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从粗糙走向精致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eryan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道这几个句子要细细品读,但不知道应该怎样品读,于是只好叫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男声读,女声读,全班读,个别读,教师自己也示范着读,以为这就是品读。知道这里是个文本空白,可以充分开掘,但不知道怎么开掘利用,于是,只好笼统地说:这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请你拿出笔,把它写下来,由学生天马行空。知道文本情景体验的重要,可不知道哪些情景可引导学生体验,哪些情景无法让学生体验,于是,只好随心所欲,想着体验就体验……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课堂教学现象,相当普遍。知其然,这说明教师们在理念层面已经认识到位了,教学思想和观念已经更新了;不知其所以然,这说明教师们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还不得要领,或者说还没有方法和窍门,还不娴熟。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显得粗糙、粗疏、粗浅,就像烧菜,烧是烧熟了,作料也加了,但不入味,不美观,没香气。对于许多青年教师来说,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从“粗糙”到“精致”,不但要知其然,而且也要知其所以然,这样,阅读教学才会实在而有效。本文就当下阅读教学中的两种典型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象进行分析。在着重分析症状的同时,也将举出一些具体改进的方法。
  
  品读语段——简单重复
  
  品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形式,品字三个口,就是一遍又一遍的重读、思考、咀嚼,体会文字所包含的温度与情感、哲理与魅力。选择文本中的典型语段或句子,引导学生品读,既有助于理解的深入,也有利于阅读方法的掌握。许多语文教师都清楚,在精读课文教学中应该挑选部分段落进行品读,但是,对怎么带领学生品读,往往束手无策。例如《最后一头战象》(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阁楼上有半箩谷种和两串玉米。我以为它精神好转想吃东西了,就把两串玉米扔下去。嘎羧用鼻尖钩住。像丢垃圾似的甩出象房,继续焦躁不安地仰头吼叫。破篾席里面有一件类似马鞍的东西,我漫不经心地一脚把它踢下楼去。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选择这段文字进行重点品读,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段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嘎羧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内心世界,其语言张力十分庞大。怎么品读呢?一位教师是这样操作的:
  师:(请生朗读一遍后)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
  生:写了嘎羧始终不忘象鞍。
  师:说得很好。这段文字说明嘎羧对象鞍有很深的感情。下面请×××再朗读一遍,要求读出感情。(生读)那么,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嘎羧对谷种和玉米像丢垃圾似的丢了,而对象鞍却如获至宝。
  师:说得非常好。请×××再读一遍,要求读出不同的感情来。(生读)课文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写出了嘎羧对象鞍有着无比浓厚的感情,虽然二十六年过去了,但它依然念念不忘,全班同学再读一遍。
  这样读读讲讲,算不算品读呢?似乎可以算,因为也是边讲边读。但我以为,这是停留于文字表面的分析,是过于理性的拆解,它没有引导学生触及语言的温度,没有咀嚼出语言蕴藏着的浓浓的滋味。虽然在形式上有不同方式的朗读,但在实质上是简单重复,没有梯度。品读应该有提升,应该有理解上的深入,情感上的推进,语言上要能咀嚼出独特的滋味来。同样是上面这一段文字,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请生朗读一遍后)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嘎羧的什么情景?
  生:写了嘎羧见到象鞍时的激动情景。
  师:激动情景,“激动”一词概括得很好!你能读出激动来吗?(生读)激动的情景通常应该读得高昂而热烈,而你却读得低沉而缓慢,为什么?
  生:这是对嘎羧的动作描写,而不是嘎羧的语言。
  师:是通过动作来表现嘎羧内心的激动,而不是通过语言的描写来表现的,是不是?
  生:对。
  师:好。我们用低沉而缓慢的语调来读一遍。(读后)最能表现激动的是哪几句?
  生: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师:为什么是这几句?
  生:这里的许多动作都可以说明嘎羧当时的激动。
  师:为什么它“一下子安静下来”,好像不激动嘛?
  生:嘎羧表面安静,内心却心潮澎湃。
  师:“摩挲”是什么意思?摩挲,一般用在什么时候?久久地库挲表明了什么?
