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是新中国70周年华诞。70年来,我国期刊业与新中国一起栉风沐雨,共同成长进步,一起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期刊业立足新起点,坚持初心使命,坚持守正出新,在服务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和推动出版强国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国期刊业70年发展历程
(一)奠基与开拓阶段(1949—1978年):新中国期刊业在改造、重构及曲折中发展
我国期刊业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波澜壮阔的体制、文化重建和创新过程逐步发展起来的。同时,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70年代中期,我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文革”劫难,正常期刊出版活动停滞,绝大部分期刊被迫停刊,形成了中国期刊发展史上的“萧条期”和“低谷期”。
期刊业的振兴与改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新中国对新闻出版业的彻底改造,使期刊业迅速呈现出新面貌。在1949年到1964年之间,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期刊发展的政策,为期刊发展奠定了基础(见表1)。
期刊出版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渐次发布,使新中国期刊出版发行逐步进入规范化、法治化,极大促进了新中国期刊事业的发展,呈现了我国期刊事业的初步繁荣。在这时期,曾被国民党反动派停刊的进步期刊也纷纷复刊出版,如《中国青年》《世界知识》等,同时为了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又创办了一批体现新中国新气象和新面貌的期刊,如时政期刊《学习》《新华月报》《新建设》《人民画报》等;社科理论期刊《哲学研究》《文史哲》等;文学期刊《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等;文化综合类期刊《大众电影》《新体育》《美术》《连环画报》等;科技期刊《中国水利》《中国科学》等;科普期刊《无线电》《航空知识》等。
解放思想,探索前行,我国期刊业呈现出百花齐放新局面。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对新闻出版业高度重视,在“文革”时期饱受摧残的期刊事业,在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快速复苏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78年,我国仅有期刊930种,总印数为7.6亿册,至1985年,我国期刊数量迅速增长到4705种,总印数达到25.60亿册。这一时期,一些优秀期刊复刊。如《中国青年》《中国妇女》《科学画报》《世界知识》《机械工人》《大众电影》等,同时各类期刊纷纷创刊,如《瞭望》《半月谈》《读者文摘》《知音》《女友》《科学之友》《农村百事通》等,全国期刊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治理整顿、结构性调整,期刊出版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期刊业的品种结构和消费市场的需求不匹配的深层矛盾日渐突出。1985年、1989年和2003年三次报刊治理整顿,以2003年的整顿影响最为深远。2003年3月,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纪委、财政部等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山西、辽宁、黑龙江、湖北、河南等十幾个省进行专题调研征求治理报刊摊派的意见,探讨报刊摊派的根源和治本之策。2003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明确提出治理工作的目标是:要停办一批、分离一批、整合一批,以解决党政部门报刊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等散滥问题。同年7月23日,新闻出版总署公布《关于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的实施细则》。通过多次治理,端正了报刊出版工作方向,规范了报刊出版秩序,优化了期刊业结构并改善了期刊出版环境;2005年底,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9年,根据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加快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发展。2011年6月24日,“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基本解决了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弱等突出问题,增强了期刊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提高期刊出版业整体水平。 社会组织积极推动期刊业国内外交流。期刊行业社会组织是联系相关管理部门和期刊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推动行业交流、自律,维护行业利益,促进期刊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力量。1986年6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在北京成立;1987年3月5日,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在北京成立;1987年8月5日,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在北京成立(2010年6月12日,更名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1988年11月5日,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在长沙成立;1991年12月,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在北京成立。1992年5月28日,中国期刊协会在北京成立以后,先后在美国、新加坡、瑞士、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举办了中国期刊展。2004年,中国期刊协会被推选为国际期刊联盟董事会成员。2007年5月13日―15日,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世界期刊联盟(FIPP)共同主办,中国期刊协会、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承办。大会吸引了近千位国际期刊出版业精英人士参与,对促进我国和各国各地区期刊业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转型与融合阶段(2013—2019年):新中国期刊业转型升级、融合创新及高质量发展
2013—2019年,这个时期我国期刊业进入集团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时期,全国期刊工作者按照党和国家工作要求,积极推动期刊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创新,推动我国期刊高质量发展及期刊强国建设。
