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三牧”谱新篇 乡村振兴再发展(二)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ao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内蒙古农牧业全面升级、农村牧区全面进步、农牧民全面发展。当前,乡村生产要素向城市流动、乡村产业羸弱、乡村治理弱化、乡土文化衰落等问题成为制约乡村振兴重要因素。实现内蒙古乡村振兴要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思维定式,加快改革创新,加强统筹设计,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汇聚全社会各类要素,共同支撑乡村振兴和繁荣的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内蒙古 三农三牧 改革创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安全稳定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承载着独特的使命和责任,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有利于加快补齐农牧业农村牧区短板,让农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牧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牧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区农牧业不发达、农村牧区不兴旺、农牧民不富裕的“三农三牧”问题,让美丽乡村成为亮丽内蒙古的鲜明底色。
  一、当前实现内蒙古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
  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这是由乡村振兴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的。由于长期受重城市轻乡村思维定势的影响,乡村振兴受阻于诸多制度性因素,只有破除这些阻碍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探索出农牧业和乡村现代化的路径,才能制定出促进乡村振兴的合理措施。
  (一)城乡单向要素流动制约乡村振兴
  目前在城乡关系上,长期存在的城市中心发展思路,导致了乡村人才、资金、资源与信息向城市的单向集中。受西方发展经验的影响,通过“非农化”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思维,快速推进城镇化,把乡村通过土地商业化、居住楼宇化变成城市化的小区和集镇,推动农村牧区土地、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大量地向城市集中,大有城镇化“消灭”农村社会的趋势。而出于保护农村牧区以土地为核心的利益不受侵害,城市人才下乡和返乡,在制度上又受到诸多限制,特别是农村牧区的土地所有权成为城市人返乡难以触碰的禁区。城乡单向要素流动导致农村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乡村严重“失血”、“贫血”。对此,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乔光华指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表明,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无论地域还是行业,要想迅速实现振兴,必须要全社会的资本、技术、人才、资源通过各种机制迅速向某一领域集中,沒有要素的快速集聚,要想实现振兴是不可能的。目前,乡村日益萧条、衰落的趋势都难以遏制,更枉谈振兴。
  (二)乡村产业羸弱制约乡村振兴
  实现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是基础,而乡村产业特别是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严重制约乡村的振兴。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弱,产业雷同严重、市场无序竞争,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不足。农牧业是农村牧区的基础产业,一方面以大水、大药、大肥为代表的透支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使得农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另一方面务农(牧)收入份额持续下降,使得农(牧)业在农(牧)民择业和收入选择中被不断边缘化;而农村牧区第二产业普遍产业层次低、生产粗放、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松散;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领域,规模偏小,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低,竞争能力弱。尤为突出的是一二三产融合度不深,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不够。薄弱的乡村产业导致乡村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性差,资源转化能力弱,劳动力吸纳能力不强,难以支撑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三)乡村治理弱化制约乡村振兴
  在城镇化进程中,原来城乡互相隔离、各自封闭治理的状况被打破,乡村治理面临城镇化发展的新挑战。乡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日渐突出;劳动力大量输出造成建设主体缺位;行政村的职能难以转化,权力有资本化趋势;社区大规模调整使村民缺乏社区认同意识;地方宗族、黑恶势力干扰;村级发展成果的利益协调机制、成果共享机制等尚未健全;农牧民利益表达渠道缺失,官民冲突严重;村“两委”老化弱化严重;农牧民参与村庄事务的热情低;传统文化的纽带作用日渐丧失,乡村缺乏认同感和凝聚力,导致乡村治理呈现失序状态。内蒙古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双宝认为,在乡村人口老龄化和嘎查村“空心化”的背景下,乡村治理不仅遇到了缺乏治理人才的困境,甚至部分嘎查村基本公共事务和民主自治无法正常运行,更谈不上乡村治理创新,而乡村社会正在分化,实现各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乡村治理的重大课题。
  (四)乡土文化衰落制约乡村振兴
  伴随着城镇化对农村牧区土地和村庄的侵蚀的同时,乡土文化也在被侵蚀,导致乡村文化日渐式微,传统文化、民俗文化逐渐淡化。一方面,美丽乡村文化的环境载体——村落、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让路于资金需求、生活条件改善的需求和城市扩张,使得文化的载体濒于消失,另一方面,农村牧区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和主流群体——中青年农牧民大量进城务工较少返乡,使得文化传承的人的载体日渐缺失,直接导致了乡村社会文化的空心化。即使进行乡土文化的开放,其文化资源利用程度也较低,乡村文化活动缺乏参与性、体验性,文化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本优势。优秀道德规范、公序良俗失效,与此相悖的是陈规陋习、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开始蔓延,传销组织、邪教组织势力有所抬头,严重侵蚀农村社会风气和基层政权稳定。内蒙古政府研究室社会处韩福荣的调研材料进一步表明,内蒙古牧区文化供给尤其短缺:受语言等因素的限制,汉译蒙的文化艺术作品数量严重不足,蒙古语软件研发利用严重滞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转换性创作严重落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严重不够。
  二、加快内蒙古乡村振兴的建议
  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思维定式,放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统筹考虑。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国家现代社会主要矛盾主战场向农村牧区的深度延伸,是有效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向农村牧区的深度延伸,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农村牧区的深度延伸,是国家实施“两步走”中国梦总体目标向农村牧区的深度延伸,因而必须统筹兼顾,综合施策。   (一)改革创新统领乡村振兴
  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内蒙古首要的是加快推进农村牧区改革,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准确把握改革的切入点。要以改革为突破口,切实发挥制度、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吸引全社会资源要素向农村牧区集聚,激发农村牧区各类要素潜能和各类主体活力。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蔡常青强调,改革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只有破解阻滞和影响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实现跨越式提升,而土地改革是所有制度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和第一要素,农村最大的潜力是土地,目前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弹性和余地也很大。
