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参禅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niao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童寺,地处鄞州东南,太白山麓,四面青山环伺,群峰围绕,古木参天,绿阴匝地。若不是前两年新通的隧道,真若是世外仙境,正合佛家清净出尘之意。天童寺建于西晋年间,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禅宗的重要道场,是日本曹洞宗祖庭,在中国的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在宁波这几年每年至少都会去一次天童,开始的两三年,因为山峰阻隔,必须从盘山公路绕过去,九曲连环的山路惊险无比,左摇右摆间,人的心都提到嗓子里。好在公交车司机早就习惯了这段山路,每次都是有惊无险。后来隧道打通了,再也不用过那段惊心动魄的山路了,路程也缩短了许多。


  巍峨的山门,红石板铺就的古香道,两旁不知生长了多少个年头的高大树木,幽深而宁静。一入石板路,红尘这只困扰我们多年的老虎就渐渐被佛家的肃穆和庄严驱逐出心头,一点空明、一点淡定自然生发。千百年来有多少香客由此经过,有多少人曾经踩蹈其上,它见证了多少的人世沧桑,我今天脚步正与多少古人的脚印重合?人一茬茬的来了又去,惟有它依然静静地横在那里,不为时空改变。去的不巧,正值古香道修缮,仅有一小段还保留着以前的样子,但愿修复后的香道还能保留它曾经的风采,莫为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所替代,毕竟那些古色古香的记忆才是我们真正想要参观和膜拜的。
  大殿的柱子上,都刻有楹联,或赞天童或弘佛法。我摘抄下几副:“太白山高,童子扬鞭,虎伏龙降;玲珑峰险,老僧振锡,狮吼象鸣。”“性海弥天,即色即心。澄潭映月,无今世古。”“如如不动,若问西来意,惟谈一指禅;法法全彰,静看月印天,普照千江水。”
  梵音了了,檀香氤氲,仿若听见了晨钟暮鼓,仿若真个看破了红尘的疾苦。
  例行的参拜之后,独坐应真亭下,四面松涛阵阵,凉风习习。天高云淡,红墙灰瓦逾显古寺庄严,满目的苍翠更见此间静寂。听风静时秋蝉的轻轻鸣叫,看蓝天上白云缓缓流动。万壑烟云皆成槛外之物,放下红尘的纷扰与困惑,静静地盘坐,时间在此刻仿佛静止了,在无限的静寂与空旷中冥想一切,关于生命,关于佛法。
  对于在中华大地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三大宗教,佛与道吾一向深深敬重,那些博大精深的佛法要义,那些洞烛世情后的透彻与淡泊,我深深敬仰。但我不敬僧,尽管那些精深的佛法正是由僧人所体悟,只是我以为那些人其实已然不能算是僧了,他们已经成佛了。吾不敬僧,还因为愚意以为,修行并不一定非要把自己封闭入深山古刹,与世隔绝。尘世的诸般经历同样可以历练心神,体悟佛性,在这一点上同佛教的禅宗有些相似。吾敬佛但并不等于信佛,吾所敬仰的是佛法所展现给人的一些心灵境界,敬重它所显现的思想精华。人这一生总要有所敬畏的,否则不就无法无天了。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五祖之后分成南北两派,北宗以六祖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它主张众生皆有佛性,众生是佛,只是大多数人因为被尘世的轮回所染,佛性被蒙蔽了。不管你在红尘俗世为善为恶,一朝醒悟,体悟出自身的佛性,马上立地成佛。所谓的“放下屠刀,立起成佛”正是由此而来,但难的是很多人终其一生仍不能“放下”,只能一辈子在红尘中打滚。


