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在云南省实施旅游强省建设背景下,红河州如何才能实现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跨越,就成为了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本文分析了红河州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红河州;旅游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大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2013年11月29日,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旅游强省战略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发展,全省各地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旅游发展态势。红河州如何抓住机遇,顺势而上,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红河州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红河州位于云南省南部,北回归线穿州而过,北连昆明,东接文山,西邻玉溪,南与越南接壤,是云南走向东盟的桥头堡。具有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悠久深厚的人文历史,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富集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通过多年的努力,旅游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旅游强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和潜在优势。
1.旅游软硬件建设实现了新突破
红河州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鸡石、建通、蒙河、石蒙高速以及蒙自至红河州南部6县高等级公路、玉蒙铁路相继建成通车,红河机场即将启动建设,旅游景区环线建设的全面推进,使红河州与国内外旅游客源地的时空距离逐步缩短。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及特色景区建设,滇南中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的旅游功能逐步完善,建水、弥勒、元阳、河口已经成为红河州旅游的热点城市。2013年6月红河哈尼梯田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引爆红河旅游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旅游景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红河州共实施列入云南省政府考核的旅游重大项目25个,累计完成投资60亿元。重点推进了元阳哈尼梯田、弥勒财富新天地、泸西—— 中国高原足球训练基地、建水古城、石屏异龙湖生态康体休闲度假区、开远乡村旅游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建成了建水西庄、蒙自新安所等9个“旅游小镇”和元阳大鱼塘、弥勒可邑村等13个旅游特色村。完成了建水文庙等5家国家A级景区评审,国家A级景区达到了19个,初步形成了哈尼梯田、溶洞观光、康体休闲度假、历史文化览胜、跨境旅游和民族文化等特色精品产品。
3.旅游品牌形象实现了新提升
坚持把宣传促销、培育客源市场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切入点,围绕哈尼梯田、滇越铁路等品牌,开展宣传营销,创建了红河旅游中英越旅游网站,开办了报刊旅游专版,在上海地铁、昆明长水机场投放红河旅游产品宣传广告,在部分高速路口设立了户外立柱广告,摄制了16部红河旅游微电影。策划举办了一系列旅游节庆宣传活动,建水孔子文化节、哈尼长街宴等节庆活动的影响力正逐步提升,组织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旅游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4.旅游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
红河州旅游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充分显现出了综合性效益,成为促进社会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重要途径。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由2006年的583.64万人次提升到2012年1486.56万人次,年均增长16.86%;旅游总收入由24.59亿元增加到103.95亿元,年均增长27.16%;24个主要景区门票收入由1250万元增加到5103万元,年均增长26.53%。2013年接待国内外游1756.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73%;旅游总收入127.13亿元,比上年增长22.53%。
二、红河州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还存在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各地发展不平衡,州内南北地区发展差距较大。由于观念滞后,政府的科学管理、开发配套工作没能跟上,重点景区景点建设缺乏力度,多年前的开发规划一直得不到落实和推进。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缺乏可靠的资金投入保障和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2.产品不独特,品牌不突出
红河州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业态创新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产品不独特,特色不明显,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没有形成强势的产品和品牌。仅重视自然风光的建设,如哈尼梯田和建水古城,忽视了民族、民俗的文化内涵的开发,景区内涵不够,游客参与性项目较少,停留时间不长等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旅游线路的开发没有把优质旅游资源有机地连接起来,精品旅游路线和拳头产品缺乏。客源结构不尽合理,多以省内游客为主,短途旅游游客居多,海外游客规模偏小。旅游企业规模都偏小,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带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处于低水平的产品价格竞争和低端旅游商品竞争。旅游的发展与区位优势结合度不够,没有更好的依托红河州与东南亚、南亚的交流,将旅游以休闲度假、国际会展、商务旅游等为大方向来发展。
3.规划不科学,发展不融合
