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疫区日记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ueeryu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1日,西雅图,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进入柯克兰生命护理中心,对该设施进行清洁消毒

  西雅图所在的华盛顿州,是美国前期新冠疫情的“震中”。全美的第一例确诊病例在该州,全美前期的死亡病例也多数集中在该州,截至3月20日该州死亡病例数仍占全美32%。总部在该州的微软、亚马逊和星巴克,也都有在西雅图的员工确诊。
  从西雅图这个疫区窗口,能看到美国社会对待疫情的一些思路,无论好坏,值得记录。

未雨绸缪


  1月8日,我从西雅图飞往北京,从北京再到苏州、上海、香港、深圳。在年前拜访股东和投资人是我们的惯例,历年都没有变过。忽然有人在微信群里发来消息,说武汉有非典了,又很快被莫名删掉,或是被官方辟谣。
  当时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突然脑子里转了一下—想起来17年前的2003年1月,饭桌上碰到一个熟人从广州来北京出差,他自嘲是来逃难的,说有种特别厉害的肺炎传染病,死了人了。大家酒足饭饱之际拿他开涮,誰都没当回事,直到两个多月后,我们都知道我们错了。
  万一呢?1月17日我从深圳回到北京,第一件事就是在京东上订了50个N95口罩,买了一堆消毒湿巾留给父母。心里总是带着一种戏谑的感觉,觉得这次不会是真的,但有备无患。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已经经历过了。
  1月23日,按原订机票,搭乘达美航空的班机返回西雅图。这时候,飞机上已经有一半人戴了口罩。降落之后,美国海关不让人下飞机,听空乘说,飞机起飞后CBP(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查出来有个人是武汉来的,要他单独下来否则不放人。直到这个人被CBP工作人员接走了,其他乘客才被允许下飞机。
  原来就在几天前,西雅图北侧的斯诺霍米什郡,查出了全美第一例确诊病例,患者正是从武汉探亲回来的。当时,埃弗里特市的医院不仅使用了瑞德西韦,还使用了机器人帮助隔离。
  但总的来说,此时西雅图的氛围还是风平浪静。即使在华人的社交媒体上,大家的关注点也都放在中国国内疫情上。瑞德西韦和机器人,让大家对美国的医疗能力有极大的信心;连续多日只有一例确诊,疑似者检测结果都为阴性,也让人放松了警惕。
  谁能想到,早期疑似检测都为阴性的原因,竟然是美国疾控中心(CDC)除了“至尊公主”号邮轮之外,只允许测试中国来的已经有症状的人。
  在早期对待突发的疫情方面,我们真的是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国与国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

美国人不戴口罩


  美国人像神经质一样坚决不戴口罩,还总觉得戴口罩的人都有病。众人最推崇的Costco在西雅图Issaquah的总部店,出现的第一例歧视,就是负责试吃的店员辱骂戴口罩的华人小孩。这种奇怪的歧视,在美国教育中根深蒂固。
  美国人不戴口罩,其实是常识教育出了问题。美国有很多常识教育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为了简单省事,对小孩从小就灌输一些特别简单粗暴的概念,比如说只有生病的人才戴口罩。不仅仅是疫情下他们不认为应该戴口罩,就连亚洲文化里面,戴口罩防花粉防雾霾这种常见且非常有效的现象,也会让他们感到惊奇。这完全不能用科学素养来解释。
  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研究证明在瘟疫期间戴口罩是无效的。戴口罩不仅仅是自身防护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群体的心理变化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只有个体行为都开始变化后,群防群控才谈得上有效。
在微博上,当你每天要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回答20~30次西雅图还没有被国民警卫队包围封城,就应该知道什么东西不对劲了。

