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年

来源 :江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aso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辛劳一年,就是为了让一家人过上好年.在那些没有实现“天天吃肉当过年”的漫长岁月里,过年,就是村庄上最耀眼的明灯,那盏灯点亮了母亲一年的时光.rn猪是必须要养的,鸡是必须要喂的.农历二月二传统的春耕节、农事节一过,母亲张罗着到乡场上买回两头小猪,一头备着过年,一头备着为一家人添置过年的新衣.母亲把早就选好的最大的鸡蛋交给那只最大的母鸡,让它孵化出小鸡来.下蛋的鸡是乡下人家的银行,那是母亲一年的牵挂和指望.大红公鸡是必须要喂养的,没有公鸡的鸣唱,那是一个落寞的家,没有公鸡祭拜祖先,那是子孙的落寞.农人的日子就是看得见猪、听得见鸡叫的日子,哪怕日子过得再苦,不怕,圈里还有猪哩,院里还有鸡哩.
其他文献
那一天,我决定收拾一下乱糟糟的房间.说干就干,我挽起袖子开始打扫卫生,一直从中午收拾到下午,累得我瘫坐在沙发上,不过好在房间已经变得干净、整洁.rn“姐姐,这有一盒你上次过生日的那种星星火焰蜡烛呢,我们晚上去点了它吧!”弟弟对我喊道.我扭头看见他在我整理出来的垃圾里捡起了一个小盒子.这种蜡烛我有印象,因为它有点像过年玩的一种烟花,所以我留下来了,想等到过年放.那种烟花我叫它仙女棒,因为它被点燃时会爆出来像小星星一样的火花.看着这支蜡烛,我的思绪像蒲公英一样随风飞扬.
期刊
音乐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教师可以利用民族音乐的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而红歌是时代强音,能唤起历史记忆,鼓舞人们为实现理想而奋勇前进.少先队员应做好榜样,从小事做起,从唱好国歌开始,从学唱耳熟能详的经典红歌出发,激发民族责任感,坚定少年强则国强的信念.
有一年春节的时候,小侄女问我:“小姑,你有新衣服吗?”我说:“没有,怎么了?”她惊讶地说:“那你怎么过年?”rn我啼笑皆非.现在很多人都喊着年味越来越淡了,其实倒不是风俗变了,而是我们已经没有了对过年的那份希冀.期待穿新衣服的喜悦,已经被富丽堂皇的百货大楼和天天收快递的心情分解掉了.
期刊
转眼间,春节逐渐近了,年味慢慢飘散到大街小巷中.拽住时间的衣角轻轻抖落,我拾起了一片片回忆.依稀记得那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门前贴着新对联、挂着红灯笼,人们穿着新衣服,笑语欢腾.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纷纷踏出家门,伸伸懒腰,享受节日的闲暇,迎接新年的来临.家家户户门上倒贴的“福”字,饱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盼望与期许,也承载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期刊
随着《史记》《吴越春秋》等汉籍东传,日本中古文学中出现了大量引述“吴越争霸”的诗句.其以成篇幅故事的形式出现在日本文学中,始自中世初期的《平治物语》,定型于南北朝之后的《太平记》,且在后来的军记物语、说话集、御伽草子、净琉璃、浮世草子中衍生出了大量文本.近世初期,该故事随着演义小说第二次东传,产生了读本通俗列国志《吴越军谈》及相关绘本.“吴越争霸”相关典故在近代超出文学范畴成为反映日本社会思潮及国家政策的时代符号.
忙忙碌碌一整年,最期待的就是过年.年是什么味道呢?是终于见到阔别已久的人,是一家人吃着热乎的年夜饭,还是齐聚一堂观看春晚呢?想来想去,年最重要的一种味道就是家人快乐相聚时刻的温情.rn“温情的抚慰,离故乡如此之远,那能享受.”瞿秋白笔下的温情是异乡漂泊的游子心之向往的.《一碗阳春面》的故事中,母子三人于大年夜在面馆共吃一碗荞麦面,在栗良平笔下,温情是母子三人并肩前行以及面馆夫妇的善良.在肖洛霍夫笔下的《一个人的遭遇》中,失去亲人的主人公和同样失去亲人的小男孩在战乱中相依为命,温情是被抛洒到异乡的两粒“沙子
期刊
情境任务驱动下的深度学习,需要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降低思维难度,点燃学生的表达欲望;立足教材文本,拓宽学生思维,为学习的真实发生创造条件.
所谓简约语文,就是实现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追求本色语文,摒弃一切不需要的奢华与作秀,紧扣语文的本质开展教学.目前很多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存在教学目标过杂、活动设计过多、教学语言琐碎的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然而,简约并不等于简单,低年级识字教学应做到教学目标更简明、活动设计更有趣、教学语言更简洁,最终形成简约而丰盈的态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经济发展速度也逐渐加快,但随之而来的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由此凸显出来,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升了教育资源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与以往相比也更加合理,这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对此,本文主要就如何推进信息化与义务教育一体化融合创新进行了探究.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外面就有孩子们的嬉笑声了.他们起这么早干什么呢?他们是要去闹糖.rn闹糖,是我们这里特有的风俗,一般是一群6至10岁的小孩子,天不亮就起来挨家挨户地跑.我们那儿至今还把串门叫作“闹闹”,把走亲戚叫作“闹人家”,比如,“有空到我家来闹闹.”“大爷,哪去?”“哦,我闹人家去.”这个“闹”,就含有走走、看看的意思.
期刊