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9-11
“智慧型课堂”是师生共同发现未知领域,探寻未知世界的通道,是师生亲历意外的美丽旅程。智慧型课堂是平等的对话、愉悦的交流、热情的鼓励;智慧型课堂是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问题、再解决问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智慧型课堂是“?”与“!”交替出现的地方。所谓的智慧型课堂,至少有四个命题:一曰紧贴生活世界,二曰注重知识过程,三曰凸显语言力量,四曰呈现地理之美。
1.紧贴生活世界
生活中随处都有地理教学情境,都有地理教学资源。地理无处不在,问题也无处不在。
案例:热点电视节目与地理教学
最近《爸爸去哪儿》热播,收视率不断上升。此栏目也可以很好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在7年级讲“天气与气候”时,可设问:爸爸将带领孩子们去山东威海,出门前,要做哪些准备呢?(收听天气预报,了解当地的天气状况,准备好行装。)还可以展示节目中各地的图片,这些图片体现了我国各地自然环境相差较大,人们的生活习惯、房屋建筑风格等也不尽相同,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让学生形成人地和谐、因地制宜的思想。
知识与生活的疏离始终是当下教育的痼疾,地理教学亦未能幸免。为了试卷上的分数,不少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的思维锁闭在教科书所构筑的知识世界里,而忽视了对生活原型的启发。离开了生动的生活情境,书本上描述的许多地理现象、揭示的地理规律,只能是冰冷的知识结论,它们在学生心灵以外。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其实就在你我周围——只要我们善于发现。
2.凸显语言力量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教学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本身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地运用这些诗词和谚语开展教学,学生不但爱听,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如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运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两句诗,它们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讲述温带大陆性气候时可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描述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差较大的特点:每到夏天,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人们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但夜晚气温又急剧下降,辛勤的农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又如在讲解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时,可借用“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等诗句加以描绘,老师略加讲解,学生很快明白:它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规律:由于从东到西降水递减,形成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自然带景观,于是一幅活生生的自然景观就出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有临其境、闻其声、睹其人的感受。想想,在这种由浅入深、有滋有味的地理课上,学生能不喜欢?能不聪明吗?
3.呈现地理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切使学生得到美感快乐的东西都具有神奇的教育力量。”在实践中,对于地理美的教育,教师经常采用形象感染法。如地图欣赏、地理图片欣赏、地理仪器模型演示欣赏、地理标本欣赏、地理幻灯片欣赏、地理影视欣赏等。
案例:黄河的治理和开发
教师精心选取了黄河流域的大量图片: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壶口瀑布、黄河花园口、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并配以朗诵,制作成微视频。朗诵词如下:
黄河
您是我累了时最想唱的那首歌
一道道鞭影驱赶着装满火焰和泪水的马车
一首首民歌开满杏花打湿的村落
豪饮北风伫立在你河东河西河南河北
……
当我头顶烈日脚踏寒霜哼起这支歌
您就是我以梦为马的中国。
短短的几分钟,就将学生带进一个全新的世界,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给学生美的享受。气势磅礴的黄河、雄奇的巴颜喀拉山、古老的历史文化、广袤的平原、雪山连绵的青藏高原等提升了教学美与感染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其有效学习。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美的塑造者,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学生创设美的学习情境,再把美的氛围、美的情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为学生打开一扇扇通向美好世界的窗口,让地理学习成为美的享受。
“智慧型课堂”是师生共同发现未知领域,探寻未知世界的通道,是师生亲历意外的美丽旅程。智慧型课堂是平等的对话、愉悦的交流、热情的鼓励;智慧型课堂是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问题、再解决问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智慧型课堂是“?”与“!”交替出现的地方。所谓的智慧型课堂,至少有四个命题:一曰紧贴生活世界,二曰注重知识过程,三曰凸显语言力量,四曰呈现地理之美。
1.紧贴生活世界
生活中随处都有地理教学情境,都有地理教学资源。地理无处不在,问题也无处不在。
案例:热点电视节目与地理教学
最近《爸爸去哪儿》热播,收视率不断上升。此栏目也可以很好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在7年级讲“天气与气候”时,可设问:爸爸将带领孩子们去山东威海,出门前,要做哪些准备呢?(收听天气预报,了解当地的天气状况,准备好行装。)还可以展示节目中各地的图片,这些图片体现了我国各地自然环境相差较大,人们的生活习惯、房屋建筑风格等也不尽相同,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让学生形成人地和谐、因地制宜的思想。
知识与生活的疏离始终是当下教育的痼疾,地理教学亦未能幸免。为了试卷上的分数,不少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的思维锁闭在教科书所构筑的知识世界里,而忽视了对生活原型的启发。离开了生动的生活情境,书本上描述的许多地理现象、揭示的地理规律,只能是冰冷的知识结论,它们在学生心灵以外。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其实就在你我周围——只要我们善于发现。
2.凸显语言力量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教学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本身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地运用这些诗词和谚语开展教学,学生不但爱听,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如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运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两句诗,它们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讲述温带大陆性气候时可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描述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差较大的特点:每到夏天,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人们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但夜晚气温又急剧下降,辛勤的农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又如在讲解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时,可借用“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等诗句加以描绘,老师略加讲解,学生很快明白:它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规律:由于从东到西降水递减,形成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自然带景观,于是一幅活生生的自然景观就出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有临其境、闻其声、睹其人的感受。想想,在这种由浅入深、有滋有味的地理课上,学生能不喜欢?能不聪明吗?
3.呈现地理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切使学生得到美感快乐的东西都具有神奇的教育力量。”在实践中,对于地理美的教育,教师经常采用形象感染法。如地图欣赏、地理图片欣赏、地理仪器模型演示欣赏、地理标本欣赏、地理幻灯片欣赏、地理影视欣赏等。
案例:黄河的治理和开发
教师精心选取了黄河流域的大量图片: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壶口瀑布、黄河花园口、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并配以朗诵,制作成微视频。朗诵词如下:
黄河
您是我累了时最想唱的那首歌
一道道鞭影驱赶着装满火焰和泪水的马车
一首首民歌开满杏花打湿的村落
豪饮北风伫立在你河东河西河南河北
……
当我头顶烈日脚踏寒霜哼起这支歌
您就是我以梦为马的中国。
短短的几分钟,就将学生带进一个全新的世界,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给学生美的享受。气势磅礴的黄河、雄奇的巴颜喀拉山、古老的历史文化、广袤的平原、雪山连绵的青藏高原等提升了教学美与感染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其有效学习。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美的塑造者,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学生创设美的学习情境,再把美的氛围、美的情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为学生打开一扇扇通向美好世界的窗口,让地理学习成为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