  102年前,被错误命名的“西班牙流感”袭击了华盛顿州,造成约5000人死亡。西雅图人民当时的防疫措施,主要是要求市民在公共场所必须戴医用外科口罩,公共场所必须通风,和现在一样关闭学校、教堂和各类演出。全州各城市都推出了类似禁令。最终,华盛顿州是全美抗击疫情效果最好的州之一,仅次于南边的俄勒冈。
  在疫苗行业高速发展之后,很多传染病开始绝迹。如今在欧美国家,戴口罩反而成了一件奇怪的事情。越来越多的媒体宣传,也误导了人的思想,让人觉得戴口罩就是有病—不戴口罩只洗手才是正确做法。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CDC和媒体对民众的宣传,都把新冠肺炎当作流感看待,有意无意忽视了流感有疫苗、有治疗对策,而相对来说,此前整个医学界都对新冠肺炎没有切实认知和有效的治疗手段。这个败笔,或许最终会导致更庞大的感染人口。
  而今天,我们竟然可笑到要争论戴口罩是否有效。经历过SARS的中国人都明白,你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许就是这张薄薄的口罩。欧美已经太长时间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瘟疫,WHO(世卫组织)甚至提出“无足够证据表明戴口罩有效”,这种立场已经让人无话可说。
  这也导致了美国联邦应急储备的口罩严重不足。最开始,联邦储备据说是有3000万只口罩,但隶属于国土安全部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竟然跑到西雅图疫区来抢我们合作的建筑公司订的3M“工业用N95口罩”,然后把货转移到首都DC去,这种操作看得人目瞪口呆。
  到了疫情中期阶段,部分白人也意识到口罩是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做法,但这时候基本已经无法再买到口罩了,进入了“全民裸奔”时代。

华人的焦虑


  靠人不如靠己,这在出国混的海外华人中间都是共识。但是,对于西雅图地区大量的新华人来说,就不像老华人有那种帮会的纽带,平时拉个微信群搞搞活动还行,到真出大问题的时候,组织工作就非常难,尤其是在群体性焦虑时,什么奇怪的事情都有。
  此前,在对优待特定种族的AA法案投票中,华盛顿州华人能够组织起来,把民主党的手段打败,已经是在全美都非常罕见的能够拧成一股绳的新华人胜利。   2月底,离我以前住的房子大概两百米的Evergreen医院,出现了第一例死亡,死者是柯克兰生命护理(Kirkland Life Care)中心的居民。随后,这个中心接连死亡了第二例、第三例……这家老年中心原有120个住户,已经有29人确诊死亡,11人死亡未测试,也就是说1/4~1/3的死亡率。
  柯克兰这家中心有一些特殊,它属于急症看护(acute care)类型,通常是已有基础病、进行治疗后正在恢复期的老人住的,风险非常高,即使没有传染病每个月也有3~7人死亡。但无论如何,全美最初所有的死亡案例都在这里了。
  随着疫情的扩散,周边的老人院都出现了确诊病例,逐渐演变为各学校、各公司有人感染……武汉所发生过的事情,看似要在西雅图重演。
  不少奸商前期囤积了大量防护物资,以5~10倍的价格对外出售。洗手液已经被称为液体黄金,至于口罩甚至连医护人员都不给配发。我们开始组织面向华人的平价防护物资分发,能從各种渠道拿到的可靠的货并不多,但还是希望尽量帮助在疫区中心的华人们。
  外卖平台在这段时间迅猛发展,一“窗”难求(deliver window,送货时间窗口)。而当在Costco囤货的人们把所有的厕纸买光,你只能哭笑不得。恐慌和病毒一样,不分种族。
  很多人选择“跑毒”,通过不同渠道辗转回国。到处都是焦虑,每一天人的精神都在紧绷。
  这对关注国内疫情的华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压力。人们开始讨论怎样囤一到两个月的食物和必需品,怎样看家护院,是否可以在歹徒入侵时开枪。每天有无数的人来咨询,希望知道真实情况。
  任何风吹草动的消息,都变成了人们恐慌的源头。微信群里的消息越来越离谱,火药味越来越浓。本地校友群里,平时都是翩翩君子,这时候各种对骂引战,“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几个字,完全被忘在了脑后。
  在微博上,当你每天要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回答20~30次西雅图还没有被国民警卫队包围封城,就应该知道什么东西不对劲了。
  那是对美国政府掌控局面的能力的不信任。

