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学校转型与创新发展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ugr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智能时代所呈现出的人机协同、深度学习、跨界融合、数据共享等特征正在从不同的维度以多种方式改变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改变人们的生活。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直接或间接地带来教育的变革。本文重点结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小学的具体工作实际,从育人目标、教师观念的转变、课程建构、智慧校园、智能化评价方式、治理模式六个方面谈基础教育的转型,希望能为智慧教育时代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启发。
  【关键词】智能时代;智慧校园;创新发展;校园环境
  步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的出现,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智能时代背景下的基础教育的转型与发展将会是一个漫长的、多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包括了诸多复杂的内容及因素——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教师的观念更新、课程结构的变化以及评价的变革、学习空间和环境的升级、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治理模式的改变等。这些都对教育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智能时代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的重构
  学校的发展目标与育人目标往往存在着双重向度,它们不仅回应的是未来社会对人才深层次的需要,更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的传统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学校应当及时调整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避免整齐划一的同质化人才的出现,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以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小学为例,我们梳理了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即“厚德笃行、适性扬才”。这一理念的提出,首先是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出发,让学生有施爱于众、奉献于世的美德的同时,能够知行合一,将所学知识外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同时,强调教育应该适应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在对自我认识的同时,因材施教、顺应个性特点去发展,从而使学校教育能够在“共性”中发扬个性,在“整体”中关注“差异”,量身定制扬长教育,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成长的发展路径,为未来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智能时代教师观念的改变
  智能时代的来临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光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更应该被赋予“导师”“陪练”“裁判员”“助跑”等多重角色;其中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模式已成为教学形态的主流。
  基于此,学校已经开始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的探索。教师们从自身出发,探索个性化教育。我校现在推出的云端学校APP——“iSIESE”,已上线了多种类、多科目的线上课程供孩子们选择,有“听”的课程,有“做”的课程,有“玩”的课程,有“读”的课程,也有活动类课程和亲子运动类课程,孩子们可以依据自身的喜好,自主进行课程的选择,而软件后台可以读取孩子们的观看记录、观看时长、观看类别等各种数据,教师们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下社团课程进行个性化教学。虽然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也遇到了诸多困难。但这是借助智能技术的有益尝试,也让孩子们的学习时间不再局限于每天的六节课内,学习的对象不再局限于自己班级的几位老师,学习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自己年级所用的课本,学习的地点无处不在,学习的种类变得多元,学习的自由度更宽泛。
  校园环境的智能化建设
  随着“无边界教师”“无边界学习”的出现,教室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固定的教室。为了让学校成为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乐园,作为一所被寄予厚望的未来型学校,我们将实验小学定位为一所运动学校、艺术学校、交流学校、图书馆学校、开放型的手工作坊、开放型的大型实验室,这所学校将不仅仅是校园,也是家园,更是孩子们成长的乐园。因此,在空间建设上,学校正在探索的智能化校园整体架构(图1),是在已经建设完成的包括未来教室、物联网、探究室、互动课堂和虚拟云桌面等在内的智慧环境的基础上,把学校云校、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课程以及智慧空间等五大应用整合到统一的云开放平台上,即我们的掌上实小APP,为学生、家长和教师提供服务。我们所构建的不仅仅是开放性的实体校园,而是一所云端校园,众多功能集约化地储存至主脑中,再由数据大脑处理相关信息。智能时代学校的边界将无限放大,学习的效能也被无限放大,这样,学校创造的价值也就实现了最大化。
  智能时代校本课程的再造
  实验小学课程建构的目标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定制课程。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创新课程的建设,打造了几大课程群,学生未来能够自由选课,并在灵活学习空间的支持下实现个性化走课。多样化的课程,从供给侧根本上解决了因材施教的落地问题。我们对知识的载体进行了丰富,疫情期间线上教育的兴起让我们意识到,网络成为了教与学环节中最聪明、最博学的环节。于是,我们延展了课程的横向内容,从打破学科桎梏开始,在落实国家课程创造性实施的基础上,通过游戏化的方式、项目化的方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大力推动创新课程的建设,打造了几大课程群。由教师们集体智慧产生的课程群成为教学共同体,教师们集体备课、集体研讨、集体反思总结,不断扩容课程资源库,力求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适合他们自己的课程。
