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含临界指数的Schr?dinger-Poisson系统的多重正解的存在性

来源 :应用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zi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一类含临界指数的Schr?dinger-Poisson系统的多重正解的存在性问题,利用变分方法,建立了多重正解的存在性,获得了至少存在两个正解的结果.
其他文献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曲久辉院士在2020年11月22日的采访中提到环境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核心基础知识包括化学、生物学、地学等。生物学基础在环境学领域的水、气、固废处置、生态修复中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目前在环境及其他工科专业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4个问题院首先,在有限学时下,如何实现学生完整生物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钥其次,在课程内容抽象的前提下,如何提升学生兴趣及其自主探究能力钥再次,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差异教学钥最后,在工科生物教学中,如何靠拢金课、满足工程认证理念要求以及全方位实现课
基于控制水体水质的实践,以恒化器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一类具有物质循环和状态反馈控制的营养-浮游植物模型.首先研究了连续模型的定性与稳定性性质,给出了平衡点存在性及稳定性的条件;然后利用半连续动力系统的理论及后继函数等方法,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状态反馈控制模型存在唯一轨道渐近稳定的周期解.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结果.这些数学结果表明:在状态反馈控制下藻类等浮游植物可以被控制在给定阈值以下.
该文研究一类变指数二阶差分系统周期解的存在性.当非线性项超线性增长时,运用临界点理论中的环绕定理获得了非平凡周期解存在的充分条件.
针对多标记决策分类中的粒度选择问题,提出了基于决策表的全局最优粒度选择方法和基于对象的局部最优粒度选择方法.首先基于多个粒度层次分析了多标记决策表的粒度划分,引入了多粒度多标记决策表的粒化粗糙度度量方法;然后针对协调决策表和不协调决策表讨论了通用的决策表最优粒度选择方法;最后,针对全局最优粒度选择不能使每个对象都达到最优粒度的局限性,以及不协调决策表中有些对象关于决策标记分类的不确定性问题,讨论了对象的局部最优粒度选择方法,并结合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人群计数方法的核心是如何构建能将人群图有效映射为密度图的CNN模型,进而从密度图准确地估计出人群数量.传统构建CNN的方法只考虑了人群图到密度图的映射,并未考虑密度图到人群图的映射,以及该映射对模型性能的影响.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对偶模型(Du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DualCNN)以提高模型将人群图映射为
基于青藏高原南部过去2000 a高分辨率的降水/湿度重建序列,通过区域对比以及集成分析方法,探讨了青藏高原南部过去2000 a气候干湿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对典型时段中世纪暖期(AD 600-1400年)和小冰期(AD 1400-1900年)高原南部气候变化的特征和机制进行了着重探讨.结果显示:整体而言,过去2000 a青藏高原南部气候变化显著,表现出AD 1-600年由湿转干、AD 600-1400年干旱以及AD 1400年后湿润的特征;对比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南部在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暖干”/“冷湿”的特征
以2,6-吡啶二羧酸单甲酯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中心原子分别为C、N、O的化合物1~3.化合物3可在甲醇、乙醇、丙酮、乙腈、乙酸乙酯,DMSO/H2O(4/1,v/v),DMF/H2O(4/1,v/v),1,4-二氧六环/H2O(4/1,v/v)等溶剂中形成凝胶.通过多种表征技术对化合物3在甲醇中的自组装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是其形成凝胶的主要驱动力.
本文研究一个具有Lévy噪声干扰的急性和慢性丙肝病毒感染流行病随机模型的动力学行为.首先证明随机模型全局正解的存在唯一性,其次利用随机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在一定条件下,全局正解的持久性和灭绝性.
将部分外露悬浮管桩下面对应的土体视为虚土管桩,利用Winker弹簧-阻尼器模型来刻画桩周土、桩芯土与管桩的动力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了部分外露悬浮管桩的水平振动模型.通过求解桩周土和桩芯土层水平振动,得到了桩周土和桩芯土对部分外露悬浮管桩的水平作用;运用初始参数法和传递矩阵法,得到了部分外露悬浮管桩的水平动力阻抗.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管桩下土层厚度较小时,桩端边界条件对部分外露悬浮管桩水平动力阻抗的影响不大;外露部分的桩长影响水平动力阻抗实部和虚部随频率的变化规律;管桩内半径即管桩壁厚和管桩与土体剪切模量比对管
茶树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研究的发展,推动了对茶叶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和茶树基因组进化的了解.利用44篇参考文献,综述近10年来国内外在茶树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基因挖掘与功能解析、表观遗传学、起源与驯化、代谢组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前景和可能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