红河州旅游规划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没有更好的突出规划的科学性。旅游规划缺乏强制性约束和统一有力的调控手段,导致旅游业发展中存在方向不明、定位不准、功能不配套、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旅游规划与城乡发展规划、高原特色农业规划及文化建设规划协调不够,导致融合度不高。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衔接有待加强,各县市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时,缺乏全州一盘棋的思想,融入全州旅游发展格局主动性不够。
4.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
红河州虽然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长期投入旅游相关配套设施的资金缺乏,导致旅游设施、设备档次低,景区景点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的问题还是突出。高端宾馆酒店建设较少,中低端酒店有待提升完善,旅游接待能力还需提高。旅游购物场所规模偏小、档次偏低、游客感觉来红河州旅游,基本无东西可带,有钱花不出去,无法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娱乐设施建设滞后,娱乐项目单一,消费结构、消费支出需要改善。各个景区的综合交通建设以及通达性不够,公路等级差、路面窄、弯道多,严重制约景区的发展。
5.体制不顺畅,机制不灵活
红河州旅游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没有形成齐心协力推进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旅游业涉及到的行业有50多个,涉及到的产业有100多个,产业的综合性、关联度非常高,导致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相互牵制、职权分散等现象长期存在。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综合协调、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交通配套、旅游市场整治及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话语权和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充分发挥。
三、加快红河州旅游业做大做强的策略
1.加大政策扶持,推进旅游业发展新跨越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红河州旅游发展委员会职能作用,推动旅游部门工作职能由单一的行业管理向产业促进和综合协调方向转变,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市县政府应参照州级建立行之有效的旅游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和专门管理机构。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加强招商引资,积极吸引外资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州级财政应加大旅游发展经费的投入,以此来带动政府性和社会的投入。三是强化金融支撑。充分发挥企业信用担保平台作用,加强旅游投融资平台建设。灵活运用贷款风险补偿、贴息、担保贴费和奖励补助等财政手段,引导信贷资金采取银行贷款、集合信托等方式支持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四是落实优惠政策。充分用好、用活桥头堡建设的相关政策,研究出台有利于旅游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每年预留土地指标,优先安排纳入红河州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用地,旅游企业使用水、电、气等费用都应给予优惠。
2.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按照“新理念、高起点、大手笔、重保护”的原则,州县政府应组织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并切实维护旅游发展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应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需求。加强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衔接,强化全州一盘棋的思想,形成县市旅游发展规划主动融入全州旅游发展的格局。二是优化空间布局。重点围绕建设红河国际旅游文化走廊,抓好“梯田魂、古城韵、福地灵、异域情”四个主要元素,做靓以元阳为主的民族风情观光体验旅游,做精以建水为主的文化观光旅游,做优以弥勒为主的休闲商务旅游,做大以河口为主的跨境旅游,抓好个开蒙都市会展旅游,打造红河旅游的集散中心区和集中展示红河旅游文化元素的平台。三是推动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融合发展为路径,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推动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专项旅游产品在内的复合型产品体系转型。调动各部门和行业的积极性,把旅游产品开发和项目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生态保护、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面广的重大旅游项目。四是加大产品开发。旅游产品是发展旅游业最基本的要素,围绕市场需求,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特定的消费人群,根据产品生命周期,不断推动产品组合、产品升级和新产品开发。开发好建水、弥勒、元阳、河口旅游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围绕重点区域产品,把优质旅游资源有机地连接起来。加快培育昆明——红河——河内国际旅游文化走廊和昆明——建水——元阳——河口——蒙自——弥勒——泸西等国内旅游经济走廊,加大线路整合力度,形成多条精品旅游线路。五是打造精品品牌。重点打造五大文化旅游品牌,即打造以哈尼梯田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建水古城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滇越铁路为代表的近代工商文化、以过桥米线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弥勒为代表的休闲康体庄园文化五大文化旅游品牌,擦亮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等七张名片。六是创新旅游业态。按照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升级,培育更多新的业态,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依托红河州优美自然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发展商务会展旅游,民族文化、民俗风情体验旅游,山地运动、温泉疗养、探险露营等旅游项目,探索和打造文化创意、影视、科考、旅游房车营地等旅游新业态。七是壮大要素主体。要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管理科学、优势互补、实力强大的现代旅游企业体系。构建高、中、低档次相结合的旅游餐饮体系,高端休闲度假、传统商务观光和经济型酒店及特色民居客栈等多层次的住宿体系,专业化运营的旅游批零体系,旅游景区、购物街区、购物点组成的旅游购物体系。