  目前已开设的有“家务训练营”“亲子体育活动”“快乐习字”“绘本阅读”等线上必修课程,有“校长妈妈讲故事”“篮球微课堂”“人工智能课程”“财商”“武术操”“乐韵中国”“美术小工坊”“神奇材料在哪里”等几十门线上选修课程,还有各个学科的个性辅导课程。
  另外,课程的多元和延展不但改写了亲子关系,也必然会导致现有师生关系的重构,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主体,对孩子们的知识压制关系将随着新的学习模式的兴起而消解。“生本位”理念的不断深化,從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课程结构的变化与转型。但是,可以预见的是知识主体的迁移和多元化是未来教育中必然形成的趋势。带着这一点思考,学校开创性地展开了对“娃娃课程”的挖掘。同时,我们也充分挖掘家校共建的妙用,充分挖掘社区资源、社会资源,开发了多门家长课程、博士课程、各行各业精英课程,这是对未来学校师生关系的新定义,是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社会形成教育共同体的尝试和探索,更是对未来课程构建的大胆实施。   智能时代校本评价的变革
  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给予了教师们更多维度的评价方式。从学校的评价机制来说,要直面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推进发展性评价。我校围绕“五育并举”的目标,专门制定了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评价方案,并配置了智能学习评价平台,打造“学习即评价、评价即学习”的发展性、包容性评价机制,在评价中结合年段特点渗透多个元素,比如课堂表现、学习习惯、平时成绩、项目化学习、主题式学习、期末游园活动、期末成绩等都成為评价中的一环,去除了以往纸笔测试定乾坤的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方式,让评价方式更科学,评价维度更宽泛,评价手段更智能,评价结果走向综合,直指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比如,我校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了涵盖16个摊位的期末游园会,有六足机器人、小蟋蟀闯植物园、小型音乐喷泉、气量大比拼等,覆盖了语数英科体音美等八大学科。让学生通过游园会的方式,边玩边学边评价,把学科素养落实到位,场景真实,贴近生活,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通过好玩的活动,在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业评价,既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又提升了学生对学习、对科学、对生活的热爱。今后,我校还将探索多元化评价和智能技术更多点位更高效的融合,为适应未来学校的种种变革开疆破土,为推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了策略保障。
  智能时代学校治理模式的更新
  如前文所述,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教师观、课程观、评价体系以及学校空间环境的改变也势必要求学校实现治理模式的巨大调整。在这方面,我们也先行先试,主要通过打造学习型团队、创新型团队、协同型团队的方式,让治理发挥更大的效能。
  一是坚持打造学习型团队。领导者的学习力,就是学校的发展力;教师的学习力,就是课堂的生命力。学校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教师,都将自己的专业成长、知识更新当作始终不松懈的任务,把学习力的提升当作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学校每年都进行大量的培训,通过“列自学清单,催生内驱力”“依托专家资源,全员加速发展”“成立共同体,协作助力成长”“巧搭区域平台,在项目推进中提升”等四大路径,为每位教师定制个性化成长方案,在共性中发扬个性,让常态和动态交融,将普适和精研结合,努力把教师队伍打造成一支富有活力的学习型团队。
  二是坚持打造创新型团队。教科院实验小学本身就是一所充满改革色彩的学校,创新来源于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学校的很多工作,包括教学模式的设计、学习空间的设计,都强调“参与式”,让每个团队成员不做“旁观者”,都是学校创新的“亲历者”与“践行者”。教师们亲历着对课程的再造和建构过程,大胆地设计,大胆地实践和探索;亲历着课程的变革给学生带来的生命活力,践行着评价方式的多元与完善,感受着新型治理模式让学校焕发出的新的生机,也经历着在诸多失败后享受到的成功的惊喜和快乐的体验。
  三是坚持打造协同型团队。要办好学校,最重要的就是能够集聚力量、集聚智慧,而唯有协同、开放才能更好地让教科院实小发展壮大。我们的协同包括四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内部协同,学校的内部团队,能够拧成一股绳,群策群力,推动学校的各项创新,特别是我们的协同教研和协同备课已经常态化。二是家校协同,家长将作为我们推动学生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引入家长资源,打造家长学校、家长创新课堂、家长造物工作室等一系列特色教学阵地助力学校发展。三是专家协同,学校背靠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及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两大教科研专业机构。同时,同深圳大学等高校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引入了一批深耕基础教育多年、精通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专家、学者,并为这些专家学者建立了专家工作室,让他们能够常年在学校驻点研究,观摩我们的教学改革,帮助我们的教师专业成长。
  为了打造这样的一支创新型团队,学校引入了卓越绩效管理,努力让学校从“实验学校”走向“卓越学校”。目前,学校正在着力建设与之配套的现代学校制度,着力推动学校管理的创新。学校将改变传统的处室架构,建立起效率更高的中心制架构,成立了“课程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未来学习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智慧校园中心”等六大中心。这六大中心同课程、空间更好地对应起来,更为高效,对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与现代学校治理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总之,智能社会将属于掌握人工智能的新人类。我们在享受人工智能给人们带来的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要勇敢地接受它对人类发起的迅猛攻势和挑战。我们要顺势而为,抓住机遇,用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心态去拥抱改变,用创新和发展的思维沉着应对挑战,用理性、客观的心态积极调整战略,坚守教育的本真,加快推动基础教育的转型和发展,为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教育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曹培杰. 人工智能教育变革的三重境界[J]. 教育研究,2020(2): 143-150.