  生:“摩挲”是抚摸的意思。一般用在亲人之间。这里说明嘎羧见了象鞍就像见到了亲人。
  师:为什么“眼睛里泪光闪闪”呢?嘎羧想到了什么?
  生:嘎羧一定是想到了惨烈的战斗,想到了壮烈牺牲的战友。
  师:是的,正是惨烈的战斗和壮烈牺牲的战友让它激动不已。让我们带着这种深切的缅怀之情,再朗读一遍,要求读得深沉一些。
  这里,教师从情景描写的特点入手,先引导学生感悟情景的激动,再引导学生把握这个激动的特殊性:表面安静,内心激动。然后深入到关键性的词语——“一下子安静”“摩挲”“泪光闪闪”等,一一品味。从宏观一中观一微观,步步推进。层层深入。每推进一步,或全体,或个别,朗读一遍,一遍有一遍的具体要求。
  从上述例子中也许我们可以看出分析与品读的区别:分析侧重于内容的概括和语言形式的指认,是比较理性的梳理或拆解,是站在文本的岸边指指点点:而品读则是侧重于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品读先是进入文本之中的亲身沉浮,然后再爬上岸,说说议议,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空白开掘——嫁接舛错
  
  文本有空白。越是凝练的优秀作品,其空白点往往越多。开掘文本空白,是阅读教学中十分有效的事情,其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空白的文本相当于浓缩的干枣,让人一下子看不透彻,一开掘,犹如干枣浸涨了,让人看得清清楚楚。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此,许多教师都有足够的认识。但是,怎么做到有效开掘,有些教师往往不得要领。
  作家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被选入教材(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后,经常可以听到有教师执教这篇课文。课文后半部分在写到母亲给了“我”一元五角钱后,有这样一句: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这是一处文本空白,一个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一些教师在讲到这里时,往往这样安排:“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后,“我”是怎么想的呢?然后交流点评。
  生1:妈妈,你真是世界上最慈爱的母亲,我这一辈子永远不会忘记你的大恩大德。
  师:你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 子。
  生2:我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争取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为母亲争光。
  师:你有远大的理想,我相信你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生3:妈妈这么艰难挣到的钱,还给我买书。等我以后赚了大钱,一定要买很多山珍海味慰劳母亲,让她能安度晚年。
  师:你看到了母亲的艰难,你也看到了母亲的伟大。你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希望你能永远孝顺你的母亲。
  空白的开掘,不是随意的填充,必须吻合文本的原意,必须气脉相通。嫁接上去的语言必须血肉相连。《慈母情深》中的空白开掘,表面上看,学生写出来的这些话都围绕着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但实际上,它和原文的气脉不相通,语意不顺畅。“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个时候的“我”,怎么会想到全世界的母亲呢?怎么会想到以后一辈子呢?怎么会想到山珍海味呢?怎么可能还会想到要为国家、为人民好好读书呢?课文接下来不是有这样一句吗?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从这一句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我”想得很现实,想的就是眼前的东西,一点也不高大,更不长久,因为那时的作者还是个似懂非懂的大小孩。那学生写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崇高和博大”呢?主要是教师缺少引导,没有结合上下文:学生没有进入角色,只能借助惯用的思维和口号,写些大而空的话。有一位教师讲到这里时是这样引导的:“‘我’为什么拿着钱不去买《青年近卫军》而是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当时他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切口小,针对性强,又结合了下文,学生有了明确的指向,写出来的感想,文脉相通,贴切自然。比如:
  以前我不知道,妈妈的活原来这么苦!我太不懂事了!
  真的,我不该只想着自己读书,妈妈挣钱多不容易啊!
  书,不买了,以后总有机会的。听说罐头有营养,还是给妈妈买听罐头吧。
  要是妈妈的身体垮了,那我们的日子怎么过啊?妈妈,你也得补补呀!
