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学法”的学习设计和课后反思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um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化学平衡常数”为例,基于学情和学法研究,设计了学习内容、展开了教学反思,努力使学习设计和教学改进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探究学习法的内涵。
  关键词:学情;学法;学习设计;课后反思;化学平衡常数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1-0042-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1.014
  “一堂好课,学得好才是真好,教得好不是真好。教师教得好,如果学生没学,就等于无效教学。当教师关注怎么教时,课前准备出来的只是教案,当教师关注学生怎么學时,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出来,这叫学案,将学生真正当作推进教学的主体”[1]。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变革要求教师基于学情研判来设计学习内容。那么,如何了解学情,如何再针对性地选择学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学情和学法的研究。一堂课后,教师还会及时反思,也需要从学情和学法两个角度去重新审视原有的设计并积极寻找改进措施。本文尝试基于“学情—学法”研究展开学习设计和课后反思。
  一、基于学情和学法的教学策略
  1.分析学情
  平衡常数是从定性转入定量层面继续深入研究化学平衡状态的一节内容。在学习平衡常数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基本特征及判断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学习做了铺垫,也是学习平衡常数的逻辑起点。但是学生的现实起点未必与理论的逻辑起点相一致。教师有必要通过课前的预习事先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再针对性地安排教学进度与难度。为此,可以设计课前预习发放给学生,并要求完成;之后上交批改,再到课堂上针对性分析。学生已会的知识只需简要展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们不足之处,加以分析引导,并在课堂上强化,力求使课前掌握的学情资源有效转化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抓手。
  除了知识起点外,充分了解并设计符合学生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学习内容也是顺利推进教学的关键。刚刚经历高一的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还处于“形式运算”的初级阶段,思维方法处于由经验型向推理型的过渡期,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发展,习惯于粗糙的定性观察,精确的定量计算意识还比较薄弱。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要求学生从定性认识提升到定量认识,对不同的学生来说,或多或少会都存在一些阻力。因此,设置问题情境突显定量分析的必要性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减少心理上的学习阻力,并通过本节课定量研究的体验建立起自觉使用定量意识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
  2.研究学法
  了解学情后,我们的焦点就落在学法上。新课改挑战传统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走出传统学习方式的误区,变单一为综合,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接受为意义建构,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当代革新。根据化学知识的产生来源,化学平衡常数属于事实性的知识类型。事实性知识需要通过探究学习方法,因为它本是来源于化学家用理性之光对客观世界不断探索的结果,不是静态的科学结论,而是动态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学习这类知识需要借鉴它的生成方式,即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模仿和体验这一类知识的获得过程[2]。
  从探究对象看,本节课以科学探究为主,可以借鉴针对数理逻辑问题进行的数学探究和针对符号体系进行的符号探究;从探究目的看,本节课以发现型和表达型为主,可适当融入应用和技能探究;从探究的方法来看,主要是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设计与表征,但可以渗透实验探究的科学意识[2]。本节课是通过提供数据、表格等素材,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获取信息、再进行信息加工、信息表达、信息评价、信息应用的一系列过程,从而学会使用探究学习法建构新知,也实现了课堂中“不是教师在前面传递信息,而是在后面保证学生实现学习信息的自我转换的深度学习。”
