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边缘人”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22599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小忠的散文《谁不曾在光阴下迷失》可以看出他创作的一次“拓展”或“突破”,即从诗歌到小说,再到散文,同时,伴随着这种“转型”的,是他带给我们文化视角的转换。在以往主流创作和批评话语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汉族作家对多民族地区文化的书写,以及批评界对这种创作的阐释。但作为用汉语创作的藏族作家,这本身就是一种包容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作,何况在此篇散文中,他选择以藏族文化身份的视角来透视汉族文化身份的“边缘人”,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们常规的审美文化心理意识。
  这篇散文的内容相对简单,即作为乡镇教师的“我”与“边缘者”陈兵近二十年的若即若离的琐事纠葛。在散文的开头,在叙述者“我”的眼里,陈兵是一位能干、热情的木匠,但他是否有点热情过度,弄巧成拙地将“我”跟他的关系拉近。因为偶然,“我”发现陈兵的女儿在“我”班上就读,她成绩拔尖,因开家长会,两人的关系进一步拉近。按常规逻辑,像陈兵这样“热情”的木匠,应该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并且有一个好的结果。他的女儿应该会按部就班地上高中、读大学。然而,由于彼此间沟通的缺乏,各自孤独却又没有依靠,在寻找精神寄托的过程中,走向“极端”。陈兵的“花心”、无底线地逐利使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而他女儿也因父爱和母爱的缺失,过早地情感成熟,毁掉了人生,过着不幸的生活。
  以往,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往往被外界表面化地带上“神秘”“落后”“蒙昧”“边缘”等负面标签。然而,我们在王小忠的创作中,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观。在他的笔下,在那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多数藏族人恪守文化传统,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做事讲原则。相反,一部分汉族人却过度地逐利、失信,成了无“精神之根”的“漂泊者”。如散文《木楼记》中,尽管汉族教授花双倍的钱,仍无法买到恪守规定的驮马人的服务。尽管旺姆措收入不乐观,仍然对乱扔垃圾的外来游客予以“鄙视”的眼光,说出“我们可不那样,只有你们才那样”的话。同样在此篇散文中,笔者读到的仍然是王小忠“审视”汉族文化身份的陈兵,陈兵来自汉文化丰郁之地江南,出生在中医世家。然而,陈兵在行為表现上与汉族传统优秀文化要求相悖,他生活上邋遢,感情上乱搞男女关系,父女伦理上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商业上唯利是图毫无原则,等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这篇散文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种反观我们自身文化的视角。
  【邓永江,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多民族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出版长篇小说《雪地的密码》一部。现任职于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其他文献
白茅海  尽管大海隐藏了与风暴搏斗过的痕迹  礁石还是镂空了所有光照  我听见灰白色的茅草长出风的锐利  ——在不可企及的灯塔里  一种自由,曾笼罩过蘸着薄盐的沙地  正午,掀起波涛上陈旧的消息  男人从淌血的土地回到这里  美丽的植物的锯齿,被幽闭在蚌壳上  毫无预兆的一次失败  使大海吞下过剩的牡蛎,船只  从此再也不能孕育  仅仅是出于好奇,人们点燃了大海  这里没有居所也没有伴侣  那被烙
期刊
他不知道自己是几代华裔了,只知道姓李。因为他是个医生,人们都叫他慕李。他一家四口,妻子是护士,女儿在读高小,老妈还健在,家庭和睦,经济宽裕,日子过得挺惬意。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在泰国肆虐,妻子在医院抢救病人过程中,不幸“中招”了。  女儿哭着要找妈妈。但流行病医院,里三层外三层,严禁探望病号。  慕李每日病人排长队,忙得没时间吃饭,也照顾不了家。  奶奶开始安慰孙儿: “妈妈再过几天就出院了。”继
期刊
牙 疼     一定有几只魔兽级小虫子  前世,就蛰伏在我的牙根下  今夜,才被年轮内部的一丝寒气逼醒  疼,只是骨子里无处回旋的小部分尘絮的   本能反应  更多的后续萎谢  有可能于心脏与神经末梢之间大规模爆发  此刻,唯一的自赎就是坦然面对夜幕下发   生的所有变数  接受云层暂时抛弃漂泊无依的下弦月  接受窗台上那几瓣顾影自怜的星光  忍受夜空中的裂缝  慢动作逼近浮在视网膜上的沙粒  明
期刊
一块鹅卵石被击碎  耳朵贴紧鹅卵石  一条河的回响渗出坚硬。敲裂  若干小的石块重获棱角  用指肚轻划,却有不一致的呐喊  愤怒与不甘,新生或残缺,还有  一些更小的石块心怀感恩  被遗弃也是一种回归  那些野草将趁势珍藏它们  火光只长于瞬间  这是我在意的,一块鹅卵石  被击碎。从浑圆到尖锐的脱胎  保持坚硬,从一而终  苎麻地里的老斑鸠  山风压低齐腰深的茅草  却惊起一片飞舞的  茅針  
期刊
摘 要:完整理解并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前提,就是要用“大历史观”的眼光及胸怀,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时代”、社会主义实践的“革命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时代”传承比较中,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进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题意涵,自觉自信地从“四个伟大”的战略高度完善新时代的治国理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
期刊
我们似乎总会在某一年,爆发性地长大,爆发性地觉悟,爆发性地知道某个真相,让原本没有什么意义的时间刻度,成了一道分界线。   ——韩松落《老灵魂》  春 日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沉寂了一个冬天的生灵开始慢慢探出脑袋,慌张且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却似曾相识的世界。生命周而复始,一切生命的轨迹都被基因密码刻下来,它们承载的本体或许不同,但身体里蕴含的基因,或多或少都显露着原有的影子,延续着那些我们本以为
期刊
摘 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已成为精准脱贫工作的一块硬骨头,也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热切期待解决的问题。民族医药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中积淀下来的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风俗习惯、自然生态等相适应的医疗技术、单方验方、草医草药和保健习俗等,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对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降低医疗卫生负担、发展精准脱贫产业、培育良好社会风尚等方面能够发挥独特作用。当前,针对民族医药存在的社会认知存在偏差
期刊
因为青春,漓江不老。  漓江的青春,来自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对科学保护漓江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漓江不仅是广西人民的漓江,也是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的漓江,还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自然遗产,我们一定要很好地呵护漓江,科学保护好漓江。”  2021年4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乘船在漓江阳朔段实地考察漓江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等情况,他说:“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
期刊
摘 要:党外人才政治共识教育创新,要科学制定教育培训规划,提供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建立教学专题更新机制,构建贴近时代切合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兼顾传统和现代教学方式方法,探索与培训班次、培训内容相协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借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教育培训平台并完善管理;进一步创新学员自我管理机制,坚持在培养中发现人才;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学院建设,提升党外人才教育培养主阵地创新力、竞争力及影响力。  关键词:
期刊
众所周知,诗歌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然界有形或无形的心灵撞击,张钦钟的诗就受益于自然的启迪。他善于将神秘而又灵动的自然物象拉回到人的身边,把自然物象和人类经验组合在一起,给它们一种稳定的结构。  那么,自然,究竟是得其“形”而获其“意”,还是先有其“意”而变其“形”?请看张钦钟《一块鹅卵石被击碎》:“耳朵贴紧鹅卵石/一条河的回响渗出坚硬。敲裂/若干小的石块重获棱角。”很显然,由于“意”在先,鹅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