  这些语言,没有高调,不是大话,却十分符合此时此境此人,与原文血脉相通。这样的开掘,才是有意义的。
  开掘空白,需要想象,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需要联系上下文,否则,就没办法开掘。这好像有一个窟窿要填充,总要先找到合适的材料,再采用恰当的方式。寻找填充的材料,就是想象力的发挥。
  从粗糙到精致,需要有一个“琢”的过程,“磨”的过程。“琢”什么?琢文本的主旨、情感,琢事件的前因后果,琢人物的个性特点,琢彼时彼地的生活环境;“磨”什么?磨文本的语言特点,磨出语言的韵味来,磨出语言的色彩和性格来。只有细细地“琢”和“磨”,才有可能一步步走向精致。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嘗试依据DOK理论4个层次,转变教师提问,设置若干与DOK理论框架相对应的问题,组织体育课堂教学,重现情境、温故知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锤炼学生足球运动中的深度思维,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DOK理论;足球教学;深度思维;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10-00-03  一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动了、课堂闹了,学科教学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冷静思考后却发现一些让人深思的客观存在,比如:教师教学展示课的情况很不错,但学生考试的情况却常常不理想;课堂上学生应答积极迅速,但阅读回答问题却经常得不到高分……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将大家的目光聚焦在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我国教育界人士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教学理念。虽然这个观念早已被
今年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正式颁布10周年。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学校体育被边缘化,体育课开课率严重不足,学校体育理论界各种观点沸沸扬扬,有关伤害事故等相关法规的缺失,一些有效强身健体的项目由于其自身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被取消,体育教师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学生体质全面下滑,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尤为明显,已关乎到全国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国家
《唯一的听众》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该组课文的单元导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显然,编者希望我们对文本有两个特别关注:第一,特别关注“环境、心理活动方面的描写”;第二,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描写来抒发美好情感的”。  再看该课“思考和练习”的第一题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
摘 要:本文介绍如何利用游戏,让学生自觉、开心地进行室内课广播操练习。  關键词:游戏;广播操;室内课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69-01  一、案例描述  又是下雨天。第三节课,我走进了六(2)班的教室,“ 同学们,这节课进行广播操动作展示。”大多数同学听了身体顿时矮了半截。“不过哪些同学展示,我们通过‘击鼓传花’游戏来决定
前不久,特级教师王崧舟为大家奉献了一堂特具语文味、文化味的课——(枫桥夜泊>。这堂课,王老师站在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文化传承的背景下来组织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整堂课设计精致,起承转合匠心独运。教者由意象“愁眠”入手,徐徐铺展,层层深入,高潮迭起,荡人心魄,充分展示了“诗意语文”的无穷魅力。然而,教者又始终没有背离语文的本色,课堂上自始至终呈现的
摘 要:关注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举措。当下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情怀趋向积极,但他们自我提升的方法仅有观摩课和身边的老教师,内容与形式单一,提升的广度与深度受限;学校领导不重视与经费不足是制约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建议通过加强信念教育、设置系统的研训内容、构建学习共同体、实施发展性评价等方式来提升乡村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  关键词:乡村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对
摘 要:推广奥林匹克教育是开展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举措,在“教育强国,体育强国”这一百年大计的双轮驱动之下,裴东光的奥林匹克教育之路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在留学海外的独自求学、回国后的实践教学、模拟奥运会的艰辛筹办、带领团队开创“北京模式”以及开展冬季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等不同阶段,裴东光始终将奥林匹克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关键词:奥林匹克教育;裴东光;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柏拉图:让我们去那儿。  弟子:那儿有什么?  柏拉图:那儿有一棵树。  ……  语文是什么?  有人说,语文是一棵树。  《盛新凤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5月版)就像一棵丰美的大树。那是好大的一棵“和美”之树,一棵语文教学的智慧之树!盛新凤老师在这本专著中,在全国小语界率先提出了“和美语文”的教育主张。“和美语文”——让人耳目一新!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读这本书时,我感到特别振奋。确切
摘 要: 运动会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多种教育意义,既可以检验体育课堂教学成效,还可以在过程中凝聚班级力量、升华集体荣誉感。全员运动会作为新型运动会模式,具有有赛无类、依托教学、趣味挑战和行为养成的特点,遵循全员参与、小项目制、大集体和学生自管原则,是各方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盛会。  关键词: 全员运动会;小项目;大集体;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