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语文课堂三维目标的理解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188413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环节,是体现“课标”、落实“课标”、展示老师对“三维”目标理解和把握程度的最好平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本质的属性,明确地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具体目的与要求。
  所谓知识与技能,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诵读习惯的养成和诵读能力的提升……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点拨他们的心灵感悟,从而掌握阅读与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要求语文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拓展延伸,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分享中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从而达到塑造他们健康人格的目的。
  “三维”目标的内容和要求,决定了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行为中,必须努力实现“两大转变”。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教师要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学生要由传统的“机械地、被动地”接受型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在实现了上述“两大转变”的基础上,老师还必须明确“三维”目标不是机械的、对立的,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更不能“三一三余一”地平均使用力量,甚至本末倒置,而应做到既“水乳交融”,又各有侧重。一般说来,语文教学要充满“语文味”,就必须偏重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老师对“三维”目标的认识和把握没有完全到位,往往会出现比例失调甚至走入误区的现象。例如:有的老师在讲《田忌赛马》时,重点讲解田忌两次“选马布阵”的方法与技巧,重在分析孙膑的人物形象,而对课文中的“疑惑、轻蔑、讥讽、夸耀、扫兴、得意洋洋、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转败为胜”等词语却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体验和运用。又如:有的老师在讲《小巷深处》时,重在情感教育,重在对“母爱”的分析,而对于文中体现“母爱”的词语和突出“盲母”形象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等等语文知识与技能,却搁置一边,不闻不问,把一堂语文课变成了思想政治课,真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园”。
  当然,也有的语文课仅注重知识与技能而遗忘了情感教育,这也是一个误区。
  要防止上述“两个极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维”目标,一是要把握主次,突出重点,紧紧咬住语文课程标准不放松;二是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生活实际,找准拓展延伸的切入点;三是要多听课,包括听其他学科的课,汲取他们处理和落实“三维”的经验,借鉴他们的思路和作法。例如两堂理科的课,对我的启发和教益很深,一堂是物理课,老师讲“杠杆原理”。在讲清杠杆原理及其运用的同时,老师列举了不法商贩利用杠杆原理短斤少两的伎俩,因势利导地向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另一堂是小学数学课,老师讲“秒的认识”,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及其进率有个完整的了解,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花一二分钟讲“争分夺秒、珍惜时间”的谚语故事和在红绿灯下“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道理,情感教育花的时间虽然不多,但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珍惜时间”和“安全教育”同样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将终身受益。这两堂课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三维”目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我们语文教师如何把握和处理“三维”关系,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熊仁山,江西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西丰城。本文编校:老猛
其他文献
晓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于湖北保康。1979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1985年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在《收获》《花城》《作家》《钟山》《天涯》《长城》《大家》《山花》《江南》《十月》《上海文学》等刊发表小说四百万字。出版长篇小说《五里铺》《大学故事》《成长记》《苦笑记》《求爱记》5部,中篇小说集《重上娘山》《路边店》2部
关于课堂教学的效益问题,特级教师邓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它是教学的命门。下面,我从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角度,结合我县赵晓丽老师《背影》一课谈几点看法。  首先,高效课堂应是一个充分凸显学生生长的课堂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之中,应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之中,学生始终占据课堂舞台的中央,在弥漫着语文气息的原野上,充分地感受着文字之美、章法之美、情感之美、理性之美,忘情地感悟、表
一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中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篇幅大,分值重,理所当然地受到师生的重视。在备考过程中,教师们通常都会安排大量的时间进行现代文阅读的“强化训练”,找来不少近年的中考题或模拟题让学生反复地练习。据粗略统计,一般考生在备考阶段要阅读的练习题选文少说也在100篇以上。做了这么多题,读了这么多文章,考试的情况又怎么样呢?从不同层次学校的师生反馈情况来看,大家都感到遗憾,因为从教学和复习所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等话,这“不平”和“曲”,就是文章张弛有度、行文收放自如、结构精巧别致的重要特征之一。好文章行文要有曲折,有起伏,有变化,有波澜。诗歌亦如此,歌以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有时诗人为了追求一种诸如异峰突起、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曲径通幽、跌宕起伏、张弛扬抑的表达效果,故意掀起波澜,有时正话反说,有时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含蓄,立意要精深。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此境地,因此,诗人常借助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正因如此,用典也造成了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语言障碍之一。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
我是1979年出生的,按照一天三餐算来,至今已经吃过几万顿饭了。可是,在这几万顿饭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却只有三顿饭。  给我印象最深的第一顿饭应该是在1986年吧,也就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我清楚的记得那天早上妈妈煮饭的时候只放了一把米,在米快要煮熟了的时候,放进去了一大钵子洗干净的白菜叶子,不一会儿,锅里就成了一锅绿汤。看着在锅里煮着的绿的晶莹剔透的饭,我急得在灶前转来转去,妈妈一边忙碌一边批评我,
感悟这一理念第一次被写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是在2000年金秋时节。之后陆续起用的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理念。这是吸收多年来语文教学研究成果的结晶,真正符合语文教学的认知规律。  自2002年秋季起,桐城市教研室中学语文学科组通过省规划办正式立项进行了省级课题“中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研究”。历经四个年头,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些成果,现综合作一阐述,以期得到同仁与方家的指教。  
在文言文中,有这样一些十分有趣的词,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却能表现出两个完全相反的意义来。在解释这类词的意义时,就不能顺着原来词义的近似方面去引申,只能从原有词义的反面去解释。这种现象,就是训诂学上所说的“反训”,这类词就叫“反训词”。下面举30个这种反训词的例子。  【报】①报恩报答义。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木瓜》“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汉书·韩信传》②判罪、治
古人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又说“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这让我们看到了结构之于作文的重要意义。文章的结构即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它既是内容题材的组织方式,又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外化形态,成为评估文章品质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写作训练中最重要、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高中阶段则应以训练复杂记叙文的写作为主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么缤纷复杂的内心情感借助于怎样的表达,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呢?对于纯粹描写景色的文章来说,自然显得有些困难。但是,古今中外文学殿堂中的那些经典、名篇往往能把写景和抒情完美地融为一体,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最佳境界。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之所以感人至深,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文章真正实现了情景交融。在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真美,那山、那水、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