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掉一切加在她头上的名衔,蒋方舟只是一个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女孩子,和别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也许就是头发剪得短一点,眼神深邃一点,文采飞扬一点。然而坐下来,听她娓娓道来,言辞中不时迸发出智慧和思维的火花,你在安静地倾听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被深深吸引,忽然之间,你会觉得她挺孤独的,因为在同龄人中,她找不到一个思想合拍的朋友。
她是個高产的作家,正在写她的第11本书,别人都以为她码字快,可谁知这一切是以每天只睡4小时换来的;她讨厌自己的人生被直播,一举一动都成为媒体炒作的砝码,可她又赞同媒体对她那些本真语录的收集,她说等她老了,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人生是怎样一步步谦虚和狂妄交替着走过来;她认定自己是学院派,却也会突发奇想,拍个山寨版的“百家蒋坛”,一边剥着毛豆,一边对着镜头津津有味地讲述各类“稀奇古怪的死刑”。她读新闻系,并不是为了去当记者;她厌恶应试教育,却又选择了一条和大多数孩子相似的道路;她既叛逆,又行正道……她就像一块多面体水晶,每一面都折射出不一样的光芒。
蒋方舟,一个早慧而机敏的姑娘,一个把写作当成叠千纸鹤的孩子,一个亦正亦邪的文坛小侠女。
写作就像叠千纸鹤
记者(以下简称记):什么时候开始写作?
蒋方舟(以下简称蒋):不到7岁,幼儿园刚“毕业”的时候(笑)。
记:是什么让你提起笔来?
蒋:这儿有个著名的典故,我一句话概括吧。就是我妈骗我说,中国法律规定中国小学生在小学毕业之前都必须出版一本书,要不然就会被警察抓走。当时先是害怕,后来观察身边的同学,看他们有没有受这个法律的威胁,看看也没有,但还是觉得宁可信其有,就开始写了。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就是其他小孩玩的东西,我完全不会。
记:面对高强度的写作,会不会觉得很辛苦?
蒋:不会。因为其他小孩玩的东西我都不会,因此就把写作当成叠千纸鹤了。而且你可以在书里讲其他人坏话,比如哥哥姐姐不带我出去玩呀,班里谁和谁在“谈恋爱”啊,基本上每一天的事我都可以写下来。
记:就一直写这些童年趣事么?
蒋:后来我写东西就变得很偏执,特别是在写《正在发育》这本书时,别人也没招我惹我,可我就在文章里非常刻薄地写。那时候我刚上网,开始看宁财神的文章。
记:网络改变了你的写作么?
蒋:对,基本上写作的路数算是那个时候形成的,可能选择了一种成熟、戏谑的风格吧。
记:后来就开始开专栏了吧?主要写什么呢?
蒋:其实各种各样的我都写,世界杯的时候,我给《足球报》写过,还写过影评之类的。不过那时候专栏太多,顾不过来,所谓的影评,也就是影视对谈,基本上是我妈在那里谈,然后我说“对,对”这样(笑)。
记:也写小说吧?散文和小说比起来,更喜欢写哪个?
蒋:其实更喜欢写小说,写小说更有成就感,因为你能操纵别人的生活,可那种成就感会很痛苦,是又爽又痛苦,就像谈恋爱那样,有过程,然后你会对这个关系整天思考。写散文的话,随意性就比较大,不痛不痒,也无风雨也无晴,比较闲适。
成不了山寨版的杉菜
记:你上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写专栏了吧?你是怎样兼顾写作和学习的?
蒋:就不写作业呗。
记:老师会同意吗?
蒋:其实我一上初中,就想退学。因为接了专栏,很紧张,当时每天都哭,写不出来哭,写完也哭,整天哭。那时候我一般晚上九点睡,早上三点起来写,写到外边传来扫地的声音,就要去准备上学。结果有一天,我听到那声音后,一想到又要去上学,就崩溃了,然后就冲到阳台,骑到阳台的栏杆上,跟我妈说,如果非要我上学的话,我就自杀。我妈就去学校跟老师商量说让我退学吧,老师听到吓了一跳,说退学不行,但可以不写作业。于是再没写过作业。
记:不写作业,功课跟得上吗?
