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书业前景和台湾出版照景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wuf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陆民营书业长期为中国出版产业做出努力与贡献,尤其是近年来畅销书大体上都是民营书业经手。民营书业希望能正式拥有出版权的情况,似乎因市场实力而出现些微的曙光。这一丝的希望是一种鼓励抑或是一粒麦种,只能抱着希望不敢奢望。大陆民营书业的翻身机会,其实也代表台湾出版业以正式身分进入大陆经营的可能性,不得不让港澳台的出版单位关注大陆民营书业未来的发展。
  
  劉筱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媒经济专业博士生
  前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秘书长
  
  民营书业: 大陆出版崛起的第二势力
  
  据闻在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全国工商联提交一份提案建议:“希望政府管理单位允许并鼓励民营书业企业参与改组、并购,鼓励它们做大做强,形成新的文化生产力;制定与颁布扶持民营书业的相关政策,采取财政方面的优惠措施;对具有走出去能力的民营书业企业提供国际合作的机会和企业体制上的支持,对其参加国际展会等行业交流给予适当补助;制定相关办法,使各级行政部门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出版发行也纳入工作日程,为其营造更好的环境”。该项建议提案还提供有关大陆民营书业的资料:2007年大陆出版物非国有单位发行人员62.77万人;民营图书批发网点吸纳就业同比增长46.55%;在少儿图书市场等多个领域,民营书业所占市场份额均超过50%。
  过去在专栏中,我们也提到过大陆大众图书市场,有近三分之一的图书为民营书业所规划制作。大陆出版相关的民营书业初步估计有3000到5000家,其中包含个人工作室、文化公司、发行单位或出版顾问公司。这些数字其实很难估计,因为从工商管理登记的名目,实在很难区别设立企业真正所执行的业务,出版这一行常常是可做可不说。因此,上述提到发行人员有60万人之多,实在不足以为奇,若加上从事出版编辑作业人员,数字可能还会更多。从企业数量、经营规模、产业贡献度等多方面来检视,民营书业的崛起已经明显大陆出版产业上举足轻重的力量。
  
  
  民营书业的崛起
  
  在大陆原先由国家批准设置,并由政府直接或间接单位拥有资产投入的出版社,现在部分转制成为股份公司或是出版集团的出版企业,才能被称为“出版社”,过去也称为“国有”企业;相对的,民营书业则是由民间资本设立的出版相关企业单位,在管理单位的立场上,一直被称为“非国有”书业,“民营”二字并不能完全被正式接受。民营书业不能被称为出版社,所从事出版相关工作在法别规定下,只限定于图书发行的工作,即便是文化公司也是一样。许多文化公司虽也进行图书策划、编辑工作,最终的出版权还是掌握在出版社手上。
  民营书业的崛起,应该追溯到2003年9月出版批发市场的开放。虽然当时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让许多二渠道小打小闹的出版路径,开始进入另一个开辟道路。2004年12月中国对外兑现WTO出版市场开放相关条款,民营批发市场也随之进入大开放的格局,全国批发许可向民间开放,打破新华书店一家独大的局面。民营公司开始大胆投资,加入庞大资本出版行列,同时这些个体书业实际上也出版大量的图书。
  
  民营书业的经营模式
  
  大陆民营书业的经营模式有几种形态:
  一、纯粹的出版策划公司,经营的出版项目非常的单一,没有争议性。台湾出版的公司在大陆执行出版工作,以此形态为主。
  二、自营出版策划兼二渠道发行,基本是采用销售掩饰出版编辑工作,公司规模大小不等,有独立个人到股份组成,由小门店到已经初具上司公司的资质。形态在实质上已经执行完整的出版程序,从编制到发行,留下审核盖章与新华系统的运作给合作的出版社。台湾出版公司独有“康轩文教公司”以此方式经营。
  三、出版社与民间共同投资的出版策划、发行公司,基本都具有中小企业的组织,出版数量比较稳定,书号的取得则由出版社来进行保障,归属于出版社年度计划之中。形态在实质上已经执行完整的出版程序,从编制到发行,留下审核盖章与新华系统的运作给合作的出版社。
  四、单纯图书发行与零售公司,经营的出版项目非常的单一,没有争议性。
  大陆市场运行机制不够完善,行业规范与道德培养不足,是让台湾出版公司不敢介入市场发行的主要问题,加上大陆地缘辽阔,想全盘掌握须有极大的投资。台湾出版业早早强调专业分工,出版公司主要就是以图书出版业务作为经营,发行工作自然有经销公司来执行,若是无法履行出版、让自己的品牌面对读者,对台湾出版公司在大陆开展的意义并不大。生意不能做、品牌不能放、又可能涉及违法,让台湾出版公司对大陆市场望而却步。
  即将招开的“海峡论坛”,大陆民营书业和台湾业者届时也会参与盛会,笔者先借此以文化公司为例说一些意见做参考,光是设立公司的资金门槛,大陆负责人与境外人士的差距竟高达30倍;大陆个人10万人民币的资本就足够,港澳台归类于境外人士,成立一家文化公司需300万人民币才准设立,试想台湾业者都是中小企业,实在无法承担如此庞大资金压力。将港澳台纳入境外投资做法,限制了同为华文出版努力的港澳台优秀出版公司,却助长了拥有大资本的海外出版集团的竞争优势何况文化公司在经营品牌时,想在现行出版规范下将自己品牌以策划单位、系列执行单位的名义呈现在图书的内页、折口、封面书角,希望能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位置,但是经过实际去市场探访,消费者对于这种文化公司品牌敏感度并不高,这种品牌印象作用还是只留在行业间被讨论,实质效益不大。
  
