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项目总体设计与实施

来源 :气象科技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hua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梳理了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项目总体设计的思路,归纳了设计中所重点考虑的三个技术系统和技术措施,总结了项目建设模式与经验,可为后续区域人影项目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系统以疫情防控为出发点,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人脸识别、身份识别、红外测温、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所衍生的流动人口测温数据分析结果可视化系统.该系统由数据采集终端、传输系统(无线通信、NBIOT网络)、大数据分析系统组成,包括红外测温模块、人脸识别模块、大数据分析模块,可以实时获取流动人口的体温数据,并对体温数据进行处理,将数据分析结果可视化呈现.
在步进钻削加工中,钻头每钻削固定深度(通常按照经验工艺参数取钻头直径的一半)后,强制钻头完全退出孔排屑后再进刀直至加工完成,由于大量时间消耗在退刀排屑与冷却过程中,造成加工效能低下.文章针对此问题,根据极限钻深的功耗随钻削深度的变化规律,提出无切屑累积深度的概念,通过短时域信号处理极限钻深功耗信号,分析计算得到无切屑累积深度作为首步钻削深度,并对钻削加工步进深度进行优化以降低能耗并提高效率,通过实验验证达到了有效提高加工效能的目的.
我国自1958年开始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经过60余年发展,人影业务能力、科技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服务效益日益凸显,已经成为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者正按照国办47号文件要求,凝心聚力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向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安全作业的目标迈进.
期刊
低压电网中零性线断线可造成用户电器烧坏,甚至引发火灾,因此有效检测低压电网中性线断线尤为重要.文章首先介绍现有几种检测技术,并分析各技术方案的不足;进一步在低压PT法的基础上引入直流注入法并详细阐述其实现原理;最后,通过实际运行数据验证了直流注入法的有效性.
基于茂名国家气象观测站1972—2017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NCEP/NCAR 2.5°×2.5°再分析资料,分析茂名市高温日数的变化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茂名市高温日数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高温日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具有5 a、准13 a和23 a的周期变化;高温日数7月最多,5月最少;高温过程持续时间以1~2 d为主且强度偏弱;高温天气与副热带高压密切相关,当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偏西时,茂名高温日数将明显偏多,高温日数与当年副热带高压强度、面积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当年西
随着电力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光纤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SDH光传输系统作为现代电力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克服传统通信技术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目前在传输生产信息、管理信息和调度信息的工作中大部分电力行业普遍使用SDH系统.基于此,文章对SDH光传输系统进行了概括说明,并针对其常见故障分析了具体处理方法以及日常维护的注意事项.
分析了西宁2次不同性质强降水的雷达径向速度和风廓线产品(VWP)特征,结果表明:西宁强降水开始前低层西南(SW)风速增大,中层风场出现“ND”(静止风),高层偏东风明显.过程最大降水量出现在低层风向明显转变的时段内.混合性强降水在高层强气流向下传递至低层时强降水开始或增大,强降水偏向高空平均气流的右侧;对流性强降水主要是低层强气流向下传递,偏向高空平均气流右侧的幅度较小;中层ND楔形块是强降水开始的先兆.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6年4月27日午后发生在鄂西北的一次超级单体风暴过程.结果表明:高空冷槽、上干冷下暖湿、强垂直风切变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汉江河谷喇叭口地形、湖陆风环流、中尺度地面辐合线以及低层暖湿气流产生的扰动与雷暴出流导致超级单体强烈增强;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表现为中气旋、低层有界弱回波区、典型钩状回波等超级单体特征,同时出现了三体散射、旁瓣回波等大冰雹特征;强的垂直风切变使得雷暴更有组织性并具有更长的生命史,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
在当前节能减排的背景下,给大气重污染应急减排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要在环境监测数据背景下,开展实时监测,根据检测的结果指定具有针对性的应急减排措施以及治理计划,保障我国大气重污染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与改善,进一步提升空气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