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认为新课改倡导学生探究学习非常必要,但接受式学习也不能偏废,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及知识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面对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得到的知识,可以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探索;面对一些概念、陈述性的知识,应选择接受式学习。不论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法,目的都是一个,都是调动学生的學习积极性,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 新课改 探索
《课程标准》不再单纯地依据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新课改的理念引导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在不断更新,但有些教师不能正确体会课改精神,还习惯于“以本为本”,从欲设的教案出发,用环环相扣的小问题接二连三地发问,一群学生始终被这样的小问题牵引着,跟在老师的后面亦步亦趋轮流作答。课堂上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多了,但教师往往充当了发令员,频频发出指令,学生只是被动的充当操作工,马不停蹄地执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只有让传统与课改和谐相生,既继承传统中精华的东西,又能很好地渗透新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才能和谐发展。
一、探索与接受的和谐
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对促进学生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无疑是明显的,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在探索中有所获得。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学生探究学习”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让学生探究可以得到,有些内容是约定俗成的,决不能靠学生去发现,而且也发现不了。如导体、绝缘体、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接受式学习也有让其他学习方式所不能取代的优点。首先它能使学生迅速、大量地掌握知识,又可以避免认识过程中许多不必要的结果,让学生去重复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因为一些内容不但不可能,也没必要。再就是接受式教育,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充分有效地利用科学知识的结论,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
二、预设与生成的和谐
受课改精神的影响, “你喜欢哪个问题就解决哪个问题”是目前课堂中使用最多的一句话,用一位教研员的话: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新课改需要生成的课堂。然而,不少教师简单地、机械地解读了“生成”从而将“预设”完全摒弃。漫无边际地生成挤占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或许学生活跃了,课堂热闹了,但是表面的浮华终究掩盖不了实质的苍白。特级教师黄爱华在她的讲座里曾举这样一个实例:一位语文教师在上《矛与盾》时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打仗的武器?”学生回答十分积极,但都是枪炮坦克类的现代武器,就是没人说矛与盾。这位教师没曾想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没人回答,埋怨学生不配合。试想如果她再加上一个条件,即古代的兵器,那结果该是个什么样呢?所以说:精彩的生成源于精细的预设。因此,教师有必要对课堂做好充分的预设,对结果要了然于心,对过程要多做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教师又该怎么引导?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也才有可能收获许多预设的精彩。所以,真正的“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预料之外。可见,预设与生成并非互相矛盾,也不是水火不容。关键是在预设与生成之间找到平衡,让二者和谐共处。
三、独立与合作的和谐
小组合作学习理应成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首选方式,它正日渐为广大教师所重视。于是,在各级各类观摩课和示范课中,小组合作学习频频使用于课堂。有的一节课反复使用合作学习,教师一会喊开始,一会喊停:学生一会向后转,一会向前坐,整节课忙得不亦乐乎。像这样浅尝辄止的合作学习取代了学生的独立探究。独立、合作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合作学习,必须以独立探究为支点,独立探究,在合作学习中得以验证、完善。不经过独立思考,学生不能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在交流时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合作学习成为形式。时间长了,学生的思维会退化、个性会弱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习惯的培养,在开展对话时,教师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每位学生面对教师的提问,有一个自己的判断与思考的时间,教师要珍惜这段沉寂。诚然,默默思考远没有各抒己见热闹,但在这默默思考中却蕴藏着心灵的对话,有思维的碰撞,有对文字的理解,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一句话,不能以合作取代独立,要让合作与独立相得益彰。
四、约束和自由的和谐
新课改提倡给学生以个性自由。发展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自主探究,或同伴合作,或小组交流。学习形式的开放,必然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开放,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倡创新求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倡导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让课堂富有生命的活力。但有些教师片面理解课改精神。为了让学生活跃,解除了多年来课堂上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禁令:听课不必认真,回答问题不必先举手争得老师同意后再发言,讨论问题可以到处乱跑。我们看到的课堂:学生东张西望的,窃窃私语的,甚至还有打打闹闹的,几乎有相当的学生身心游离于课堂之外。哈佛大学的一句名言:成功=智慧+纪律,看来美国人也是十分重视约束的。
