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普及化对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启示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ua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普及化在教育时限、界限和权限上的根本改变对高校考试招生体制产生深远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由主要面向精英转为全部面向大众,受教育群体发生结构性变化,高校教学形式、学生学习方式、招生录取模式等都发生重大变革,从而推动高校招生体制在分类招生、多元评价、自主录取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这是在研制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高等教育 考试招生制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002-02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相关特性
  普及化的概念及分类,源于马丁·特罗1973年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即主要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精英化(毛入学率≤15%)、大众化(毛入学率15%~50%)和普及化(毛入学率≥50%)三个阶段。相较前两个阶段,普及化在发展时限、群体界限、组织权限上具有显著特性:
  (一)发展时限上的延伸性。精英化和大众化具有相对固定的发展时限。以美国高等教育为例,精英化阶段约为300年①(17世纪30年代~20世纪40年代),而大众化阶段仅约20年(20世纪40年代~60年代)。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如从清末民初算起,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用了百余年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大众化阶段同样仅需20年左右时间,因为无论是依据国家教育“十三五”规划还是按照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态势,至2020年我国都将基本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②高等教育三个发展阶段在时间轴上呈现两头长、中间短的特点,“高等教育大众化”虽是当代中国教育频现关键词,但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仅是连接精英化和普及化一个短暂的过渡阶段,而高等教育普及化在发展时限上具有无限延伸性,从量的标准看,适龄人口受教育比例达到50%以上,即视为进入普及化阶段,但从50%至100%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美国即步入普及化阶段,至今又有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仍处于普及化中期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受人口结构不均衡、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国情影响,普及化将更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二)群体界限上的模糊性。在精英化和普及化初期,受资源限制,高等教育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具有精准指向性,一般仅面向特定少数人群培养国家、民族和社会精英,普通民众很难参与其中,是否受过高等教育是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的重要界限。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培养对象也随之扩大,是否受过高等教育已很难作为阶层划分依据。而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可以从18~25周岁③的青年扩大为各年龄段人群,同时,高等教育资源的多元化丰富性可以满足社会各个群体的需求,是否受过高等教育不仅不能作为阶层划分依据,甚至只能视为享受一种大众化、日常化的社会资源。
  (三)组织权限上的扩展性。普及化是高等教育由量变至质变的发展阶段。普及化后,高等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办学主体更多多元,教育方式也更加多样。一方面,高校在教育权限上具有更大的甚至是完全的自主性,而政府更多地只是定位于监督或指导办学的角色。高校可以根据办学定位和专业需求自主招收学生,教育方式不仅有全日制,也可提供业余学习、在职学习,甚至贯彻终身的学习方式,教育地点也不局限于校园,可以通过社区、网络等多种平台实施。另一方面,学生选择高校和专业的自主权也越来越大,可以依据自身需求自由地选择学校、专业和受教育时间、地点、渠道、形式等。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到来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必然结果。
  二、高等教育普及化对高校招生机制的影响
  高校招生制度是各国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考试招生目的、方针政策和实施办法的总称,在我国也是制约高校招生录取一系列行为规范的集合。高校考试招生制度虽在形式上是链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纽带,但在本质上仍是为高校服务的,普及化的多元化多样性特点必然会影响高校的招生行为,从而推动高校考试招生制度进行变革。
  (一)新生结构的变动。普及化后,高等教育由主要面向精英转为全部面向大众,新生群体发生结构性变化,有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年轻学生,有接受继续教育的在职人员,甚至也有自愿接受高等教育的老年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已历40年,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制度也建立了30多年,在精英化和大众化阶段,受资源所限,这些高等教育组织形式更多体现为分层次教育:接受教育的基本都是适龄青年,在经历层层招生选拔后,被分流为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或自學教育,所获文凭则成为人力资源分层分配依据。而在普及化阶段,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这些教育形式更多体现为分类别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主要面向前一教育阶段的应往届毕业生,成人高等教育主要依据行业和企业需求培训在职人员或定向继续教育,自学考试、开放大学、老年大学、远程教育等则有机整合为面向全体社会大众的终身教育平台。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获得的文凭只是一种接受相应高等教育的证明,并作为贯穿个人终身的高等教育结果累计。