  二、基于学情和学法的学习设计
  1.课堂环节
  在弄清学情和学法后,笔者以此为据,设计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下是教学框架。
  选择的情境是来自初中教材的一个习题,给学生熟悉的感觉,也很快将他们吸引到本节课的主题中。除了引导学生从定性转入定量角度去思考,也意在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使之成为知识应用的一个有力载体。
  课前预习的内容分别从速率和浓度两个方面让学生回顾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再利用提供数据计算化学平衡时刻的浓度关系。速率、浓度是与本节课最密切相关的两个因素,为理解平衡常数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尤其是几种物质浓度关系的计算是得出平衡常数的前提,但若在课堂上完成会占用太多时间。因此,笔者尝试将教学重心前置,以分散难点,使课堂节奏更为紧凑。笔者在批改学案时还发现部分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有意关注这个问题,设计了“环节5”和“环节6”(见后),并在学生完成过程中加强巡视和重点指导,以强化化学学科中的计算意识与计算能力。最后,针对不同学生绘制的图中浓度大小各不相同,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平衡时刻浓度究竟是多少?”引发他们定性思维向定量思维模式转变,也由此提出了整节课的探究问题:“平衡时刻各物质浓度是否存在一定关系?”之后,让学生以具体反应的探究为例,计算分析平衡时刻几种物质浓度的关系式,思考其中规律,初步感知平衡常数。
  学习新知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在课前预学的基础上,继续给出探究素材:相似的三组化学反应及平衡常数,让学生观察对比后尝试定义“化学平衡常数”,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二是结合另外几组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探究并模仿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的规律。三是通过练习陌生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推广探究所得规律,再通过研读教材,确立这一规律,满足心理上的认知需求。四是结合教材认识平衡常数的意义并将之应用于特定条件下某些物质性质的判断(非金属性、酸性等)、总结温度与平衡常数的关系并能解释实际工业生产中的条件选择问题。这一环节属于检验和应用原理阶段,是学生认知成就感产生的源泉,学生体会到了探究学习法的价值。五是让学生完成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计算,强化了计算能力和计算意识。   最后环节是学习评价,设置的两个问题是作为本节课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检测工具:一是回归课堂开始的情境,学会在生活中自觉使用定量思维模式;二是利用平衡常数解决新问题,在计算中进一步深化定量思维模式。
  2.学习内容
  【情境导入】
  “有人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課前学习—课堂反馈】
  环节1:知识回顾
  ②已知反应温度,你能确定图中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吗?猜想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
  环节2:感知“K”
  根据求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习新知】
  环节3:认识“K”
  ①观察下面三组平衡常数表达式,你能给“平衡常数”下一个定义吗?K1,K2,K3有什么关系?
  ②结合这个表格,讨论:认为书写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有哪些注意事项?
  ③运用上述规律,书写下面方程式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④阅读教材并思考:你探索得到的规律正确吗?
  环节4:应用“K”
  阅读教材第48页,思考下列问题:
  ①表2-7说明了什么?你能说一说平衡常数与非金属性顺序的关系吗?
  ②表2-8说明了什么?你能用数据分析合成氨气(放热反应)宜在高温还是低温?
  环节5:计算“K”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反应的Q 0。
  ②在一密闭容器中,CO与H2O混合加热到800℃达到下列平衡。若反应开始时,CO与H2O的浓度不同,会分别对应平衡时刻的不同浓度,见下表:
  Ⅰ.填写表格中的空白部分,并分析:从三组数据看,该反应达到的限度相同吗?如何衡量?
  Ⅱ.计算三种条件下的“α”(参考教材第49-50页格式),你有什么看法?
  【学习评价】
  ①结合本节课的知识,交流讨论:“有人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③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反应的分析,是否增加了新的认识角度?本节课我们是怎样认识平衡常数的,你认为还可以采用哪些手段来探究它?
