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198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教材中,由于古代史部分的政治、军事、文化知识具有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特点,所以老师爱讲,学生爱听,教学效果比较好。但经济史、民族关系史部分的内容枯燥且难以理解,所以教师讲起来常感力不从心,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效果也往往事倍功半。于是,我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和教学现状,在经济史、民族关系史部分的教学中加入了一些生动有趣且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学效果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下面,笔者将自己的一些心得整理成文,以供同仁参考,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一、经济史部分
  经济史专题包括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土地兼并、经济重心南移、赋税制度等内容。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我结合一些汉字、诗词、民歌来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讲“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时,我穿插了对这几个宁词的讲解:“福”、“富”。“男”、“江山社稷”。“福”、“富”均有“田”作偏旁部首,这说明,在古人看来,拥有土地才能幸福,拥有土地意味着富裕;“男”的构成表明男子是农业的主要劳动力,就像在原始社会采集经济阶段,妇女由自身的优势在生产:生活中一度处于主导地位而普遍受到尊敬一样,封建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由于男子身强体壮,在扶犁翻地上的绝对优势造成长达两千年之久的男尊女卑状况。此外,古人常把“江山”与“社稷”相提并论,社稷的原始含义即土地神和五谷神,把国家和土地粮食等同,可见在古代是以农立国的。在讲“土地兼并”问题时,我吟诵了《悯农》中的两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然后让同学们围绕诗句谈自己的想法。经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在封建社会,土地是养家活命的根本,地主依仗权势兼并土地,农民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身上衣、口中食。农民辛苦一年,劳动成果却不能归自己所有,结果只能饿死。这样,土地兼并及其后果在学生头脑中就变得具体直观,易于理解掌握。“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知识难点,在讲这一问题时,我以二十四节气这一人所共知的常识为切入点,用环环相扣的提问来化解难点。现将具体过程简述如下:
  师: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相对来说它更适用于北方的黄河流域,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与当地气候、物候更为吻合。
  师: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综合天文、物候、农业、气象等经验总结出来的,因此,二十四节气和农事安排密不可分,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请结合第一个问题思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这充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重心(尤其是农业)在北方黄河流域。
  师:大家知道,唐宋以后,江南除了是一个地理名词外,还成为富庶繁荣的代名词。一个地方如果物产丰富,人民丰衣足食,往往被冠以“某某江南”的称呼,如宁夏平原由于水草丰美被称为“塞上江南”,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充分说明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富庶丰饶。
  通过启发诱导,在师生一问一答之间,问题迎刃而解。
  二、民族关系史部分
  民族关系专题包括民族战争、民族融合、民族迁徙、对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等内容。在讲“民族迁徙”问题时,我以江苏南通名称的由来为突破口。历史上,迫于北方长期战乱,通州(今北京通县)地区的人民被迫举家南迁,到达江南后,他们非常怀念自己的故乡,为了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他们把自己在江南的定居地称为通州,南通州的名称由此而来。而在讲“对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这部分知识时,我强调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因此,必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在授课时,我以金庸的武侠小说为切入点。金庸的小说广为人知,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金庸本人的民族观。金庸前期思想较正统,甚至带有大汉族主义色彩,如在其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中,主人公陈家洛一心想策反乾隆,志在反清复明,光复汉家河山,带有典型的汉族本位主义思想。金庸后期的小说所体现的民族观有了很大改变,《天龙八部》中的主人公萧峰本为契丹人,但却生于宋地,最后为阻止辽国攻宋,不惜牺牲个人生命;《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明确承认“康熙治国远强于明代诸君”,对传统的反清复明思想提出质疑,小说在最后借其母亲之口道出的韦小宝身世,也隐含着民族融合的思想。
  这样,我利用大多数学生所熟知的内容,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什么是正确的民族观,并且顺带指出了正确的读书方法,即边读书,边思考,从书中读出道理。
  直观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并且经久难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但开展趣味教学时引用的内容应恰到好处,不可过多过滥,否则不但不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会喧宾夺主。
其他文献
近年来,历史新题层出不穷,争议性试题也时常出现。处置争议性试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争议点进行分析和利用,以降低对教学的负面影响。如果处置得当,还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比较以下两幅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  )  1871年德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  近代美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  A.都彰显了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  B.两国代议机关的职能不同  C.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考命题技巧的发展、进步,现代史观逐渐进入了中考命题专家的视野,他们在许多中考历史试题中渗透了现代化(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和社会史观。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灵魂,在中考复习中历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运用现代史观,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以理论统领史实,分析具体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进而用史实印证历史理论,提炼历史发展规律,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
地理高考的考查核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近几年来地理高考试题更加凸显这一特色,往往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设置情境,以能力立意为中心,要求考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种现象进行综合的分析。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用案例进行教学能很好地将地理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达成高考考核目标。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教学时间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英语在生活与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各地急需大量英语实用型人才,高职作为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学校,是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的基地,但高职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低,尚若将被学生喜爱的电影导入教学,是否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文为此展开研究,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电影教学的优势、成本与成效等多个角度分析其可行性。  【关键词】英文电影;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常态,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开始应用信息技术。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得出一系列教学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英语;应用探析  【作者简介】李智文,江苏省扬州市甘泉小学。  小学生学习英语也是有一定困难的,有些教师在教学时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创新,让学生对英语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看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落实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上。当前,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人们越来越关注人文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
【摘要】影视作品日渐成为各国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翻译的质量不仅会影响观众的观赏体验,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本文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以《权力的游戏》字幕翻译为例,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的角度探究译者主体性在字幕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译者主体性;《权力的游戏》字幕翻译  【作者简介】董捷(1997.03,10-),女,汉族,山东泰安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
【摘要】反馈是第二语言写作的重要环节,教师的及时科学反馈能够帮助学生们及时发现自身写作问题与不足,实现写作兴趣及写作能力的协同发展,进而为二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语言学习的写作反馈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纠正性反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式,教师围绕学生写作成果的错误展开反馈输入,为学生们的自我修改提供参考信信息,这也是二语写作教育与学习中最常用的反馈方式。国内外众多专家与学者围绕纠正反馈效能展开
唐朝初期,唐太宗提出了反绮靡的文风主张,但齐梁宫体仍在发展。一直到“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出现,文坛诗风才由齐梁以来的婉缛变为清劲、豪放。从此,初唐诗歌迈出绮靡的阴霾,为走向明朗、豪放之路做出了典范,实为大唐之音的始发。  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上官体在诗坛上有巨大的影响,诗风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号称“初唐四杰”)虽然未能完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肩负“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历史重任的当代教师,应该如何使“中国梦”美梦成真?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体现时代性,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关注国内外形势……”这为我们明确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搜集、运用时事政治的综合能力。  一、关注社会热点的原因  关注社会热点是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