  禅宗重修心,不为形式所拘。“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它认为红尘的经历同样是修行的重要方式,只要能“看破”,能不为所羁,则红尘万丈一样若菩提树下。“菩提本非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本宗的最有名偈子之一。我心清净,本来就无物无我无他;世间一切皆如梦幻泡影,空即色,色即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何来红尘浸染,此大乘佛法也。它倡导是“顿悟”,修行没什么门坎,比较容易获得信徒的支持。
  另一派是以神秀为代表的南宗,它重视修身。“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它认为我身已入红尘,虽然我心有佛性,身是菩提,但已为红尘所牵绊挂碍。必须时时“拂拭”,用佛法的空,抵制世间万象的诱惑与侵蚀,逐渐摒弃俗世的人性,最终功德圆满,脱离红尘苦海。它所倡导的是“渐悟”,苦行僧一类的大多是此派的信徒,此小乘佛法。
  不论是大乘还是小乘,佛家皆重因果与轮回。它不像道家,道家“悲天悯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法讲究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倡导无为而为,自然而然。在这点上佛家与道家有很大的不同。佛家认为凡事皆有因果,没有无因之果,亦无无果之因,今日之善果必有往日这善因,今日种下恶因必有他日之恶果。因果循环,惟有不断地修持,不断地广结善缘,才能修来最终的正身福田。
  佛家认为人有三世身,即前世、今生、来世。未觉悟的人只能在红尘这片苦海中一次又一次地生死轮回。只有修证佛法,方能脱离苦海,荣登极乐。佛经里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片大光明的世界,无欲无求,无嗔无妄的净土。对此吾腹诽甚多,毕竟那只是虚无缥缈之事。但对轮回因果,吾另有一番认识。吾以为“轮回”不必非要理解为生死,或者说可对死生作另一种解读。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明日之我亦非今日之我。相对于今日之我昨日之我已经一去不返,已经死去了;同样明日之我即是今日之我的“来世”。今日之我的善果必有昨日之我的善因,今日之我所种下的恶因必有明日之我的恶果,轮回往复,直至生命的最终了结。
  山前云卷云舒,山下禅声阵阵。不知不觉间,半天工夫就在我冥想中悄悄地流逝了。
其他文献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胡杨林名列世界三大原始胡杨林之一,占地50多亩。胡杨是生长在沙漠的唯一乔木树种,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极强的生命力,因而获得三个一千年的美誉: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  额济纳的胡杨林,集中在达莱布克镇附近,小镇的餐饮住行,一年就做九十两个月的游客生意,其他季节极少来客。冬春严寒沙尘暴,初夏胡杨叶未黄,寒秋风吹落叶地,只有中秋节前后约一个
期刊
每到寒冬,干燥凛冽的夜悄然来临。坐在温暖如春的守着空调暖气的楼房里,不自觉地总会忆起那些年乡下搂草的日子。  在童年的记忆里,老家那时还没有像现在集体供暖,也没有式样繁多的各类电暖器,煤炭还主要靠计划供应,在农村是很少见的,即使有钱也买不到煤炭,只有城里吃商品粮的才能享有。冬天老家取暖的主要方式是“烧炕”,而“烧炕”的取暖燃料只好就地取材选择使用柴草。所以每年秋收以后,家家户户开始储备过冬取暖的柴
期刊
燕子飞回来的时候,奶奶就会对着一盏昏黄的灯光,眯起一双眼睛,仔仔细细地挑选鸡蛋。选好的鸡蛋不许我吃了,而是给家里的芦花鸡和黑子鸡孵蛋。两只母鸡很是勤奋,天天兢兢业业地卧在窝里,每当我蹑手蹑脚去看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一瞬间伸长了脖子,脖子上的羽毛一根根的竖起来,眼睛狠狠地瞪着我,一点也不 友好,生怕我偷走它的孩子们。  二十几天后,小鸡破壳而出了,一个个毛茸茸的,鹅黄色的,真是可爱。它们太小,颤颤微微