  曹培杰,王素. 未来学校: “互联网 ”时代的教育创新[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5): 8-11.
  曹晓明.“智能 ”校园: 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学校发展新样态[J].远程教育杂志,2018(4): 57-68.
  陈明选,来智玲. 智能时代教学范式的转型与重构[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4): 19-26.
  丁玉斌,董志雄,舒艾.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转型与专业发展[J]. 教师教育论坛,2019(1): 12-16.
  祁靖一,仲玉维. 北京共识: 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和学习系统性融合——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综述[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6).
  吴砥,饶景阳,王美倩. 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J]. 人工智能,2019(3): 119-124.
  何学新,褚天.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理性思索[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20(6).
其他文献
目前,某杂志要笔者将某作者一篇三千字文稿压缩一半。笔者阅毕,竟发现“的”字达数百之多。遂联想到上海作家程庸的《官窑美人》一经刊发,仅月余便重版。小说最抓读者眼球的至少有两个卖点。一、是冠名“官窑美人”,写尽了古玩场中鲜为人知的神秘内幕,无论对已进入或待进入收藏界的人士都有一定警示意义;一是三十余万字的小说竟然通篇无“的”,实在让人称奇。笔者不懂古玩,无意于前者;却对通篇无“的”,感触良多。  众所
数字档案馆服务模式研究    袁红军在《档案》2007年第一期是撰文,分析了数字档案馆的三种服务模式。  1、复合型分布式分层次服务模式,即组建全馆统一管理的“信息咨询中心”,统一对外开展用户服务,包括传统服务和网络服务。承接数字档案馆利用指南、文献检索、定题服务、科技查新、调研报告、电子阅览及用户培训等各种服务。这种模式有利于人力资源、文献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使用,有利于数字档案馆用户工作的开展及服
【摘 要】当前,Scratch教学已深入我国中小学课堂,其对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得到普遍认可,尤其是Scratch教学与学生计算思维、创新能力的促进融通更是得到广泛关注。本文结合基于计算思维的创客教育理念,依托教学实例,运用Scratch教学“六步法”即“制订问题、角色分析、画流程图、搭建脚本、调试程序、分享与再创作”进行了详细的诠释解读。  【关键词】计算思维;创客教育;Scrat
1996年,随着北京市档案馆新馆开馆和第一批35万卷档案对社会开放,档案馆的大门向社会打开,广大公众走进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实现了从封闭型档案馆向开放型档案馆的转变,档案利用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档案开放,使利用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档案开放,使利用服务由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为主要对象扩展到面向全社会提供档案信息。这是一种质的飞跃,标志着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利用工作从封闭走向
【摘 要】计算思维是当前国际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广为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承担起发展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任务。图形化编程采用高度可视化的界面和积木组合式程序设计方法,能有效地培养中小学生的计算思维。本文综合计算思维和图形化编程的特点,以计算思维的分解、抽象、概括、算法思维、评估优化等五要素为导向,结合重庆地方特色,设计了“吃火锅”的编程教学案例,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期望为教学工作者的
【摘 要】随着教育进入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常态。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可以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相结合,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本文以理论思考为起点,从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全过程出发,归纳了融合教学的典型模式,阐明了教学设计过程,并设计了教学设计支架(任务单),以助力教师开展融合教学设计。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教学设计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
档案部门服务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与思考    肖正德在《档案与建设》2008年第3期撰文,分析了档案部门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可以有所作为。  (一)制定政府信息公开规范与标准,档案部门应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一是各单位政府信息与办事信息网站公开有了一个统一的、规范的、可操作的实施标准;二是各单位政府信息与办事信息网站公开有了一个集中的、对外充分开放的网络平台,为普通老百姓获取公共信息与网上办事提供了极大的方
2000年7月,非师范专业大学毕业的我,背着行囊,带着梦想,加入北京景山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这个大家庭。时光飞逝,转眼间已经14个年头了。暮然回首,汗水、泪水,攒成一串串成长的小故事浮现脑海,仿佛就在昨天……  学信息管理专业的我,有着自己的专业背景,同时还有我从小培养的兴趣——美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最早我开始尝试用金山画王、PhotoShop讲授电脑美术
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并使其在社会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实现价值,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的一些规定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制约了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公众档案信息需求的满足,应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修订,为进一步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笔者认为,应对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修订。    一、国家档案馆职责  
2020年开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的病毒灾难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居家隔离、线上办公、线上学习……我们发现,在疫情之前已经关注到互联网时代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学校,在应对这场危机时,更从容、更高效,他们主动迎接变化,将疫情下的被动转变为深化学校课程变革的契机。疫情之下,我们如何更全面地关注正在经历的大事件、关注人的发展,五育并举、全面育人?  重新思考互联网时代下学习的内涵  首先是重新界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