  三、基于学情和学法的课后反思
  课后,组里老师进行了交流。他们先是肯定了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堂能充分借助学情和学法资源对重难点进行突破,并围绕平衡常数,设置了几个环环相扣的学习内容,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并在落实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整堂课也切实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发挥和异步学习。同时,他们也提出了教学中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问题设计应更具有层次性,以顺应学生认知规律;二是加强思维培养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以符合探究学习法的内涵。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笔者随后进行了深入反思,努力寻找改进措施。
  1. 关注问题的层次性,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2. 加强思维培养,符合探究学习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课堂教学变革的“家”在哪里?[N].中国教师报,2016.06.01(7)
  [2] 潘洪建. 有效学习与教学——9种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3,86,87
其他文献
辽河口苇海湿地景区  湿地
摘要: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是“高中课标”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具体体现。以“水的组成”教学为例,阐述了将化学视角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的一些教学实践与体会。  关键词:化学视角;物质变化;水的组成;实践思考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11-0006-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
丢失的助听器  一位老妇人的助听器在从悉尼飞往洛杉矶的航班上丢失了。飞机飞行途中,我全身匍匐在機舱地板上帮她寻找这个助听器。我忽然意识到这个动作对于一个尼姑来说可能有些许不雅。  我看到坐在我前面座位的这位老妇人拿着手电筒在飞机通道来回走动。我询问过她几次发生了什么事,但一开始她没有回答我(事实上她是听不到)。她穿着一件毛呢外套。听她的口音,她应该来自东欧。  你知道助听器有多贵吗?(每个)价格要
摘要:结合国家级优质课“晶体的常识”的设计过程,介绍了该课设计的教学线索确定、切入点、情感铺垫、分组实验设计、科学前沿介绍等。  关键词:晶体;教学素材;设计优化;课堂实效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2-003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2.012  教学素材也称教学材料,是教学内容
当你年轻又不被事业所累时,伴随着所有的错失和未期的结果,旅行的收获是最大的。    1975年到1976年冬天我在突尼斯和西西里岛旅行,我从来没有像搭上西西里火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那么快乐过。每一站都耗费数小时,而正午时分,我们总是一成不变地在前进途中。人们打开午餐,干酪、意大利腊肠和新鲜面包的浓郁味道充满车厢。火车在许多小镇停下,在北意大利的工厂中来回转换工作的旅客投入朋友和亲人的怀抱,或道别,于
杨柳松  当代中国最活跃的探险家。  2007年,杨柳松前往贵州格必河,成为了中国完整探索世界第二大洞穴系统的第一人。  同年9月,杨柳松只身一人成功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  他所完成的任何一次旅行都成为了户外经典。  青藏高原羌塘无人区,这片区域包括:藏北无人区、可可西里无人区、阿尔金无人区、昆仑山无人区,这四个无人区连在一起,构成了世界上独有的超级无人荒原。  2010年,杨柳松走进羌塘无人区,
在唐家河,等你一起赏冰雪。冬天,层层积雪为林区披上银装,白雪皑皑,苍茫起伏的群山,粉堆玉砌的世界,是猛兽竞技的舞台,蓄积着生命无限的力量。  在唐家河,等你一起观扭角羚。唐家河,野生动物物种繁多,最常见的是扭角羚(牛羚),被老百姓俗称为“野牛”或“四不像”。 扭角羚牛羚是很矜持的动物,不容冒犯,只可观赏。每年秋天,它们从高海拔的地区下来,直到第二年春天它们都在河谷地区到游荡。住在唐家河,若有缘,您
火是野外生活的必需品。烤煮食物、露营取暖、发求救信号都要用到火。假如你在荒郊野外丢失了火种,周围一片冰天雪地,问题就有些严重了。    1.用刀在颜色纯净的坚硬冰面上取一块直径约30厘米、厚度约15厘米的大冰块。把表面的泥土、杂草等附着物清理干净。  2.用小刀在冰块的平整面上划一个直径约20厘米的圆。可以先用刀尖在冰面上戳出一连串凹点,然后再用力划刻,连成一个完整的圆槽。  3.用小刀沿冰面上的
旅行箱历来是时尚与奢侈消费的焦点。除去惹眼的外形,它其实更是我们每次旅途中最忠实的伙伴。专业可靠的旅行箱能让旅程更加安全便捷、称心合意。希望本期装备栏目帮您找到属于您的最满意“旅伴”。    1Samsonite-Cosmolite  享誉世界的美国箱包品牌Samsonite最新推出Cosmolite旅行箱系列,采用具有革新意义的高性能材料Curv
摘要: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例,探索在化学课堂中实践化学核心素养,以“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为主调打造探究型的化学课堂,层层推进,激发学生兴趣,以促进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得到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化学课堂;化学核心素养;探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5-0057-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