  (二)评价方式的变革。普及化阶段,多元化的考生结构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使得招生考试逐步向入学评价转变。除了相对稀缺的高等教育优质资源④需要进行甑别性、公平性较强的选拔性考试外,其他教育资源应无差别地向公众开放,并同步建立分类评价、多元评价、综合评价的入学评价制度。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集中的普通高校,可对考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专业素养、研究性学习能力进行甑别,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只需要学生达到符合培养的基本条件即可,高职院校更多考察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成人高校、开放大学等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不设置特定的入学门槛。目前我国的统一高考制度是难以解决分类多元综合评价问题的,不可能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今后的统一高考,可以演变为类似于美国的SAT和ACT制度,成为高校招生的一个重要评价依据而不是唯一评价指标。
  (三)入学渠道的变通。普及化使得社会大众通过“条条大路通罗马”来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殊途同归”,各级各类高校入学渠道必须实现互联互通,才能发挥架构高等教育立交桥的链接作用。目前,我国正推进基于“学分互认”的“学分银行”制度,这是高等教育普及化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环节。精英化模式下的各类高等教育之间的壁垒终将打破,所有具有相应学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各自升学通道与高等教育立交桥的衔接来实现接受相应高等教育的愿望,并通过“学分银行”的学分累计来完成相關学业。   (四)政府角色的變化。普及化背景下的高校招生制度,是以高校为主体来进行设计的。高等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使社会分工也更加细化。政府部门应转换角色,改变身兼多职的状况,把考试组织权交给专业化招考机构,把招生录取权交给高校,把评价监督权交给社会,并建立权责统一的招考机制。当然,高等教育普及化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无事可做”,政府部门将更多地关注顶层设计、评估指导和实时监督,以此来推动中学和高校保障教育公平,改进教育教学,提升教育质量。
  三、高等教育普及化对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启示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启动,各省市都在研制各自的高考改革方案。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以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意见也不尽一致,尤其在多次考试、科目选择、分数转换、录取划线等细节方面的争议颇多。2021年是全国全面进入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目标年份,也是我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门槛年份,以普及化视角来观察新一轮高考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一)转变设计理念——从注重细节转向宏观指导。解读国务院实施意见和教育部配套方案,新一轮高考改革涉及到五大重点18条具体任务,有些任务非常细化,如志愿填报方式、录取批次调整等等,已是属于招考机构具体操作层面的工作,这在设计理念上还属于精英化阶段。精准目标任务的确有利于政策推进落实,但也相应缺乏了实施弹性,难以满足普及化时期考试招生多元化的需求。国家层面应更专注对高等教育分类入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具体环节上的改革任务可以交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考机构和高校进行边探索边总结边调整,在改革的推进度和社会的适应度之间寻求一个较好的平衡。
  (二)转变改革重点——从变革高考转向突破体制。目前的高校考试招生改革过于偏重全日制普通高校招考环节,这只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局部,国家应重点从指导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类型的高校或办学机构分类考试招生入手,统筹规划,有机整合,构建完整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体系。要改变高考改革偏重科目设置、分值设置、志愿设置等形式与内容方面的改革,更加抓住招生录取体制改革这一重点予以突破。高考改革的瓶颈并非来源于高考本身的缺陷,而是来源于招生体制的制约。一旦分类招生、综合评价、多元录取、高校自主的考试招生体制得以建成,很多形式和内容方面的改革就会获取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很多阻力因素会不解自消。
  (三)转变招考方式——从统一考录转向招考分离。统一考录是高效率的高等教育入学组织形式,是教育部门在高考改革时喜欢重点设计的环节,但因其统一报名、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等固定模式,容易增强“高考指挥棒”负面作用,加重“应试教育”负担。破解高考改革困境的有效手段就是推进招考分离、报考分离、考录分离,实现多元自主招生,使中学教学、学生学习的应试针对性变弱。统一高考仅面向本科院校,切实缓解高考社会压力。高校可在不同时间段分别录取相应考生,消除统一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注释:
  ①1636年,美国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成立,一般将此视为美国高等教育开启的标志。
  ②截至2016年底,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教育发达省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突破50%,迈入普及化初期门槛。
  ③对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年龄范围界定各国有所不同,一般以18~25周岁为界。
  ④在我国,社会长期普遍认同的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一般指“985”“211”高校。2016年,教育部提出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双一流”计划,代表今后一个時期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发展走向。
  参考文献:
  [1][美]马丁·特罗.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J].长沙:大学教育科学,2009(3)
  [2]郝保伟.国内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综述[J].武汉:理工高教研究,2007(2)
  [3]刘晖,孙毅颖.从大众化到普及化:北京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