  (二)顶层设计统筹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前所未有的长远性和全局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顶层设计,规划先行,把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必须把阶段性、关联性、衔接性较强的规划整合起来,融合精准脱贫攻坚战、新型城镇化等专项工作,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乔光华院长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有全局观念,要在自治区整体规划下有序推进,站在系统性、全局性的视角下开展工。不能因为乡村振兴任务的紧迫性而打乱战略规划的全局,更要坚决避免运动式、口号式的工作方法。
  (三)要素汇聚推动乡村振兴
  人才、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汇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核心,人才下乡是根本、土地流通是前提、资本进村是支撑、产业兴旺是落脚点。乔光华院长认为,发展现代化的农业需要大量的人才、资金和先进技术,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调整改革生产关系,完善、补充和修正土地制度,要通过系列化的制度设计吸引城市的人口、资本、技术向乡村流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只有推动全社会要素回流乡村实现聚变效应,激发农村牧区各类要素潜能和各类主体活力,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四)产业融合支撑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基,而“三产融合”是乡村产业兴旺的主要抓手。新时代的农业产业发展要突破传统农林牧渔第一产业的发展格局,加快向第二、三产延伸。要以现代农业为支撑,发展现代高端、高新、高效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的融合,转换乡村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建立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马晓昀提出,要坚持质量兴农牧、绿色兴农牧,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牧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内蒙古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国转变。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董杰通过克什克腾旗传统卧式榨油法、乌审旗世界烤全牛大会、伊金霍洛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旗等典型案例表明了内蒙古用文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三产带动一产发展進而带动农民增收是大有可为的。
  (五)政企协同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联合参与、有机结合、互相作用的宏大工程,各方面的力量要有准确的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将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分工协同、有机结合,才能以最少的投入实现乡村振兴最大的效益。政府关键性的作用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惠农政策的支撑、体制机制的改革,营造保护各方利益的营商软环境,扭正运动式、片面化、“一刀切”的发展方式;市场要在乡村振兴资源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让农民和企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激发出农牧业农村牧区的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代建明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着金融创新不足、金融民主化推进缓慢等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本文将在多角度分析成因的基础上,对解决我国金融市场显存问题、推动金融创新与金融民主化提出意见。  关键词:传统金融行业 互联网金融 金融创新 金融民主化  一、我国传统金融行业资源错配,效率低下,民主化程度低  当前,我国金融领域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金融资源的错配,效率低下。
期刊
摘 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为我国边境民族地区发展增添了动力,进一步推动了向西合作。国家在促进民族地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新疆西北部地处丝路流域中心,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产业空间布局还不合理。丝路建设是新疆自治区实现跨越发展的难得机遇,如何抓住这一发展机遇,也成为新疆西北部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基于丝路流域合作的视角,通过分析新疆西北部具有的优势及发展面临
期刊
摘 要:本文对甘肃省康县乡村全域旅游模式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探讨了全域旅游模式的发展状况及经验措施,在此基础上得出具有创新思路的结论与经验启示,以期对内蒙古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乡村全域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业  当前,我国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正在悄然兴起。虽然乡村旅游在欧洲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但在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领域。乡村旅游作
期刊
摘 要: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广、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等特点。新常态下,依托内蒙古壮美的自然风光、绚美的历史文化、大美的民俗风情、和美的社会风尚等富集优质的旅游资源,借力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广大消费者绿色、健康、休闲、时尚的旅游需求,加快将内蒙古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绿色产业优势、持续健康的经济优势很必要,也很迫切。为此,本文从思想认识、战略规划、制度改革、要素支撑、文旅融合及宣传营销等方
期刊
摘 要:目前,内蒙古大数据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大数据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大数据产业体系尚不健全,全社会大数据发展理念和思维相对落后、数据共享开放程度不够、大数据应用水平较低,特别是大数据人才匮乏和创新发展能力弱成为制约我区大数据发展的瓶颈。深入分析内蒙古大数据发展现状及其影响,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对于加快建设数字内蒙古,更好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期刊
摘 要:全国各地进行的“村改居”工作过程中,出现并发展了社区管理方式的契约化。其出现与发展符合现代民主法治理念,符合农民的诚信传统和政治诉求,有其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形成了相对较完善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 契约化管理 法治原理 现实基础 运行机制  中国的城中村和城郊村落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村落在不断地减少,其中一个典型的模式就是政府主下导的“村改居”。“村改居”正有力
期刊
摘 要:面对脱贫攻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打好全区精准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健康乡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内蒙古发展思想的最新精神,是新时代内蒙古发展的行动指南,明确了内蒙古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路径和方法。学习好、领会透总书记重要讲话是贯彻落实好讲话精神的前提。总书记提出的“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总要求,是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
期刊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北部,曾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30年来,在当地政府、企业、民众的紧密配合下,库布其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累计治理6000多平方公里,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带动沙区10.2万名群众脱贫致富,成为全球唯一被大规模整体治理的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变成了名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事关内蒙古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对内蒙古富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又一次为内蒙古量身定制了行动纲领,也为内蒙古奋进新时代、谱写新篇章指明了方向 。  扎实推进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抓重点、补短板上下功夫。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