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口村抢花炮节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iguo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三江街东北一公里处,有一个古老的瑶族村落,一条清澈的河流从本源峡谷涌出,缓缓穿过一片肥沃略平的土地,在河两岸山坡上居住着800多名瑶族群众,这个村落就是石口村。
  石口村是瑶族从湖南千家峒迁徙出来后,异地保存最为完整的千家峒原型文化地,拥有自己独特的会期、语言、风俗等,每年全村最大的集体活动是正月十四会期,俗称“赶石口会期”。以抢花炮为主线,有跑梅山、跳羊角和打长鼓等展演。
   一
  石口抢花炮历史久远,相传古时候在湖南的千家峒有一对夫妇,结婚多年未曾有一男半女。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两口子相对而坐,倍觉凄凉。此时,走进来一个鹤发童颜的老者,送他们一枝花,交代他们好生供奉,说完便飘然而去。夫妇俩依言将花儿供奉在神台,平时每天一支香,初一、十五供茶,过节供酒、菜。
  第二年老者又来,此时夫妇俩已添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夫妇俩对老者感激不尽,热情款待。席间,夫妇俩欲酬谢老者。老者说:“不需答谢,每年只要卷一个大炮仗,择吉日而放就可以了。”
  老者走后,夫妇俩每年都卷一个大炮仗,选择吉日燃放,代代相传。由于这个炮仗能带来吉祥,所以千家峒的瑶族群众也纷纷抢回家供奉,第二年择吉日而放,于是逐渐形成了“抢花炮”活动。
  却说到了元大德二年(1298年),千家峒突遇事变,被迫迁徙。千家峒的瑶族群众含泪离别故土,四散而去。其中一支经湖南桃川、源口,先到三江乡茅塘村,后到石口村定居。
  抢花活动随之也在石口村流传了下来。由于人丁兴旺,抢花炮人多,一个花炮已不够抢,所以在石口大村设盆姓二个炮,小村盘姓、黄姓各一个炮,共四个炮。
  听说抢到花炮还颇为灵验,现在还健在的石口大村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就是当年抢花炮求来的,以“神灵保佑”取名为“神保”。在对面岭居住的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妇人名叫“炮花”,也是当年家人抢得花炮后所生,所以取名炮花——这些无疑给抢花炮带来更喜庆的气氛,更让人感觉到抢到花炮就是抢到了福气。
  “文革”期间一度中止了抢花炮活动,炮头被村民收藏。1982年开始恢复抢花炮活动,当时是人山人海,田垌边站满了从四里八乡来看抢花炮的人们,这种热闹景象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期。
  由于现代文化娱乐活动的冲击和制作花炮的开支增大,石口大、小村村民开会决定将四个炮合为两个炮,大、小村各一个,以少而精保持人气,一直沿袭至今,使这个古老的村落依然保存着古老的神韵。
  每年抢到花炮的人家,将其恭恭敬敬请回家,供奉在自家神台。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邀请村上老人、亲朋好友,五六十人汇集在家,将买回的五色纸、粗纸,层层卷制成直径为40厘米,高80厘米左右的花炮,在上面插满五色纸制成炮花,基本上需大半天时间方才制作完成。到了正月十四早上,由村中小孩用花轿抬着花炮沿村路游行。经过各家各户时,每户放鞭炮,馈赠小礼品以示庆贺。
  游炮后,下午四点,主家抱着花炮,遮着伞到田垌中央。师公祷告后,点燃引芯,全场观众屏住呼吸等着一声炮响。炮响过后,炮头直冲云霄。抢花炮的人们飞奔而上,第一个抢到的即为炮主
   二
  跳羊角舞是石口村抢花炮节的保留节目,亦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羊角舞的由来还有个民间传说。
