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

来源 :新长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qmini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夏,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地区普降大到暴雨。长江干流及鄱阳湖、洞庭湖水系,珠江、闽江和嫩江、松花江等江河相继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一时间,洪水如猛兽般席卷全国,致使2亿多人受灾,不少工厂、良田被滔滔洪水吞噬。危难之际,军民一心严防死守、顽强战斗,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动人画面在洪水中上演,一幅幅战天斗地、可歌可泣的雄壮乐曲在三江奏响。经彼一役,我们不但战胜了洪水,也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新的精神丰碑。
  2020年入汛以来,我国多地再次经受暴雨洪水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党员干部和受灾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起,汇聚起抗灾救灾的磅礴力量,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抗洪壮歌。
  时光如同江水滚滚而逝,融入民族血脉中的抗洪精神却愈发厚重、历久弥新。无论洪水怎样肆虐,无论多少艰难险峻,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团结奋进的步伐。时光流逝,伟大的抗洪精神却在风雨历程中不断散发出耀眼的时代光芒。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一雄伟壮阔的局面出现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为创建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艰苦奋斗并且取得重大成就的国家,绝非偶然。为了战胜1998年那场特大自然灾害,全国军民调动起来,上亿人参与到了抗洪抢险斗争中,以不同方式关心支持抗洪抢险斗争。这场抗洪抢险斗争,规模之大、气势之壮、斗争之严酷激烈,历史罕见,世界罕见。更重要的是,全国上下真正团结起来,万众一心,真正是撼天动地,势不可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还体现了团结的伟力。几百万军民抗洪抢险的事实又一次证明,团结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多么重要。当特大洪水到来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一声令下,全体军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战,展开了一场人与自然灾害的殊死搏斗。这是何等的艰苦卓绝,气势恢宏,又是何等的慷慨悲歌,壮怀激烈!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这种团结一心的场面无论是在抗洪第一线,还是在全国各地,可以说随处可见,俯拾皆是:子弟兵在危急关头,死保死守大堤,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人民群众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由衷的爱兵之情;在生死抉择的时刻,许多人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没有受灾或灾情较轻地区的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来自第一线的消息,并为之魂牵梦萦,他们共同携手构筑了强大的后方。在抗洪斗争中,军队和人民、领导和群众、前线和后方、受灾地区和未受灾地区的人民情同手足,亲密无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表现了空前的凝聚力。在这段时间里,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含义:天南地北、各行各业,不分民族、不分老幼,人人伸出援助之手,个个捧出滚烫的心。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在狂啸的洪魔面前,物质的堤坝虽然一次次出现管涌、溃口,甚至被洪水漫过,但万众一心筑起的精神堤坝却从没有被冲垮,始终巍然屹立,这是抗洪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个根本原因。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这是由人水相搏、两相对峙的严酷格局决定的。一方面是水大势猛、南北为害,对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千百萬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威胁;一方面是抗洪军民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保卫改革开放成果,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英勇抗击。不是短时间的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而是长时间的反复较量;不是个别人的身先士卒、出生入死,而是全体抗洪军民的团结合作、顽强拼搏。抗洪军民是一个英雄群体。他们中的先进分子舍生忘死、舍己救人,有的哥哥倒下弟弟上去,有的丈夫倒下妻子上去,有的儿子倒下父亲上去。一个民族有了这种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艰险不能战胜。“不怕困难、顽强拼搏”,还体现了一种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战胜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就能逢难愈强,历险弥坚。在抗洪抢险斗争中,抗洪大军不仅面临的条件极端艰苦,困难重重,而且由于洪峰接连不断,久经浸泡的大堤险象环生。然而就是在这样异常困难的条件下,广大军民以异乎寻常的毅力坚持了下来。“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坚持到底,夺取最后胜利!”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搏斗、大决战,就这样高潮迭起,全面展开。人们在抗洪前线时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当六七级大风卷着排山巨浪向堤堰扑来时,无数共产党员、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公安干警,以及共青团员、民兵、敢死队员一个个跳进狂风巨浪之中手拉着手,用血肉之躯抵挡着狂风巨浪的袭击。这种英雄群雕,绵延几十里、上百里,几个小时地定格在惊涛骇浪之中。这是何等的壮观,又是何等的惊心动魄!伟大的中国人民就是这样以自己英雄的形象和大无畏的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赢得世人的赞叹!
