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涎”与“推敲”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yu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1943年写成的一篇作品。朱光潜曾为《中央周刊》写了两年稿子,后来集成两本册子,一是《谈文学》,一是《谈修养》。《说文嚼字》即收入其中的《谈文学》中。而1938-1946年,武汉大学由武汉珞珈山西迁四川乐山,这是武汉大学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时期,特别是作学问的图书和实验资料在西迁过程中屡屡遗失。因此,个人觉得,他在写作《咬文嚼字》时,不一定能查阅到所需的全部资料,有时只是根据记忆来写作。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根据自己所见,把有关资料补上,以志存疑。
  一、“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这几句引语,其中杨雄骂的几句,课文有注释:“见《水浒传》第四十五回。”但是“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这句不好理解。“倒涎”课文未注释。查《古代汉语词典》,“倒”条目下共有七个义项:①仆倒,倒下;②移动,更换;③通“捣”(以上读dǎo);④颠倒;⑤违逆;⑥倾倒出来;⑦副词,反倒,反而(以上读dào)。根据语境可以判断,“倒涎”的“倒”应为“捣”。江苏古籍出版社《水浒传》第四十五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则将“大虫口里倒涎”解释为“老虎嘴里取唾沫,比喻讨死”。如果这样理解,那么,“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就不合语言表达习惯。“你这”后面接的应是名词,和“你”平行的。原文后面也对“你这”句法分析的句子:“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而“大虫口里倒涎”则是一种动作,是一种冒险行为,更不可能和“你”平行成一句话的。
  查江苏古籍出版社《水浒传》第四十五回,是这样写的:
  杨雄看了那妇人,一时蓦上心来,自古道:醉是醒时言。指着那妇人骂道:“你这贱人!贼妮子!好歹是我结果了你!”那妇人吃了一惊,不敢回话。且伏侍杨雄睡了。杨雄一头上床睡,一面口里恨恨地骂道:“你这贱人!腌臢泼妇!那厮敢大虫口里倒涎!我手里不到得轻轻地放了你!”
  这个版本写作“那厮敢大虫口里倒涎!”“那厮”暗指与潘巧云有染的海阇黎和尚,大虫即老虎,指自己,这个句子从逻辑上是合理的。
  课文注释说编者“略有改动”,查民国版《谈文学》一书,此句写作“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则不知把什么说成是大虫口里流涎。不知朱光潜看的是哪一个版本的《水浒》,还是根据记忆而写了上述的引语。相应的,“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中的“六个”也不知从何而来。总之,如果编者仅仅将“流涎”改为“倒涎”,这句话是解释不通的。
  二、“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关于“推敲”,前人之述备矣。不过,我还想简要说几句,我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寺在哪里?全诗是这样的: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李凝幽居是寺吗?或者李凝幽居在寺里吗?而且,从“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这两句环境描写看,不像是寺庙。
  二是“僧”是谁?是李凝还是贾岛?如果理解成李凝,那“幽期不负言”就不好理解,不可能指李凝与幽居约定一起隐居的吧。如果指贾岛,那贾岛是和尚吗?根据元朝辛元房《唐才子传·贾岛》的记载:
  岛字阆仙,范阳人也。初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旋往京,居青龙寺。
  后来因“推敲”冲突了韩愈,韩愈在作出“敲字佳”的回答后,二人“遂并辔归,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交。遂授以文法,去浮屠,举进士”。
  由此,贾岛在写这首诗前,其身份确是僧。
  三是为什么贾岛也推敲不定?韩愈为什么又定了“敲”字?