  古时候高王、平王争天下,打得天昏地暗,又无冬来又无春,一时难分高下。于是平王贴出了皇榜:谁人拿得下高王,许以二公主为妻。皇榜出了多日,无人敢揭,这时一只龙犬跃身而上,口衔皇榜到了平王脚下,摇头摆尾不止。平王寻思:莫非此狗通人性,天助我灭高王?于是他对龙犬说:“如果你灭了平王,我答应把二公主嫁给你。”龙犬立即游入海中,到了对岸高王宫中。高王大喜:连平王的龙犬都投奔而来,天下不久就会是我的了!高王不知有诈,每日带龙犬在左右,龙犬很耐心地服侍高王三年,处处表现忠诚,充分取得了高王的信任。一日,高王如厕,龙犬趁其不备,咬下高王的头颅,再到粮仓一滚,全身沾满了谷种,然后衔了高王的头,竖尾带着谷种胜利渡海而归。平王一见高王首级,没有悔约,立即把二公主许给龙犬为妻,并找到一个有法力的金钟,龙犬被罩上七七四十九天就可以变人形。到了第46天,二公主心疼龙犬,便提前揭开金钟,龙犬身体已化为人形,但头未变。龙犬与二公主成亲后,平王赐给他们一块封地。龙犬每日上山打猎,辛勤耕作,和二公主养育了七个儿子。一日,龙犬在陡峭的山路上不慎被山羊顶下悬崖,跌在梓木树上身亡。二公主含辛茹苦带大七个儿子,告诉儿子们父亲遇难的详情。儿子们上山找到山羊,砍下羊角,挖出羊眼作鼓钉,剥下羊皮,鑿空梓木,绷在梓木上做成了长鼓。他们打起了长鼓,跳起了羊角舞,欢庆为父报仇还了心愿。此后,每年龙犬的子孙后代都在特定的日子敲起长鼓,跳起羊角舞来祭祀祖先,祈求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吉祥平安。
  自从我国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恭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就积极采取措施,挖掘、收集整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寻求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传承与保护的策略。2010年,羊角舞成为自治区公布的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这对丰富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和对羊角舞这项民间文娱活动的保护都有积极的意义,也使得这个在抢花炮节里唱配角的传统项目受到更大的关注。
其他文献
中秋国庆同一天,玫瑰牡丹两相连;  四方歌友来相会,山歌嘹亮笑声甜。  我们有幸过双节,这个节日好特别;  中秋国庆在一起,真是越过越闹热。  我们同唱月儿圆,中秋明月挂天边;  皎洁月光照大地,幸福吉祥满人间。  八月十五月儿圆,龙的传人紧相连;  海内海外好儿女,但愿千里共婵娟。  中秋国庆得团圆,共喝油茶味道鲜;  我们大家来祝愿,未来生活比蜜甜。  中秋国庆同一天,国旗飘扬月儿圆;  难忘
期刊
初冬的下午,我伫立于桂林市滨江南路定桂门码头。江面的风似一把无形的剪刀,一寸一寸地剪去烦忧,任凭多少心事,都随着这漓江的水缓缓向南流去……人便如秋后的菊花般恬淡适然。  我将深情的目光投向对面的支流——小东江。要知道,小东江上边破旧不堪的新生街,已成为桂林这座美丽城市的“伤疤”,恰巧,它也是我心头多年来无法愈合的“伤疤”!  走在宽敞整洁的解放桥上,心旷神怡。桥东头笔直通向七星公园,东岸新辟了沿江
期刊
莫烦多, 煩烦闷闷唱山歌;  开口唱歌降得火,唱歌做得神仙药。  世上本来无烦恼,只是世人爱自招;  不信你看小娃仔,心无所贪乐陶陶。  再烦再苦莫去想,自古多情才感伤;  活在当下有机会,强大才能把他帮。  各人自有各人命,富贵由命不由人;  赤条条地到世上,走时只剩是哭声。  怨恨太多人会变,丑了老了没抵钱;  学会放下就变好,心想事成结良缘。  坎坎坷坷人生路,平安自在最有福;  莫逞
期刊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龙田村,有一种由村民加工销售的土特产特别有名,搭配恭城油茶,让人食欲大开。这就是闻名恭城的“莲花粉”。  莲花粉是一种干米粉,“莲花粉”这个名称是以前恭城街上夜宵摊叫习惯的名字,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性古法生产的手工大米类衍生产品”。在龙田村家庭作坊中,制作规模较大的一家是村民刘广强家。  新鲜的早粳米用水洗净,头天晚上浸泡,第二天早上磨浆,把米浆倒在蒸架中均匀摊平,放入蒸