3.实施融合发展,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
一是旅游与高原特色农业建设融合发展。依托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业建设,实施农旅结合,加大由农副特色产品到旅游商品的开发转化力度,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红河特色的观光、休闲、体验农业、现代农庄和农家乐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二是旅游与工业建设融合发展。依托百年滇越铁路、百年锡业和红河烟厂,充分挖掘工业旅游资源,推动工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世界锡工业基地和红烟、红酒、红药、豆制品等名优产品品牌形象,支持企业建设工业旅游项目。将建水紫陶、个旧锡工艺品打造成红河代表性旅游商品。 三是旅游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发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的良性互动作用,利用红河州丰富的历史、地域和民族文化资源,把文化内涵的提升和文化元素的注入,贯穿于旅游产业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到吃住行游购娱的各环节,融入旅游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的各方面。打造哈尼梯田摄影、哈尼长街宴、阿细跳月等国际知名的节庆会展品牌。四是旅游与城镇建设融合发展。结合“城镇上山”和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城旅结合,在城镇化建设中融入旅游元素,促进旅游产品的提升和结构调整。以个开蒙建滇南中心城市为重点,以建设元阳、弥勒、河口旅游城市和20个旅游小镇等为依托,在同一项目载体中实现多种资源有机结合,实现城镇即景区,景区促城镇建设。五是旅游与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融合发展。以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契机,按照 “一区多元”、“一口岸多通道”建设,充分挖掘跨境经济合作区优势和异域风情,围绕河口商贸旅游,创造更加便利的河口出入境环境,争取建成中国最美边境旅游城市。六是旅游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紧紧围绕“美丽家园”建设,按照做特民居、做美乡村、做优集镇、做大城市要求,建立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运行机制。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旅游,全面开展绿色旅游企业创建工作,评定认证一批生态景区、循环型景区和绿色饭店。
4.深化改革开放,增强旅游产业发展活力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行业促进、市场推动”的原则,建立符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精简、高效、务实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行政管理职能,打破部门、条块和区划分割,探索对旅游试点地区、旅游度假区、跨境旅游区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的权责对等、高效运转的集中管理模式。推进旅游企业运行机制改革和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旅游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3]。二是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元阳、建水、弥勒、河口四个重点旅游片区改革试点工作,加快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破除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推动形成生态保护与特色产业互动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模式。三是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依托红河州与越南接壤的区位优势,不断深化旅游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红河旅游产业对外开放水平。构建“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要素流动、互利互惠”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格局。进一步深化与省内外交流合作,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格局。四是拓展旅游市场空间。以游客消费需求为导向,创新旅游营销方式方法,开展氛围营销、走出去营销、节庆营销、网络营销、中介营销、商品营销。利用各种旅游标识、旅游口号、旅游歌曲、旅游广告、电子商务,加强州内外营销,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扩大红河旅游的影响力。发挥旅行社“一头连着旅游目的地、一头连着客源市场”的特殊优势,实现旅游生产与旅游消费的有机统一。
5.完善管理服务,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一是把服务贯穿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健全完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制定详细的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建立以游客评价为核心的服务评价机制,加强旅游服务的监督管理。加强政风、行风整治,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优惠优质的投资环境。二是加快人才培养。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建设一批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建立旅游人才发展资金。实施旅游企业家培养工程,重点加强旅游宾馆饭店、旅行社和景区的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一批旅游开发、营销、策划、管理和导游等方面高端人才,加大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
红河州旅游业要通过产业自身以及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抓住云南旅游强省建设和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的契机,把红河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跨越。
参考文献:
[1]刘佩芝.江西旅游业发展战略之转变探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2月第1期.
[2]杨洪波.加快构建红河国际旅游文化走廊[N].红河日报, 2013年11月25日第01版.
[3]吕娅莎.全力推进红河旅游产业实现跨越[N].红河日报, 2013年2月17日第04版.