期刊
10分钟车程行驶2个多小时  乘坐港龙航班飞往金边,好像有一种向天边飞去的感觉。十月,柬埔寨还是雨季,从柬埔寨上空往下望,清晰可见不少农田被大水淹没。果然,在金边机场刚取了行李出来,就遭遇瓢泼大雨。金边,这个记忆里闪着金光的皇城,以一场清凉的豪雨,为我洗尘!  接机的大巴载着满车的中国游客走走停停,缓慢地行驶在夜幕降临的毛泽东大道上。金边的道路多以援建国的国名或人名命名,西哈努克不忘中国情,这条路
期刊
姥姥家门前不远处是一片太监坟,太监坟的四周用柏树围着。从外向里看,根本看不到一座坟孤堆。柏树圈南面有一个豁口,从豁口进去,就看到十几座高大的太监坟。十几座大小不一的坟堆,一动不动地圈坐着。这些身上零件不全的太监,长年躺在这里,一点也不觉得孤独,因为每座坟前有石人、石马、石桌、石椅相伴。还有树枝上嘎嘎叫的乌鸦,草丛里潜伏的黄鼠狼,洞穴里猫着的长虫。还有,每年的清明节和鬼节的日子,村里那些和太监沾亲带
期刊
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又恰逢中国传统元宵节。异样的欢乐弥漫城市的上空。2014年2月14日谐音“爱你一世,你爱一世”,于是很多年轻人选择这个不一般的日子,前往婚姻登记处进行登记,渴望爱情永恒,相爱一生。  这令我想起了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有一首亘古的爱情绝唱,刻骨铭心的纳西族东巴经典《祭风》。  云南的丽江古城,相传因形似一方大砚而得名“大研镇”。她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远处是直耸蓝天、
期刊
泰国城市都不大,就拿清迈来说,作为泰国第二大城市,离了古城墙,只有河边有人气些了。哪怕是热闹的古城内,到了晚上七八点,也就寂静下来,小巷里鸦雀无声,好像离主路的吵闹声特别远似的,只偶尔有那么一两辆摩托和嘟嘟车开过,发出有节奏的马达声。  骑一辆老式自行车,在清迈你就绝对不会感到无聊,能自由地穿梭在大街小巷,去发现各种老派的新潮的小店,远一点还能去到大水库和小温泉,累了就在路边找一家咖啡馆,坐一坐,
期刊
沙洛村是四川省凉山美姑县的一个自然村,住着吉莫、吉沙和阿都3个家族,89户人家,先辈们怀着“吃燕麦、当荞王、任百羊之主”的梦想来到这里,子孙们把守着“羊日不戏水,鼠日不外出,蛇日不梳头”的传统,一代接一代延续着祖辈们的梦想。  沙洛村的路  离开美姑县城没有几公里的柏油路,通往沙洛村的泥路弯弯曲曲展现在眼前,消失在半山腰。2月的美姑天干物燥,泥路上的尘土被过往的人群和车辆踩压成了一路被惹火了蜜蜂,
期刊
山间古刹,一抹绿映着一抹红;千岩竞秀,一首唐诗合着一句禅语。  浙江,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也是我最早认识佛教造像艺术的地方。此次浙东之行,回望那宋唐悠远的岁月,普陀山、天童寺、灵隐寺……从历史穿越,过滤着艺术和信仰,以最宁静的神态,迎送着我们这些天地之间的行者。  杭州  一见到“灵隐”二字,就想起花坞,想起父亲那浓重、带着绍兴腔调的声音:“去花坞——到花坞去走走。”记得小时候,每逢节假日,父亲号令
期刊
浙江,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也是我最早认识佛教造像艺术的地方。  小时候,我曾爬进笑弥勒佛的怀里,像所有希望从圣诞老人口袋里获得梦想的孩子,总想看清楚那石口袋里装着什么礼物;我曾羡慕地抚摸观音造像那飘逸的裙带,向往何日能长得像她那般美丽,穿上这像极嫦娥飞天的衣裙,飘上月亮……  今天,在宁波它山艺术博物馆,我又与它们相遇,满心倾慕眼前这些佛教造像,它们包容着这片土地上人类7000年来的河姆渡文明,承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