期刊业进入集团化、集群化、专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期刊业不断探索体制机制改革,一批非时政类期刊完成了转企改制,集约化、集团化初见成效。如2015年6月30日,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上市。2015年12月10日,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期刊业正式登陆资本市场,期刊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经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的出版传媒集团125家,其中报刊出版集团47家。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知音传媒集团、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等形成了跨行业、跨领域、跨媒体经营的现代媒体集团。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为代表的出版企业,旗下的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和经营业绩也都取得佳绩。同时,以集约化运营和数字化平台为核心,推动期刊群建设和多模式加速聚合。如中国航天期刊群、中国光学期刊联盟、中国社会学期刊群、中国水利期刊群等。
期刊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走向纵深。2014年 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具体部署。2014年先后有两批共170家出版單位,其中包括49家期刊出版单位成为转型示范单位,获得有关部门财政支持。2015年3月31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出版业实际情况,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2016年7月2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型媒体联合发展的意见》。2017年3月17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通知》,全面部署推进融合发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工作成效。
二、我国期刊业70年主要成就
(一)期刊品种日益丰富,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1949年,全国共出版期刊257种,2018年全国出版期刊达到10139种,增长了近40倍。在期刊经营方面,1949年,全国期刊总印数0.2亿册,2018年总印数达到22.92亿册,增长了近115倍;1949年,全国期刊总印张0.77亿张,2018年总印数达到126.75亿印张,增长了近165倍。2018年,全国期刊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99.4亿元,利润总额26.8亿元。
(二)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国家出版管理部门不断改革,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管理体系(见表2)。二是建立健全出版管理制度,规范出版和发行秩序。经过7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出了一批完善期刊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1991年)、《出版管理条例》(1997年)、《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2006年)等。此外,还有国务院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如《期刊管理暂行规定》(1988年)、《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1994年)、《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2年)等。进入21世纪,根据出版业发展形势和总体要求,又制定了一系列新规章,出版法规体系日臻完善,推动我国期刊业法制化建设。
(三)产业转型提速,红利持续释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平台支撑的运行机制,加速扶持传统期刊业转型升级,为期刊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如2014年10月,《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方案》提出要完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增强新闻出版单位发展活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出版产品和要素市场等;2019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不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同时一批非时政类期刊完成了转企改制,集约化、集团化初见成效。
(四)出版质量稳步提升,主流价值不断彰显
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出台了许多关于期刊质量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如《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关于严格执行期刊三审制和三校一读制度保证出版质量的通知》《关于发布〈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试行)的通知》《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要求》《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评估标准》及《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的施行规范了期刊出版流程、出版质量和印制标准。2017年8月16日,中国期刊协会提出“期刊编校无差错承诺活动”倡议,倡导期刊出版单位以高度责任感重视编校工作,对提升全国期刊质量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外,全国期刊业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在重要历史节点和事件中始终把握时代特色、实践要求和传播规律,采取社论评论、理论文章、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予以重点报道、专辑专刊出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亚运会”“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新中国成立50周年”“青藏铁路通车”“抗击非典”“汶川地震”“百年奥运”“世界博览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百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G20杭州峰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党的十九大”“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期刊业同时借助新媒体同向发力、协同联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巩固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我国重要人文社会理论成果、优秀文艺艺术作品大都在期刊首发。如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首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头版发表,新华社当天发了通稿,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解放日报》等全文转载,13日,全国各地多家省报纷纷转载。该文在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巨大震动,引发了席卷全国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成为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另《收获》首发郭沫若的《蔡文姬》、《诗刊》首发舒婷的《致橡树》、《当代》首发陈忠实的《白鹿原》、《花城》首发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数不胜数。