总之,传统与课改,都应以实践的观点去把握,二者不可偏废,只有让两者和谐相处,才能使教学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 新课改 探索
《课程标准》不再单纯地依据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新课改的理念引导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在不断更新,但有些教师不能正确体会课改精神,还习惯于“以本为本”,从欲设的教案出发,用环环相扣的小问题接二连三地发问,一群学生始终被这样的小问题牵引着,跟在老师的后面亦步亦趋轮流作答。课堂上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多了,但教师往往充当了发令员,频频发出指令,学生只是被动的充当操作工,马不停蹄地执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只有让传统与课改和谐相生,既继承传统中精华的东西,又能很好地渗透新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才能和谐发展。
一、探索与接受的和谐
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对促进学生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无疑是明显的,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在探索中有所获得。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学生探究学习”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让学生探究可以得到,有些内容是约定俗成的,决不能靠学生去发现,而且也发现不了。如导体、绝缘体、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接受式学习也有让其他学习方式所不能取代的优点。首先它能使学生迅速、大量地掌握知识,又可以避免认识过程中许多不必要的结果,让学生去重复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因为一些内容不但不可能,也没必要。再就是接受式教育,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充分有效地利用科学知识的结论,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
二、预设与生成的和谐
受课改精神的影响, “你喜欢哪个问题就解决哪个问题”是目前课堂中使用最多的一句话,用一位教研员的话: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新课改需要生成的课堂。然而,不少教师简单地、机械地解读了“生成”从而将“预设”完全摒弃。漫无边际地生成挤占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或许学生活跃了,课堂热闹了,但是表面的浮华终究掩盖不了实质的苍白。特级教师黄爱华在她的讲座里曾举这样一个实例:一位语文教师在上《矛与盾》时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打仗的武器?”学生回答十分积极,但都是枪炮坦克类的现代武器,就是没人说矛与盾。这位教师没曾想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没人回答,埋怨学生不配合。试想如果她再加上一个条件,即古代的兵器,那结果该是个什么样呢?所以说:精彩的生成源于精细的预设。因此,教师有必要对课堂做好充分的预设,对结果要了然于心,对过程要多做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教师又该怎么引导?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也才有可能收获许多预设的精彩。所以,真正的“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预料之外。可见,预设与生成并非互相矛盾,也不是水火不容。关键是在预设与生成之间找到平衡,让二者和谐共处。
三、独立与合作的和谐
小组合作学习理应成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首选方式,它正日渐为广大教师所重视。于是,在各级各类观摩课和示范课中,小组合作学习频频使用于课堂。有的一节课反复使用合作学习,教师一会喊开始,一会喊停:学生一会向后转,一会向前坐,整节课忙得不亦乐乎。像这样浅尝辄止的合作学习取代了学生的独立探究。独立、合作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合作学习,必须以独立探究为支点,独立探究,在合作学习中得以验证、完善。不经过独立思考,学生不能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在交流时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合作学习成为形式。时间长了,学生的思维会退化、个性会弱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习惯的培养,在开展对话时,教师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每位学生面对教师的提问,有一个自己的判断与思考的时间,教师要珍惜这段沉寂。诚然,默默思考远没有各抒己见热闹,但在这默默思考中却蕴藏着心灵的对话,有思维的碰撞,有对文字的理解,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一句话,不能以合作取代独立,要让合作与独立相得益彰。
四、约束和自由的和谐
新课改提倡给学生以个性自由。发展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自主探究,或同伴合作,或小组交流。学习形式的开放,必然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开放,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倡创新求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倡导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让课堂富有生命的活力。但有些教师片面理解课改精神。为了让学生活跃,解除了多年来课堂上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禁令:听课不必认真,回答问题不必先举手争得老师同意后再发言,讨论问题可以到处乱跑。我们看到的课堂:学生东张西望的,窃窃私语的,甚至还有打打闹闹的,几乎有相当的学生身心游离于课堂之外。哈佛大学的一句名言:成功=智慧+纪律,看来美国人也是十分重视约束的。
总之,传统与课改,都应以实践的观点去把握,二者不可偏废,只有让两者和谐相处,才能使教学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