仅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在个体极其有限的生涯中,要让周围的人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对学生进行生命理想教育的教师应该是有远大理想、有切实可行之人生规划的人。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身教重于言教”。在小学德育生命化教育中渗透死亡意识的教育时,教师通常要设置特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生命的真正价值,体会死亡对于生命体的重要意义,理解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美好的,懂得他人、他类的生命同样是难能可贵的。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出:要珍惜所有生物体的生命,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要净化心灵,升华行为,从而让学生的人格获得健康发展。
总之,教师应把生命教育贯穿在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从而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内涵,适应社会,学会生存,提升生活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让教育的根本价值得到真正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