作者简介:陈鹏(1976-),男,云南蒙自人,中共红河州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旅游经济
关键词:红河州;旅游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大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2013年11月29日,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旅游强省战略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发展,全省各地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旅游发展态势。红河州如何抓住机遇,顺势而上,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红河州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红河州位于云南省南部,北回归线穿州而过,北连昆明,东接文山,西邻玉溪,南与越南接壤,是云南走向东盟的桥头堡。具有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悠久深厚的人文历史,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富集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通过多年的努力,旅游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旅游强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和潜在优势。
1.旅游软硬件建设实现了新突破
红河州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鸡石、建通、蒙河、石蒙高速以及蒙自至红河州南部6县高等级公路、玉蒙铁路相继建成通车,红河机场即将启动建设,旅游景区环线建设的全面推进,使红河州与国内外旅游客源地的时空距离逐步缩短。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及特色景区建设,滇南中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的旅游功能逐步完善,建水、弥勒、元阳、河口已经成为红河州旅游的热点城市。2013年6月红河哈尼梯田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引爆红河旅游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旅游景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红河州共实施列入云南省政府考核的旅游重大项目25个,累计完成投资60亿元。重点推进了元阳哈尼梯田、弥勒财富新天地、泸西—— 中国高原足球训练基地、建水古城、石屏异龙湖生态康体休闲度假区、开远乡村旅游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建成了建水西庄、蒙自新安所等9个“旅游小镇”和元阳大鱼塘、弥勒可邑村等13个旅游特色村。完成了建水文庙等5家国家A级景区评审,国家A级景区达到了19个,初步形成了哈尼梯田、溶洞观光、康体休闲度假、历史文化览胜、跨境旅游和民族文化等特色精品产品。
3.旅游品牌形象实现了新提升
坚持把宣传促销、培育客源市场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切入点,围绕哈尼梯田、滇越铁路等品牌,开展宣传营销,创建了红河旅游中英越旅游网站,开办了报刊旅游专版,在上海地铁、昆明长水机场投放红河旅游产品宣传广告,在部分高速路口设立了户外立柱广告,摄制了16部红河旅游微电影。策划举办了一系列旅游节庆宣传活动,建水孔子文化节、哈尼长街宴等节庆活动的影响力正逐步提升,组织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旅游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4.旅游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
红河州旅游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充分显现出了综合性效益,成为促进社会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重要途径。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由2006年的583.64万人次提升到2012年1486.56万人次,年均增长16.86%;旅游总收入由24.59亿元增加到103.95亿元,年均增长27.16%;24个主要景区门票收入由1250万元增加到5103万元,年均增长26.53%。2013年接待国内外游1756.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73%;旅游总收入127.13亿元,比上年增长22.53%。
二、红河州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还存在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各地发展不平衡,州内南北地区发展差距较大。由于观念滞后,政府的科学管理、开发配套工作没能跟上,重点景区景点建设缺乏力度,多年前的开发规划一直得不到落实和推进。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缺乏可靠的资金投入保障和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2.产品不独特,品牌不突出
红河州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业态创新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产品不独特,特色不明显,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没有形成强势的产品和品牌。仅重视自然风光的建设,如哈尼梯田和建水古城,忽视了民族、民俗的文化内涵的开发,景区内涵不够,游客参与性项目较少,停留时间不长等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旅游线路的开发没有把优质旅游资源有机地连接起来,精品旅游路线和拳头产品缺乏。客源结构不尽合理,多以省内游客为主,短途旅游游客居多,海外游客规模偏小。旅游企业规模都偏小,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带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处于低水平的产品价格竞争和低端旅游商品竞争。旅游的发展与区位优势结合度不够,没有更好的依托红河州与东南亚、南亚的交流,将旅游以休闲度假、国际会展、商务旅游等为大方向来发展。
3.规划不科学,发展不融合
红河州旅游规划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没有更好的突出规划的科学性。旅游规划缺乏强制性约束和统一有力的调控手段,导致旅游业发展中存在方向不明、定位不准、功能不配套、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旅游规划与城乡发展规划、高原特色农业规划及文化建设规划协调不够,导致融合度不高。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衔接有待加强,各县市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时,缺乏全州一盘棋的思想,融入全州旅游发展格局主动性不够。