同时一些期刊积极发挥社会互动功能,始终关注社会问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1980年5月,《中国青年》第5期发表了潘晓题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文章,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讨论,成为改革开放历史上影响广泛、深远的争鸣话题……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和交流窗口,我国科技期刊忠实记载和见证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果。如《科学通报》1966年第9期首发陈景润《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1977年第3期首发屠呦呦《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脂——青蒿素》,同时众多科技期刊发表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杂交水稻”“中国天眼”“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墨子号”“悟空号”“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纳米科技”“人工智能”“5G技术”等领域的重要成果。
(五)融合出版初见成效,全媒体不断走向深入
经过多年发展,2018年我国互联网期刊年收入达到21.38亿元。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显示,中文科技期刊有91.62%实现了在线投稿审稿,其中13.89%和18.56%使用在线协同排版和检校系统,8.17%实现在线制作和生产富媒体。中科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OA)、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是目前国内有代表性的開放获取出版平台;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中华医学期刊网”正式上线,为系列期刊提供复合采编、内容质控、结构化排版、数字加工、多形态发布、富媒体出版等现代化出版服务;2013年4月,读者出版集团“读者云图书馆”正式开通上线,发力期刊移动市场;201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拥有机构用户50余家,全年浏览量超过96万篇,全年下载量接近50万篇;2019年5月16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App上线,供用户方便快捷地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免费使用学术资源,用户覆盖亚洲、欧洲、北美及“一带一路”30多个国家。
(六)国际交流日渐活跃,走出去成果显著
近些年,国家相关部门分别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荐中国优秀原创期刊纳入期刊“走出去”项目库的通知》,同时“走出去”项目持续推进,“走出去”渠道和平台更加多元,“走出去”也更具针对性。如2017年10月,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组织部分中国优秀期刊参展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受到了世界各国期刊界关注;从2013年9月至今,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已连续举办五届,每届都有来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刊及出版单位参展,展出期刊近万种。博览会不但是展示国内期刊业发展成果、促进业界合作交流的盛会,也是助力新时代中国期刊走向世界,与世界期刊界开展深入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中图易阅通”聚合海外数字期刊6000多种,覆盖2.5万家图书馆和100多万个人用户;中国知网(CNKI)打造的“国际中国学多语言文献数据集成平台”“英文信息集成检索平台”“全英文出版
一、我国期刊业70年发展历程
(一)奠基与开拓阶段(1949—1978年):新中国期刊业在改造、重构及曲折中发展
我国期刊业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波澜壮阔的体制、文化重建和创新过程逐步发展起来的。同时,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70年代中期,我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文革”劫难,正常期刊出版活动停滞,绝大部分期刊被迫停刊,形成了中国期刊发展史上的“萧条期”和“低谷期”。
期刊业的振兴与改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新中国对新闻出版业的彻底改造,使期刊业迅速呈现出新面貌。在1949年到1964年之间,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期刊发展的政策,为期刊发展奠定了基础(见表1)。
期刊出版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渐次发布,使新中国期刊出版发行逐步进入规范化、法治化,极大促进了新中国期刊事业的发展,呈现了我国期刊事业的初步繁荣。在这时期,曾被国民党反动派停刊的进步期刊也纷纷复刊出版,如《中国青年》《世界知识》等,同时为了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又创办了一批体现新中国新气象和新面貌的期刊,如时政期刊《学习》《新华月报》《新建设》《人民画报》等;社科理论期刊《哲学研究》《文史哲》等;文学期刊《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等;文化综合类期刊《大众电影》《新体育》《美术》《连环画报》等;科技期刊《中国水利》《中国科学》等;科普期刊《无线电》《航空知识》等。
解放思想,探索前行,我国期刊业呈现出百花齐放新局面。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对新闻出版业高度重视,在“文革”时期饱受摧残的期刊事业,在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快速复苏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78年,我国仅有期刊930种,总印数为7.6亿册,至1985年,我国期刊数量迅速增长到4705种,总印数达到25.60亿册。这一时期,一些优秀期刊复刊。如《中国青年》《中国妇女》《科学画报》《世界知识》《机械工人》《大众电影》等,同时各类期刊纷纷创刊,如《瞭望》《半月谈》《读者文摘》《知音》《女友》《科学之友》《农村百事通》等,全国期刊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治理整顿、结构性调整,期刊出版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期刊业的品种结构和消费市场的需求不匹配的深层矛盾日渐突出。1985年、1989年和2003年三次报刊治理整顿,以2003年的整顿影响最为深远。2003年3月,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纪委、财政部等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山西、辽宁、黑龙江、湖北、河南等十幾个省进行专题调研征求治理报刊摊派的意见,探讨报刊摊派的根源和治本之策。2003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明确提出治理工作的目标是:要停办一批、分离一批、整合一批,以解决党政部门报刊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等散滥问题。同年7月23日,新闻出版总署公布《关于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的实施细则》。