  民营书业与台湾业者多舛的发展道路
  
  新闻出版总署对于民营书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以支持帮助民营书业成长。笔者了解,基于图书的精神产品属性,大陆仍将透过掌控编辑出版环节的方式,作为维护民众意识方向的手段,也了解到出版权将不会以外来或民间资金或股份的方式来获得开放,出版社的数量也不会有增加的可能,今后对民营书业和出版社的改革方向就是通过合作、合并等方式实行一定程度的规模化,减少经营的单位。因此便有总署提出“要引导和鼓励国有出版企业在确保导向正确和国有资本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与民营工作室进行重组、合作”的政策。对大陆出版市场的规律就是上游价值由国家掌握,下游的分销则强调向民营与外资开放。民营能以投资参股的方式参与出版社的运营,和出版社建立“相互共生”的关系,这也不难发现,许多民营书商是由出版社与出版策划人共同投资,其一可运用民营出版的创意,扩展出版思路;其二公司资金进行较好的运用,扩大集团投资范围;其三则是将民营书商无形缩编在出版社底下。
  将出版与分销按不同轨道分管,是大陆出版市场政策下的演化规律,缩整涉及出版的民营书业将成为一个可能的事实,也预示着,民营书业及其经营者,面临着机会和风险并存的风险动荡,大陆民营书业的未来发展,也是台湾出版公司在中国大陆未来发展的借镜。
  有一些大陆出版人的段反应指出,造成图书选题“同质化竞争”的一大原因是出版社数量多而选题资源分散,因此未来出版社或是文化公司数量将逐步缩减,这是市场上的一项改革思考方向之一。这种说法笔者以台湾出版公司数千家存在的现象为例,从未有人讨论到因为同质化竞争而造成缩减的现象,反而是将台湾的市场经营归纳为分众与细化多元的出版现象。大陆出版会有同质化性循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出版类别区块管理,消费市场研究不足的关系所造成。要反省的是出版对市场经营的用心,本体的经营态度,而非市场发展。
  大陆出版行业民营书业崛起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产业力量,台湾出版业的精细管理也正朝向产业硅谷发展。若中国大陆政策采取更开放的空间,吸纳这两支出版坚炮,将更有利于大陆出版产业的壮大,也将是华文出版在国际开花遍地的基石。未来,我们期待着……也只能期待!
其他文献
探险小说“鬼吹灯系列”,先蹿红网上,后引起大量关注。2006年,它不仅独领草根文学风骚,也开创了大陆新探险文学创作之先河。适时,安徽文艺出版社抓住时机迅速推出实体图书,出版之后很快登上许多大书店的畅销排行榜,博得众多读者的追捧。其冲击波不仅蹿红大陆、港台,甚至波及海外华人区和欧美。台湾出版商取得很好的销售业绩,海内外数百家媒体争相报道、专访、连载,东南亚、欧美出版商也纷纷洽谈购买版权,同时带动广播
期刊
网络文学的兴起,本身就离不开网络所提供的平台。然而,目前文学网站似乎有些泛滥成灾。即使是哪个不出名的写手,在某个平台更新完一篇长篇小说全文, 只要搜索一下小说的标题,便可网出一大堆的“小说阅读网”。不仅如此,稍具规模的新闻网站也开设了自己的读书频道,其中新浪、搜狐、腾讯三大网络读书频道已颇具规模。此外人民网、千龙网、知识在线、中国图书出版网等上百家网站也已经开通或正在筹建自己的读书频道。横空出世的
期刊
混乱的网络聊天室,一群网络小说的热爱者网友正在通宵达旦地闲聊,他们看小说时从不觉疲倦,聊起天来更是带劲。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聊得这么起劲呢?先打断,赶快去窃听一番~~~闪!!    房间一 主题:为什么喜欢上看网络小说?    令狐晓:主要还是因为看起来很方便,网络小说涉及范围很广泛,看起来有味,选择性强,不喜欢还可以随时退出。  春情:方便是一方面,我觉得现在网站更新比出书快,自从有了网络,我就很
期刊