蒋:下课的时候,我把该写作业的那部分思考一遍,然后看看课本。其实等于说我在学校的效率提高了,可以把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全部吸收。虽然没写作业,不过成绩还不错。
记:到了高中呢?
蒋:高一的时候体会“贵族”生活(小编:方舟高中读的是当地的“贵族学校”),高二开始写小说,高三一年开始学习。
记:描述一下你经历的“贵族”生活吧。
蒋:就很“贵族”、很漫画的那种,大家都很有钱。我当时就想,哦,满地都是金龟婿,随便抓一个,我就是山寨版的杉菜了(笑)。结果发现,其实富人只和富人玩。
记:当时就很出名了吧,和同学相处得怎样?
蒋:我是班长,其实和同学很隔膜的,没什么好朋友。我们老师觉得我可以当个镇山之宝,就让我当班长。结果我就是不管事,也不说话,也不打小报告,也不负责任,每天晚自习的时候,就用装可爱的娃娃音让大家“不要讲话啦”。我现在回想起来,挺不招人待见的,自己应该算是那种很清高的人吧,不会为了和同学打成一片浪费精力。
记:中学时候最喜欢上什么课?是语文课么?
蒋:不是,我很讨厌上语文课。每次上语文课,基本上就是双手握拳,头低下,抑制着自己对课文和课本的不满,心想这什么玩意儿呀。不过,我还是挺喜欢历史课的,给我们上历史课的是一个老爷爷,知识渊博,我很喜欢和他在课堂上交流,结果其他同学就很不满,认为课上就我和这老爷爷在眉来眼去的了(笑)。
关于蒋方舟的二三事
1. 关于家庭
妈妈是方舟的红颜知己。妈妈是一个网络作家。她写专栏,关注两性问题,也写小说。方舟18岁之前从来不愿意看妈妈的文字,认为它太女性化了,而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无性别。直到第一次看了妈妈的文字,她立刻惊为天人,不过这时自己已经出名了,于是,身为作家的老妈退居二线,“沦为”方舟的“幕后裁缝”。方舟于是又批评她了,“你现在简直不思进取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妈妈只好叹气,“我都快年过半百的人了,还要我进取啥呀?”
爸爸是个警察,是典型的中国好男人。他爱健身,他思想正统。因此他经常被家里两个有着奇思怪想的“魔女”弄得焦头烂额。
2. 关于成名
每一次的采访,是一个不断往外掏东西的过程,采访得多了,方舟会怀疑,会反省,会考察自己的真诚。她觉得自己比同龄人起步早,走得远,就好像大家参加比赛,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自己先走了几步,看到了终点的奖品,于是回到起点时就没有那种憧憬和期待了。她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许多快乐,她一直在找更大的快乐,可那是什么,是所谓的成就感吗?去年她报考清华大学的事一度成为媒体的头条,这令她很困惑,不过她去了一次北川后发觉,在生命和大灾难面前,自己的这点烦恼算什么。她在那里找回了自己写东西的感觉,也洗去了应试教育在身上打下的烙印。
3. 关于未来
她说自己的野心家乡装不下,所以想来北京看看,可是来到北京,就像跌落到巨人国,觉得恐慌,唯一的办法是自己不断调适,也变成巨人。她选择报考新闻系,不是为了当职业记者,而是为接触社会打开一扇窗。她正在攒钱,筹划拍个电影,或许是纪录片,或许是自编自导自演的短片。她在写新书,这本书的体例很复杂,据她描述,是自传加心理学加哲学加文艺学加八卦的一本史无前例的书。她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下本书会写什么,却无法想象自己穿着什么样的制服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
4. 关于爱好
方舟有很多爱好。她爱唱歌,爱看电影,爱看书。她会轮滑,滑得很好。但也有许多爱好只是昙花一现。小时候想跳舞,就独自一人对着布兰妮的MV扭动身躯,结果被妈妈撞见了,妈妈惊呆了,她求方舟别再跳了,因为实在太恐怖了。于是方舟成了全中国唯一被禁止跳舞的人。
方舟喜欢的作家:福克纳、加缪、福柯,余华、王朔、韩少功、高行健、张爱玲……
方舟喜欢的电影导演:拉斯·冯提尔(《黑暗中的舞者》)、金基德(《空房间》)、大卫·林奇(《穆赫兰道》)、黑泽明(《罗生门》)、杨德昌(《一一》)……
方舟推荐:文科生可以看看《植物的欲望》、《万物简史》,游记之类的,理科生多读点文学,不要只看郭敬明。
她是個高产的作家,正在写她的第11本书,别人都以为她码字快,可谁知这一切是以每天只睡4小时换来的;她讨厌自己的人生被直播,一举一动都成为媒体炒作的砝码,可她又赞同媒体对她那些本真语录的收集,她说等她老了,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人生是怎样一步步谦虚和狂妄交替着走过来;她认定自己是学院派,却也会突发奇想,拍个山寨版的“百家蒋坛”,一边剥着毛豆,一边对着镜头津津有味地讲述各类“稀奇古怪的死刑”。她读新闻系,并不是为了去当记者;她厌恶应试教育,却又选择了一条和大多数孩子相似的道路;她既叛逆,又行正道……她就像一块多面体水晶,每一面都折射出不一样的光芒。
蒋方舟,一个早慧而机敏的姑娘,一个把写作当成叠千纸鹤的孩子,一个亦正亦邪的文坛小侠女。
写作就像叠千纸鹤
记者(以下简称记):什么时候开始写作?