通过多次治理,端正了报刊出版工作方向,规范了报刊出版秩序,优化了期刊业结构并改善了期刊出版环境;2005年底,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9年,根据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加快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发展。2011年6月24日,“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基本解决了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弱等突出问题,增强了期刊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提高期刊出版业整体水平。 社会组织积极推动期刊业国内外交流。期刊行业社会组织是联系相关管理部门和期刊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推动行业交流、自律,维护行业利益,促进期刊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力量。1986年6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在北京成立;1987年3月5日,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在北京成立;1987年8月5日,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在北京成立(2010年6月12日,更名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1988年11月5日,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在长沙成立;1991年12月,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在北京成立。1992年5月28日,中国期刊协会在北京成立以后,先后在美国、新加坡、瑞士、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举办了中国期刊展。2004年,中国期刊协会被推选为国际期刊联盟董事会成员。2007年5月13日―15日,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世界期刊联盟(FIPP)共同主办,中国期刊协会、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承办。大会吸引了近千位国际期刊出版业精英人士参与,对促进我国和各国各地区期刊业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转型与融合阶段(2013—2019年):新中国期刊业转型升级、融合创新及高质量发展
2013—2019年,这个时期我国期刊业进入集团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时期,全国期刊工作者按照党和国家工作要求,积极推动期刊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创新,推动我国期刊高质量发展及期刊强国建设。
期刊业进入集团化、集群化、专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期刊业不断探索体制机制改革,一批非时政类期刊完成了转企改制,集约化、集团化初见成效。如2015年6月30日,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上市。2015年12月10日,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期刊业正式登陆资本市场,期刊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经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的出版传媒集团125家,其中报刊出版集团47家。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知音传媒集团、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等形成了跨行业、跨领域、跨媒体经营的现代媒体集团。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为代表的出版企业,旗下的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和经营业绩也都取得佳绩。同时,以集约化运营和数字化平台为核心,推动期刊群建设和多模式加速聚合。如中国航天期刊群、中国光学期刊联盟、中国社会学期刊群、中国水利期刊群等。
期刊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走向纵深。2014年 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具体部署。2014年先后有两批共170家出版單位,其中包括49家期刊出版单位成为转型示范单位,获得有关部门财政支持。2015年3月31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出版业实际情况,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2016年7月2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型媒体联合发展的意见》。2017年3月17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通知》,全面部署推进融合发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工作成效。
二、我国期刊业70年主要成就
(一)期刊品种日益丰富,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1949年,全国共出版期刊257种,2018年全国出版期刊达到10139种,增长了近40倍。在期刊经营方面,1949年,全国期刊总印数0.2亿册,2018年总印数达到22.92亿册,增长了近115倍;1949年,全国期刊总印张0.77亿张,2018年总印数达到126.75亿印张,增长了近165倍。2018年,全国期刊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99.4亿元,利润总额26.8亿元。
(二)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国家出版管理部门不断改革,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管理体系(见表2)。二是建立健全出版管理制度,规范出版和发行秩序。经过7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出了一批完善期刊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1991年)、《出版管理条例》(1997年)、《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2006年)等。此外,还有国务院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如《期刊管理暂行规定》(1988年)、《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1994年)、《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2年)等。进入21世纪,根据出版业发展形势和总体要求,又制定了一系列新规章,出版法规体系日臻完善,推动我国期刊业法制化建设。
(三)产业转型提速,红利持续释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平台支撑的运行机制,加速扶持传统期刊业转型升级,为期刊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如2014年10月,《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方案》提出要完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增强新闻出版单位发展活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出版产品和要素市场等;2019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不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同时一批非时政类期刊完成了转企改制,集约化、集团化初见成效。