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创作文体开始跃入人们的视线中,并受到人们的欢迎,甚至极力追捧,成为都市年轻人阅读的主要方式。那么,这种创作文体到底是什么呢?它又为何得到那么多都市年轻人的喜爱?它的现状如何?未来的发展趋势又会怎样?这就是本文需要探讨的话题。  这种以网络为载体的创作文体,其实就是现在已经开始在两岸读者中风靡起来的网络小说。网络小说起初源于一些网络写手的自娱自乐,而这些网络写手
期刊
写在前面    寸土寸金的香港,因租金昂贵,书店多开在楼上,也由此,“楼上书店”成为香港文化的一景。然而书店越来越  不好经营,使许多“楼上书店”逐渐从二楼搬到七楼,甚至十一楼。  车水马龙的旺角,西洋菜南街,某栋旧楼的七楼里,安静地开着一家叫“序言”的书店。这家专营中英文学术书的书店,74平方米的小空间,除去仓库、书柜,大方地腾出场地,在靠窗边处摆放着桌椅、沙发,供书友呷茶品咖啡,安心地打书钉。
期刊
中国小说创作源远流长,从《搜神记》到《红楼梦》,古代中国小说家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小说作品。《红楼梦》标志着中国小说创作的高峰,至今无人能够超过它。现在所有题材或类型的小说,在古代都能找到源头。广大城乡读者读惯了枯燥乏味、风格相似的传统作家作品,有些视觉疲劳。而让人耳目一新的网络小说却有别具一格的内容,丰富的人物和情景,风趣幽默的对话,一时间上网读小说形成了一股时尚风潮。网络小说家如蔡智恒、可爱淘、郭
期刊
放眼当代文坛,能像《城南旧事》一样,一部书风行于海峡两岸,作者同时知名于两地,不论简体或繁体字版,同样“叫好又叫座”的例子并不多见。有意思的是,书本虽同样热卖,两岸读者“接受的情况”并不相同──大陆读者透过改编的电影,才认识原著与作家。台湾读者不同:书出版时并没有影片,即使到今天,大多数台湾读者也从未看过据原著拍成的电影。      应凤凰  台北教育大学教授。在台北出生,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
期刊
我总是埋头工作,几乎没有注意过这其间苦与乐,或者说无暇顾及。说到作者,我认为有个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是大多数作者尤其是网络作者对出版方的不信任。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悲哀的事情,但我认为主要责任还应该由我们出版业的同行们来承担。正是因为长期和出版机构打交道所带来的安全感缺失,才导致作者对整个出版行业失去基本信任。  网络编辑有一个问题比较突出,就是作为负责图书的编辑,却不懂图书,他们懂网络,但不
期刊
似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任何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不管在网络上如何火爆,假使最终没有走向纸本,再优秀的作品也会在网络的浪潮中逐渐退席。毕竟当今网站兴起的VIP阅读或者其他阅读模式,还是大大受限,不如纸本铺天盖地,要印刷多少就可以印刷多少的。纸本图书与市场的直接挂钩,直接挑明了这个商业时代的一个现实:走向市场的网络小说,才是真正优秀的网络小说!曾经出版过台湾著名网络作家九把刀、御我作品的春天出版社认为
期刊
“雇用比自己优秀的人,放手让他们去做。”  ──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国能源部部长)    周浩正  笔名周宁,1941年出生于中国江南小镇南翔。9岁时,随母经香港赴台湾与父团聚,并在台完成学业。1974年自军中退役后,进华欣文化事业中心,从此开始文化工作生涯。从最基层工作起步,一路走来,做过出版社的丛书编辑、主编、总编辑、顾问,以及报纸副刊及杂志主编等不一而足,直到2003年4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