蒋方舟(以下简称蒋):不到7岁,幼儿园刚“毕业”的时候(笑)。
记:是什么让你提起笔来?
蒋:这儿有个著名的典故,我一句话概括吧。就是我妈骗我说,中国法律规定中国小学生在小学毕业之前都必须出版一本书,要不然就会被警察抓走。当时先是害怕,后来观察身边的同学,看他们有没有受这个法律的威胁,看看也没有,但还是觉得宁可信其有,就开始写了。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就是其他小孩玩的东西,我完全不会。
记:面对高强度的写作,会不会觉得很辛苦?
蒋:不会。因为其他小孩玩的东西我都不会,因此就把写作当成叠千纸鹤了。而且你可以在书里讲其他人坏话,比如哥哥姐姐不带我出去玩呀,班里谁和谁在“谈恋爱”啊,基本上每一天的事我都可以写下来。
记:就一直写这些童年趣事么?
蒋:后来我写东西就变得很偏执,特别是在写《正在发育》这本书时,别人也没招我惹我,可我就在文章里非常刻薄地写。那时候我刚上网,开始看宁财神的文章。
记:网络改变了你的写作么?
蒋:对,基本上写作的路数算是那个时候形成的,可能选择了一种成熟、戏谑的风格吧。
记:后来就开始开专栏了吧?主要写什么呢?
蒋:其实各种各样的我都写,世界杯的时候,我给《足球报》写过,还写过影评之类的。不过那时候专栏太多,顾不过来,所谓的影评,也就是影视对谈,基本上是我妈在那里谈,然后我说“对,对”这样(笑)。
记:也写小说吧?散文和小说比起来,更喜欢写哪个?
蒋:其实更喜欢写小说,写小说更有成就感,因为你能操纵别人的生活,可那种成就感会很痛苦,是又爽又痛苦,就像谈恋爱那样,有过程,然后你会对这个关系整天思考。写散文的话,随意性就比较大,不痛不痒,也无风雨也无晴,比较闲适。
成不了山寨版的杉菜
记:你上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写专栏了吧?你是怎样兼顾写作和学习的?
蒋:就不写作业呗。
记:老师会同意吗?
蒋:其实我一上初中,就想退学。因为接了专栏,很紧张,当时每天都哭,写不出来哭,写完也哭,整天哭。那时候我一般晚上九点睡,早上三点起来写,写到外边传来扫地的声音,就要去准备上学。结果有一天,我听到那声音后,一想到又要去上学,就崩溃了,然后就冲到阳台,骑到阳台的栏杆上,跟我妈说,如果非要我上学的话,我就自杀。我妈就去学校跟老师商量说让我退学吧,老师听到吓了一跳,说退学不行,但可以不写作业。于是再没写过作业。
记:不写作业,功课跟得上吗?
蒋:下课的时候,我把该写作业的那部分思考一遍,然后看看课本。其实等于说我在学校的效率提高了,可以把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全部吸收。虽然没写作业,不过成绩还不错。
记:到了高中呢?