(四)出版质量稳步提升,主流价值不断彰显
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出台了许多关于期刊质量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如《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关于严格执行期刊三审制和三校一读制度保证出版质量的通知》《关于发布〈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试行)的通知》《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要求》《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评估标准》及《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的施行规范了期刊出版流程、出版质量和印制标准。2017年8月16日,中国期刊协会提出“期刊编校无差错承诺活动”倡议,倡导期刊出版单位以高度责任感重视编校工作,对提升全国期刊质量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外,全国期刊业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在重要历史节点和事件中始终把握时代特色、实践要求和传播规律,采取社论评论、理论文章、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予以重点报道、专辑专刊出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亚运会”“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新中国成立50周年”“青藏铁路通车”“抗击非典”“汶川地震”“百年奥运”“世界博览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百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G20杭州峰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党的十九大”“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期刊业同时借助新媒体同向发力、协同联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巩固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我国重要人文社会理论成果、优秀文艺艺术作品大都在期刊首发。如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首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头版发表,新华社当天发了通稿,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解放日报》等全文转载,13日,全国各地多家省报纷纷转载。该文在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巨大震动,引发了席卷全国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成为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另《收获》首发郭沫若的《蔡文姬》、《诗刊》首发舒婷的《致橡树》、《当代》首发陈忠实的《白鹿原》、《花城》首发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数不胜数。同时一些期刊积极发挥社会互动功能,始终关注社会问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1980年5月,《中国青年》第5期发表了潘晓题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文章,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讨论,成为改革开放历史上影响广泛、深远的争鸣话题……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和交流窗口,我国科技期刊忠实记载和见证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果。如《科学通报》1966年第9期首发陈景润《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1977年第3期首发屠呦呦《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脂——青蒿素》,同时众多科技期刊发表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杂交水稻”“中国天眼”“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墨子号”“悟空号”“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纳米科技”“人工智能”“5G技术”等领域的重要成果。
(五)融合出版初见成效,全媒体不断走向深入
经过多年发展,2018年我国互联网期刊年收入达到21.38亿元。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显示,中文科技期刊有91.62%实现了在线投稿审稿,其中13.89%和18.56%使用在线协同排版和检校系统,8.17%实现在线制作和生产富媒体。中科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OA)、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是目前国内有代表性的開放获取出版平台;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中华医学期刊网”正式上线,为系列期刊提供复合采编、内容质控、结构化排版、数字加工、多形态发布、富媒体出版等现代化出版服务;2013年4月,读者出版集团“读者云图书馆”正式开通上线,发力期刊移动市场;201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拥有机构用户50余家,全年浏览量超过96万篇,全年下载量接近50万篇;2019年5月16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App上线,供用户方便快捷地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免费使用学术资源,用户覆盖亚洲、欧洲、北美及“一带一路”30多个国家。
(六)国际交流日渐活跃,走出去成果显著
近些年,国家相关部门分别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荐中国优秀原创期刊纳入期刊“走出去”项目库的通知》,同时“走出去”项目持续推进,“走出去”渠道和平台更加多元,“走出去”也更具针对性。如2017年10月,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组织部分中国优秀期刊参展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受到了世界各国期刊界关注;从2013年9月至今,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已连续举办五届,每届都有来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刊及出版单位参展,展出期刊近万种。博览会不但是展示国内期刊业发展成果、促进业界合作交流的盛会,也是助力新时代中国期刊走向世界,与世界期刊界开展深入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中图易阅通”聚合海外数字期刊6000多种,覆盖2.5万家图书馆和100多万个人用户;中国知网(CNKI)打造的“国际中国学多语言文献数据集成平台”“英文信息集成检索平台”“全英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