  朱光潜说: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字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可是,贾岛为什么又想到“推”字又想到“敲”字。我认为,从“幽期”看,他和李凝的交往不止一次,关系应该还算不错。那么,他推门的可能就存在。而在推门不开的情况,他可能转向了“敲门”。这样,在写诗时,他不知道该用那个。韩愈沉思良久,最后确定“敲字佳”,理由当然很多,其中我认为可能还有一条,那就是如果不敲,那就未必发现“岛宿池边树”。诗歌当然而表现一种意境,但首先,要符合当时情境。
  拉杂地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朱光潜在当时治学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写成了大量学术随笔,而这样的文章,无不旁征博引,展现了他深厚的学识。但是,囿于条件,有些引用的材料,他可能是根据记忆写就的,未免有所舛误;而有些材料,他往往只记其一,不记其二,写成后又无法去查阅相关资料,材料占有不充分,导致部分材料可能有舛误。这样说,绝不是贬低《咬文嚼字》这篇文章,而是为朱光潜在治学资料匮乏的情况下能写出启人心智的经典篇章更感敬佩。朱先生“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教导是绝对正确的,其对大家和历史定论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更是令人钦佩。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新课程已实施良久,新的教学理念对促进素质教育改革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笔者通过听课等途径发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任然选择的是僵硬老套的教学模式,教师一味地“教”,学生一味地“学”,不仅课堂气氛生硬死板,学生更是提不起学习兴趣,当然教学效率也很低,学生也做不到全方位的提升。那么究竟要用何种方式改变目前语文高中教学的现状,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本的解读学习,达到知识的积累呢?本文就这一问题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天我休闲在家,倏然想起多年前一件难以忘怀的往事:那年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与几位要好的小伙伴相约去浮屠镇乌龟山游玩的情景。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开心极了。当一行人走到山下一块水田田埂时,我突然看见一条尺来长的花蛇正“昂首摆尾”从水田往田埂匆匆游来,闻蛇色变的我吓得心战胆惊,来时的游兴顿时化为乌有。我呆呆坐在山下一块草地上,再也不想走了。尽管伙伴们苦苦劝我上山去玩,绘声绘色说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尽可能减少对学生写作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自由表达即不必拘束一定的模式,可多样化表达真情实感。有创意的表达,即为新颖独到不拘一格的表达,看似简单易操作实质是对作文语言表达提出了最高的要求。如何对语言进行深层次的装扮,值得深入探讨。  一、学生作文语言存在的问题——肤色黯淡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
在一次培训中,任富强老师以“一个孩子试图劝说母亲为他买一只雪糕”为例,他认为孩子绝对不会使用“因为牛顿吃过雪糕,爱因斯坦吃过雪糕,所以我也要吃雪糕。”这样的荒谬逻辑,而是会通过“口渴”——“好吃”——“含有丰富的营养”——“母爱的体现”——“邻居具有同样的做法”——“不给我吃我就哭闹”等几个步骤,进行逐层劝说,并且每一层都会对母亲的反驳理由作出一定的预设,从而达到说服母亲的目的。  任富强老师这个
新课标将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设定为18个任务群,每一个任务群都是一个既独立又与其他任务群有联系的单元。在对应18个任务群的新教材面世之前,我们能否用旧教材进行任务群的学习?我觉得是可以的。  我理解的任务群就是按照某一个专题,设定一个总任务,在总任务下又有若干分任务,将若干内容放在一起,重新编排,进行设计,形成一个群。这个群大到可以以核心素养中某个点为主任务,比如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个大群,就可以涵盖进
生本教育是随着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而诞生的教育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构建教学体系。笔者试图以《踏莎行》一课解析诗词教学中的“生本”策略。  一、登高望远,导语激发  导语,乃一节课的发端,一节课的眼睛。高中课堂的导语要能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恰当的心理状态。李密《陈情表》的导语需悲切恳挚,岳飞《满江红》的导语当豪迈激昂。教师还要站在全面把握文本的高度,寥寥几句导语带给学生丰富的学
语言运用与建构、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结,思维是唯一可以打通其他三个方面的秘密武器,“思维发展与提升”可以促进“语言运用与建构”“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而阅读教学思维训练也有由低往高发展的阶梯式层次,即以知性思维——理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四个层次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第一层次以知性阅读思维。在这个层次
如何激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学生一个灵感空间?《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的最重要的内驱力。”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便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怎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一、在命题上“求兴味”,写自己愿意写的事  在作文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寻找令学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献。在引导学生品读文句、感悟孔子思想智慧的同时,不禁深为孔子的语言艺术所折服。本文将从教学语言的角度来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  一、教学语言要有親和力  “亲其师,信其道。”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叩开学生的心门,让学生敢于表达、也愿意表达。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一开始先说自己年长“毋吾以也”,是因为古人特别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余字,苏教版高中语文《〈史记〉选读》节选了其中的“荆轲刺秦王”部分,仅这一部分,司马迁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在司马迁心目中的分量,正如清代学者郭嵩焘在《史记札记》中所说:“史公之传刺客,为荆卿也。”  荆轲刺秦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失败的原因,见仁见智。但笔者一直以为,荆轲刺秦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在于荆轲是一个“刺客”而不是“杀手”,燕太子丹让刺客去做杀手的事,于是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