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结合临床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CT诊断及价值,探讨DAI的发病机理、临床诊断。旨在提高对DAI的认识。方法:对86例经临床证实为DAI患者的早期CT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脑肿胀36例;脑白质、灰白质交界区、基底节和胼胝体斑点状、小片状出血灶1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合并脑挫裂伤25例、硬膜外/硬膜下血肿6例。结论:CT检查对临床早期正确诊断及治疗DAI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轴突 创伤和损伤 X线计算机价值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147
資料和方法
2001~2008资料完整经临床证实为DAI的患者86例,男56例,女30例,年龄10~73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包括车祸伤53例,坠落伤21例,跌伤12例。
病例选择:①患者受伤时头部处于运动状态;②伤后立即昏迷,并持续处于昏迷状态,少数患者中间有短暂清醒期;③无明显的神经定位体征;④CT扫描有下列1种或几种表现:大脑灰白质交界区或白质内单发或散在多发小出血灶(直径<2cm),灰白质密度界限模糊不清,脑实质密度减低;脑室、脑沟、脑池闭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双排螺旋CT扫描机头颅平扫,以OM线为基线,自下而上作横轴位扫描10层,层厚、层距为10mm,重症患者颅底加扫3~5mm薄层扫描。
结 果
两侧侧脑室对称性狭窄,第三脑室线状狭窄或闭塞,脑沟、脑池部分或全部消失,灰白质界限不清36例。灰白质交界区、脑白质、基底节或胼胝体单发或多发点状或小片状出血灶16例,脑实质密度减低7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脑挫裂伤25例,脑膜下/硬膜外出血6例,脑干密度低伴基底池消失4例。
讨 论
DAI这一病理学名词是Adams等1982年提出的,这种损伤好发于不同密度的组织结构之间,如灰质和白质结合处、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胼胝体、内囊以及大脑和小脑之间的肝干上端。
典型的DAI病理表现:DAI所致的脑损伤好发于不同密度的组织结构之间,如大脑灰白质结合处、两侧大脑半球间胼胝体、基底节及脑干上端。上述部位出血发生于毛细血管,因此出血灶小,周围水肿轻且无明显占位效应。
CT表现广泛性脑肿胀36例:主要表现为含脑脊液的脑室、脑池和脑沟受压变窄或封闭。本组36例见此征象,以第3脑室、侧脑室、环池和鞍上池受压最多见。第3脑室及环池受压的程度可直接反映颅高压的程度和预后。受压明显者预后差,死亡率高。本组20例死亡患者中16例可见上述征象。在脑肿胀的基础上可见脑白质及灰白质交界区内单发或多发的小出血灶(直径<2cm),无明显占位效应者本组有18例。合并其他颅脑损伤的表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组有9例;硬膜下/硬膜外血肿本组6例。
DAI诊断标准:①患者受伤时头部处于运动状态;②伤后立即昏迷,并持续处于昏迷状态,少数患者中间有短暂清醒期;③无明显的神经定位体征;④CT扫描有下列1种或几种表现:大脑灰白质交界区或白质内单发或散在多发小出血灶(直径<2cm),灰白质密度界限模糊不清,脑实质密度减低;脑室、脑沟、脑池闭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或CT无明显改变而临床症状重DAI具有伤情极重、进展迅速、死亡率极高等特点,目前在临床上仍不能直接诊断,只有尸检才能最后确诊,所以临床较易误诊和漏诊。在CT应用以来,虽不能显示受伤轴索,但可以直接显示颅内小病灶及脑组织肿胀等情况,为DAI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影像学依据,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诊断手段。同时应将CT影像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结合起来才能对DAI作出诊断,另外研究证明相当一部分DAI仍不能应用CT进行诊断,患者临床症状严重但CT检查为阴性。
参考文献
1 Admas JH,Graham DI,Jennett B. The neuropathology of the vegeta-tive state after an acute brain insult.Brain,2000,123:1327.
2 徐方元.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价值(附45例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5):387.
关键词 轴突 创伤和损伤 X线计算机价值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147
資料和方法
2001~2008资料完整经临床证实为DAI的患者86例,男56例,女30例,年龄10~73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包括车祸伤53例,坠落伤21例,跌伤12例。
病例选择:①患者受伤时头部处于运动状态;②伤后立即昏迷,并持续处于昏迷状态,少数患者中间有短暂清醒期;③无明显的神经定位体征;④CT扫描有下列1种或几种表现:大脑灰白质交界区或白质内单发或散在多发小出血灶(直径<2cm),灰白质密度界限模糊不清,脑实质密度减低;脑室、脑沟、脑池闭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双排螺旋CT扫描机头颅平扫,以OM线为基线,自下而上作横轴位扫描10层,层厚、层距为10mm,重症患者颅底加扫3~5mm薄层扫描。
结 果
两侧侧脑室对称性狭窄,第三脑室线状狭窄或闭塞,脑沟、脑池部分或全部消失,灰白质界限不清36例。灰白质交界区、脑白质、基底节或胼胝体单发或多发点状或小片状出血灶16例,脑实质密度减低7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脑挫裂伤25例,脑膜下/硬膜外出血6例,脑干密度低伴基底池消失4例。
讨 论
DAI这一病理学名词是Adams等1982年提出的,这种损伤好发于不同密度的组织结构之间,如灰质和白质结合处、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胼胝体、内囊以及大脑和小脑之间的肝干上端。
典型的DAI病理表现:DAI所致的脑损伤好发于不同密度的组织结构之间,如大脑灰白质结合处、两侧大脑半球间胼胝体、基底节及脑干上端。上述部位出血发生于毛细血管,因此出血灶小,周围水肿轻且无明显占位效应。
CT表现广泛性脑肿胀36例:主要表现为含脑脊液的脑室、脑池和脑沟受压变窄或封闭。本组36例见此征象,以第3脑室、侧脑室、环池和鞍上池受压最多见。第3脑室及环池受压的程度可直接反映颅高压的程度和预后。受压明显者预后差,死亡率高。本组20例死亡患者中16例可见上述征象。在脑肿胀的基础上可见脑白质及灰白质交界区内单发或多发的小出血灶(直径<2cm),无明显占位效应者本组有18例。合并其他颅脑损伤的表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组有9例;硬膜下/硬膜外血肿本组6例。
DAI诊断标准:①患者受伤时头部处于运动状态;②伤后立即昏迷,并持续处于昏迷状态,少数患者中间有短暂清醒期;③无明显的神经定位体征;④CT扫描有下列1种或几种表现:大脑灰白质交界区或白质内单发或散在多发小出血灶(直径<2cm),灰白质密度界限模糊不清,脑实质密度减低;脑室、脑沟、脑池闭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或CT无明显改变而临床症状重DAI具有伤情极重、进展迅速、死亡率极高等特点,目前在临床上仍不能直接诊断,只有尸检才能最后确诊,所以临床较易误诊和漏诊。在CT应用以来,虽不能显示受伤轴索,但可以直接显示颅内小病灶及脑组织肿胀等情况,为DAI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影像学依据,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诊断手段。同时应将CT影像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结合起来才能对DAI作出诊断,另外研究证明相当一部分DAI仍不能应用CT进行诊断,患者临床症状严重但CT检查为阴性。
参考文献
1 Admas JH,Graham DI,Jennett B. The neuropathology of the vegeta-tive state after an acute brain insult.Brain,2000,123:1327.
2 徐方元.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价值(附45例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5):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