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科学技术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文物被发现。然而由于较多历史古迹在发掘后遭到破坏,因此保护文化遗产不受破坏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被用于保护旅游文化遗产。数字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旅游文化遗产的现状提出更好的保护过程策略,实现有针对性的保护。此外,在遗产保护过程中合理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对文化遗产的意外伤害。因此,在保护旅游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文物被发现。然而由于较多历史古迹在发掘后遭到破坏,因此保护文化遗产不受破坏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被用于保护旅游文化遗产。数字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旅游文化遗产的现状提出更好的保护过程策略,实现有针对性的保护。此外,在遗产保护过程中合理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对文化遗产的意外伤害。因此,在保护旅游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可以推广数字媒体技术,实现发现、分析和保护文化遗产,并更好地继承旅游文化遗产。
其他文献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晨曦之中轰鸣升空,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往月球,2020年12月17日探测器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嫦娥五号探月,既是一场38万公里地月往返的漫长马拉松,也是一场从发射、着陆到采样、返回的接力赛。作为中国航天领域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嫦娥五号创造了诸多纪录,并带回来自月球的"纪念品"——月壤。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这是我国首次进行月球无人采样并返回。在"嫦娥五号"任务结束后,我国正式开始探月工程的第二阶段——将中国宇航员送上月球。现代"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1959年1月,人类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月球一号"在苏联的拜科努尔发射场顺利升空,人类科学探月的第一步由此展开。然而真正在探月史上率先取得突
2021年4月24日,2021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我国首辆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号"。火星车"祝融号"高1.82米,重240千克左右,其整体大小和一张桌子近似,有六个独立悬挂的轮子,并以太阳能供电。设计寿命为3个火星月,相当于92个地球日。主要在火星上开展地表成分、地质类型分布、地质结构以及火星气象环境等探测工作。
【热点背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1年2月10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月24日探测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了为期约3个月的环绕探测,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5月15日7时18分,
为什么要探测火星?首先,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比较有限,还有很多"谜团"有待揭开。一光年约9.5万亿下米,如果人类步行走完一光年,至少需要数亿年,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数据,宇宙目前可探测的半径已经达到465亿光年。其次,宇宙这么大,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摇篮里,人类能否走出地球,探索新的家园?人类对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的探索正在不断深入。
2020年12月22日12时37分37秒,长征八号遥一运载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经过助推飞行、芯一级飞行、二级一次飞行、滑行段、二级二次飞行、末速修正、调资分离等,共计约1500余秒的飞行,依次将"新技术验证七号"等五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6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专程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现场大屏幕观看天和核心舱与神舟十二号飞船组合体运行情况及航天员在轨工作情况,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分别进行了机械臂在轨训练项目操作、舱外航天服状态设置与检查等出舱前准备工作。之后习近平同正在执行任务的三名航天员亲切通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约573秒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飞船入轨后,已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