  “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显示了抗洪军民的“韧”性和“刚”性。1998年的特大自然灾害是对人的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的极大挑战。也正是在迎击这种挑战中,形成了抗洪精神的最强音。这次特大洪水,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人被累乏,堤被泡软,抗洪抢险物资一次又一次被用完。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耐力,没有敢于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就很难面对凶猛的、接踵而来的洪水冲击始终坚持严防死守,沉着应战,夺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坚韧不拔、敢于胜利”,还体现了决战决胜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抗洪是一场物质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的较量,是人与洪水比耐力、比韧劲、比意志的较量。每一次洪峰,每一个险情,乃至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考验着抗洪军民的意志和决心。在波涛汹涌而又持续时间很长的洪水面前,没有必胜的信念,没有同洪水血战到底的决心,是无法言胜的。同样,没有钢铁般的意志,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也是无法言胜的。人民子弟兵在这次抗洪大战中,充分发挥了突击队作用,表现了中流砥柱、威武不屈的雄姿,不仅涌现出高建成那样的“抗洪英雄”、吴良珠那样的“抗洪钢铁战士”,而且涌现出一大批英雄群体。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人民子弟兵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抗洪抢险中的表现又一次雄辩地说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抗洪抢险斗争,是对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一次大检验。在历史罕见特大洪水的严峻挑战面前,江河大堤在经受着严峻考验,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堤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抗洪抢险斗争的伟大胜利,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精神文明的巨大力量,证明了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效,证明了精神文明建设大有可为。在艰苦卓绝的抗洪抢险斗争中,爱国主义精神空前释放,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高度升华,在这之中形成的伟大抗洪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同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革命精神和新时期的创业精神一样,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财富。世世代代继承和弘扬这些精神,我们就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抗洪抢险斗争不仅使中国人民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风雨同舟的经历还形成了党心、民心、军民的空前凝聚。党群、干群、军民、军政关系的空前密切,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再次显现,为精神文明建设昭示了前进方向;抗洪抢险中涌现出来的英模人物,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了强烈的感召力量。
  抗洪精神,不只产生于一次抗洪抢险斗争,而且根植于我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根植于我们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我们事业的正义性;根植于我们党、政府和军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這个意义上,抗洪精神也就成为了推动我们整个事业的精神动力,成为了我们的党魂、军魂和国魂的一种生动体现。这样一种精神力量,是和我们的国情与奋斗目标相一致的。有了这种万众一心、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我们就能“堆土成山”,办成大事,缺少这种精神,我们就会“一盘散沙”,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人民受益、民族受益、国家受益,缺少这种精神,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不能大踏步前进,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发扬抗洪精神,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时时刻刻想到,有困难要克服,有大山要攀登,有对手要竞争,有宏图大略要实现。特别是在我们战胜困难取得成就的时候,在风和日丽、充满生机的时候,尤其要有这种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我们的意志,振奋我们的精神,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是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战胜困难,扫除障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撰稿:柳絮)
其他文献
太行山东麓,一条流动的“天河”盘在山腰,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奇迹”的红旗渠。  20世纪60年代,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以最原始的工具和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的最原始方式,在太行山的半山腰凿出了一条水渠——红旗渠。红旗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变革实践。在那场气壮山河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个永恒的精神坐标,述说着党和人民图存
期刊
精神,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力量,充盈天地,贯穿古今。回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由一个个精神坐标构筑形成的精神谱系,犹如紧密且鲜活的历史链条,把党的奋斗历程内在地串接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
期刊
杨靖宇作为东北抗联杰出的代表人物,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和75周年大会上,在提到为国捐躯的8位杰出将领中,杨靖宇排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称其具有“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不屈的气节”。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29年,杨靖宇遵照党中央指示来到东北,被中共满洲省委分配到抚
期刊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调研时专程来到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三鞠躬。他叮嘱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受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
期刊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时指出,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毛泽东在这里进行了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庆谈判,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这里同反动势力开展了坚决斗争,邓小平在这里领导中共中央西南局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重庆涌现了大批大义凛然、高风亮节的共产党人,如信仰坚定、不怕牺牲的赵世炎等人,英勇善战、屡建功绩的王良等人,坚贞不屈、永不叛党的江竹筠、王朴、许晓轩、陈然等人,严
期刊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人民率先举起抗日旗帜,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浴血奋战,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英雄壮歌。”“要把抗联的历史发掘好、研究好、宣传好。”  90年前,日本侵略者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东北很快沦陷。在民族危亡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坚决抗日、收复失地的正确主张,积极领导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
期刊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2020年注定成为不平凡的一年。  2019年12月中下旬,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了新冠肺炎,随后疫情开始向各地逐渐蔓延开来。各地不断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深深震撼和牵动着亿万国人之心。  在肆虐的疫情面前,有一种坚定让我们无比自信,那就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无数共产党员和各方各界人士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强大合力。  2020年
期刊
吉林市委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认真落实传达、学习、宣讲、宣传等重要环节,迅速掀起热潮,推动全会精神落地生根。  抓好“三个学习”,推动党员干部学深悟透全会精神  一是抓好理论中心组学习。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把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重点内容,列出详细计划,开展专题学习研讨。吉林市委理论中心组先后召开了2次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召开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期刊
一次英勇无畏的跨越,一柱守望相助的烽火,一卷和平正义的史诗。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毅然奔赴朝鲜战场,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建立了彪炳千秋的历史功勋。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愛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
期刊
人们都说,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就拐在了兰考。但大自然并未眷顾这个豫东小县,内涝、风沙、盐碱这“三害”,曾让兰考人饱受饥荒贫穷之苦,兰考也因此成为中国贫困地区的一个缩影。  1962年冬天,焦裕禄来到兰考,就任县委书记。排内涝、战风沙、治盐碱,他始终和群众共同奋战,即便是肝癌的剧痛,也击不垮他摘掉兰考穷帽子的信念。1964年,不满42周岁的焦裕禄去世了,却把焦裕禄精神永远地留在了天地之间。  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