散装美国


  “我们要相信政府!”这话听着耳熟,但这是很多美国华人群里的群友们在说要相信美国政府。
  其实移民到美国来,最基本的并不是相信政府,而是相信宪法。在美国的立国准则里,“相信政府”这句话就更不存在了,第二修正案直接把公民持枪作为防止政府权力膨胀的准则之一。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并不存在中国人通常意义上的大政府,我更愿意用“散装美国”来比喻这个联邦。
如果不是地处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自己违背CDC要求,私自对流感样本进行了测试,恐怕发现社区传染病例还要至少推后两周。

  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的是,我们虽然开玩笑说“散装江苏”,其实对比江苏和美国的话,美国才是货真价实的散装。美国的联邦体制从上到下都是分离的,不仅是选举分离,连联邦、州、郡(County)、市等各级政府之间,也没有实质上的人事管辖权,全都是各管一摊。实际执行起来,完全靠美国近一两百年的磨合形成的各种规章制度,还有约定俗成的文化习惯。
  这种体制在平时有优越性,但在灾难动员方面,甚至是简单的数据互通方面,糟糕得一塌糊涂。瘟疫打破了平时各自为政的局面,无论是从下至上还是从上至下,都出现了大量互相矛盾的做法。这次最明显的就是CDC绝对权威下的迟缓和无能 救灾体系的完全分离割裂。
  在从第一例确诊开始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美国各级政府竟然都没有拿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而CDC阻止全美医疗系统对没有中国旅行史的病例进行检测,就更令人无法理解了。如果不是地处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自己违背CDC要求,私自对流感样本进行了测试,恐怕发现社区传染病例还要至少推后两周。
  这让人想起武汉方面早期对华南海鲜市场的接触史要求—明明中国已经争取了那么多时间,美国竟然能把错的作业全照抄下来,可见“报喜不报忧”是各国官场通病。而特朗普的不可预测,又放大了这个问题的存在感。
  在“全民动员”做起来之后,各种政策需要执行下去,起到成效,估计还要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在这个阶段,联邦政府的有效性是相当弱的,只能通过金融手段进行刺激,大水漫灌不可避免,而不少行业如果不注水,可能很快就会崩盘。
  2020年将会是很多人和很多企业的Gap Year(休假年,常指中学毕业后上大学前所休的一年假期,用于实习或旅游)。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无疑会把更多的锅甩在病毒上,尽一切可能确保连任。“Chinese Virus”这个词不是第一次听到,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而中美之间的骂战也不会就此终止。在未来的散装美国里,华人依然面临着极大挑战。
其他文献
今年是十年来第一次,高考报名人数突破千万。在这千万考生当中,很大一部分人将接受高等职业教育。  从规模上看,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职教体系。职业教育是培养为社会直接创造价值的高素质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教育,职校毕业生成了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生力军。  虽然很少有人否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职业教育却抱有一定偏见。产教融合的难以落地、就业质量不高等都一直是困扰职业
2020年12月28日,意大利罗马,医护人员陆续接种新冠疫苗  进入2021年2月,欧洲舆论的讨伐声不绝于耳,矛头直指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相比起美国、英国和以色列,欧盟的疫苗注射计划被指大大落后,一些疫情依然严峻的成员国甚至被迫中断了疫苗接种。  更让欧盟感到奇耻大辱的,是完成脱欧的英国的疫苗注射速度比欧盟成员国快得多。截至2月10日,欧盟的疫苗注射率才达到英国的1/5。在英国国内,力挺脱欧的人