4.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
红河州虽然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长期投入旅游相关配套设施的资金缺乏,导致旅游设施、设备档次低,景区景点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的问题还是突出。高端宾馆酒店建设较少,中低端酒店有待提升完善,旅游接待能力还需提高。旅游购物场所规模偏小、档次偏低、游客感觉来红河州旅游,基本无东西可带,有钱花不出去,无法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娱乐设施建设滞后,娱乐项目单一,消费结构、消费支出需要改善。各个景区的综合交通建设以及通达性不够,公路等级差、路面窄、弯道多,严重制约景区的发展。
5.体制不顺畅,机制不灵活
红河州旅游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没有形成齐心协力推进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旅游业涉及到的行业有50多个,涉及到的产业有100多个,产业的综合性、关联度非常高,导致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相互牵制、职权分散等现象长期存在。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综合协调、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交通配套、旅游市场整治及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话语权和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充分发挥。
三、加快红河州旅游业做大做强的策略
1.加大政策扶持,推进旅游业发展新跨越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红河州旅游发展委员会职能作用,推动旅游部门工作职能由单一的行业管理向产业促进和综合协调方向转变,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市县政府应参照州级建立行之有效的旅游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和专门管理机构。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加强招商引资,积极吸引外资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州级财政应加大旅游发展经费的投入,以此来带动政府性和社会的投入。三是强化金融支撑。充分发挥企业信用担保平台作用,加强旅游投融资平台建设。灵活运用贷款风险补偿、贴息、担保贴费和奖励补助等财政手段,引导信贷资金采取银行贷款、集合信托等方式支持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四是落实优惠政策。充分用好、用活桥头堡建设的相关政策,研究出台有利于旅游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每年预留土地指标,优先安排纳入红河州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用地,旅游企业使用水、电、气等费用都应给予优惠。
2.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按照“新理念、高起点、大手笔、重保护”的原则,州县政府应组织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并切实维护旅游发展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应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需求。加强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衔接,强化全州一盘棋的思想,形成县市旅游发展规划主动融入全州旅游发展的格局。二是优化空间布局。重点围绕建设红河国际旅游文化走廊,抓好“梯田魂、古城韵、福地灵、异域情”四个主要元素,做靓以元阳为主的民族风情观光体验旅游,做精以建水为主的文化观光旅游,做优以弥勒为主的休闲商务旅游,做大以河口为主的跨境旅游,抓好个开蒙都市会展旅游,打造红河旅游的集散中心区和集中展示红河旅游文化元素的平台。三是推动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融合发展为路径,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推动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专项旅游产品在内的复合型产品体系转型。调动各部门和行业的积极性,把旅游产品开发和项目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生态保护、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面广的重大旅游项目。四是加大产品开发。旅游产品是发展旅游业最基本的要素,围绕市场需求,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特定的消费人群,根据产品生命周期,不断推动产品组合、产品升级和新产品开发。开发好建水、弥勒、元阳、河口旅游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围绕重点区域产品,把优质旅游资源有机地连接起来。加快培育昆明——红河——河内国际旅游文化走廊和昆明——建水——元阳——河口——蒙自——弥勒——泸西等国内旅游经济走廊,加大线路整合力度,形成多条精品旅游线路。五是打造精品品牌。重点打造五大文化旅游品牌,即打造以哈尼梯田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建水古城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滇越铁路为代表的近代工商文化、以过桥米线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弥勒为代表的休闲康体庄园文化五大文化旅游品牌,擦亮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等七张名片。六是创新旅游业态。按照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升级,培育更多新的业态,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依托红河州优美自然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发展商务会展旅游,民族文化、民俗风情体验旅游,山地运动、温泉疗养、探险露营等旅游项目,探索和打造文化创意、影视、科考、旅游房车营地等旅游新业态。七是壮大要素主体。要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管理科学、优势互补、实力强大的现代旅游企业体系。构建高、中、低档次相结合的旅游餐饮体系,高端休闲度假、传统商务观光和经济型酒店及特色民居客栈等多层次的住宿体系,专业化运营的旅游批零体系,旅游景区、购物街区、购物点组成的旅游购物体系。
3.实施融合发展,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