  [4]刘海峰.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吴岩.迈入普及化的首都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和问题[J].北京: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020-02  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应变能力,其核心点在于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  以下片段为笔者在执教人教版一上《静夜思》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句的教学片断。  一、案例:霜的秘密  师: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为什么会觉得好像地上泛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现代会进程的加快,教育的现代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备受瞩目。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和体系的现代化,包含依法治校、学术自由、民主管理三个维度。地方高校在这些普遍性问题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只有在充分厘清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保障党委书记与校长权责统一,提升学术委员会在学校中的地位,落实教师与学生对学校的监督与管理,实现权力的制衡,才能真正实现高等
期刊
【摘要】高校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高校学生是祖国美好明天的建设者,高校教育水平提升、“创新教育”引进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高校教育管理是高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创新教育”理念在教育改革时,应该充分被应用。本文分析了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教育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 “创新教育” 分析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思维日益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其平等民主的参与观、跨界共享的整体观、创新突破的时空观以及直接反应的情境观等特点正是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内在精神需求。本文基于高校创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依托互联网思维,在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整合、教学改革、实践平台打造等方面探索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成效的提升路径,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职业教育发挥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完善的教育体系不光要办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还要有意识地办好职业教育。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我们应当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积极进行改革。近年来,学分制改革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全新出路。它有助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本文对 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提出相关的意见和策略。  【关键词】职业学校 实施学分制改革 意见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期刊
【摘要】环境监测实习是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本文基于培养学生解决环境监测问题的实践能力,从环境监测实习形式与单位的选择、内容的系统构建,考核形式的优化与实习效果的提高,以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关键词】环境监测 实习教学 实践能力培养  【基金项目】上海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研一体化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关注的一项重点问题。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无疑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既存在着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对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进行探讨,以期对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常态 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030-02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教育的空白即审辩性思维培养,我们研发了易简双语博雅课程,以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兼顾中英双语技能的发展。并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构建自身的思辨能力测试体系。  【关键词】博雅 双语 人文素养 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012-02  一、引言  1.中国教育现状  中国教育取得了世所公认的巨大成就和
期刊
【摘要】“情感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有感情连接或是管理者事先和被管理者沟通了感情,然后管理者利用他们之间的情感,从而达到成功管理被管理者的目的。“情感管理”是一种很有效的管理方式,并且,现如今它已经被用在了生活中的很多地方,例如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情感管理”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主要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时机对学生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鼓励学生,通过这样的“管理
期刊
【摘要】本文从建筑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入手,剖析了建筑历史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困惑,并提出了“拓展、思考、表达”三个层次的教学策略。详细阐述了在教学中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时空对比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再以专题引申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最后借助互动环节让学生们在表达中升华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为建筑历史课程寻求适宜的教学改革方向。  【关键词】外建史教学 拓展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