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罗振玉篆刻五方

来源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erv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藏日本秋田县鹿角市先人显彰馆的内藤湖南自用印中,有“坚白学人”在丁卯年(1927年)所治的篆刻五方.这五方篆刻包括朱文印“湖南”、朱文印“臧之名山”、白文印“恭仁山庄书库”、连珠印“臣虎、丙卿”、白文印“凤琴铁箫之室”,以古玺文、金文、甲骨文等古文字入印,这表明治印者不仅熟知最新的古文字研究成果,又能熟练运用各类古文字字形.有学者认为这五方印为四川西充人白坚所刻,“坚白”为白坚之号.根据调查所得资料,本文详细介绍和考察这五方篆刻作品,从白坚其人以及他与内藤湖南的交游情况,否定他是“坚白学人”,最后结合罗振玉其人、他与内藤湖南的交游以及他的“坚白”字号印等情况,判定罗振玉才是为内藤湖南治印的“坚白学人”.
其他文献
长清仙人台五号墓出土的郜子姜首盘是郜子姜首以她和丈夫郜公典的名义铸遣的铜器,不是媵器.邿子姜首是女子称谓,邿是夫国名,子是一种身份的体现,姜是姓,首为名,从铭文特征及墓葬习俗看姜首应是齐女.夫妻共同作器而女子在前,在金文中十分罕见.这很可能与《左传》记载的邿国内乱历史有关.铸器时,邿公典可能不在长清邿国,此后也未能返回.从仙人台墓地也可以看到,邿子姜首单独葬在鄂国公墓,未能与邿公典合葬.郜子姜首或许是郜国成为齐国附庸后的实际主政者.
陈喜壶铭文中的一些字,旧没有得到很好的释读.如“左大族”前面一字,或释作“乍”,或释作“并”,或释作“为”,或认为“为”义犹“助”.本文赞同“为”的释法,又根据相关铭文,认为它用作人名,是作器者,此壶旧定名为“陈喜壶”是不合适的,实应改名为“为壶”.“台”后面的“寺”字,或读为“待”,或读为“持”,或读为“侍”.本文赞同第一种意见.“民”后面的“(门)”字,或读作“撰”,或读作“节”,或读作“巽”训“顺服”,或读作“选”.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并认为它与“献”可能表示同一个词.“客”前一字,或释作“宗词”
山西芮城县广仁王庙,是全国现存的保存较好的唐代木构建筑之一,经过修缮,成为一座四合院式的庙堂建筑.广仁王庙中,有两方唐代《龙泉记》碑石,纪年分别为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这两通碑石,在重刻石与原石之间,以及各传世录本之间存在着文字上的差异,对刊刻时间的认识也有不同,都有待比勘与考证.与河东地区很多同类碑刻一样,《龙泉记》对研究我国唐代水利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碑石中“陕虢群牧使”的出现,也在制度层面引发人们对唐代宦官操控马政和两京之间马牧的关注.地处两京门户的陕虢要害之地,
洪崖山房是明初阁臣胡俨在江西南昌建造的宅邸,胡俨十分喜爱家乡城西的洪崖山,在那里依山建造归隐后居所,并请诸友绘画、题诗唱咏,遂成一段佳话.围绕着因洪崖山房或引申出的诗书画,便可以探索胡俨与当时同僚或友人之间的交游,欣赏和鉴考他们的诗文题跋.整个书画艺事活动由胡俨洪崖山房而起,以此母题创作的书画作品有:陈宗渊《洪崖山房图卷》、胡俨《行书题洪崖山水册页》、胡广《行书题洪崖山房图诗页》,涉及的人物主要有:陈宗渊、胡俨、王绂、胡广,还有杨荣、杨士奇、金幼孜等人.
在楚国卜筮祭祷简中,一些文字的释读和句意的理解还可以作进一步讨论.望山1号墓77号简的()字应释为“巫”.望山1号墓13号简“不可以复思迁,身疲”的意思是说“不可以再想着迁徙,身体会疲惫”.新蔡楚简甲三212、199-3号简的()字,从“(食人)”从“贵”,应释为“馈”.新蔡楚简甲三71号简的()字,从“卜”从“义”,可隶定为“(卜羲)”.
洛阳理工学院文物馆收藏有两件铭文铜器,一件为西周时期铜觯,器内底铸铭文“父辛”;另一件为西汉时期铜鼎,鼎腹刻铭文“高宛侯家鐤(鼎),容二斗,并盖重甘一斤,第一”1行16字,鼎盖刻铭文“高宛侯家鐤(鼎),并盖重廿一斤,第一”1行13字.“父”是对父亲或父辈的称谓,“辛”是作器者父亲或父辈的庙号.铜觯实测容水231毫升,其容量与西周时期铜爵相当,约为一升.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的容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高宛为地名,在今山东桓台县一带.高宛侯,见于《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铭文中的高宛侯家,指第一代高宛侯丙倩家
P.2683《瑞应图》是敦煌文书中一件极为罕见的绘本长卷,受到学界持久的关注.既往研究多注重对文字考释和文本来源的探究,本文则从P.2683的物质形态观察入手,对传统认识中P.2683源自顾野王《符瑞图》的推断提出了若干新的佐证,认为:除文本内容、体例结构、著述时间基本相合之外,南朝名士顾野王的画家身份和《符瑞图》“秘画珍图”的特定属性,为确定P.2683号母本提供了线索;《符瑞图》所具有的“益采图纬”的主要特征与P.2683号中“旧图不载”的记述相互对应,成为两者渊源关系一个较为直接的证据.
晚清学者杨守敬在金石学及书学领域造诣深厚,成果卓著,驻日期间与日本书界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对日本书道影响深远.论文通过梳理杨守敬碑帖并尊书学理念形成的脉络及其携带至日的书学文献,考察杨氏向日本书界推介的复兴古法的书学知识;结合日本友人的相关记述探讨杨氏在日交流的书学思想,包括金石碑版的鉴别和经典书作的评价,及其金石著作的出售和借阅等活动,帮助日本书界拓展碑学书法的新维度;从与之相关的著述出版和日本书道发展历史考察杨守敬书学理念的在日接受情况,凭借金石著述的大量出版和与友人讨论书道笔谈的发表,杨守敬的金石学知
文章以故宫博物院藏石涛作品为例,对石涛的小楷、隶书、行书的风格特点及来源进行解析.石涛小楷上溯钟、王,旁及倪瓒,又能自出新意,有“质”与“妍”两种面目;其题画诗中多用隶书,一改前人师法魏晋以后隶书的方式,直接学习汉碑,有粗细之分,表现出鲜明的金石趣味,是清代碑派书风的先行者;行书中多见隶书笔意,于二王、颜行之外另辟蹊径,开汉碑行书流派之先.文章还对石涛作品中的杂书卷册样式、粗笔与细笔的技法表现等问题进行具体讨论,指出故宫博物院所藏石涛书法的基本面貌和艺术特色,展现了石涛在诗、画之外,还是一位诸体兼擅、风格
《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为北宋名臣韩琦手书的两帖楷书墨迹,即《信宿帖》和《旬日帖》,及后世十余段题跋的合裱之卷.此卷流传近千年,几经辗转,曾收藏于清宫,著录于《石渠宝笈》之中,其中的《信宿帖》及其后的首段跋文更是作为传世法书,入选《三希堂法帖》.在对此件文物本体信息细致考察的基础之上,结合文献资料,考证此卷的题跋者、收藏者,梳理历代收藏、流传经历,并将此卷与明清鉴藏著录中所记载的韩琦信札进行对比、校勘,厘清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更全面、更立体、更细致地呈现出此件珍贵文物的各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