一是旅游与高原特色农业建设融合发展。依托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业建设,实施农旅结合,加大由农副特色产品到旅游商品的开发转化力度,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红河特色的观光、休闲、体验农业、现代农庄和农家乐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二是旅游与工业建设融合发展。依托百年滇越铁路、百年锡业和红河烟厂,充分挖掘工业旅游资源,推动工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世界锡工业基地和红烟、红酒、红药、豆制品等名优产品品牌形象,支持企业建设工业旅游项目。将建水紫陶、个旧锡工艺品打造成红河代表性旅游商品。 三是旅游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发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的良性互动作用,利用红河州丰富的历史、地域和民族文化资源,把文化内涵的提升和文化元素的注入,贯穿于旅游产业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到吃住行游购娱的各环节,融入旅游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的各方面。打造哈尼梯田摄影、哈尼长街宴、阿细跳月等国际知名的节庆会展品牌。四是旅游与城镇建设融合发展。结合“城镇上山”和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城旅结合,在城镇化建设中融入旅游元素,促进旅游产品的提升和结构调整。以个开蒙建滇南中心城市为重点,以建设元阳、弥勒、河口旅游城市和20个旅游小镇等为依托,在同一项目载体中实现多种资源有机结合,实现城镇即景区,景区促城镇建设。五是旅游与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融合发展。以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契机,按照 “一区多元”、“一口岸多通道”建设,充分挖掘跨境经济合作区优势和异域风情,围绕河口商贸旅游,创造更加便利的河口出入境环境,争取建成中国最美边境旅游城市。六是旅游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紧紧围绕“美丽家园”建设,按照做特民居、做美乡村、做优集镇、做大城市要求,建立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运行机制。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旅游,全面开展绿色旅游企业创建工作,评定认证一批生态景区、循环型景区和绿色饭店。
4.深化改革开放,增强旅游产业发展活力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行业促进、市场推动”的原则,建立符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精简、高效、务实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行政管理职能,打破部门、条块和区划分割,探索对旅游试点地区、旅游度假区、跨境旅游区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的权责对等、高效运转的集中管理模式。推进旅游企业运行机制改革和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旅游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3]。二是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元阳、建水、弥勒、河口四个重点旅游片区改革试点工作,加快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破除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推动形成生态保护与特色产业互动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模式。三是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依托红河州与越南接壤的区位优势,不断深化旅游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红河旅游产业对外开放水平。构建“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要素流动、互利互惠”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格局。进一步深化与省内外交流合作,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格局。四是拓展旅游市场空间。以游客消费需求为导向,创新旅游营销方式方法,开展氛围营销、走出去营销、节庆营销、网络营销、中介营销、商品营销。利用各种旅游标识、旅游口号、旅游歌曲、旅游广告、电子商务,加强州内外营销,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扩大红河旅游的影响力。发挥旅行社“一头连着旅游目的地、一头连着客源市场”的特殊优势,实现旅游生产与旅游消费的有机统一。
5.完善管理服务,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一是把服务贯穿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健全完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制定详细的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建立以游客评价为核心的服务评价机制,加强旅游服务的监督管理。加强政风、行风整治,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优惠优质的投资环境。二是加快人才培养。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建设一批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建立旅游人才发展资金。实施旅游企业家培养工程,重点加强旅游宾馆饭店、旅行社和景区的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一批旅游开发、营销、策划、管理和导游等方面高端人才,加大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
红河州旅游业要通过产业自身以及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抓住云南旅游强省建设和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的契机,把红河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跨越。
参考文献:
[1]刘佩芝.江西旅游业发展战略之转变探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2月第1期.
[2]杨洪波.加快构建红河国际旅游文化走廊[N].红河日报, 2013年11月25日第01版.
[3]吕娅莎.全力推进红河旅游产业实现跨越[N].红河日报, 2013年2月17日第04版.
作者简介:陈鹏(1976-),男,云南蒙自人,中共红河州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