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实际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微讲解,通过引导学生的进一步深入知识,达到提升高中数学知识水平的目的.本文先对“微教学”的概念进行简要分析,然后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际,探讨微教学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高中数学;微教学;实践
微教学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问题、小策略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以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一、“微教学”概述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已经进入到“微时代”,有了微信、微博,并且逐渐产生微课、微型课以及微讲座等.而从教学的角度分析,微教学包括目标设计、评价设计以及方案编写等;从主要的教学行为分析,微行为则包括对话、指导以及呈现等;从教学辅助手段的方向看,微辅助包括动机激发、设备应用、氛围营造等;从课堂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微管理包括课堂问题的处理以及预防等.
开展数学微教学研究,其主要内容并不在于验证一种教学理论,而是在于解决实际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实际价值.微教学的研究也主要是针对数学教学问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发生的问题,并不是某一种教学理论的假设.微教学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课堂提出小问题、小课题或者小策略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且微教学需要相关教师进行集体研究,以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高中数学“微教学”实践
(一)知识微变形
高中数学知识内容中,有很多的知识内容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地进行知识内容讲解,虽然能够很快地将教学内容讲解完,但是之后只能一条接一条地进行题目的讲解,其实这样无论是难度还是跨度上都比较大,而如果将问题进行微变形,则往往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以便快速得出结果.
比如,在苏教版必修五“基本不等式”的教学中,该课程讲解了基本不等式的三种证明方法,即比较法、分析法以及综合法.例如,已知a,b,c>0,a b c=1,求证1a 1b 1c≥9.在该不等式的证明上,教师常常会强调让学生在“一正、二定、三等”层面进行考虑,并且考虑如何在变形上大做文章.然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可以在微环节中通过情境构建的方式,往往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数学内容.比如,比较ab以及a b2的大小.在该问题的求解上,可以将问题构建为一个直角三角形问题,即将内容变成a2 b2≥4·12ab,在理解这一微变式上,主要是将a与b理解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并且为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成的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应不小于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此外,教师还可以将问题微变形成代数问题,将ab与a b2的大小比较问题变为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于其等比中项的问题,这样就让人一目了然.
两种微变的证明方法比较自然,学生也更加容易理解,这种比较法是较容易实现的一种,然而如何将比较法逐渐过渡到更高层次的分析法以及综合法,实际教学中发现,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先动手做,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指导来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求解函数y=x 16x 2(x>-2)的最小值.就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求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求解函数y=x 1x(x>0)的最小值,再微变形.
微变1:已知x>0,求函数y=x 16x的最小值.
微变2:已知x>-2,求函数y=(x 2) 16x 2的最小值.
微变3:已知x>-2,求函数y=x 16x 2的最小值.
通过三次微变形,学生才会对数学证明中的“一正、二定、三等”获得深刻的理解以及强烈的印象,从而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课题微探究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微型探究教学,就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确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以此依据制订微型课程探究课题,该方式可以有效调动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氛围,以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抵触,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展知识探究学习.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高中数学“余弦定理”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游戏来开展微课游戏,比如,可以将矩形ABCD作为贪吃蛇的游戏界面,并且提问:“有线段OP垂直于线段AD,贪吃蛇从AD的中点出发,逐渐移动到P点,现有一个豆子从B处移动至A处,贪吃蛇从P点开始向豆子方向进行匀速移动,两者的路径均为直线,问两者速度相等的情形下,贪吃蛇在什么位置可以吃到豆子?”该问题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游戏心理,并且将游戏与知识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而且还可以在探究与实践过程中逐渐提高學生的数学素养.
三、结语
高中数学教学应少一点花哨、多一些实际,需要的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及改进,从课堂教学细节中着手,于细微处见功夫,真正做到从细微中探讨知识,使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愉快,以使教师逐渐完成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学生也能够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数学综合知识与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微教学;实践
微教学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问题、小策略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以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一、“微教学”概述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已经进入到“微时代”,有了微信、微博,并且逐渐产生微课、微型课以及微讲座等.而从教学的角度分析,微教学包括目标设计、评价设计以及方案编写等;从主要的教学行为分析,微行为则包括对话、指导以及呈现等;从教学辅助手段的方向看,微辅助包括动机激发、设备应用、氛围营造等;从课堂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微管理包括课堂问题的处理以及预防等.
开展数学微教学研究,其主要内容并不在于验证一种教学理论,而是在于解决实际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实际价值.微教学的研究也主要是针对数学教学问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发生的问题,并不是某一种教学理论的假设.微教学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课堂提出小问题、小课题或者小策略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且微教学需要相关教师进行集体研究,以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高中数学“微教学”实践
(一)知识微变形
高中数学知识内容中,有很多的知识内容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地进行知识内容讲解,虽然能够很快地将教学内容讲解完,但是之后只能一条接一条地进行题目的讲解,其实这样无论是难度还是跨度上都比较大,而如果将问题进行微变形,则往往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以便快速得出结果.
比如,在苏教版必修五“基本不等式”的教学中,该课程讲解了基本不等式的三种证明方法,即比较法、分析法以及综合法.例如,已知a,b,c>0,a b c=1,求证1a 1b 1c≥9.在该不等式的证明上,教师常常会强调让学生在“一正、二定、三等”层面进行考虑,并且考虑如何在变形上大做文章.然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可以在微环节中通过情境构建的方式,往往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数学内容.比如,比较ab以及a b2的大小.在该问题的求解上,可以将问题构建为一个直角三角形问题,即将内容变成a2 b2≥4·12ab,在理解这一微变式上,主要是将a与b理解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并且为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成的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应不小于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此外,教师还可以将问题微变形成代数问题,将ab与a b2的大小比较问题变为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于其等比中项的问题,这样就让人一目了然.
两种微变的证明方法比较自然,学生也更加容易理解,这种比较法是较容易实现的一种,然而如何将比较法逐渐过渡到更高层次的分析法以及综合法,实际教学中发现,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先动手做,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指导来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求解函数y=x 16x 2(x>-2)的最小值.就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求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求解函数y=x 1x(x>0)的最小值,再微变形.
微变1:已知x>0,求函数y=x 16x的最小值.
微变2:已知x>-2,求函数y=(x 2) 16x 2的最小值.
微变3:已知x>-2,求函数y=x 16x 2的最小值.
通过三次微变形,学生才会对数学证明中的“一正、二定、三等”获得深刻的理解以及强烈的印象,从而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课题微探究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微型探究教学,就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确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以此依据制订微型课程探究课题,该方式可以有效调动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氛围,以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抵触,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展知识探究学习.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高中数学“余弦定理”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游戏来开展微课游戏,比如,可以将矩形ABCD作为贪吃蛇的游戏界面,并且提问:“有线段OP垂直于线段AD,贪吃蛇从AD的中点出发,逐渐移动到P点,现有一个豆子从B处移动至A处,贪吃蛇从P点开始向豆子方向进行匀速移动,两者的路径均为直线,问两者速度相等的情形下,贪吃蛇在什么位置可以吃到豆子?”该问题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游戏心理,并且将游戏与知识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而且还可以在探究与实践过程中逐渐提高學生的数学素养.
三、结语
高中数学教学应少一点花哨、多一些实际,需要的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及改进,从课堂教学细节中着手,于细微处见功夫,真正做到从细微中探讨知识,使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愉快,以使教师逐渐完成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学生也能够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数学综合知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