蒋:高一的时候体会“贵族”生活(小编:方舟高中读的是当地的“贵族学校”),高二开始写小说,高三一年开始学习。
记:描述一下你经历的“贵族”生活吧。
蒋:就很“贵族”、很漫画的那种,大家都很有钱。我当时就想,哦,满地都是金龟婿,随便抓一个,我就是山寨版的杉菜了(笑)。结果发现,其实富人只和富人玩。
记:当时就很出名了吧,和同学相处得怎样?
蒋:我是班长,其实和同学很隔膜的,没什么好朋友。我们老师觉得我可以当个镇山之宝,就让我当班长。结果我就是不管事,也不说话,也不打小报告,也不负责任,每天晚自习的时候,就用装可爱的娃娃音让大家“不要讲话啦”。我现在回想起来,挺不招人待见的,自己应该算是那种很清高的人吧,不会为了和同学打成一片浪费精力。
记:中学时候最喜欢上什么课?是语文课么?
蒋:不是,我很讨厌上语文课。每次上语文课,基本上就是双手握拳,头低下,抑制着自己对课文和课本的不满,心想这什么玩意儿呀。不过,我还是挺喜欢历史课的,给我们上历史课的是一个老爷爷,知识渊博,我很喜欢和他在课堂上交流,结果其他同学就很不满,认为课上就我和这老爷爷在眉来眼去的了(笑)。
关于蒋方舟的二三事
1. 关于家庭
妈妈是方舟的红颜知己。妈妈是一个网络作家。她写专栏,关注两性问题,也写小说。方舟18岁之前从来不愿意看妈妈的文字,认为它太女性化了,而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无性别。直到第一次看了妈妈的文字,她立刻惊为天人,不过这时自己已经出名了,于是,身为作家的老妈退居二线,“沦为”方舟的“幕后裁缝”。方舟于是又批评她了,“你现在简直不思进取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妈妈只好叹气,“我都快年过半百的人了,还要我进取啥呀?”
爸爸是个警察,是典型的中国好男人。他爱健身,他思想正统。因此他经常被家里两个有着奇思怪想的“魔女”弄得焦头烂额。
2. 关于成名
每一次的采访,是一个不断往外掏东西的过程,采访得多了,方舟会怀疑,会反省,会考察自己的真诚。她觉得自己比同龄人起步早,走得远,就好像大家参加比赛,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自己先走了几步,看到了终点的奖品,于是回到起点时就没有那种憧憬和期待了。她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许多快乐,她一直在找更大的快乐,可那是什么,是所谓的成就感吗?去年她报考清华大学的事一度成为媒体的头条,这令她很困惑,不过她去了一次北川后发觉,在生命和大灾难面前,自己的这点烦恼算什么。她在那里找回了自己写东西的感觉,也洗去了应试教育在身上打下的烙印。
3. 关于未来
她说自己的野心家乡装不下,所以想来北京看看,可是来到北京,就像跌落到巨人国,觉得恐慌,唯一的办法是自己不断调适,也变成巨人。她选择报考新闻系,不是为了当职业记者,而是为接触社会打开一扇窗。她正在攒钱,筹划拍个电影,或许是纪录片,或许是自编自导自演的短片。她在写新书,这本书的体例很复杂,据她描述,是自传加心理学加哲学加文艺学加八卦的一本史无前例的书。她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下本书会写什么,却无法想象自己穿着什么样的制服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
4. 关于爱好
方舟有很多爱好。她爱唱歌,爱看电影,爱看书。她会轮滑,滑得很好。但也有许多爱好只是昙花一现。小时候想跳舞,就独自一人对着布兰妮的MV扭动身躯,结果被妈妈撞见了,妈妈惊呆了,她求方舟别再跳了,因为实在太恐怖了。于是方舟成了全中国唯一被禁止跳舞的人。
方舟喜欢的作家:福克纳、加缪、福柯,余华、王朔、韩少功、高行健、张爱玲……
方舟喜欢的电影导演:拉斯·冯提尔(《黑暗中的舞者》)、金基德(《空房间》)、大卫·林奇(《穆赫兰道》)、黑泽明(《罗生门》)、杨德昌(《一一》)……
方舟推荐:文科生可以看看《植物的欲望》、《万物简史》,游记之类的,理科生多读点文学,不要只看郭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