期刊
鹩剧是浦北民间的一种小戏,主要流传于六万山一带,即六硍、平睦、馆垌等镇,因其极富民间特色的唱法,已被收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鹩剧音乐分卷》,成为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鹩剧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原生态,从“鹩剧”的“鹩”字就可见一斑。相传鹩剧由明末民间“引凤”歌舞发展而来,盛行于清代,当地称鸟为“鹩”,所以也把凤凰称为“鹩”,因此“唱鹩”就这样得名了。演员主要以民间的“仙姑”“神汉”及一些
期刊
蕉山古村落位于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北部偏东,全村95%以上人口为瑶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农村。目前,村内还保存有神亭、祠堂、民居等明清朝代的古建筑40多座,古建筑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多为上座、中座、下座多厢房相结合的建筑结构。观音河从村前流过,蕉山源垒、水源垒、大源垒、康江垒等小溪汇集观音河,再流至茶江。玉笔山、犀牛山、对门岭等群山环抱,四面环山。村民大多以务农为主,主要种植红薯、辣椒、芋头
期刊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水滨村村头、村尾及水滨小学的课堂上,时常有一位“特殊老师”拿着一把笙或一只鼓为孩子们认真授课。“孩子们,莫小看这把笙,它可是大有学问,这些长短不一的小竹管里面,装有薄纸一样的铜片,吸和吹的时候都有曲调,你们试试……”  这位老人就是蒋礼发,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恭城瑶族吹笙挞鼓舞”传承人。说到“特殊”,不单是因为他70多岁的年纪,更因为他在水滨小学是一位众所周知、不领工
期刊
人生七十古来稀。70年,虽然记不清参加亲戚朋友及其子女结婚请酒有几次,但记忆最深刻的有两次。  从记事起,大凡结婚请酒的菜谱大致相同。肉类有鸡肉、鸭肉、排骨、猪脚、扣肉、叉烧等,饭类有干饭、稀饭(粥),汤类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白汤、七八十年代的青菜汤、90年代的冬瓜汤,到21世纪初的冬瓜骨头汤,再到近10年来的香菇骨头汤。这些足以证明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那两次婚宴,吃的并不是山
期刊
上山得见牛甘果,下岭得见甜菠萝;  有情相见心欢喜,两手相勾几快乐。  出门遇见开宝马,口干得见龙凤茶;  金玉良缘两相遇,芙蓉得伴牡丹花。  锦鸡飞到树上站,盼望抓回笼里关;  新买琵琶安金线,天天对着鸟笼弹。  金鸡拿到笼里放,画眉放到笼里藏;  大伙都是笼中鸟,打开笼门滚一场。  丹桂八角对山望,開花结果一样香;  既然都有这份意,九冬十月得见霜。  正月种藕九月莲,有情盼望这种天;  月老
期刊
在野外行走,总有一些东西在某个瞬间让我怦然心动。细数起来,那面目模糊的古旧渡口,庶几可以算是其中的一个。  南方多山,一出门便是翻山,气喘吁吁。南方亦多河,行不到三五里便要涉水,险象环生。  山易翻。山再陡,憋一口气便可逾越。水难渡。河再窄,无船则望水兴叹。莽莽群山是横在眼前的一道道门槛,需要人们高高地抬脚跨越。淼淼河水是拦住去路的一缕缕蛛丝,需要人们挥臂拨开。  山没有路,人们便用双脚踏碎一块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