2020年11月9日,江苏连云港,中远海运特运“天惠”轮装载66件风电设备将远航欧洲  7年,35轮,一个马拉松式的谈判—中欧投资协定(CAI)—终于在2020年的倒数第二天宣告如期完成。  考虑到中国、欧盟经济体量之和达到全球的40%,协定一旦生效,不仅对中国来说不亚于“二次入世”,对全球化而言,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尤其是特朗普发起贸易战的轰鸣已经两年多时间。  作为全球两个巨无霸经济体之一,中
在经过漫长的数字经济蜜月后,近几年来,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科技巨头”的黑暗面逐渐暴露。在线对商业有利,对个人或社会则未必。科技巨头平台让操纵民意、散播仇恨和煽动暴力变得容易。  我们曾经天真地以为,全民上网将势不可挡地带来信息民主化;如今,我们担心危害全民的“上瘾经济”。怎样才能支持更加人道、道德和有效的技术?  系统性地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办法,是改革所谓的STEM学科的教育,即科学、技术、工
自今年五月份以来,美国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发生了鲜明变化,不但以军事力量实际介入,而且公开召唤日本这一新的域外力量染指南海,从幕后冲到了前台。  随着7月初海牙仲裁法庭“南海仲裁案”首场听证会的举行,南海问题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喧嚣期,前不久举行的东盟外长会议上,美菲依然执着于将南海纳入会议中心议题。自今年五月份以来,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存在发生了鲜明变化,以军事力量实际介入,而且公开召唤日本这一新的域外力量
领教工坊私董会领教刘小稚  从一名成功的商业领袖向一名民营企业家的领教转变的过程中,刘小稚最强调是居安思危与临场应变。在领教工坊,她搭建起了“精密制造私董会”小组。她是中国海归汽车圈的名人,国际人脉广。她对国产汽车曾有过这样的评价:“中国的汽车产品大多是Me Too产品,你有我也有,很多车型最后都成为四不像。以单纯的模仿冒充创新,绝不会有任何前景。”  在她看来,中国企业难以蜕变的关键在于缺乏长期
重阳节我回了趟老家,惊讶于四五十岁的大妈们已经抛弃了广场舞,捧着智能手机,追抖音上的段子视频。那个热乎劲,活脱脱就是当年的“网癮少年”。我感慨,父母们终于不能理直气壮地埋怨孩子沉迷网络了,因为他们自己也沦陷了。  当然,这种流行,多遵循从城市到农村的路径,是有个时间差的,要不怎么说“城会玩”呢?城里年轻人,已经追起了街舞、说唱与电竞。近两年,“XX元年”的说法很火,但谁都知道它们并非新近出现。说是
(由上至下)印度舰艇“维拉特”号航空母舰、“乔蒂”号综合补给舰、“加拉希瓦”号两栖战舰、“卡姆库”号导弹护卫舰  每次印度北部陆上边界的冲突,都会激起南边海上的层层涟漪。2017年洞朗事件如此,此次加勒万河谷事件亦然。当边界局势趋缓时,印度海军便挑起抗衡的大梁,在印度洋上频繁出动舰艇,目标指向马六甲海峡等战略通道。  边境冲突会导致海上战争吗?国人在问,印度学者在鼓动,美国等不嫌事大的国家则边看热
6月9日,抗议者手举乔治·弗洛伊德的画像在美国纽约街头参加抗议活动  游行示威,乃至暴力抗争,在美国不说司空见惯,却也绝不罕见。小至三五人,在门前或某片空地举牌绕圈、喊喊口号,只持续两三个小时;大到成千上万人,散布全国,持续数月乃至数年;既有安静和平、悄无声息的,也有狂躁暴戾、无暴不为的。可以说,这些花样繁多、不一而足的抗议,几乎每天都在美国全境或某个旮旯里上演。  然而,这次黑人男子乔治·弗洛伊
或问:何以突然又想起鲁迅来了呢?  并不突然。因《狂人日记》的发表,是在1918年,距今正好100年。更足纪念的意义还有两点,一是《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小说,而且一写出来就是一个高峰;二是这篇小说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鲁迅”这一笔名,今年便是“鲁迅”诞生的100周年了。  当然,纪念鲁迅,不是钩沉故纸,而是照镜当下。  人文社科领域其实没有太多新鲜事,今日的许多所谓“灵犀”,往往是在前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